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重工业化为核心的国家现代化:发展目标4.2.3

重工业化为核心的国家现代化:发展目标4.2.3

【摘要】: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提纲指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发展国家的重工业。”1960年代初,国家发展目标逐渐概括为包括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在内的四个现代化。工业化目标的第二个重要特征是对工业产品而非经济效益的强调。以“一五”计划的发展目标为例,部分主要工业品在全部建成后的年产能力为:铁575万吨、钢610万吨、电406万千瓦、原煤9310万吨③。

1950年代初,中国政府设想通过从1953年起大约15年的建设,基本实现工业化[288]。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提纲指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发展国家的重工业。”1960年代初,国家发展目标逐渐概括为包括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在内的四个现代化。另外,“一五计划”指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我们国家在过渡时期的中心任务,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则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样在基本建设投资方面,工业占58.2%,其中重工业占88.8%。而发展轻纺工业和为农业服务的中小型企业是为了满足对生活必需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需求。

工业化目标的第二个重要特征是对工业产品而非经济效益的强调。以“一五”计划的发展目标为例,部分主要工业品在全部建成后的年产能力为:铁575万吨、钢610万吨、电406万千瓦、原煤9310万吨。这种状况到后期更发展为“以钢为纲”和“以粮为纲”,产品的产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

工业化的第三个特征是“左”的心态、急于求成的心理和赶超式的做法。这一点不仅反映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更突出地体现在“大跃进”和“文革”等经济社会的运动中。1957年,毛泽东莫斯科参加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时提出中国要在15年中赶上或超过英国。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则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同年6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题为《力争高速度》的社论中说:“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在9月2日毛泽东给刘少奇的信中说:“为五年接近美国、七年超过美国这个目标而奋斗吧!”此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和“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等文字时常出现在报纸上,完全忽视了生产发展的基本规律。这种心理直接影响了经济发展中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以及单位生产和生活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