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连续型城市空间扩张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连续型城市空间扩张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摘要】:1953年,在综合两个方案的基础上,正式提出总体规划,形成了《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图5.13 北京市1954 年规划图和1986年工业区分布图作为单位模式下城市空间连续型扩展的案例,北京首先反映了工业化战略在城市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这体现在北京城市空间在原有的基础上以工业区的形式向外扩张。在北京的案例中,除前述的公共空间、行政中心的确定外,意识形态性还体现在其中的分散式集团布局中。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将北京作为社会主义首都,因此要将其建设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特别是要建设成为强大的工业城市。但1949年1月北平解放时,面积只有707km2,总人口187万,不能满足首都发展的需要。为此,国家在1946—1958年先后5次调整市界,将原河北省的宛平、昌平等划入北京,使其总面积增至16 800km2,人口达到658万[362]。关于城市发展与旧城的关系方面,中央政府在否定了梁陈方案后,就确定了依托旧城推动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1952—1953年,北京市政府决定由华揽洪和陈占祥分别编制规划方案(甲、乙方案)。1953年,在综合两个方案的基础上,正式提出总体规划,形成了《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规划在已有工业用地基础上布置了6个工业区(东北郊酒仙桥工业区、东郊通惠河北工业区、通惠河南工业区、南郊工业区、丰台工业区和石景山衙门口工业区),用地73km2,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23.2%。虽然国家计委不赞成强大的工业基地的设想,但北京市委1954年提出的《北京市第一期城市建设计划要点》更加明确了工业城市的指导思想,并主要在石景山衙门口地区增加了工业区规划用地8.3km2(图5.13)。虽然规划没有获批,但这两版规划基本指导了1953—1957年的城市发展。

1958年,随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高潮出现,为了强调“工业为农业生产服务、消灭城乡差别”的城市建设方针,响应“实现大地园林化、城市园林化”的号召,当年9月份出台的《北京市总体规划说明》提出了“分散集团式”的城市布局形式,即把城市中心区与周围建设发展区之间的农田、林地、菜园、苗圃保留下来,城市由中心地区和10个相对独立的边缘集团组织而成。这种特殊意识形态下产生的空间思想在客观上与生态平衡、有机分散的做法趋于一致,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管理、拆迁、经济发展等原因并没有真正实现[363],而是以摊大饼的形式逐渐向外扩张。这些问题又进一步成为后来一系列城市问题的根源之一。但从工业区的分布来看,这种分区域布置的影响很大[364](图5.13)。

图5.13 北京市1954 年规划图和1986年工业区分布图

作为单位模式下城市空间连续型扩展的案例,北京首先反映了工业化战略在城市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这体现在北京城市空间在原有的基础上以工业区的形式向外扩张。其次,依托发展项目的新建单位成为城市空间拓展的动力和单元,形成了城市中心以外的另一个圈层——混合工业地带和与之相对应的单一式单位社区[365-366]。最后,在空间规划中还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在北京的案例中,除前述的公共空间、行政中心的确定外,意识形态性还体现在其中的分散式集团布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