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教育法律制度相当薄弱,流动儿童的平等受教育权难以得到应有的保护。大量的案例及研究表明,我国对于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利的司法保障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保护力度不够、保护范围较小、教育申诉制度存在缺陷、司法救济制度不完善等。由此可见,受教育者申诉权是受教育法律保护的。......
2023-07-22
作为弱势群体的一部分,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被侵害,如教育补贴被挪为他用,无法正常参加升学考试等现象屡见不鲜。除了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方面的原因,各级地方政府对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执法保护力度不够,恰恰是造成流动儿童受教育权被侵犯的主要原因,严重地损害了广大流动儿童的合法权益,影响了他们平等受教育权的享有。
1.对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监督管理不力
流动儿童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公共教育供给不足,容纳能力有限,所以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日渐兴起,成为城市教育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在解决流动儿童上学难问题上,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发挥很大的作用,接纳了大多数的流动儿童入学,给他们提供了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但是,“地方政府对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监督管理存在漏洞,执法力度不够。一些流入地政府不仅对当地民办教育的发展缺乏应有的规划与规范,而且也未把民办学校纳入正常管理轨道之内加以监督与管理。”[15]
一方面,我国流动儿童家庭大部分居住于城市的郊区,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支付不起高昂的借读费。为了方便入学,流动儿童一般都会选择到附近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但是这类学校基本由私人出资建立,得不到政府的认可和财政支持,教育经费较为紧张,教育设备简陋不堪,师资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也未经过适当地培训就上岗,导致学校无法为流动儿童提供良好的受教育环境。
为了逃避政府的监管,许多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甚至不通过政府审批,不走正常的办学程序,私自建校并招收学生。这些学校不仅没有合理的办学资格,且毫无办学经验、办学条件简陋、学校管理水平极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目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要求,教育质量存在较大的隐患。一些地方政府忽视了民办学校中的这一现象,行政执法不力,没有严格管理这类学校,未关注到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学条件,没有切实地保障流动儿童的平等受教育权,造成了流动儿童在义务教育过程中遭受不公平待遇。
另一方面,政府对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未进行适当的政策扶持,在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上片面地理解了“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两入为主”政策,把政策执行的重心放在了公办学校上,忽视了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困难问题。现实中,一些地方政府未考虑到这类学校的特殊情况,不仅在各种办学审批程序上为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设限、规定较高的审批标准,而且在教育发展和城市规划方面未将其纳入考量范围之内,将其排除于正常教育体系之外。
2.对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责任落实不到位
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国务院和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保障流动儿童的平等受教育权。如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两个为主”原则,即“要重视解决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教育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根据“两个为主”政策精神,农民工子女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但是,要真正做好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离不开流出地政府的管理和配合。目前对流出地政府责任的规定不明确、不具体,尤其是对流出农民工子女的控制和统计、回流农民工子女的统计及其信息的及时传达等工作不到位,给流入地政府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16]因而流入地政府在具体执行这些政策法规时,缺乏灵活性和前瞻性,缺乏与流动儿童群体的沟通对话,对流动儿童的受教育问题无从下手以至于采取漠视、放任不管的态度。
虽然,为了实现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国务院出台的政策中已明确规定了流入地政府对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负有主要责任。但是,一些流动儿童流入地政府在行政执法方面没有一视同仁,对流动儿童群体仍然抱有偏见,未对该弱势类群体进行应有的特殊关照和政策倾斜性保护,对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保障未做到相应的公平。
基于学校设置规划成本及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等现实情况的考虑,许多流入地政府奉行地方保护主义原则对公办学校进行各种政策性倾斜,或将优质教育资源向地方重点学校聚集。在教育经费划拨方面,未建立应有的流动儿童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频繁以财政压力过大,难以支付承担额外的教育支出为由,拒绝向接收流动儿童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拨发一定的教育经费,导致流动儿童受教育条件较差,教育质量较低,与城市学生有较大差距。
除此之外,虽然地方法规明文规定流动儿童可在流入地全日制公办小学通过借读的方式接受义务教育,且要求公办学校免除流动儿童的学费、借读费。表面上,看似保障了流动儿童的平等受教育权。但是,实际上地方政府并没有履行相应的职责。对于许多公办学校向流动儿童收取高额的借读费用、赞助费用等违规行为没有进行及时制止与处分,导致流动儿童家庭因无法支付公办学校昂贵的教育费用,转而选择教育条件较差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这样一来,流动儿童的就学问题并没有得到实际的解决,流动儿童教育平等权的执法保障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
有关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利的法律保障研究的文章
目前,我国教育法律制度相当薄弱,流动儿童的平等受教育权难以得到应有的保护。大量的案例及研究表明,我国对于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利的司法保障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保护力度不够、保护范围较小、教育申诉制度存在缺陷、司法救济制度不完善等。由此可见,受教育者申诉权是受教育法律保护的。......
2023-07-22
[12]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立法保障问题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群体,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理应得到国家切实的法律保护。流动儿童受教育权保障问题随着社会形势发展愈发严重,然而国家目前却仍旧缺乏专门针对流动儿童受教育权保障的立法,在流动儿童受教育权方面存在法律空白。现阶段,我国对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依然还停留在形式上,没有落到实处。......
2023-07-22
虽然按照宪法的规定,流动儿童在法律上享有和城市儿童一样的平等受教育权,但是由于户籍制度、教育经费拨款制度、义务教育体制等因素的限制,事实上,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平等并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就总体教育状况而言,我国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不平等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起点的平等是实现受教育权平等的根本要求。在教育结果方面,流动儿童受教育权不平等的问题依然存在。......
2023-07-22
(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教育行政职权划分不清行政职权是行政机构设置的主要依据,也是有效进行行政管理的重要保障。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各级政府教育权责不明确,尤其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权责不明晰。......
2023-11-27
首先,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生态资源的天然屏障。其次,西部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全局性意义。最后,由于长期实行持续的、掠夺式的开发利用,西部民族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水生态平衡失调、植被净化功能下降、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绝大多数西部民族地区已成为中国自然资源破坏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环境承载能力较低的地区。......
2023-11-27
《长沙市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办法》近年来对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行政保障分析中可以发现,政府各部门之间统筹协调和权责分配监督极不重要。在地方发布的关于流动儿童教育权保障的文件中,长沙市2004年发布并实施的《长沙市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办法》极具代表性。最重要的是,该政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利保护出发来规范相关部门的职责。......
2023-07-22
毫无疑问,行政执法体制是与国家行政体制紧密相关概念范畴,就此来看,与行政执法体制相关的“体”应当是指“格式或形式”,“制”应当是指“法度、制度”。尽管如此,“体制”的基本含义是确定的,是指形成客观事物结构、形式的基本规则或法度。......
2023-11-27
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的环境执法在观念、体制、能力、法律依据等层面均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北京市环境执法中也有所体现。根据2006年4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张力军在全国环境执法工作会议上的总结,“十五”期间是我国环境执法事业改革进程最快、发展成绩最为显著、取得成效最大的时期。同时,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不断强化日常环境执法。......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