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的空间性是单位社会现象的载体,构成单位社会实践发生的场所。第一空间的研究针对单位的物质空间展开,包括设施、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等。第二空间主要围绕单位的空间职能及具体的长短期行为展开。实践性指单位制的合理因素在未来城市发展中的运用。该框架为中国城市发展过程的整体性反思提供了较好的平台。本书的单位模式相关研究综述将以此为框架,从单位的制度性、空间性和社会性三个方面展开梳理①。......
2025-09-29
从具体理解来说,不同的学科以及不同的学者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对单位有不同的定义,如:社会学将单位视为一种组织[124],认为单位是进行社会控制、资源分配和社会整合的组织化形式,承担着包括政治控制、专业分工和生活保障等多种功能[94];规划学者认为单位是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基本组成细胞和运行单元[180];地理学者认为单位是工作单位(work unit)的略称[195],也是个人基本的社会生活空间和象征[176],同时也是一个社区[248]。在上述多学科理解的基础上,有研究者提出了更加综合性的理解中国城市长周期和综合发展的新框架[91]。该框架较好地反映了中国城市发展变化的连续性,同时研究内容具有综合,跨学科的特点。
但上述框架着眼于单位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旨在为面向未来城市发展的单位研究提供覆盖更广和融合性更强的研究框架,与相对非常具体的单位模式研究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因此,本书以这一总体框架为指导,面向具体研究的需求,提出了单位模式的概念性框架(图3.1)。在该框架中,单位是计划经济时期城市中生产管理、社会服务和空间形成的组织模式,是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总体性概括,也是计划经济模式在城市得以实施的手段和具体化。从具体构成来说,单位模式是一个包含三个阶段、两个内容和两种机制的综合性概念。三个阶段指单位模式阶段、去单位模式阶段和未来城市发展阶段;两个内容指制度和空间,其中的制度是结构性因素,是单位形成的规则,空间是城市发展实践的载体,是外在表现[106];两种机制指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
三个阶段是单位模式的历时性主线。单位模式对应的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城市发展阶段,去单位模式对应的是市场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城市发展阶段,也可以称为市场化的去单位模式。在将来的发展中,市场机制将进一步完善,城市将更加可持续,从而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目前来看,以人为本的调整是这一转变的核心。这一模式是对市场化的去单位模式进行矫正的结果,也是对市场失灵的应对。在中国,这一阶段始于对发展模式转变的强调,这里将“十二五”的实施作为标志。“十二五”发展战略中提出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发展战略转变,此后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共十八大会议对社会建设的强调和五位一体①的发展要求。在城市领域,最直接的体现是向新型城镇化②发展方式的转变。
图3.1 中国城市单位模式的概念图(https://www.chuimin.cn)
两个内容是单位模式的具体表现。单位模式下的城市制度安排围绕(重)工业化战略展开,强调工业增长和产品的生产。在去单位模式下,经济增长成为核心目标,相应的生产和消费制度按新的逻辑被逐步调整。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市场机制将进一步完善,包括社会、空间及环境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目标。单位模式的空间是计划生产的结果,到了去单位模式中,城市空间经历了包括城市更新与郊区化扩张在内的空间重构,未来的城市空间将针对这一过程中出现和累积的问题进行城市空间的优化和再调整。
两种机制是单位模式形成与演变过程中的结构性因素。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社会主义改造阶段,而在市场化转型启动之后逐渐式微。市场经济体制发轫于“文革”之后的拨乱反正,并以渐进的形式逐渐增强。在城市发展的单位模式阶段,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非公有制经济成分逐渐通过改造的形式向公有制转变,并逐渐淡出了在中国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在去单位化的过程中,尤其是起始阶段,计划经济的形式同样存在,形成了独特的双轨结构,从而在传统的体制内外形成了不同的运行模式。但随着体制内成分的变革,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日益收缩。但对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模式并不是一无是处,某些积极的理念、合理的操作方式可以再次运用;而去单位模式的弊端与问题则要在此过程中逐渐被修正。这是新单位主义研究的核心指向,也是本研究从单位模式视角理解中国城市发展所希望得到启示的基本来源。
相关文章
单位的空间性是单位社会现象的载体,构成单位社会实践发生的场所。第一空间的研究针对单位的物质空间展开,包括设施、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等。第二空间主要围绕单位的空间职能及具体的长短期行为展开。实践性指单位制的合理因素在未来城市发展中的运用。该框架为中国城市发展过程的整体性反思提供了较好的平台。本书的单位模式相关研究综述将以此为框架,从单位的制度性、空间性和社会性三个方面展开梳理①。......
2025-09-29
计划经济时期,单位制度主导了中国城市的发展运行。因此,以单位为视角解读中国城市的发展演变以及未来趋势便构成了中国城市研究新需求的时代命题[90]。其相对于很多已有的关注中国城市转型的研究而言,具有长周期的特点。这样方能对这一阶段中国城市形成一个总体性的认知和理解。......
2025-09-29
1)聚焦于去单位化阶段,长周期的研究相对不足总体而言,中国城市单位模式的相关研究聚焦于市场化转型期以来单位制度、空间及社区等方面的变化。4)方法论集中于实证主义,结构主义、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分析相对欠缺整体而言,中国城市单位研究以实证主义的方法为主,包括制度的形成与变革、空间的形态以及社区的调整等多个方面。......
2025-09-29
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城市发展是通过单位模式下的具体制度实施的。基于单位在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作用,面向本研究的具体目标和内容,本书以单位为切入点,将单位模式作为具体的研究视角。相对于理解中国城市总体发展历程的单位视角,单位模式更加具体,目的在于更直接和细致地从制度变迁和空间演进两个方面解读中国城市的发展模式,并探寻未来的发展具体启示。......
2025-09-29
1)城市发展的经济转向与地方分权1966年5月—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①。2)经济体制的市场化变革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国城市住房制度改革是在原来以福利形式分配住房的模式中引入市场机制而展开的[16]。......
2025-09-29
使用LabVIEW开发平台编制的程序称为虚拟仪器程序。在LabVIEW环境下,每创建一个虚拟仪器,相当于传统编程语言中的函数,可作为子VI调用。框图程序用LabVIEW图形编程语言编写,可以把它理解成传统程序的源代码。图1-5当前程序前面板图1-6当前程序框图LabVIEW这种创建和调用子程序的方法,使创建的程序结构模块化,更易于调试、理解和维护。......
2025-09-29
具体研究目标包括:1)分析中国城市制度的体系构成城市发展实践的展开是相关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4)解读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的组织模式城市社会空间是社会经济组织模式及其运行方式在空间方面的展现。5)挖掘中国城市发展过程的经验启示单位模式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通过对城市发展过程的理解寻求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启示。......
2025-09-29
如果我们把“位置转移”作为目标,那么中国智造将在国际化当中创造更高级的模式。与代工相比,它是国际化的高级形态:品牌归中国企业所有,并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这是一种融入当地市场、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全球供给链整合的模式,也是中国智造国际化的主要方向。要站上全球制造产业链顶端并非易事,雾霾时代,尽管中国制造企业的国际化之路险阻重重,但是我们仍应乐观看待诸多有利、积极的因素和条件。......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