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政府与资本推动的生产与消费循环:7.4.3以去单位模式将资本循环

政府与资本推动的生产与消费循环:7.4.3以去单位模式将资本循环

【摘要】:在城市发展制度去单位的影响下,城市资本循环的相关主体及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整个资本循环呈现出了政府与资本共同推动的特征。图7.11 去单位模式下的城市资本循环第一循环为价值与剩余价值的生产循环,由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完成。对第一循环来说,资本不再受政府生产计划和指令的直接干预,生产变得更加自主。政府希望通过消费增长拉动内需,而资本更是通过广告极力刺激消费,加速资本循环,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在城市发展制度去单位的影响下,城市资本循环的相关主体及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前所述,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但在城市经营的过程中还直接大量参与了城市建设;单位向企业转变,资本属性得以释放,“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循环不仅是资本盈利的必需条件,也是城市经济增长的依托。因此,整个资本循环呈现出了政府与资本共同推动的特征。此外,商品匮乏的告别和消费社会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消费)的关系(图7.11)——在很大程度上,消费已经演变为生产的动力。

图7.11 去单位模式下的城市资本循环

第一循环(生产循环)为价值与剩余价值的生产循环,由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完成。这部分企业除体制内去单位化形成外,有大量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对第一循环来说,资本不再受政府生产计划和指令的直接干预,生产变得更加自主。此外,出于竞相吸引资本的需求,地方政府还为资本发展提供大量的便利,包括税收、土地方面的优惠政策,帮助雇佣劳动力等等。第一循环的运行呈现了鲜明的政府与资本合作的特点。

第二循环(建成环境)中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政府的作用。在资本全球流动的时代,基础设施等构成的投资环境建设成为吸引资本的重要条件。政府通过大量投资城市基础设施不仅可以迅速提高城市的GDP总量,还可以吸引国际资本的到来。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的出现。政府通过土地出让获得相应的收入,形成了土地财政和以地养地的滚动发展模式。此外,政府还可通过土地抵押获得贷款,与其他收入一起推动城市空间的开发与扩张[424],土地金融得以形成。这种模式是推动大规模城市开发的重要动力,迅速、大范围地改变了既有的空间景观,开发区、新区等城市建成环境大量出现。

第三循环(科技与社会支出循环)已经基本上转变为国家职能,不再通过单位实施,而是依托相应的专门机构实现。第三循环中最重要的变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配给与控制的模式已经不存在,政府只提供相应的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控,并对市场的缺陷进行一定程度的矫正和修补,如,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实施。二是,居民消费不再是控制的对象,而转变为鼓励的内容。政府希望通过消费增长拉动内需,而资本更是通过广告极力刺激消费,加速资本循环,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在经历了去单位模式的重塑之后,城市的资本循环已完全不同于单位模式下的资本循环。资本的活力得到释放,政府从对生产的直接控制转向了为资本循环提供便利,同时对消费从控制转向了激励。这直接导致了消费社会特征的出现以及第三循环中社会群体的消费差异,并隐含了不公平的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