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经典社会主义理论的经验借鉴与历史传承知识基础

经典社会主义理论的经验借鉴与历史传承知识基础

【摘要】:1)经典社会主义理论主导的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以马列主义作为其最重要的指导思想,并将其运用到中国具体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2)苏联经验的示范效应苏联20世纪30年代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对战后出现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285],这也包括中国在内。3)传统文化及革命经验的继承历史经验方面包括传统的文化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经验两个方面。

1)经典社会主义理论主导的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以马列主义作为其最重要的指导思想,并将其运用到中国具体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马克思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在此基础上解释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进而指出共产主义的社会发展方向。其中,公有制和计划调节作为应对资本主义固有内在矛盾的解决方案被提出。这也成为了中国实行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的重要理论来源,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一系列具体的对待人与社会、国家生存和物质财富的价值判断。

在计划经济公有制的模式下有这样的道德价值预设,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同志式的、平等的、互助的关系;人们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实行各尽所能和按劳分配;人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尽可能地发展生产,满足人们对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283]。这种道德预设对国家干部来说,意味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脱离群众、不计较报酬和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等等;对工人来说,则是国家的主人翁、企业的主人,工人阶级是最先进的阶级;作为领导阶级,则意味着最有远见、最大公无私和最有牺牲精神。这种状况与传统文化观念叠加,逐渐形成了单位体制下个人牺牲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284]

理论方面的共产主义运动、阶级斗争等概念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环境相互作用,逐步形成了革命和战争的价值观。帝国主义、第三次世界大战、侵略、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革命、剥削阶级等等词汇成为这种观念的具体表达。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方面存在轻物质而重精神的价值观[284]。这一方面与新中国成立时的物质匮乏有关,另一方面源于对主观能动性的过分夸大。受此影响,精神激励就变得很重要,一度有“精神万能”的观点;而物质激励则被视为资本主义、修正主义,并被严厉批评。这些价值观念为具体制度和政策的制定及“大跃进”和“文革”等都预留了空间。

2)苏联经验的示范效应

苏联20世纪30年代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对战后出现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285],这也包括中国在内。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中国对苏联的学习经历了一个波折反复的过程。虽然在学习中意识到了苏联经验的矛盾和弊端,指出不能照搬,诸如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论十大关系》等体现了执政党对中国现实的考虑,中央与地方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也经历了收与放的多次调整等[286];但苏联对中国的影响仍然很深刻,除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示范效应外,集中力量进行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模式也影响深远。

3)传统文化及革命经验的继承

历史经验方面包括传统的文化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经验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涉及“家”“国”思想和集体主义等方面[287]。家国一体的思想和集体主义观念构成了计划经济时期全能主义政治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是单位对其成员全面照顾和对其“私”领域干预的重要基础。革命经验中,对成员的思想教育和生活物品的供给最为突出。思想教育最典型的表现是1941年延安的整风运动,对新中国成立后的整风运动和思想教育有重要影响。生活物品供给集中表现为供给制,这对新中国成立后单位社会职能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先导意义[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