其中,住房消费的市场化逐步导致了居民的迁居以及居住空间的分异与隔离。在GDP的导向下,政府为了吸引资本、促进产业升级改造和旧城空间更新,在郊区以及远离城市的区域以产业园区、新城等形式进行空间开发,满足资本循环的需求。......
2023-07-22
去单位模式的形成是在对单位模式反思和对国际上市场经济国家观察借鉴的基础上逐步展开的。作为一种具有理想化特点的发展模式,单位模式并未实现赶超战略和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反而出现了发展落后的情况。同时,包括新兴市场国家在内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发展成效让中国重新认识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并在认知上逐渐接纳。这样,随着单位模式的退出,市场机制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市场机制逐渐在生产领域、居民消费领域中发挥作用,同时政府通过积极的参与和推动加速了这一过程。在市场导向下,单位在向现代企业转变的过程中逐步卸载其承担的社会功能,并从空间上推动单位社区的分离以及向城市社区转变。企业的区位调整、居民的迁居和流动人口的增多进一步强化了分离的趋势,并导致了城市空间的根本性重构。
1)去单位模式下的城市制度是计划机制退出与市场机制增长的双向变革过程
从规范经济社会组织的制度安排来讲,去单位模式下的城市制度一方面体现的是旧的组织模式逐渐弱化和退出,另一方面是新机制在尝试、观察和推广中逐步增长。一定程度上,计划机制的退出可以看作体制内成分的变革,展现的是存量调整,具体而言包括主体的调整和发展环境的变革。前者主要是国企从单位模式下政府的生产车间向具有市场主体地位的经营主体转变。这一过程始于放权让利及承包等原有模式下的调整,到后期逐步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与此相对的是发展环境的逐步市场化,包括价格形成机制的调整以及要素和商品市场的培育等等。相对上述体制内的制度和企业的变革,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则直接具有市场化的特点,在原有社会经济的主体之外不断增长。这样,从构成来说就形成了开始阶段双轨并行的特点。从功能来说,非公有制经济除自身的发展外,还为市场机制的作用赢得了认可,并对公有制经济成分的调整起到了帮助和示范效应。
在具体的制度安排方面,宏观层面的户籍制度调整及统购统销的结束为城镇化提供了条件,而对外开放将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资本循环对接。随着政治职能的弱化以及社会职能的剥离,公有制的企业逐渐成为经济利益导向的主体,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不断展开。同时,随着就业制度、工资制度和住房及福利制度的变革,居民逐步脱离了对就业单位的全面依赖,社会流动不断加强,空间分异也逐渐显现。
2)去单位模式下的城市空间是交换价值主导的生产与生活各自再组织的空间表征
对去单位模式下的城市空间而言,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进而激活了城市空间的交换价值。另一方面,企业和居民作为市场环境中相对独立性的主体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对企业来说,不仅不同的区位意味着不同的生产成本,而且已经拥有的空间变成了可以经营的资产。同时在政府的推动下,城市的产业空间不断调整。主要表现为原有城市空间中的“退二进三”,并在工业园区中与外来资本共同推动了城市空间的扩展。对居民来说,收入的差异化不断通过居住区的选择而空间化,社会空间的分异就此不断扩大。去单位模式下,地方政府同样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通过基础设施、园区及新城建设吸引资本,并从土地和城市的运营中获取收益。
在去单位模式下,原有的城市空间经历了差异化变迁,有调整发展、部分残留以及彻底更新等类型。而新的城市空间增量更直接地展现出了政府与市场推动下的空间生产特点。从社会空间来看,随着政府、企业和居民关系的调整,层层依赖的模式向分离互动的关系转变。单位大院也随着功能调整与城市空间发生了更多的互动关系。同时,资本循环不再是政府通过单位控制的结果,而转变为政府与企业为主要主体来共同推动。在去单位模式下,对同一个居民而言,就业、住房、日常消费等对应不同的资本,居民在选择中与之互动,导致了职住关系和社会空间的深层调整。
有关中国城市的单位模式的文章
其中,住房消费的市场化逐步导致了居民的迁居以及居住空间的分异与隔离。在GDP的导向下,政府为了吸引资本、促进产业升级改造和旧城空间更新,在郊区以及远离城市的区域以产业园区、新城等形式进行空间开发,满足资本循环的需求。......
2023-07-22
单位模式在新中国成立后快速形成并主导了中国城市经济社会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全能型政府形成的重要原因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遭遇的总体性危机。基于此形成了以具体单位为模块的总体性方向安排,其特点包括:生产为中心、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单位之间的相互封闭。1)单位模式下的城市制度是政府集中有限资源推动工业化的组织方式单位模式下政府通过公有制实现了行政权和财产权的合一,成为集中资源推动工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2023-07-22
1)城市居民作为单位模式下的劳动者单位模式的形成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工业化赶超战略中一系列具体制度实施的结果。2)城市居民作为去单位模式下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在去单位模式下,政府和国家领导人对居民的要求已显著不同,意识形态色彩已经日益淡化。虽然单位模式下和去单位模式下,城市居民在具体的角色定位上有显著的差别,但在逻辑上却是非常的一致。......
2023-07-22
随着去单位模式下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单位模式下居民—单位—国家的嵌入与依赖模式逐渐分解,并向政府、企业和社会相对独立与互动的方向发展。图7.9 去单位模式下的城市社会架构与空间表现在市场机制的约束下,政府与企业之间改变了单位模式下政企不分和完全控制的模式,形成了政府通过市场建设和经济政策引导和规范企业发展的格局。去单位模式下市场机制作用导致社会架构调整的第二个方面是政府(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023-07-22
1)竞争性去单位模式下的城市空间变革是在原来的模式中引入市场竞争并在政府的推动下发生的,竞争性是其中的最重要的特征。总体而言,单位模式下僵化的城市空间随着城市、企业和居民自主性的增强,主要以市场机制为原则,突破了原来封闭、分割的空间模式,向整个城市甚至更大的空间扩张和互动。......
2023-07-22
哈维从资本循环的角度解读空间生产,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包括三个循环,即工业生产领域的初级循环、建成环境的第二次循环和投资于科技和劳动力再生产领域的第三次循环。这一目标直接体现为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生产任务。这方面在组织和实施的方式上与其他循环一致,主要是政府组织通过单位实施的结果。总体而言,单位模式下的资本循环是国家计划推动和操作的结果,资本的循环嵌入在内,不具有为价值和剩余价值而存在的本性。......
2023-07-22
虽然单位模式有其致命的缺陷,但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并非毫无价值。在单位模式中,政府高度集权并获得了对社会资源的支配权,从而形成对整个城市活动系统的支配。以此为出发点,政府自然形成了对城市生产与生活进行统筹处理的理念。另外,还需认识到的是单位模式中对生产和生活的统筹处理是全能政府职责下的产物。......
2023-07-22
在城市发展制度去单位的影响下,城市资本循环的相关主体及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整个资本循环呈现出了政府与资本共同推动的特征。图7.11 去单位模式下的城市资本循环第一循环为价值与剩余价值的生产循环,由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完成。对第一循环来说,资本不再受政府生产计划和指令的直接干预,生产变得更加自主。政府希望通过消费增长拉动内需,而资本更是通过广告极力刺激消费,加速资本循环,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2023-07-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