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调整发展型案例研究:北京同仁园与石油大院的7.3.1模型分析

调整发展型案例研究:北京同仁园与石油大院的7.3.1模型分析

【摘要】:在此以北京石油大院和同仁园为例进行说明。1970年代的同仁堂是一个以生产区为主的单位大院,仅有少量的住房和生活设施分布在生产区的外缘。对同仁堂来说,虽然经历了部分严重污染的生产线停产和部分生产线迁移至郊区,但整个空间的主要职能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调整发展型是城市空间去单位发展程度最低的一个类型,指原有空间整体上未发生功能和肌理上的根本性重构,只是在用地范围、局部功能和设施等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整体而言,由于企业单位的去单位化改革更加提前和深入,加之原有城市空间重构中“退二进三”的影响,调整发展型的单位以机关和事业单位居多。在此以北京石油大院和同仁园为例进行说明。

石油大院始建于1953年,1969年之前为石油学院所在地。学院搬迁至山东东营后,该址成为以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为主的单位大院[417]。1978年,石油大院的生产区主要由办公、实验和运动休闲设施构成(图7.4a)。经过30多年的发展,该区域的功能仍旧以科研办公为主,使用主体也未发生大的变动。空间重构主要表现为用地结构的调整和建筑类型的变化。除原来的运动场改建为医院外,还新建和重建了多栋高层办公楼房和部分平房,建筑密度显著增加。另外,大院西南侧的办公楼改造为宾馆,构成了单位大院商业化的一部分(图7.4b)。

同仁堂最早始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创办的同仁堂药室,1954年实现了公私合营,1992年成立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1997年成立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1970年代的同仁堂是一个以生产区为主的单位大院,仅有少量的住房和生活设施分布在生产区的外缘。从用地结构来说,比重最高的为仓储用地(51.4%),其次为行政办公(21.1%)和工业(20.0%),而居住和商业服务的用地总量低于10%[189]。到2006年,其变成以居住(23.6%)、工业(12.8%)及仓储(14.7%)和绿地休闲(25.8%)为主要类型的单位大院。对同仁堂来说,虽然经历了部分严重污染的生产线停产和部分生产线迁移至郊区,但整个空间的主要职能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用地结构来说,生活方面的居住和绿地休闲面积大幅度增加,生产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更加平衡。需要强调的是,同仁园生活用地和设施的增强主要发生在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的单位社会职能强化期,之后随着去社会职能的推进,部分福利设施开始对外部开放,盈利成为重要目标[189]

图7.4 去单模式下北京市石油大院的调整发展

总体而言,调整发展型的单位生产区延续了原有的主要职能,同时原空间格局和肌理也往往得到继承;但包括建筑高度、外观设计方面往往发生较大的变化,整体的空间景观得到改变。另外,还有许多事业和机关单位等职能部门在转型期存在较大幅度的调整,包括取消、合并、调整名称及职能等;但原来的生产办公区域大多继续使用,最核心的变化往往不在建筑格局,而在单位空间的使用主体上。北京市化工大院就属于此种情况,虽然化工、煤炭及石油等部门在机构设置和职责分配方面发生了复杂的变化,但办公区域并未因此发生物质空间上的大规模调整[93]

去单位模式下,调整发展型的空间变化主要反映了中国城市发展模式切换过程中的渐进性和对过去模式的继承性。无论是在空间结构和肌理上,还是在主要功能上,该类型的空间变化幅度都是最小的。这也是去单位模式差异化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