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洛阳市飞地型城市空间扩张的案例分析

洛阳市飞地型城市空间扩张的案例分析

【摘要】:1953年,国家重点建设的156个项目中有5个将布局在洛阳。在如此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不能在旧城落地的情况下,经过对城市附近四个不同区域在地形、土壤、文物保护等方面的对比,最后选定了距离旧城以西5km的涧西方案。在未来发展上,为避免城市的空间分离,规划在中间建设行政中心,从而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副中心的带状组团布局。图5.12 洛阳市区用地示 图洛阳涧西工业区的诞生是国家工业化战略的直接结果。

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洛阳城只有4km2和7万人,但作为曾经的十三朝古都,有大量的历史文物[359]。1953年,国家重点建设的156个项目中有5个将布局在洛阳。在如此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不能在旧城落地的情况下,经过对城市附近四个不同区域在地形、土壤、文物保护等方面的对比,最后选定了距离旧城以西5km的涧西方案。在未来发展上,为避免城市的空间分离,规划在中间建设行政中心,从而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副中心的带状组团布局。

工业区规划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展开,用地功能布局考虑了地形、交通等因素。工厂区安排在北部,按生产协作关系布置[360]。各厂生活区布置在南部,与厂区平行对应建设,中间用绿化带隔离(图5.12)。自西向东整齐规划了70多个大小不同的居住街坊,生活区内按需要和服务范围设置公共服务设施。具体建设按照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的原则,生产区和生活区同步建设。周边式街坊的布局由于存在东西朝向的住宅,后期调整为行列式布局。另外,涧西工业区在建设中还得到了旧城在住房等方面的支援。其从1955年开始建设,到1957年四大工厂投产,建成了85.76万m2的住宅。

图5.12 洛阳市区用地示 图

洛阳涧西工业区的诞生是国家工业化战略的直接结果。从工业项目的确定到选址以及后期的规划建设都是政府主导的实践。这是单位模式下空间生产的最重要特征。空间选址更多的是考虑空间的使用价值,从实用的角度合理地处理了工业发展与旧城的关系。方案选择过程中没有出现像北京那样既有实用主义又有鲜明意识形态特点的争论,这与洛阳的城市地位有关,因此没有必要将其“上纲上线”,牵扯进社会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关系。在人员方面,则主要有招工、兄弟厂支援、学校分配、部队转业安置等形式[361],同样是政府组织的结果。工业区内部空间结构的安排则遵循在生产与生活统筹的观念下,系统安排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以及生活区内部配套设施的原则,以有利于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