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维从资本循环的角度解读空间生产,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包括三个循环,即工业生产领域的初级循环、建成环境的第二次循环和投资于科技和劳动力再生产领域的第三次循环。这一目标直接体现为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生产任务。这方面在组织和实施的方式上与其他循环一致,主要是政府组织通过单位实施的结果。总体而言,单位模式下的资本循环是国家计划推动和操作的结果,资本的循环嵌入在内,不具有为价值和剩余价值而存在的本性。......
2023-07-22
单位模式在新中国成立后快速形成并主导了中国城市经济社会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从实施的机制或者动力来说,全能型的政府通过计划经济的形式控制了城市的各个方面。全能型政府形成的重要原因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遭遇的总体性危机。外部入侵危机和国内的涣散导致了对政府全能作用的需求。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一点得到了继承,以应对资源不足和人口众多条件下的工业化建设。全能型政府可以快速将有限资源运用到国家发展战略中,从而被认为是有效的组织方式。因而,从总体特征来说单位模式具有理想化的特点。这一方面来源于政府部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源于先行国家的示范效应。同时,由于资源有限和赶超压力,政府主要以项目的形式展开投资,并围绕职工的需求配套生活设施。第三产业相对滞后则对此有进一步的强化作用。基于此形成了以具体单位为模块的总体性方向安排,其特点包括:生产为中心、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单位之间的相互封闭。
1)单位模式下的城市制度是政府集中有限资源推动工业化的组织方式
单位模式下政府通过公有制实现了行政权和财产权的合一,成为集中资源推动工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从宏观的层面来说,农村要支持城市的发展:这一方面表现为向城市低价供给粮食及部分工业原料;另一方面是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从而减少城市发展中的物资消耗。从具体安排来说,依托财政制度将主要资金应用到生产性建设中,同时控制生活性的消费。国有化的土地和无偿划拨的方式降低了工业生产的成本,同时也方便了工业项目的空间布局。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为政府组织劳动力的配置提供了直接的操作手段。这样,政府通过直接的控制,将企业的生产活动演变为政府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车间。一方面,在生活上,通过低工资和统购统销及票证制度降低了居民的生活消费,同时基础性的、全面的福利制度安排为居民生活提供了安全保障;另一方面,还通过精神文化的消费来弥补物质激励的不足。
总体而言,通过单位模式的制度安排,政府将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纳入到自身的理想框架中,从政府到单位再到居民形成了层层的主动性约束,反向则形成了层层的被动性依赖。就过程而言,单位模式经历了孕育、准备、形成、调整和成熟等几个阶段。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规划主导的1950年代,在此期间单位模式下的城市制度迅速建立,开始主导城市的发展过程。
2)单位模式下的城市空间是政府通过单位统筹生产和生活的空间表征
单位模式下,城市土地以公有制的身份和无偿使用的方式进入政府组织实施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从属性来说体现的是城市空间的使用价值。出于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目的,符号价值的应用主要在社会主义的导向下通过建筑物、空间规划与设计和空间改造等方式呈现出来。从空间生产的方式来说,政府一方面通过以单位为基本投资方式的新建增量实现对生产和生活的组织,另一方面通过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造对原有的城市空间存量进行变革,将其对应的生产和居民的生活纳入到政府的组织体系中来。这其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单位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即政府将生产和生活组织进入一个个单位而形成空间管理的模块。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一个个单位的管理来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朝既定方向展开。
空间生产原则方面除前述表达社会主义的符号外,生产的重要性和生产与生活的统筹处理也非常重要。前者是工业化赶超战略的内在需求,后者是全能型政府职能的自然延伸。总体性原则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表现,有旧企业的改造、职住合一的单位大院和职住接近的工人居住区;城市尺度则有新建的单位型城市,也有飞地型和连续型的空间扩张。社会空间方面,政府通过单位将生产组织和社会治理纳入其运行逻辑,并在单位大院的尺度形成了封闭性和内部循环的空间形式。而整个城市的资本循环也是政府通过单位组织实施的结果。
有关中国城市的单位模式的文章
哈维从资本循环的角度解读空间生产,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包括三个循环,即工业生产领域的初级循环、建成环境的第二次循环和投资于科技和劳动力再生产领域的第三次循环。这一目标直接体现为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生产任务。这方面在组织和实施的方式上与其他循环一致,主要是政府组织通过单位实施的结果。总体而言,单位模式下的资本循环是国家计划推动和操作的结果,资本的循环嵌入在内,不具有为价值和剩余价值而存在的本性。......
2023-07-22
1)竞争性去单位模式下的城市空间变革是在原来的模式中引入市场竞争并在政府的推动下发生的,竞争性是其中的最重要的特征。总体而言,单位模式下僵化的城市空间随着城市、企业和居民自主性的增强,主要以市场机制为原则,突破了原来封闭、分割的空间模式,向整个城市甚至更大的空间扩张和互动。......
2023-07-22
单位模式研究中的社会架构分析借鉴卡尔·波兰尼的分析框架展开。大转型指的就是这一转变过程,即从伦理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换。单位模式下,政府依托行政权和财产权的合一实现了对社会整体发展模式的把握。图5.14 单位模式下的城市社会架构与空间表现从相互关系来说,资本嵌入了政府的发展计划,按指令生产,已经失去了逐利本性,表现为不同类型的生产要素在单位中的组合。......
2023-07-22
1)城市居民作为单位模式下的劳动者单位模式的形成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工业化赶超战略中一系列具体制度实施的结果。2)城市居民作为去单位模式下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在去单位模式下,政府和国家领导人对居民的要求已显著不同,意识形态色彩已经日益淡化。虽然单位模式下和去单位模式下,城市居民在具体的角色定位上有显著的差别,但在逻辑上却是非常的一致。......
2023-07-22
其中,住房消费的市场化逐步导致了居民的迁居以及居住空间的分异与隔离。在GDP的导向下,政府为了吸引资本、促进产业升级改造和旧城空间更新,在郊区以及远离城市的区域以产业园区、新城等形式进行空间开发,满足资本循环的需求。......
2023-07-22
同时,包括新兴市场国家在内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发展成效让中国重新认识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并在认知上逐渐接纳。前者主要是国企从单位模式下政府的生产车间向具有市场主体地位的经营主体转变。在具体的制度安排方面,宏观层面的户籍制度调整及统购统销的结束为城镇化提供了条件,而对外开放将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资本循环对接。......
2023-07-22
在城市发展制度去单位的影响下,城市资本循环的相关主体及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整个资本循环呈现出了政府与资本共同推动的特征。图7.11 去单位模式下的城市资本循环第一循环为价值与剩余价值的生产循环,由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完成。对第一循环来说,资本不再受政府生产计划和指令的直接干预,生产变得更加自主。政府希望通过消费增长拉动内需,而资本更是通过广告极力刺激消费,加速资本循环,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2023-07-22
易卜生思考了很多有关哲学、文学、美学、艺术,以及人类、世界的问题,都是从挪威开始出发的,是以挪威作为起点而走向世界的;因此,其剧作中建构了以挪威为中心的世界地理空间。其二,以挪威为中心的世界地理空间,在其剧中是如何建构的?剧作家以挪威作为地理坐标中心,将自己的目光逐渐向外发散,并辐射在祖国各地与世界各处,在剧作中建构了多种样式的地理空间,从而整体上形成以挪威为中心的世界地理空间。......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