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学前教育属于非义务阶段的教育,国家和地方政府并没有制定相关立法或规章制度来保障流动儿童的学前受教育权。但是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教育后,进入义务后教育阶段,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平等升学考试问题。......
2023-07-22
就我国近十年的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而言,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依然是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主要场所。由于适龄入学的流动儿童数量庞大,城市公办学校接纳学生的能力有限,无法满足全部流动儿童的入学需求。所以,收费较低、离居住地较近、教学管理灵活、入学程序简单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就成了广大流动儿童家长的不二选择。
随着流动儿童人数的不断增长,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应运而生。虽然,这类学校基本满足了流动儿童的入学需求,且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流动儿童“上学难”问题,但是与城市公办学校相比在教育质量、教学条件、学校管理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首先,一些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仍存在“合法性”问题。一些民办工子弟学校为了抢占生源,牟取更多利益在毫无办学经验甚至没有获得政府认可的办学资格的情况下私自招生办学。这些学校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程安排不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的规定,只开设基础的语数英等文化课程,几乎没有音体美等相关课程的学习,违背了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原则。
一些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在夹缝中求生存;教学内容不连续,教务管理混乱,城市教育管理部门出于诸多因素的考虑,不轻易批准打工子弟学校成立,并对未经允许的子弟学校进行取缔和拆散,许多子弟学校就在这样没有名分的情况下生存着。”[1]2018年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发布了《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生存现状报告(2016-2017)》,该报告中指出所调查的54所打工子弟学校中,有一部分学校未获得正规合法的办学资格,办学条件没有达到一般要求,办学经费不足,难以支持学校的基本建设投资、日常教学、行政办公等活动。
其次,没有政府财政支持,办学成本高,学校教育经费不足。一些的打工子弟学校办学场地不够,且多以简易的平房作为教室,校园校舍规划不合理,普遍简陋不堪,且狭小拥挤,安全隐患较大。学校基础设施不完善,缺少图书馆、运动场等场所。食堂卫生状况堪忧,学生饮食健康无法得到保障。而且教学设备老旧,未配备电脑、多媒体等教学资源供教师教学使用,难以为流动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最后,师资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师资力量不足,资质水平良莠不齐。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对教师的资质审查不严,有些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并且没有经过专门的职业培训就上岗,教学经验严重不足,教学水平较低。并且薪资待遇不如公办学校的在编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职业流动性较大,严重影响了流动儿童学习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公办学校流动儿童受教育现状与问题
尽管国家和政府为了保障流动儿童的平等受教育权,制定各种政策要求公办学校降低入学门槛,使流动儿童可以免交学费和借读费入学。但实际上,只有一小部分流动儿童顺利地进入了公办学校就读。由于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学校的入学手续复杂以及后续就读需要支付高昂的生活费用,导致70%的流动儿童都流入了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余下的少部分在公办学校中学习的流动儿童,依然很难享受到应有的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第一,由于家庭的频繁流动,流动儿童的学习连续性遭到破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城市儿童相比学习的适应性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差。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这些流动儿童很难融入新的班集体,适应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学习成绩也很难有进步。
第二,尽管以插班生的身份和城市学生在一个班级上课学习,但是由于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差异等原因,流动儿童容易在学校受到同学的排斥,部分教师的放任不管和漠不关心,导致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下降。长期下来,可能会对自我产生怀疑,容易自卑和产生强烈的厌学心理。
第三,流动儿童群体自身较强的流动性,给学校的学籍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且各地的课改进度不一,教学用书也各不相同,流动儿童与城市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文化知识背景很不一样。对于许多公办学校而言,招收流动儿童入学将会大大地增加学校的教学难度,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城市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一些公办学校出于升学率的考虑,为了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采取单独编班的办法,将流动儿童都放在一个班级集中管理,配置教学水平一般的教师,并且学期末考评时不将流动儿童的成绩纳入学校总体成绩,取消流动儿童评奖评优资格,对于学习成绩极差的流动儿童甚至予以退学或强制留级处理。
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一方面,自身无法融入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成绩差,拥有不良的行为习惯,被学校忽视和差别对待。另一方面,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对其精神排斥,内心不接纳,流动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受到各种歧视,产生抵触心理。在这种带有偏见的学习环境之中,流动儿童很难适应,可能导致行为偏激、异常,反而加剧了学校、老师、同学等对他们的不理解和排斥。长期下来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给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目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流动儿童的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大部分的流动儿童未来将接替他们的父母成为城市的新一代劳动力,为城市的发展贡献力量。我国流动儿童大多处于义务教育阶段,还未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及价值观,需要在长期的学校教育中慢慢培育,如果这个阶段流动儿童始终无法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始终因为没有城市户籍而被差别对待,那么将会导致他们不能融入社会,产生自我怀疑,最终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
有关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利的法律保障研究的文章
由于学前教育属于非义务阶段的教育,国家和地方政府并没有制定相关立法或规章制度来保障流动儿童的学前受教育权。但是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教育后,进入义务后教育阶段,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平等升学考试问题。......
2023-07-22
而在统筹安排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纠纷,有权利则有救济,本研究选取其中几则教育行政诉讼案例进行分析。对于这一结果,万家业的父亲作为其监护人将江苏省昆山市教育局作为被告,于2016年11月14日向张家港市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根据案例发现,此案判决并没有判定该法规的合法性。判定原告起诉要求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万家业诉昆山市教育局这个案例反映了我国流动儿童受教育现状......
2023-07-22
《长沙市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办法》近年来对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行政保障分析中可以发现,政府各部门之间统筹协调和权责分配监督极不重要。在地方发布的关于流动儿童教育权保障的文件中,长沙市2004年发布并实施的《长沙市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办法》极具代表性。最重要的是,该政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利保护出发来规范相关部门的职责。......
2023-07-22
虽然按照宪法的规定,流动儿童在法律上享有和城市儿童一样的平等受教育权,但是由于户籍制度、教育经费拨款制度、义务教育体制等因素的限制,事实上,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平等并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就总体教育状况而言,我国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不平等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起点的平等是实现受教育权平等的根本要求。在教育结果方面,流动儿童受教育权不平等的问题依然存在。......
2023-07-22
目前,我国教育法律制度相当薄弱,流动儿童的平等受教育权难以得到应有的保护。大量的案例及研究表明,我国对于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利的司法保障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保护力度不够、保护范围较小、教育申诉制度存在缺陷、司法救济制度不完善等。由此可见,受教育者申诉权是受教育法律保护的。......
2023-07-22
在此社会现状下,国家开始进一步限制农民工流动务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逐渐关注流动儿童群体并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保护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利。这一时期也允许私人开办专门招收流动儿童的“简易学校”。流动儿童也可进入这类“简易学校”就读并缴纳一定的借读费,学校为其建立临时学籍。......
2023-07-22
[12]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立法保障问题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群体,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理应得到国家切实的法律保护。流动儿童受教育权保障问题随着社会形势发展愈发严重,然而国家目前却仍旧缺乏专门针对流动儿童受教育权保障的立法,在流动儿童受教育权方面存在法律空白。现阶段,我国对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依然还停留在形式上,没有落到实处。......
2023-07-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