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时期,单位制度主导了中国城市的发展运行。因此,以单位为视角解读中国城市的发展演变以及未来趋势便构成了中国城市研究新需求的时代命题[90]。其相对于很多已有的关注中国城市转型的研究而言,具有长周期的特点。这样方能对这一阶段中国城市形成一个总体性的认知和理解。......
2023-07-22
将单位作为一种跨学科的、具有综合性的社会现象,着眼于对单位进行整体性的思考,从而形成对中国城市发展全面反思的思路构成了单位研究的一个新框架[91]该框架主张在历时性的背景中展开单位制的研究,将其视作由单位制的形成(单位化)、单位制的解体(去单位化)和单位实践及其影响的扬弃与再生(新单位主义)等阶段构成的历史过程,从制度性、空间性和社会性的角度解读单位制的形成与变迁,并探讨将单位制度与实践中的积极因素用于未来发展的实践性研究。
单位的制度性是单位社会现象的结构性要素,对单位空间和社会具有规定性。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单位制度形成的思想、逻辑及组成单位制度的具体规范。单位的空间性是单位社会现象的载体,构成单位社会实践发生的场所。第一空间的研究针对单位的物质空间展开,包括设施、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等。第二空间主要围绕单位的空间职能及具体的长短期行为展开。第三空间则主要针对单位空间的优化与改造进行。单位的社会性是单位社会现象的内容,是制度性的表征,构成单位空间性的主体。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社会的整体状况、单位社区及其转型和单位人的个体生命历程等内容。实践性指单位制的合理因素在未来城市发展中的运用。
从过程来看:单位化作为一个时段,指计划经济时期单位主导城市发展的阶段;去单位化指转型期以来,单位体制退出和市场经济体制明确和发展的阶段;新单位主义阶段则针对下一时期的城市发展而言。该框架为中国城市发展过程的整体性反思提供了较好的平台。本书的单位模式相关研究综述将以此为框架,从单位的制度性、空间性和社会性三个方面展开梳理①。
有关中国城市的单位模式的文章
计划经济时期,单位制度主导了中国城市的发展运行。因此,以单位为视角解读中国城市的发展演变以及未来趋势便构成了中国城市研究新需求的时代命题[90]。其相对于很多已有的关注中国城市转型的研究而言,具有长周期的特点。这样方能对这一阶段中国城市形成一个总体性的认知和理解。......
2023-07-22
具体来说,第1章提出中国城市单位模式的研究问题,第2章对单位模式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概括总结,第3章从理论基础、基本概念、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为单位模式研究的展开奠定基础。内容首先对两种发展模式的优点和缺点进行总结和对比,然后在梳理中国城市发展模式演进逻辑的基础上,指出未来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应该从中借鉴的经验。③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
2023-07-22
新中国成立后,在工业化建设中诞生了部分新的城市,如攀枝花市、大庆市、克拉玛依市等。其中的大庆市和大庆精神在单位模式下有很强的代表性。1959年9月发现了油田,1960年年初中央批准了石油部在大庆开展大会战的报告,大量人员开始到来。大庆市作为单位模式下完全新建的城市,从其特点来说是一座单位城市。其次,城市空间结构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2023-07-22
中国城市的单位模式研究涉及多种类型和来源的数据,具体包括:政府文件及统计文献。指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正式会议和非正式场合的讲话。指在实地调研过程中获取的相关数据,主要为访谈录音和照片。这些多元数据构成了中国城市单位模式研究的基础数据,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将根据具体研究问题的需求灵活使用。②201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构成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2023-07-22
在单位模式下,城市制度构成了一张“系统网”,将经济生产和居民生活活动囊括其中,并赋予其行为规则。3)试验性单位模式下城市制度的试验性主要源自经典社会主义理论。从目的性角度来说,单位模式下的城市制度是中国通过计划经济的形式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工具。这场试验所蕴含的理论认识不足、脱离实际等的先天缺陷导致了一系列致命的非意图后果,并为单位模式下城市制度的解体埋下了伏笔。......
2023-07-22
从研究方法来定义,认为案例研究是一种运用历史数据、档案材料、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并运用可靠技术对一个事件进行分析而得出带有普遍性结论的研究方法[281]。具体案例的选择按城市和单位大院两个尺度展开,以分析单位模式和去单位模式在不同空间层次上的表现。从类型上来说,单位模式下的案例包括新建和改造两种类型,以分析单位模式对城市空间增量和存量的重塑作用。表3.1 中国城市单位模式研究的案例组成......
2023-07-22
图3.1 中国城市单位模式的概念图两个内容是单位模式的具体表现。两种机制是单位模式形成与演变过程中的结构性因素。在城市发展的单位模式阶段,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非公有制经济成分逐渐通过改造的形式向公有制转变,并逐渐淡出了在中国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2023-07-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