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社会架构的分离与互动:政府、企业和社会在单位模式下的互动

社会架构的分离与互动:政府、企业和社会在单位模式下的互动

【摘要】:随着去单位模式下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单位模式下居民—单位—国家的嵌入与依赖模式逐渐分解,并向政府、企业和社会相对独立与互动的方向发展。图7.9 去单位模式下的城市社会架构与空间表现在市场机制的约束下,政府与企业之间改变了单位模式下政企不分和完全控制的模式,形成了政府通过市场建设和经济政策引导和规范企业发展的格局。去单位模式下市场机制作用导致社会架构调整的第二个方面是政府(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随着去单位模式下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单位模式下居民—单位—国家的嵌入与依赖模式逐渐分解,并向政府、企业和社会相对独立与互动的方向发展(图7.9)。受市场机制的要求及制约和单位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政府由原来的全能、管制型政府向相对有限、服务职能增强的政府转变[420]。单位随着政企关系的调整和社会职能的退出向市场机制下的企业转变,并体现出资本逐利的特性。而居民则经历了从“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并与城市化过程中的外来人口共同构成了城市社会的多样化群体。但总体上,由于全能政府的惯性以及市场和社区建设中对政府主导作用的需求,政府对企业和社会还存在许多直接的干预和影响。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市场机制建设和去单位化过程还未彻底完成(如单位隐形社会职能的存在)。社区和社会组织建设启动的时间相对滞后,社会领域相对弱小。

图7.9 去单位模式下的城市社会架构与空间表现

在市场机制的约束下,政府与企业之间改变了单位模式下政企不分和完全控制的模式,形成了政府通过市场建设和经济政策引导和规范企业发展的格局。这一变革过程经历了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经营权)、政资分开(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分开)和资企分开(国资委国有股东权和公司法人财产权分开)的过程[421]。但由于变革的渐进性与过程性,在当前还存在政府替代市场以及对企业的干预等现象。在市场体制中实现增值的资本则需要向政府提供税收以及政府作为资产所有者的相关收益。去单位模式下市场机制作用导致社会架构调整的第二个方面是政府(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是将社会从行政一体化的框架中释放出来,做到“政社分开”,使社区成为相对独立的主体[422-423]。这一过程是在单位去社会职能、退休及下岗职工大量出现和城市化下的外来人口大量增加的背景下产生的,正式的社区建设始于1990年代末期。与此同时,单位福利共同体向政府领导下的社会统筹转变,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相对独立和互动调整。社会架构变革的第三方面是市场化资本与城市社会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是“单位人”对单位的全方位依赖关系向市场机制下的契约关系转变,其中的关键是就业制度从统包统配向合同制的转变。传统意义上的单位向纯粹意义上的就业场所转变,“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并与就业单位在市场机制的契约关系下形成劳动付出与薪金收获的互动模式。另外,政府通过法规及政策对资本与居民之间的契约关系进行调控,如再就业、最低工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