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朱载堉:中国音乐理论家

朱载堉:中国音乐理论家

【摘要】:朱载堉是我国明代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律历学家、音乐家,同时也是一位愤世嫉俗的诗歌作家。相传朱载堉是怀胎十一个月方出生,其母高妃生他时难产,恰好宫门前飞来一只凤凰,翔徊鸣叫,高妃高兴不已,产下朱载堉。朱载堉出生后经常哭闹,尤其在晚上更是啼哭不已,搅得家人不宁。一天,朱载堉又哭闹不休,他的父亲郑恭王烦闷不已,就吹箫释怀。朱载堉一听到箫声,就停止了哭声,从此,箫便成了他的玩物。朱载堉对音乐特别敏感。

朱载堉是一位受世界瞩目的皇族音乐家,字伯勤,号句曲山人。他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九世孙,明宗室郑恭王朱厚烷之子。朱载堉是我国明代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律历学家、音乐家,同时也是一位愤世嫉俗的诗歌作家。科学家的冷静头脑和艺术家入世激情在这位天才人物的身上构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相依并存的、和谐的同一体,使他的成就达到了明代自然科学和艺术科学的顶峰。

相传朱载堉是怀胎十一个月方出生,其母高妃生他时难产,恰好宫门前飞来一只凤凰,翔徊鸣叫,高妃高兴不已,产下朱载堉。朱载堉出生后经常哭闹,尤其在晚上更是啼哭不已,搅得家人不宁。一天,朱载堉又哭闹不休,他的父亲郑恭王烦闷不已,就吹箫释怀。朱载堉一听到箫声,就停止了哭声,从此,箫便成了他的玩物。

朱载堉对音乐特别敏感。据说年少时有一次在山上游春,突然听见琴声。他寻声找去,才知道是山弯小溪水珠下滴在岩石上发出的声音。后来,他怎么也忘不了这“水琴声”。有一天他的书童打碎了一只碗,碎碗的声音唤起了他用几只装水的碗组成乐器来演奏“水琴”的灵感。后来他从事著述和作曲,也往往与水琴声相关。孩提时代的朱载堉好学多问,但也常常提一些常见而又不易知其所以然的问题来诘难老师。比如,古琴为什么是七根弦?“箫一管一音,笙那么多管长短不齐,为什么也吹一音?等等,老师常被他难住。

关于朱载堉求学也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他的舅父礼部尚书何塘告老还乡后,在河内县天鹅池岸建了一座“景贤书院”,招收弟子。前来应试的孩子均由父母陪同,络绎不绝,而朱载堉独自前往,何塘奇怪,便问其故,朱载堉朗声答道:“家有父母,校有师尊,怎能说独自一人?”何塘一听就喜欢,就又问他年纪,他说:“童生八月荷月满,若年足十不差三”,落款是“乐乐乐”。何塘沉思片刻后说:“小小顽童七岁半,以乐为志律当先,乐在其中性且直,光华焯乐在来年。”何塘非常赏识朱载堉的天资,遂将自已一生之学识均倾心相授。

朱载堉的父亲朱厚烷笃信儒家学说,因此,他和好道教、奢侈至极的嘉靖皇帝在思想观念上有极大分歧。他不仅不给朝廷进香,还上书规谏嘉靖皇帝,言词恳切、直率。皇帝不听劝告,反而以为朱厚烷有意毁谤和嘲笑他。于是,将那个为朱厚烷送规谏书到京的使者治罪下狱。就在这时,朱厚烷的叔伯朱祐橏为了夺取朱厚烷郑恭王的爵位,乘嘉靖皇帝对朱厚烷恼怒之际,上书诬告朱厚烷有40条叛逆之罪。 朱厚烷也不甘示弱, 告祐橏预谋夺爵、 纵恶殃民。朝廷经过一番调查后,把朱祐橏贬为庶人,而将朱厚烷削去爵位,并将其禁锢在祖籍安徽凤阳。那年是1550 年,朱载堉才十五岁。

【朱载堉塑像】

朱载堉对父亲无罪而被拘囚,十分愤恨。他在王宫门外修建了一间土屋,以稻草为席子独自居住了十九年。在这段漫长的独居生活中,朱载堉潜心攻读,发愤著述。1560 年,他完成了第一部音乐学著述《瑟谱》。在《瑟谱小序》中,他自称“狂生”,署名为“山阳酒狂仙客”。世宗朱厚熜死后,穆宗朱载垕嗣帝位,朱厚烷得到了平反。1567年正月恢复了朱厚烷郑恭王的爵位,同年四月,恢复朱载堉的世子冠带。第二年,朱载堉结束了独居生活,搬出了土屋,回到郑王府,这一年他三十三岁。

完成《瑟谱》后的二十余年,朱载堉对音律十分喜爱,先后写下了《操缦古乐谱》《旋宫合乐谱》《乡饮诗乐谱》《六代小舞谱》《小舞乡乐谱》《二佾缀兆图》《灵星小舞谱》等大量著作。步入晚年,他仍勤于著述,汇集成《乐律全书》。朱载堉以创建十二平均律和提出管口校正法而闻名,但他不仅是一个科学家和音乐理论家,也是一位音乐实践家。其中最突出的,是他在乐器制造方面获得重大成就。

朱载堉为了验证他的密率理论,特制了一架律准,即一个建立在十二平均律基础上的弦定律器。在朱载堉之前,已有不少律学家制作了不同的律准来研究律学,但以往的律准都是以三分损益律为基础的。朱载堉对它们作了分析研究后,制造了一种新的定律器,它不仅在器具的表面刻有十二平均律的数据,同时也刻上了三分损益律的刻度以资对照,将这种律学实验器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更重要的是,这架律准既是调律器,也是世界上第一件建立在十二平均律的理论基础上的弦乐器,它可以发音,不仅解决了数据的精确度,也可当做乐器使用。遗憾是,这件宝贵的律准的命运同它的理论基础密率和朱载堉的《乐律全书》一起,被束之高阁,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朱载堉《乐律全书》】

为了验证“异径管律”理论,朱载堉制作了36 支律管。由于强调音律的精确性和律管制作的精密度,他对律管的材料——竹管的选择作了十分详尽的描述。律管造出后,在实验时,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条件:吹气要适当。朱载堉说:“吹气时不能性急,急了声音便不自然了”,“吹奏旋律的人不能是老人或体弱的人,他们的气力与少壮者不一样,必然不和谐”。在这里,他指出了吹气强弱对发音影响。它与现代科学知识是相符合的:当急吹时,吹口处压强过大,管的另一端逸出的气流形成了涡流,而老弱者吹气不足,吹口处空气压强过小,管的另一端甚至无气流逸出。这两种情况都对管的正常发音有影响。

朱载堉不仅用竹制作律管,还制造了铜质的金属律管,为了保证制造过程中的准确性,他写了一份类似现代工艺流程的报告,其中对沙模、焙干、浇铸、钻孔、抛光和截断等有关技术问题一一作了解释和交代。在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下,朱载堉能做到这样严谨,是非常了不起的。

朱载堉还致力于古乐器的考辨,做了不少去伪存真的工作。他揭示了古管乐器篪的开孔方法,并详细记录下它的形状、规范。中国古代的编钟在先秦时期已经完备,其独特的形状和结构,使一钟能发出两个基音,悬挂方式也便于敲击。但是,从宋代起,竟不知编钟如何造法,应取何种形状。朱载堉曾对历代的青铜钟做过大量研究,再次证明古钟是扁的而不是圆的。他还指出了钟的调音方法:“钟声如果清翠,便消减钟的厚度;浑浊便消减钟的长度。”这个调音方法也是符合板振动基本原理的。磬是一种石制乐器,它的历史要比金属制的钟久远得多。但古磬的形状和规范从宋代起也失传了,朱载堉在考察古磬和宋代特磬中,提出一组磬乐器不仅要依厚薄加以区别,而且还要别依大小加以区别,他的看法是符合中国早期的编钟实际的。

【篪(chi),古代一种用竹管制成像笛子一样的乐器,有八孔。】

在乐器制造上朱载堉作出的最重要成就之一是处理笙的调律。据现代学者研究,朱载堉曾在笙点校上进行密率的实验。朱载堉所造的笙虽然由于演奏不便,而且他极力推崇雅乐音乐,因而没有得到流传;但他的调律方法几乎与我们现代的钢琴调律方法相一致。他的这些贡献,都是应该大书特书的。

朱载堉在乐器学上的另一贡献是提出合理的乐器分类问题。传统的“八音”分类以制作乐器的材料为依据。朱载堉认识到了这种分类法有归属不清和不当之弊,而且不能明确表明乐器的发音特点和性能。他将传统的“八音”为分三类,一类是吹管乐器,一类是弹弦乐器,另一类是敲打乐器。这无疑是乐器分类法上的一大进步。

朱载堉最重要的音乐实践,就是恢复旋宫古法。朱载堉恢复旋宫古法,在律学上并不是恢复古代原有的东西,而是全新的创造,在音乐实践上是真正地实现了汉以来律学家的梦想,使失传了的东西重新活了起来。朱载堉在旋宫实践上是用旋宫法拟造新谱,通过自制乐器、作曲、改编、演奏和教学、教唱活动,足踏实地作了艰辛的探索。他为旋宫实践写了许多乐曲,采用了各种谱式:律吕字谱、宫商字谱、琴谱、瑟谱、工尺谱,以至于总谱形式的合乐谱。数量之多,决不是浅尝辄止的做法。

朱载堉自制的乐谱,有一部分是为教学歌人而用的。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他也是一个很注意教学方法,并注意到音乐教学系统化问题的好老师。他为音乐教学编写了大量的乐谱,至今还保存在《乐学新说》《律吕精义》的《内篇》《外篇》以及四五种以乐谱命名的著作之中。他对循序渐进的教学系统的主张则集中在《律吕精义•外篇》与《操缦古乐谱》二书之中。他把歌曲的教学提到了第一位,在《操缦古乐谱》的序中朱载堉特别强调了音乐应该以人声为主的思想,详细说明了如何逐句教唱的方法和步骤,以及指导初学音乐者的办法等。朱载堉还充分认识到乐器伴奏是唱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律吕精义•外篇》卷八中着重论述了“弦歌二者不可偏废”的命题,并且采且 《夏训》《商颂》《南风之诗》等古歌词,编写了乐谱和乐队合乐谱,作为教学歌人之用。他还在《乐律全书》中多处强调了“操缦”的基本训练。“操缦”就是弦乐器的定弦与弹奏,学习操缦,意在弦歌。

朱载堉还大量地采集民间音乐,为中国音乐界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正如朱载堉在律学理论上懂得不耻下问一样,他是一个深明民间音乐艺术价值的学者。他想借用民间乐曲的精神,为丧失活力的古乐恢复青春。在《乐学新说》中他曾说过“借今天的音乐抒发古时的音乐,何乐而不为呢?”这样的话。面对当时一字一音的古乐演奏实际情况,他在《操缦古乐谱》中又提出了“总论依照古乐,以节奏为先”的看法。

人类文化史中,众多星座的出没运行如此和谐有序,这是一首欣赏不尽、写之不尽的、永无终端的诗。朱载堉就是它的作者之一,他从音乐实践的需要中,寻得自己的历史使命,检视了中国乐律学史这条“银河”中的每一个星座,才寻得自己应予开拓的领空。

【朱载堉著作《操缦古乐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