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是生活世界的基本组成部分。列斐伏尔以“空间的生产”理论为基石,建构了空间本体论的理论框架。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开宗明义提出了“(社会)空间是(社会)产物”的核心命题。与列斐伏尔不同,福柯并没有将空间加以系统化和理论化,而是把空间思想内嵌于对现代性的研究之中。......
2023-07-25
空间生产理论是在结构主义思潮的大背景中诞生的[256],具体形成于对实证主义和空间分析学派在空间理解上的批判[257]。实证主义和空间分析学派继承了区域学派对空间的理解,力图通过数学模型等“科学”的方法,发现空间规律。最典型的如“中心地”理论和农业区位论。在这里,空间是没有价值的“物化”的空间,人的社会政治属性、价值观等也被忽略。这种研究范式在1960年代资本主义爆发的一系列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面前不能作出合理、充分的解释和应对。在此背景下,以政治经济分析和批判见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研究者的重视,并在应用中得到突破和发展,形成了新马克思主义地理学、新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和相应的分析范式。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引领了相关研究的发展。其他著名的学者包括福柯、哈维、卡斯特尔、索亚、史密斯等等。
空间生产理论对空间的理解不同于实证主义,认为空间是社会的,空间里弥漫着社会关系[258],空间不是社会的反映,而是社会的基本物质向度[259]。空间不仅被社会关系支持,也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所生,即(社会)空间总是(社会的)产物,每一个社会,每种生产模式,每个特定的生产关系都会生产出自己独特的空间[260]。因此,空间永远是具体的、实践性的和历史性的[261]。简单而言,空间生产指资本、权力和阶级等政治经济要素和力量对城市的重新塑造,从而使城市空间成为其介质和产物的过程[256]。在空间成为社会生产发展一个环节的语境中,对生产的分析也就由空间中的生产转向了空间的生产。
空间如此重要,福柯认为“一部完整的历史仍有待撰写成空间(spaces)的历史”[262]。列斐伏尔构建了具有本体论意义的社会—空间—时间的三元辩证法,将人类历史按空间化的进程分为绝对的空间(自然状态的自然空间)、神圣的空间(埃及的神庙与君主专制的国家)、历史性空间(政治国家、希腊城邦、罗马帝国)、抽象空间(资本主义、财产的政治经济空间)、对立性空间(当代晚期资本主义阶段)和差异性空间(重新估价差异的与生活经验的未来空间)[260]。对于如此复杂的空间概念,列斐伏尔提出了一个三维的框架:空间实践(spatial practice)——城市的社会生产与再生产以及日常生活空间;空间的表征(representations of space)——概念化的空间,科学家、规划者、社会工程师等的知识和意识形态所支配的空间;表征的空间(spaces of representation)——居民和使用者的空间,通常处于被支配和消极地体验的地位。索亚则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263],认为第一空间认识论偏重于客观性和物质性,并力求建立关于空间的形式科学。第二空间是精神空间,其认识论的注意力集中在构想的空间,其假定为空间知识的生产主要是通过话语建构式的空间再现、通过精神性的空间活动来完成。第三空间源于对第一空间—第二空间二元论的肯定性解构和启发性重构,是开放的空间、差异的空间,同时也是通过斗争解决不公平的希望空间。
空间生产的应用性研究有宏观区域乃至全球的分析,也有局部乃至细微空间的解读[264-265]。在城市研究领域,以对当前社会发展影响最深刻的现代化和资本主义的空间生产分析最多。其中影响广泛而深刻的包括哈维从资本循环的角度对城市空间和全球化的分析、卡斯特尔从集体消费和社会运动等角度对城市的分析以及福柯从知识、权力的角度对城市空间的分析等。国内关于空间生产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类型,即理论的介绍及探讨和应用理论的案例研究。前者既有专著和译著,如《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和《第三空间》,也有大量的文章[257,261,266]。案例方面,有对城市尺度空间的分析[267-268],也有对小尺度案例的解读[269]。
在中国城市的单位模式研究中,空间生产理论主要集中在城市物质空间的分析部分,包括单位模式和去单位模式下城市空间属性的分析、空间生产的主要原则与基本模式的解读以及城市空间比较典型的表现形式等几个方面。同时,单位社会空间的解读方面,也将借鉴空间生产的思路,分析其构成特点和形成机理。
有关中国城市的单位模式的文章
空间是生活世界的基本组成部分。列斐伏尔以“空间的生产”理论为基石,建构了空间本体论的理论框架。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开宗明义提出了“(社会)空间是(社会)产物”的核心命题。与列斐伏尔不同,福柯并没有将空间加以系统化和理论化,而是把空间思想内嵌于对现代性的研究之中。......
2023-07-25
若从符号学、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视角对电视剧文化进行分析,以下学者的思想和观点是需要关注的。结构主义是一场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法国的思想运动,与索绪尔对现代语言的研究关系密切。后结构主义与结构主义在理论起源、偏爱的语气和风格、看待语言的态度、目标规划等方面都有不同。他使用“解构”一词,来拆解、消解传统的结构,与结构主义的整体论针锋相对。......
2023-08-16
特征模方法为任意形状的电磁物体定义了一系列正交的特征电流,这些特征电流是该电磁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因此可以从本质上解释器辐射特性。1)本征值,描述模式的谐振行为:λn<0表示该模式为容性,储备电能。2)特征角:an=180°-tan-1λn。3)模式权重系数,该值越大表示该模式越容易激发出来,具体计算公式为4)模式激励系数:。......
2023-10-31
不过,这里仍然给我们遗留下一个问题:人们所陈述的奶树这个象征符号的意义和与奶树紧密相关的模式化的行为形式之间相互冲突。当地在抽象层面上对奶树象征符号的解释,似乎表示奶树所代表的个人和群体之间不存在不相容或矛盾。但是,如我们所见的,正是这些群体之间的冲突,在奶树下被模拟表演了。......
2024-01-21
反过来,作为上层建筑的精神生产,一方面系由物质生产特殊的即历史的形式所决定;另一方面,它又能反过来“相互作用”于物质生产。即便如此,马克思对精神生产如何能够反作用于物质生产,依然是不遗余力给予充分认可的。由此来看马克思对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辩证分析,无论如何是意味深长的。即是说,虽然我们时时刻刻、方方面面能够感受到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复杂关系,但是诉诸理论说明殊非易事。......
2023-07-31
精确界定“公共空间”并不容易,城市理论的各种流派给出了诸多定义。如果说城市是人们为了共同利益而聚集在一起的公共空间,那么在这种情境中,共同利益的概念也散碎而成为个人忧虑。文化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社会性的公共空间,其数量的增加和分布范围的扩大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的不安。......
2023-07-25
“文化产业”的概念表述经历了一次重要转变。文化产业并没有把文化和产业拆分为两个平行的价值体系,而是试图表明文化价值是如何与其生产方式交织在一起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提出“文化工业”时,社会生产基于工业化时代的福特制积累体系。该定义改变了“文化产业”的传统称谓,将文化置于新的经济领域。它们有一个共通点,即运用创意力、文化知识、知识产权去生产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产品和服务。......
2023-07-25
艺术嵌入城市空间建筑,将其叙事性在空间序列中表达出来,城市空间整体呈现审美化。文化空间成为审美对象,是文化空间推动城市空间审美化的直接表现。城市空间审美化为本雅明的深刻论述提供了新时代的注解。交通空间审美化,从“去距离感”角度来说,进一步推动了审美日常化。城市地铁空间的审美呈现包括地铁空间作为审美目的和审美工具。......
2023-07-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