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立法保障问题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群体,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理应得到国家切实的法律保护。流动儿童受教育权保障问题随着社会形势发展愈发严重,然而国家目前却仍旧缺乏专门针对流动儿童受教育权保障的立法,在流动儿童受教育权方面存在法律空白。现阶段,我国对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依然还停留在形式上,没有落到实处。......
2023-07-22
虽然按照宪法的规定,流动儿童在法律上享有和城市儿童一样的平等受教育权,但是由于户籍制度、教育经费拨款制度、义务教育体制等因素的限制,事实上,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平等并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就总体教育状况而言,我国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不平等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起点不平等
教育起点平等实质上等同于教育机会均等,指的是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一样都享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教育起点的平等是实现受教育权平等的根本要求。现实中,教育起点公平意味着即使户籍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差距较大、地区文化差异较大,流动儿童依然可以和城市儿童一样享有进入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重点强调了:“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中明确提出了“流入地政府要制定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减免有关费用,做到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要求公办学校免除流动儿童的借读费用。虽然国家颁布的“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以来,流动儿童入公办中小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增加。但是,就目前我国流动儿童总体受教育状况而言,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并没有切实有效的保障机制,流动儿童失学率仍旧较高,超龄入学现象极为普遍,并且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门槛较高,教育起点并不平等。
首先,公办学校变相收费。不让收取借读费,学校就换种形式,用各种名目向流动儿童家庭收取其他的高昂费用,以此来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减少学校管理方面的麻烦。一些经济条件不太好的流动儿童家庭支付不起这些费用,他们的子女便被学校拒之门外,无法得到入学的机会,迫于无奈只能选择就读于收费相对低廉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
其次,入学手续复杂。由于流动儿童流动性大,管理困难,一些公办学校虽然同意招收流动儿童,但是为了方便学籍管理,在招收流动儿童入学时设置了复杂烦琐的入学手续。多数的流动儿童在入学时被要求出示父母的工作证、城市暂住证、转学证明等一系列证件,需要经过多方的盖章证明方能入学,而城市儿童却不必经过这番周折,只需按规定缴纳学费便可顺利入学。
最后,社会上对于流动儿童群体的排斥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流动儿童的入学资格。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导致流动儿童虽然随父母一起生活在城市,但是因无法获得“城市身份”而无法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机会。由于流动儿童的父母普遍是进城务工人员,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文化程度不高,工资收入水平较低,承担其子女的教育费用较困难,为了维持家庭的基本生活开支,只能长时间的在外工作,导致大部分的流动儿童缺乏家庭教育,家长疏于管教,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故公办学校中的教师、城市学生及其家长对流动儿童入学较为排斥,迫于各方的压力,一些公办学校便减少流动儿童的招生名额或者以班级学生满员、容量不足为由拒绝流动儿童入学。
2.教育过程不平等
从狭义层面上来说,教育过程平等主要指的是在流动儿童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得到社会、学校及教师公平公正的对待,与城市儿童一样享有同等的教育资源,以促进自身学业上的发展。因为城市户籍的限制,流动儿童在流入地城市的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过程中无法享有平等公正的受教育权利,容易被差别对待。
首先,在宏观教育过程中,教育资源有限且没有均等化。就目前而言,我国城市义务教育资源有限,尽管在入学条件方面政策规定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一视同仁,但是仍有部分流动儿童无法进入公办学校就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
但是,现实中,许多流入地政府没有切实履行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的政策要求,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对于当地的重点学校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倾斜,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向重点公办学校集中并给予较多的经费支持,而流动儿童较多的普通公办学校和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则无法得到政府的相关帮助,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办学,在教学设施和师资方面都与公办重点学校有较大差距,导致流动儿童在受教育过程中不能平等地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无法获得好的自身发展的机会。
“此外,在微观教育过程中,农民工子女在各种发展机会,如担任班级管理角色、课堂表达、与教师互动、组织活动、代表集体的机会的获得方面,与城市户籍学生之间也存在着明显差异。”[8]例如,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群体对流动儿童的教育存在刻板印象,普遍认为流动儿童性格内向,语言表达能力欠佳,学习基础薄弱,理解能力较差。所以给予流动儿童的课堂发言机会较少,在课堂互动时也较少让流动儿童参与其中,对于学习上有困难、成绩较差的流动儿童采取漠视和放任不管的教学态度,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在班级管理方面,对流动儿童存在偏见,不让流动儿童担任班级的班长、学习委员等班级管理角色,不让流动儿童参与与班级集体荣誉相关的重要活动,位置安排上让流动儿童集中坐在教室的角落学习等等。在教育评价方面,由于没有城市身份,流动儿童学籍管理困难,不能与城市户籍学生一样纳入相同的教育考评系统,加之社会的偏见,导致流动儿童不能获得公正的学习成绩评价,在评优评先时也无法得到学校公平公正的对待。
3.教育结果不平等
教育起点方面,流动儿童处于弱势地位与城市儿童不在同一起跑线上。教育过程方面,因为特殊身份流动儿童屡屡受到不公正对待。在教育结果方面,流动儿童受教育权不平等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是升学通道不畅。升学权是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我国的教育现状而言,“我国并非没有为公民建立升学的制度体系,关键在于,我国原有的‘户籍捆绑式’制度未曾充分考虑人口流动问题,现在已经无法适应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升学需要,甚至站在了他们利益诉求的对立面。”[9]流动儿童普遍都是从小随着父母外出务工而来到城市居住生活的,早已习惯了城市的生活节奏和文化氛围,从小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也使得他们适应了城市的教学方式,然而固有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升学考试制度却将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隔离开来,致使流动儿童因不是城市户籍不具备城市身份而无法获得平等的升学考试机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坚持有利于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平受教育权利和升学机会的原则,统筹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需求和人口流入地教育资源承载能力等现实可能,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他非本地户籍就业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工作。”主要目的是要破除流动儿童的升学障碍,保障其平等的升学考试权利。但是,就现状而言,以户籍制度限制为主的升学考试壁垒并未完全消除,流动儿童在升学渠道方面依然受到很大程度上的阻碍。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流动儿童的人数也逐年递增,给流入地政府的教育资源供给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大部分地区普通高中严重不足,在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只能优先考虑本地户籍学生,无法合理公正地分配升学名额,导致流动儿童的升学通道不畅。
二是升学考试制度存在歧视。“由于生理、经济或其他客观原因,流动儿童在享受教育权时处于不利境地,属于需要特别保护的教育弱势群体。只要他们没有主动放弃升学,也没有受其他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政府和社会就有责任从政策、制度层面为其提供适当的机会和经济补偿。”[10]但是现实情况是,由于原户籍不属于城市,流动儿童在升学考试方面极容易受到歧视。一些地区出于保护教育资源的考量,为防止流动儿童占用城市户籍学生的教育资源,导致城市学生的教育质量下降,在升学考试方面,对流动儿童设置准入限制,提高录取分数线,增加了流动儿童的升学困难。尽管国家为了保障流动儿童的平等升学权,要求各省在2012年12月31日前出台异地高考具体办法,但是异地高考政策实施难度较大且只在部分地区进行了试点。“由于受教育资源承载能力、户籍地学生利益权衡等客观因素制约,异地升学政策仅仅寄希望于流入地政府特别是市县级基层政府的努力几乎很难有一个良好的执行预期。”[11]绝大多数地区的流动儿童,还是面临着需要返回原籍参加高考的困境。
对于跨地区接受义务教育的流动儿童而言,返回原籍参加高考会极大地影响他们最后的高考结果。一方面,由于教学方法和学习内容的不同,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家乡的教育和考试难度,且家乡考生多,竞争大,为了考入好的学校需要比城市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价。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在流动儿童原户籍地的招生名额少于流入地城市,在同样的高考制度下,流动儿童很可能因为招生名额的限制不能考取好的学校甚至高考落榜,从而失去接受更高一级教育的机会,在未来的求职市场上竞争力远远不如城市里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学生。
有关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利的法律保障研究的文章
[12]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立法保障问题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群体,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理应得到国家切实的法律保护。流动儿童受教育权保障问题随着社会形势发展愈发严重,然而国家目前却仍旧缺乏专门针对流动儿童受教育权保障的立法,在流动儿童受教育权方面存在法律空白。现阶段,我国对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依然还停留在形式上,没有落到实处。......
2023-07-22
目前,我国教育法律制度相当薄弱,流动儿童的平等受教育权难以得到应有的保护。大量的案例及研究表明,我国对于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利的司法保障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保护力度不够、保护范围较小、教育申诉制度存在缺陷、司法救济制度不完善等。由此可见,受教育者申诉权是受教育法律保护的。......
2023-07-22
“同为美国公民”的思想奠定了美国保障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利的基础。以色列的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利政策实施建立在同为犹太族的思想之下,以色列作为一个建国较晚的国家,其建国的本意和宗旨是为犹太族构建一个新的家园。这是其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制定的思想基础。印度在保证流动儿童受教育权上推行中央和地方相衔接、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并行的教育政策。......
2023-07-22
作为弱势群体的一部分,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被侵害,如教育补贴被挪为他用,无法正常参加升学考试等现象屡见不鲜。除了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方面的原因,各级地方政府对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执法保护力度不够,恰恰是造成流动儿童受教育权被侵犯的主要原因,严重地损害了广大流动儿童的合法权益,影响了他们平等受教育权的享有。......
2023-07-22
2.主要政策贡献及问题致力于同等教育待遇的主要政策贡献及不足这时的政策主要聚焦于促进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在受教育权上享受同等的待遇。......
2023-07-22
冷静考量可以认为:所谓天赋权利所谓社会契约,不过是崇尚资本主义理想的思想家们为证明自己制度的当然性和合理性,在他们所处的历史阶段所能够最大限度虚构出的一种蛊惑人心、团聚民众的理论性假说。......
2024-07-26
民主决策就是按照《村委会组织法》的规定,由村民讨论决定涉及村民利益的大事或村民普遍关心的大事。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村民会议授权的事项。民主管理就是按照《村委会组织法》的规定,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民主监督就是按照《村委会组织法》的规定,监督村委会的工作和村干部的行为。......
2023-11-27
农民有能力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结束村委会干部的任命制,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由村民群众自己决定村委会干部的去留,农民群众有这个能力吗?“农民文化水平低,农民没有民主选举的能力,他们还不会使用民主权利,村委会选举不符合农村实际情况。”有关专家指出,农村村委会选举是农民生活的一部分,行使选举村委会的权利并不以有多高的文化程度为前提条件。......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