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梳理框架:中国城市单位研究2.1

梳理框架:中国城市单位研究2.1

【摘要】:单位的空间性是单位社会现象的载体,构成单位社会实践发生的场所。第一空间的研究针对单位的物质空间展开,包括设施、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等。第二空间主要围绕单位的空间职能及具体的长短期行为展开。实践性指单位制的合理因素在未来城市发展中的运用。该框架为中国城市发展过程的整体性反思提供了较好的平台。本书的单位模式相关研究综述将以此为框架,从单位的制度性、空间性和社会性三个方面展开梳理①。

将单位作为一种跨学科的、具有综合性的社会现象,着眼于对单位进行整体性的思考,从而形成对中国城市发展全面反思的思路构成了单位研究的一个新框架[91]该框架主张在历时性的背景中展开单位制的研究,将其视作由单位制的形成(单位化)、单位制的解体(去单位化)和单位实践及其影响的扬弃与再生(新单位主义)等阶段构成的历史过程,从制度性、空间性和社会性的角度解读单位制的形成与变迁,并探讨将单位制度与实践中的积极因素用于未来发展的实践性研究。

单位的制度性是单位社会现象的结构性要素,对单位空间和社会具有规定性。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单位制度形成的思想、逻辑及组成单位制度的具体规范。单位的空间性是单位社会现象的载体,构成单位社会实践发生的场所。第一空间的研究针对单位的物质空间展开,包括设施、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等。第二空间主要围绕单位的空间职能及具体的长短期行为展开。第三空间则主要针对单位空间的优化与改造进行。单位的社会性是单位社会现象的内容,是制度性的表征,构成单位空间性的主体。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社会的整体状况、单位社区及其转型和单位人的个体生命历程等内容。实践性指单位制的合理因素在未来城市发展中的运用。

从过程来看:单位化作为一个时段,指计划经济时期单位主导城市发展的阶段;去单位化指转型期以来,单位体制退出和市场经济体制明确和发展的阶段;新单位主义阶段则针对下一时期的城市发展而言。该框架为中国城市发展过程的整体性反思提供了较好的平台。本书的单位模式相关研究综述将以此为框架,从单位的制度性、空间性和社会性三个方面展开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