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发展制度去单位的影响下,城市资本循环的相关主体及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整个资本循环呈现出了政府与资本共同推动的特征。图7.11 去单位模式下的城市资本循环第一循环为价值与剩余价值的生产循环,由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完成。对第一循环来说,资本不再受政府生产计划和指令的直接干预,生产变得更加自主。政府希望通过消费增长拉动内需,而资本更是通过广告极力刺激消费,加速资本循环,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2023-07-22
哈维从资本循环的角度解读空间生产,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包括三个循环,即工业生产领域的初级循环、建成环境的第二次循环和投资于科技和劳动力再生产领域的第三次循环。资本通过初级循环向第二次循环和第三次循环实现资本的时空间修复,从而努力推迟和避免内在的矛盾。资本循环揭示了资本运行体系与空间生产的内在联系,形成了对资本主义体系下的城市空间扩张、全球化展开的深刻理解。已有学者对于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本循环展开研究[367],指出了国家发展计划和物资配给在资本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并明确了以第一循环为主的运行体系;但对单位模式下生产目标的理解、生产中的指令性以及单位的社会作用方面还存在不足,这里作进一步的深化。
如前所述,严格来说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和消费的体系并非是本来意义上的资本循环,可以说是生产与消费循环,或者生产与生活的组织运行。从内容和领域来讲,单位模式下的资本循环同样可以分为第一循环(生产循环)、第二循环(建成环境循环)和第三循环(科技与社会支出循环),但在资本循环的组织方式上却与哈维的理解有着本质的区别(图5.16)。
图5.16 单位模式下的城市资本循环
第一循环,即生产循环是国家以发展项目的形式,按生产单位进行组织生产的结果,其目的不在于剩余价值的生产,而在于产品和利润的生产,并完成资金积累。这一目标直接体现为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生产任务。而从过程角度来讲,生产循环要不断地接受上级部门的计划和指令。另外,这一循环过程准备阶段的原材料组织,循环完成阶段的产品销售等也由上级部门组织实施,并不依赖市场完成。因此,第一循环是一种被动的产品生产循环,是国家工业化战略的生产车间的表现。
作为建成环境生产的第二循环同样是政府计划发展的结果,单位在其中也有重要的作用。与项目生产和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通常都是由单位负责建设和维护的,不仅包括设备、厂房、住房及其他生活设施,还包括了部分道路等基础设施。单位以外的基础设施由所在城市建设。但在单位模式下,集中资源进行工业化项目建设是最重要的投资方式,并未形成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情况。
第三循环主要讨论与居民生活相关的社会支出循环。这方面在组织和实施的方式上与其他循环一致,主要是政府组织通过单位实施的结果。为了控制消费,政府通过工资制度和统购统销及票证制度来调节劳动力再生产中的消费支出。而在教育、医疗及福利方面,政府通过单位办社会的形式来实现。这些保障作为对低工资的补充,内容全面,但总体水平不高。此外,一部分的社会功能以及警察和军队等社会支出通过城市来实现。再者,居民消费中还包括注重精神引导的文化消费,这同样是政府控制的结果,通过城市和单位组织实施。
总体而言,单位模式下的资本循环是国家计划推动和操作的结果,资本的循环嵌入在内,不具有为价值和剩余价值而存在的本性。单位模式下的资本循环虽然集中了资本的使用,但却束缚了资本的能动本性。这一方面限制了资本向第三产业和轻工业部门的自由流动,导致了没有城镇化的工业化现象;另一方面造成了单位及职工激励机制不足和生产的不可持续性。
有关中国城市的单位模式的文章
在城市发展制度去单位的影响下,城市资本循环的相关主体及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整个资本循环呈现出了政府与资本共同推动的特征。图7.11 去单位模式下的城市资本循环第一循环为价值与剩余价值的生产循环,由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完成。对第一循环来说,资本不再受政府生产计划和指令的直接干预,生产变得更加自主。政府希望通过消费增长拉动内需,而资本更是通过广告极力刺激消费,加速资本循环,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2023-07-22
单位大院活动空间的组织是依托物质空间的利用形成的多种活动的安排和布置,可分为产品生产活动和劳动力再生产活动两个方面。对企业单位来说,产品生产发生在单位空间中的生产区,是劳动者、生产设备和原材料互动的结果。他们依托本单位的生活及福利等设施完成劳动力再生产,为其就业单位提供劳动力。这样,在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直接约束下,在单位大院形成了物质空间基础上的产品生产空间和劳动力再生产空间的组合。......
2023-07-22
单位模式在新中国成立后快速形成并主导了中国城市经济社会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全能型政府形成的重要原因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遭遇的总体性危机。基于此形成了以具体单位为模块的总体性方向安排,其特点包括:生产为中心、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单位之间的相互封闭。1)单位模式下的城市制度是政府集中有限资源推动工业化的组织方式单位模式下政府通过公有制实现了行政权和财产权的合一,成为集中资源推动工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2023-07-22
哈维将资本的积累和增值过程分解为相对独立但彼此联系的三个循环[271]。图3.2 大卫·哈维的资本循环模型第一循环中产生的过度积累将导致资本向第二循环转移。在中国城市的单位模式研究中,资本循环理论的运用比较具体,集中在单位模式和去单位模式下资本循环的分析部分。具体分析将以哈维的资本循环为指导思路,面向中国城市资本运行的实际特点,提炼出中国城市不同发展模式下资本循环的构成与特点。......
2023-07-22
单位模式研究中的社会架构分析借鉴卡尔·波兰尼的分析框架展开。大转型指的就是这一转变过程,即从伦理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换。单位模式下,政府依托行政权和财产权的合一实现了对社会整体发展模式的把握。图5.14 单位模式下的城市社会架构与空间表现从相互关系来说,资本嵌入了政府的发展计划,按指令生产,已经失去了逐利本性,表现为不同类型的生产要素在单位中的组合。......
2023-07-22
随着去单位模式下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单位模式下居民—单位—国家的嵌入与依赖模式逐渐分解,并向政府、企业和社会相对独立与互动的方向发展。图7.9 去单位模式下的城市社会架构与空间表现在市场机制的约束下,政府与企业之间改变了单位模式下政企不分和完全控制的模式,形成了政府通过市场建设和经济政策引导和规范企业发展的格局。去单位模式下市场机制作用导致社会架构调整的第二个方面是政府(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023-07-22
单位模式的缺陷集中表现为无限扩张的政府逻辑,即城市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活动完全嵌入到政府领域中,并表现为全能型政府在城市生产和生活中的深度介入。图8.2 单位模式下企业之间的关系政府逻辑在社会领域的扩张总体上是组织社会、促进生产的需求。这种政府的过度、无效干预,同时又要承担其后果的矛盾是单位模式不可持续的根本原因。这是单位模式最重要的特点,同时也成了单位模式最致命的缺陷。......
2023-07-22
1)城市居民作为单位模式下的劳动者单位模式的形成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工业化赶超战略中一系列具体制度实施的结果。2)城市居民作为去单位模式下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在去单位模式下,政府和国家领导人对居民的要求已显著不同,意识形态色彩已经日益淡化。虽然单位模式下和去单位模式下,城市居民在具体的角色定位上有显著的差别,但在逻辑上却是非常的一致。......
2023-07-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