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物质空间及其变化:深入解析2.3.1版本

物质空间及其变化:深入解析2.3.1版本

【摘要】:相对而言,单位大院尺度的物质空间研究更加具体,案例丰富。计划经济时期,尤其是转型期以来,单位空间从整体到局部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从单位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关系来看,其变化有膨胀扩张、蚕食缩小和向外搬迁等模式[188],单位的院墙也随着单位开放性的增强而逐渐虚化,甚至拆除,导致围合度不断下降[189]。有些单位空间得到了继承,有些则不断弱化,有些甚至完全消失。集而言之,物质空间的已有研究侧重描述,解释不足。

从规划思想来说,单位空间是多种理念的体现,既有对传统空间思想和革命性空间理念的隐形继承,也有对现代规划思想的直接应用。后者包括功能分区、邻里、职住接近以及大街坊和小区等[93]。单位物质空间的研究从城市和单位大院两个尺度展开,前者不仅指出单位空间是城市空间构成的基本单元和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177],还发现其塑造了城市的形态和肌理,包括单位空间分布的秩序与规律性和单位对城市天际线的影响等[179]。从效果上来说,单位大院的不同组合对街道产生差异化的影响,既有单调闭合的院墙,也有热闹的生活空间。在街区和城市尺度上既有混乱的一面,也有其内在的秩序与规律[180]。但单位用地割据却造成了土地浪费、不公平竞争、效率低下,并妨碍了空间要素的优化配置[181]。因此,单位大院分解、融入城市空间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182]。但也可能遇到包括居住、交通、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困难,因此需要从制度建设和规划策略方面推动这一过程[181,183],实施的原则包括市场化、整体性、开放性等[184]。在此过程中,如何保持单位的亚文化特色以及协调单位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关系构成了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184]。但单位空间的组织模式并非没有优点,研究者在对比了单位制社区和分区制的空间后,提出了借鉴单位职住接近的理念,构建低碳城市空间的构想[185]。另外,单位制社区与TOD社区的空间结构与组织比较也有类似的发现,认为单位作为空间组织模式包含了对城市发展积极合理的因素[186]

相对而言,单位大院尺度的物质空间研究更加具体,案例丰富。研究内容包括单位大院的空间形态、结构、变迁的模式和过程等方面,但机理性解释还不够充分。单位空间整体具有封闭性、复合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单位大院的空间结构研究涉及了空间分区和轴线。单位空间主要包括前院(生产区)和后院(生活区),从前院到后院单位空间逐渐变得私密性更强,同时重要性也有所下降。基于此,认为单位大院继承了古代诸如衙门、学府等空间布局的特点[187],但与皇城相比则具有开放性和接近群众的特点[92]。轴线是单位的主入口、广场、主要建筑等构成的直线型空间布局特征,有些单位大院还具有次轴线。

计划经济时期,尤其是转型期以来,单位空间从整体到局部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从单位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关系来看,其变化有膨胀扩张、蚕食缩小和向外搬迁等模式[188],单位的院墙也随着单位开放性的增强而逐渐虚化,甚至拆除,导致围合度不断下降[189]。单位大院内部则有增建新建、拆旧建新等活动发生[187]。从边界来看,单位内部则随着产权关系的变化,整体性的空间出现了分割与再墙化②[93]。另外,从垂直角度来看,优势区位的底商有加密现象的存在。而对居民个体来说,随着自主意识的强化和个体利益的重视,则有大量非正规建设与改造[93]。与此同时,土地利用的结构也不断调整,如有些单位工业仓储减少而居住商服增加,土地利用的混合度也有所提高[189]。当然,这些变化过程在单位之间差异显著,与单位的职能、区位等有直接关系[184,190]。有些单位空间得到了继承,有些则不断弱化,有些甚至完全消失。集而言之,物质空间的已有研究侧重描述,解释不足。今后研究,一方面需要从历时性的视角对其变迁进行细致刻画,另一方面需要从规划、管理及政治经济视角对其进行解释,从而加深对城市空间组织模式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