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经济增长压力下的渐进式策略

经济增长压力下的渐进式策略

【摘要】:从逻辑上来说,从单位模式到去单位模式转换的核心动力来自对单位模式发展成效的反思。从效果上说,单位模式并没有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这推动了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对单位模式的反思。国际方面,西方国家展现了通过资本主义模式取得的现代化成果,显示了市场机制的活力与创造力,同时也衬托了中国经济的落后,并形成了变革的压力。

从逻辑上来说,从单位模式到去单位模式转换的核心动力来自对单位模式发展成效的反思。从效果上说,单位模式并没有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这推动了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对单位模式的反思。在国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并未实现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相反却经历了“文革”造成的巨大破坏甚至是发展的倒退。这既构成了反思的动力,同时也是发展的压力。经历了“文革”时期的中国人民在心态上需要社会稳定,这是导致渐进式变革的重要原因[428],这也是邓小平所说的“要以大局为重”。对“文革”动乱的反思首先所推动的是拨乱反正,重新将经济建设作为中心。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调整,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当然,这还只是在单位模式的框架内的局部微调。

国际方面,西方国家展现了通过资本主义模式取得的现代化成果,显示了市场机制的活力与创造力,同时也衬托了中国经济的落后,并形成了变革的压力。但市场在中国怎样实践,以及如何在保持稳定大局的前提下借鉴则是中国必须面对的技术性问题。在降低风险的约束条件下,中国采取了试验观察然后再推广的办法,这就逐渐打开了非公经济发展的大门,并开启了与原有体制内经济的互动。

从思路和操作手段上来说,这次发展模式的转换完全不同于单位模式形成的过程。单位模式是在已经有了计划经济的形式、共产主义的目标以及其他国家示范的作用下发生的,因而是一种具有相对明确的目标导向的模式建设过程。这也是1950年代初期社会主义改造加速实施的根本原因。而这次的模式转换是在单位模式的基础上,在保持稳定环境的过程中,通过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调整已有的模式等手段,促进经济的发展。这一点在对待非公经济和市场机制的态度中有充分的体现。从操作上来说,对于模式的转换没有明确的目标,是按照实用主义的原则,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逐步展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