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职住合一单位大院案例研究:京棉二厂

职住合一单位大院案例研究:京棉二厂

【摘要】:同时,单位大院也是在对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城市空间进行的分析中最受关注的一个对象。这里的分析选择新中国成立后新建的单位大院进行分析。京棉二厂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街道,紧邻东四环。从京棉二厂的空间结构图中可以看出该单位大院存在明显的功能分区,即以朝阳路为界,北部为生活区,南部为生产区。京棉二厂单位大院按职住合一的形式来组织空间,基本不会增加城市尺度的交通流量。

单位大院是单位模式下城市空间最典型的表现,代表了在以生产单位为依托组织生产和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城市空间单元,是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外延式增长的一个基本模块和动力[106,177]。同时,单位大院也是在对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城市空间进行的分析中最受关注的一个对象。这里的分析选择新中国成立后新建的单位大院进行分析。

京棉二厂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街道,紧邻东四环。1953年11月纺织工业部和北京市委根据国家计委批准的计划任务书,决定在筹建北京第一棉纺厂之后,筹建北京第二棉纺厂。同年12月成立筹建处,由纺织工业部基建局直接领导,北京市委协办。1953年开始购地,第二年改为征地;1954年开始建设;1955年正式开工生产。这是我国第一个全部采用国产设备装备起来的现代化大型棉纺织厂,与原京棉一厂、三厂、印染厂和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等机构共同构成了纺织城。1955年年末,其拥有职工3 600多人,1980年代中期职工人数最多,有9 500多人。建厂之初的技术业务干部主要来自上海老纺织基地,行政干部主要抽调北京市和华北局的干部及部分部队转业人员。职工有沈阳和开封中等专科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及管理部门和教育局等从部分中学和地方招收的职工。

1950年代建厂之初,京棉二厂就配套了教育、医疗、食堂等生活设施,此后不断完善和调整,空间随之相应变动[187]。1970年代末的京棉二厂空间包括北部的生活区和南部的厂区(图5.9)。生产区包括办公楼、厂房、生产区浴室、车库、托儿所、食堂、育婴室等设施。生活区包括礼堂/食堂、幼儿园、小学、中学、纺织工业学校、职工医院、商业服务、邮局、合作社、母子宿舍、浴室以及大量的住宅楼等,住宅楼分为单身宿舍和供家庭居住的单元楼两种类型。

从京棉二厂的空间结构图中可以看出该单位大院存在明显的功能分区,即以朝阳路为界,北部为生活区,南部为生产区。生活区以周边式街坊为规划思想,以礼堂/食堂作为生活空间的中心,同时幼儿园、小学等公共设施也布局于中心。周边以住宅为主,但在“大跃进”和“文革”期间出现了部分见缝插针的建筑和工厂,使空间显得杂乱。南部的生产区以办公楼和厂房为中心,周边布局了仓库、车库以及浴室等辅助设施。在整个空间中,从南向北由厂房、办公楼、正门和礼堂等建筑构成了单位大院的轴线。京棉二厂单位大院按职住合一的形式来组织空间,基本不会增加城市尺度的交通流量。

单位大院的空间形成及其结构特点可以从很多方面映射出单位模式下的空间生产。首先,其形成是政府部门主导的、按生产计划投资的结果。土地的获取、人员的配置都是政府部门主导下操作的结果。其次,生活区的街坊式布局反映了当时社会主义的空间设计思想。再者,生产与生活的一体化以及生活区多样化的生活设施配置是政府通过单位统筹生产与生活的结果。

图5.9 1970年代京棉二厂的空间结构

注:1.礼堂和食堂;2.小学;3.幼儿园;4.花房;5.单身职工宿舍、职工医院、清真食堂;6.八里庄合作社;7.1950年代建设的住宅;8.纺织工业学校;9.商业服务;10.邮局;11.球场;12.八里庄二中;13.托儿所;14.生产区浴室;15.车库;16.办公楼;17.厂房;18.待开发地块转变为其他单位住宅;19. 1950年代增建的住宅;20. 1976年新建住宅;21.母子宿舍;22.街道工厂;23.生活区浴室;24.平房。

单位大院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生产与生活的空间组织模式,既有优点,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对生产和生活的系统化统筹是其最大的优点,另外空间的封闭性对于安全、安静及促进交往的生活环境有所帮助;但单位大院也造成了明显的空间分割,容易导致重复建设、设施利用效率低和空间不平等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