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维从资本循环的角度解读空间生产,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包括三个循环,即工业生产领域的初级循环、建成环境的第二次循环和投资于科技和劳动力再生产领域的第三次循环。这一目标直接体现为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生产任务。这方面在组织和实施的方式上与其他循环一致,主要是政府组织通过单位实施的结果。总体而言,单位模式下的资本循环是国家计划推动和操作的结果,资本的循环嵌入在内,不具有为价值和剩余价值而存在的本性。......
2023-07-22
在城市发展制度去单位的影响下,城市资本循环的相关主体及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前所述,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但在城市经营的过程中还直接大量参与了城市建设;单位向企业转变,资本属性得以释放,“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循环不仅是资本盈利的必需条件,也是城市经济增长的依托。因此,整个资本循环呈现出了政府与资本共同推动的特征。此外,商品匮乏的告别和消费社会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消费)的关系(图7.11)——在很大程度上,消费已经演变为生产的动力。
图7.11 去单位模式下的城市资本循环
第一循环(生产循环)为价值与剩余价值的生产循环,由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完成。这部分企业除体制内去单位化形成外,有大量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对第一循环来说,资本不再受政府生产计划和指令的直接干预,生产变得更加自主。此外,出于竞相吸引资本的需求,地方政府还为资本发展提供大量的便利,包括税收、土地方面的优惠政策,帮助雇佣劳动力等等。第一循环的运行呈现了鲜明的政府与资本合作的特点。
第二循环(建成环境)中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政府的作用。在资本全球流动的时代,基础设施等构成的投资环境建设成为吸引资本的重要条件。政府通过大量投资城市基础设施不仅可以迅速提高城市的GDP总量,还可以吸引国际资本的到来。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的出现。政府通过土地出让获得相应的收入,形成了土地财政和以地养地的滚动发展模式。此外,政府还可通过土地抵押获得贷款,与其他收入一起推动城市空间的开发与扩张[424],土地金融得以形成。这种模式是推动大规模城市开发的重要动力,迅速、大范围地改变了既有的空间景观,开发区、新区等城市建成环境大量出现。
第三循环(科技与社会支出循环)已经基本上转变为国家职能,不再通过单位实施,而是依托相应的专门机构实现。第三循环中最重要的变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配给与控制的模式已经不存在,政府只提供相应的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控,并对市场的缺陷进行一定程度的矫正和修补,如,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实施。二是,居民消费不再是控制的对象,而转变为鼓励的内容。政府希望通过消费增长拉动内需,而资本更是通过广告极力刺激消费,加速资本循环,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在经历了去单位模式的重塑之后,城市的资本循环已完全不同于单位模式下的资本循环。资本的活力得到释放,政府从对生产的直接控制转向了为资本循环提供便利,同时对消费从控制转向了激励。这直接导致了消费社会特征的出现以及第三循环中社会群体的消费差异,并隐含了不公平的社会矛盾。
有关中国城市的单位模式的文章
哈维从资本循环的角度解读空间生产,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包括三个循环,即工业生产领域的初级循环、建成环境的第二次循环和投资于科技和劳动力再生产领域的第三次循环。这一目标直接体现为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生产任务。这方面在组织和实施的方式上与其他循环一致,主要是政府组织通过单位实施的结果。总体而言,单位模式下的资本循环是国家计划推动和操作的结果,资本的循环嵌入在内,不具有为价值和剩余价值而存在的本性。......
2023-07-22
哈维将资本的积累和增值过程分解为相对独立但彼此联系的三个循环[271]。图3.2 大卫·哈维的资本循环模型第一循环中产生的过度积累将导致资本向第二循环转移。在中国城市的单位模式研究中,资本循环理论的运用比较具体,集中在单位模式和去单位模式下资本循环的分析部分。具体分析将以哈维的资本循环为指导思路,面向中国城市资本运行的实际特点,提炼出中国城市不同发展模式下资本循环的构成与特点。......
2023-07-22
单位模式在新中国成立后快速形成并主导了中国城市经济社会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全能型政府形成的重要原因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遭遇的总体性危机。基于此形成了以具体单位为模块的总体性方向安排,其特点包括:生产为中心、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单位之间的相互封闭。1)单位模式下的城市制度是政府集中有限资源推动工业化的组织方式单位模式下政府通过公有制实现了行政权和财产权的合一,成为集中资源推动工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2023-07-22
1)城市居民作为单位模式下的劳动者单位模式的形成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工业化赶超战略中一系列具体制度实施的结果。2)城市居民作为去单位模式下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在去单位模式下,政府和国家领导人对居民的要求已显著不同,意识形态色彩已经日益淡化。虽然单位模式下和去单位模式下,城市居民在具体的角色定位上有显著的差别,但在逻辑上却是非常的一致。......
2023-07-22
单位模式研究中的社会架构分析借鉴卡尔·波兰尼的分析框架展开。大转型指的就是这一转变过程,即从伦理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换。单位模式下,政府依托行政权和财产权的合一实现了对社会整体发展模式的把握。图5.14 单位模式下的城市社会架构与空间表现从相互关系来说,资本嵌入了政府的发展计划,按指令生产,已经失去了逐利本性,表现为不同类型的生产要素在单位中的组合。......
2023-07-22
随着去单位模式的展开,市场机制逐渐在中国城市中深化并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市场的激励作用以及市场主体的自我选择日益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居民来说,向市场主体地位的转变则意味着对单位的依赖关系向市场条件下的双向互动转变。就业单位仅仅是付出劳动换取报酬的场所,消费则通过自我选择的形式实现。对居民来说,市场机制下的灵活性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单位模式下的消费的空间制约。......
2023-07-22
1)竞争性去单位模式下的城市空间变革是在原来的模式中引入市场竞争并在政府的推动下发生的,竞争性是其中的最重要的特征。总体而言,单位模式下僵化的城市空间随着城市、企业和居民自主性的增强,主要以市场机制为原则,突破了原来封闭、分割的空间模式,向整个城市甚至更大的空间扩张和互动。......
2023-07-22
同时,包括新兴市场国家在内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发展成效让中国重新认识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并在认知上逐渐接纳。前者主要是国企从单位模式下政府的生产车间向具有市场主体地位的经营主体转变。在具体的制度安排方面,宏观层面的户籍制度调整及统购统销的结束为城镇化提供了条件,而对外开放将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资本循环对接。......
2023-07-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