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桓伊的音乐趣事:中国历代音乐艺术故事

桓伊的音乐趣事:中国历代音乐艺术故事

【摘要】:桓伊,字叔夏,东晋音乐家、名士。桓伊不仅是一位战功卓著的武将,而且是一位名闻遐尔的音乐家,被誉为东晋第一。在桓伊十岁那年,父亲桓景将他送到隐居在伊山的董先生家里,接受启蒙教育。收到家书后,桓伊向董先生说明了他父亲的意思,并向其辞别。董先生深明大义,十分赞同,并摆宴为其送行。桓伊认为这是个大展宏图的机会,于是来到司马府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

《梅花三弄》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它是由笛曲改编为古琴曲的,此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歌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明朱权编辑的《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时桓伊所奏的笛曲,下面让我们一起看一看此曲作者桓伊的故事。

桓伊,字叔夏,东晋音乐家、名士。桓伊不仅是一位战功卓著的武将,而且是一位名闻遐尔的音乐家,被誉为东晋第一。他不仅因参与著名的“淝水之战”而名留青史,而且他创作的笛曲《梅花三弄》流传至今,在我国古代音乐史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一)《梅花三弄》定姻缘

桓伊的父亲桓景,是一位非常有才干的将领。他曾任职侍中、丹阳尹,管辖的范围十分广阔,相当于今天的长江以南,句容、溧阳以西,芜湖以东地区。他的官邸设在建康(今南京)。由于桓景职业的要求,他需要带兵驻守衡阳,年仅三岁的桓伊便和家人随着父亲从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县西南)来到了衡阳。

在桓伊十岁那年,父亲桓景将他送到隐居在伊山的董先生家里,接受启蒙教育。这个董先生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是东汉著名女诗人蔡琰(蔡文姬)的后裔,文的精通辞书文章、数术、天文并善长音乐弦律,武刀、枪、剑、盾十八般武艺无一不会。由于父亲公务繁忙,再加上桓伊自幼聪明好学,深得董先生的喜爱,因此,桓伊便长期寄居在董先生家中。桓伊平时除跟随董先生学文习武之外,闲暇之时,便是喜欢带着董先生的孙女董梅到周围的山间溪流间、树木草丛中到处嬉闹玩耍。清晨,进山劈柴的樵夫经常能够听到,从山涧溪边传来的董梅清纯的歌声,还有那桓伊幽扬的伴奏的笛声。日久天长,这对青梅竹马的小伙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彼此间也因此产生了非同寻常的感情。

在桓伊20岁时,他已经长成一个身材魁梧强壮、相貌英俊的青年。乘秉董先生的精心栽培,桓伊的学识武艺都已经很高的水平,他还对历代兵书颇有研究,很有见解。一天,他在晒谷坪上练剑,正练得浑身冒汗的时候,一个骑快马的驿兵过来,交给了他一封信。这信是他父亲桓景从建康(南京)寄来的,要他尽快到建康来,他父亲已经在在王濛将军府中为他谋取一个幕府(幕僚或师爷)的职务。收到家书后,桓伊向董先生说明了他父亲的意思,并向其辞别。董先生深明大义,十分赞同,并摆宴为其送行。这天喝完“别师酒”, 桓伊让随从挑着行李先行,自己则在后面与恩师董先生惜别。只见桓伊满含泪水,依依不舍,这时董梅心中也满含不舍,便默默地跟随着桓伊,一直将桓伊送到蒸水河边的船上。面对即将分离的心上人,董梅拿出家里祖传的“柯亭笛”,送给桓伊做定情信物。

【桓伊画像】

桓伊不舍地惜别了董梅,带着心上人送的 “柯亭笛” 来到建康。没多久,他就熟悉了业务,登职上任,成为王濛将军府上一位幕府。在他工作期间,他谨遵恩师的教导,为人谦虚谨慎,办事沉稳冷静、干脆利落,表现得十分出色,很快他就赢得上司的赏识和同事们的称赞。这时,大司马桓温也看中了桓伊的才能,便诚恳邀请桓伊来他的府中做参军,帮他处理军事事务。桓伊认为这是个大展宏图的机会,于是来到司马府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桓伊在府中所表现的才干,大司马桓温都有目共睹,他因此更加信任桓伊了。

桓伊在建康虽然一展了他的才能,也有父母陪在身边,但是每逢闲暇时,他的内心还是难免流露出孤独的愁绪。因为在他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让他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董梅,以及在伊山与董梅嬉戏玩耍的场景。于是每当这样的愁绪难以排遣时,他便会拿出董梅送他的“柯亭笛”,对着窗外皎洁的月光吹奏起来。他希望借助吹笛来化解他的相思之苦,更希望这悠扬的笛声能传到心上人的耳边。桓伊不是单纯地吹奏,他是真正有心之人,每次他吹奏完毕,都会把吹奏的感受认真记录下来,记录的多了,他就把这些再精心整理和修改,最后终于创作出笛谱。他还为这个笛谱取了一个动听的名字《梅花三弄》。

这部笛谱从内容上看是对梅花迎霜傲雪、芬芳耐寒的品质的歌颂,实际上桓伊是借物咏志,借梅花来表达自己对心上人的赞美和思念。笛曲的前半阕以清幽舒畅的泛音,在不同的弦段、徽位上重复三次,吹奏出梅花傲立霜雪的恬静安详姿态。后段则以急板的曲调吹奏梅花的动态活力。在曲谱的后半阕中根据内容又细分为:“寒山绿萼”(一弄)、“姗姗绿影”(二弄)、“三叠落梅”(三弄)、“春光好”(收音)。并运用快速的“拂”“琐”等指法和强烈的音色对比,表现出梅花在严寒之中,迎风傲立、坚韧不屈的姿态。整部笛谱通过前后两阕,一静一动两种不同形式,刻画出完整的梅花形象。这前后两阕之间,虽然在音色、节奏、曲调等方面都迥然不同,但是它们要表达的是梅花共有的精神气质,所以内在上这两阕又是统一的。

当桓伊创作完《梅花三弄》笛谱后,他马上又亲自动手精心地抄写了一份,并请人给这一份的封面上用绸缎装裱,装订成册后,又派人快马加鞭地赶到伊山,将这份礼物送到心上人董梅手里,当做他求婚的信物。再说董梅,当她接到桓伊为她精心装裱的礼物时,激动地心情无法用言语表达。对董梅来说,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能从遥远的地方收到情人的求婚礼物,这比千金万金都珍贵。这笛谱就是爱的誓言,于是她便每天都要吹奏这部笛谱。由于这笛谱乐律极好,她又大方地让家中的学子们互为传抄学习,让大家一起分享她的幸福与欢乐。久而久之,笛谱便在四周传开,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并传承下去。后来笛谱被人改编为各种版本,其中以古筝的移植最为成功。

再说桓伊和董梅自从有笛谱信物,两人的感情愈加升温,没过多久,桓伊便把董梅迎娶回家,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从此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梅花三弄”】

(二)邀笛步

据《世说新语》记载,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早就耳闻桓伊的笛声天下奇绝,但一直无缘见面,也无缘亲耳聆听他的笛声。有一天,王徽之乘船进京,途径秦淮河的青溪边时,船舶停岸歇息。正巧遇到桓伊从此经过,但是王徽之与桓伊素未谋面,只觉得马上之人眉目清秀,似有不凡不相,便向同船的乘客询问:“那位坐在马车上的人是谁?”船上的乘客中有认识桓伊的,便回答说:“你不知道吗?那就是京城大名鼎鼎的桓野王——桓伊,真是少年英雄啊!”王徽之听到后,顿时喜出望外,心想自己终于有机会目睹桓伊的风采了。于是急忙让自己的下属带上拜柬去追赶桓伊的马车。下属很快追上马车,一边奉上自家主人的拜柬,一边说:“桓伊将军,我家主人早就久仰您的名声,听说您的笛子吹得极好,今日有缘,派我向您征求意见,能否为我家主人吹奏一曲呢?”桓伊虽然在当时的名气很大,是众所周知的文武全才,但是他为人一向谦和低调,并且他对王徽之也敬仰很久了。于是欣然接受邀请,只见他蹲坐在胡床上,然后拿出心爱的柯亭笛,吹了一曲《三调》。这笛音清脆优美,倾吐着桓伊的心声。桓伊这边缓缓地吹着,像在倾吐着什么;王徽之那边静静地听着,似乎若有所思两人没有说一句话,只有笛音飘荡在静静的水面上。待到曲毕,桓伊登上马车继续赶路,王徽之则仍坐在船上,至始至终两人之间都静默无语,但似乎两人都心满意足。也许他们之间早就通过这笛声进行了一次心灵上的交流,他们都心领神会了,需不需要语言又有何关系呢?从此这段佳话便流传开来,人们也将青溪桥右边的萧家渡改名为“邀笛步”,并开凿为古迹,以示纪念。

杜牧听闻“邀笛步”故事,作《润州》诗以之纪念】

(三)笛声劝谏孝武帝

383年(晋建元十九年),前秦苻坚自持国富兵强,连年用兵,他在攻取凉州、西域和晋巴蜀后,又率90万大军南下企图消灭东晋王朝。桓伊与大将谢玄等带领8万铁骑,在淝水之滨,以少胜多,大破南侵的苻坚统领的秦军,这就是中国军事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桓伊虽建有功勋,但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谦虚朴素的个性。他酷爱和精通音乐,常在自己府中与朋友切蹉音乐的技艺,时人将晋袁山松之《行路难》辞、羊昙唱乐、桓伊挽歌并称“三绝”。他吹笛的演奏技巧出神入化,在当时被誉为“江左第一”。除了吹笛子,桓伊也非常爱听别人唱歌,每当听到优美的歌声,他就会情不自禁地击节赞叹。当时的宰相谢安也十分喜爱音乐,两人见面时也经常谈论音乐。谢安见桓伊音乐造诣很深,对音乐有如此痴心,便说:“桓子野对音乐真是一往情深呀!”

393年(晋孝武二十一年),这时中书令王坦之子、谢安女婿王国宝,他笃好私利,经常同一群巴结奉承、有邪恶用心的人在一起酗酒、贪好女色,行为不检点。宰相谢安讨厌他的行为,每次发现他在外面胡作非为,都出面制止他。于是,王国宝便怀恨在心,利用自己经常在孝武帝司马曜身边的机会,说宰相谢安的坏话,处处恶意中伤和设计陷害谢安,造成了孝武帝和谢安产生了隔阂,孝武帝开始不信任谢安。

有一次,孝武帝司马昌明设酒宴,作为豫州刺史的桓伊也出席了。孝武帝得知桓伊的音乐才能,便叫桓伊吹笛助兴。桓伊神色自然,用他常带在身边的一支柯亭笛吹了一首笛曲,这支汉代蔡邕制作的珍贵曲笛,由笛技高超的桓伊来吹,真是“妙声发玉指,龙音响凤凰”,抑扬顿挫,令人心醉。一曲吹毕,桓伊放下笛子,仪态大方地向孝武帝说:“臣弹奏筝的本领,不如吹笛技能高;所以经常在家演练一边弹筝,一边唱歌,并让人吹笛伴奏方法,今天我请求表演边弹筝边歌的节目,但要增加一位吹笛人来配合。”孝武帝听了,点头赞许,为他的豪放豁达而高兴。就命宫中的一名伶俐善吹笛的歌伎来为他伴奏。此时桓伊沉思片刻,又对孝武帝说:“宫中的歌伎不熟悉我的歌调,恐怕不能胜任。我家中有一女伎张硕,伴奏得比较好,要她来是否可以?”孝武帝还是同意了,不用多时,召来了女伎。于是在张硕清脆的笛声衬映下,桓伊一面抚筝,一面歌唱。

【淝水之战】

晋武帝司马曜,字昌明】

他唱的是什么呢?原来是一首含义深刻的《歌怨诗》:“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事有见疑患。周王佐文武,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这首歌的意思是:当皇上的难,做臣子的也难啊,皇上看不到忠臣的心,反而要加以猜忌,好像西周时的周公旦,曾经全心全意辅政,为建立周朝立过大功,结果,周王不仅不刻在记功柱上,反而听信了管叔与蔡叔对他的诽谤。再说此时此刻,桓伊是整个身心和着歌喉全部沉浸在激情之中,他唱得无比深情,无比激昂,音节慷慨,直上云端。在一旁的许多忠心的大臣都明白了桓伊的意思,特别是坐在宴席上的尚书仆射谢安更是激动,一边听着,一边泪流盈眶,最后忍不住竟离开自己的座位,走到桓伊的眼前,闪着泪花,抚着胡须,赞道:“你唱得好,唱得太妙了!”而一旁的奸佞之徒如会嵇王司马道子、王国宝等像是怕见阳光的老鼠一样,恨不得钻到地底下去。孝武帝听了,也领悟到歌曲的寓意了。原来歌词在讽谏他,批评他轻信谗言,猜忌屡建功勋的谢安,所以孝武帝的脸上也显得是那样惭愧不安。

桓伊在京城建康居住几年后,他看到东晋王朝君王昏庸无能,荒淫残暴。世家豪族势力不断扩大,他们相互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矛盾重重。桓伊虽然有完成祖国统一的政治、军事抱负,却也受到门阀制度的制约,而令他非常失望。此时,他再也找不到实现理想的出路,又不甘愿继续留在京城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于是,为了保持自己的清风高节,桓伊辞去了官职,带着夫人董梅和家人回到了伊山隐居。从此,他孤芳自赏,与世无争,他俩常常带着家人到野王岭去游玩访亲问友。也常与夫人董梅一道,寄情于伊山这满是他俩童年记忆的山水间,重温他俩琴、歌、诗、酒,超脱尘世的隐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