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方面,唐朝政府极其重视,唐太宗、唐玄宗都是十分喜爱音乐的君主,玄宗在宫中设置梨园,广收弟子,对唐代音乐的发展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政府的提倡下,唐代社会喜爱音乐之风盛行,民间出了很多音乐家,他们的音乐故事也广为流传。也有少量唐琴珍品保存至今,盛唐雷氏所造之“九宵环佩”琴,专家认为不仅是传世七弦琴中最古老的一件,也是唐琴最卓越的代表。......
2023-07-21
公元2世纪左右,中国的国土上并列存在着三个主要的国家,它们是魏国、蜀国和吴国。这一段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三国时期”。三个国家相互间经常发生战争,但是谁也消灭不掉谁。诸葛亮是蜀国的军师,素以善于指挥战争而著称。在西城县的一次军事较量中,他仅凭2500位军士,就吓退了司马懿15万大军。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三国后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自从得知街亭失守后,诸葛亮随即紧急布署撤军。他首先命令关兴、张苞两将军各率领3000精兵,从武功山小路进发。如遇魏兵,不与交战,尽量摇旗呐喊,虚张声势,使敌人惊恐不定,摸不清蜀军的情况。这样,魏军肯定会退去,蜀军便可到阳平关。接着,诸葛亮又命张翼领兵去修理剑阁的栈道,准备大军退路。因为西城不但是蜀军屯积粮草的地方,也是连接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的交通要道。所以部署完毕后,诸葛亮率5000将士,去西城搬运粮草。
魏军方面,司马懿得了街亭,顺手攻占了柳城,入城后全军休整3天,尽情玩乐。这日,司马懿正和张颌喝着酒,欣赏着歌舞表演。忽然,手下探子来报,说是西蜀大军为求保存势力,已退入四川,只有西蜀军师诸葛亮尚在西城未走。司马懿大喜,心想:时机来了,我若劫得诸葛亮和他的辎重,那必将军威大振。得赶紧把张颌支走,若二一添做五就不划算了。于是,司马懿指着作战地图对张颌说:“西城里的诸葛亮十分厉害,正面迎敌这个艰巨的事情只好我来完成,你只管去劫他后路吧。”那张颌本来就缺乏智谋,一听便同意了。司马懿传下令去:“全军饱餐战饭,三更起床,四更吃饭,五更出发。”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
蜀国得到魏国的军队正迅速向西城赶来的情报后,士兵们都非常紧张。以几千多士兵抵挡十几万敌人,如以卵击石,必败无疑。可是,从别的地方调集军队增援已经来不及了。西城危在旦夕,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一向足智多谋的军师诸葛亮身上。诸葛视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5000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诸葛亮也有些犯难,但严峻的形势又迫使他必须拿出一个应对的办法来。诸葛亮登上城头去看军情,只见远处尘土飞扬,魏军正兵分两路往西城县冲过来。他平静地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使司马懿退兵。”
诸葛亮当机立断命令道:“全城的旌旗全部隐藏起来,军士们各守卫在城上巡哨的岗棚。如有随便出入城门及高声讲话者,格杀勿论!四个城门全部打开,每个城门用20个军士,打扮成百姓模样,打扫街道。等魏兵到时,不可妄自乱动,一切听我的安排。”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
魏兵的前哨一发现这个情况,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他立刻命令军队停止前进,自己飞马向前观望。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琴声叮咚,如淙淙泉水从山中缓缓流岀,且无一丝杂音,是那样和谐优美动听,一派宁静安祥的气氛。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面对开着的城门和弹琴的诸葛亮,老奸巨猾的将军司马懿竟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他早就知道诸葛亮足智多谋,可诸葛亮胆敢大开城门迎候十几万大军,这太出乎他的预料了。因此他想,城里必定埋伏了大量兵马。这时,就听得城楼上传来的琴声由舒缓渐渐变得急促起来,仿佛暴风雨就要来临一般。司马懿越听越不对劲,他怀疑这是诸葛亮发出调动军队反攻的信号,于是急忙下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儿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诸葛亮在城头观看,见魏军已退,消失在山路的尽头,站起身来,哈哈大笑,走下城楼。早些被吓破了胆的文官们,一见诸葛亮回来了,个个上前,围着问:“司马懿这样的名将,今天率引十几万精兵来此西城,可一见丞相,话一句未说就走了,这是怎回事?”诸葛亮慢慢地回答道:“司马懿素知我谨慎,不贸然行事,他见我如此模样,心疑我必有埋伏,因此急忙撤军了。这次是迫不得已,才冒此险。司马懿退兵后,还会率军向北山小路而去,我已命令关兴、张苞两人在那里等候他们了。”这些官员们听罢,个个点头称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丞相的机谋,真是神鬼茣测,如果我们遇此情况,一定会弃城而走。”诸葛亮说:“我军只有2500人,如果弃城而走,肯定走不远,司马懿大军追来,我们只有束手待擒了。”说罢,诸葛亮拍手大笑说:“我若是司马懿,绝不仓促退兵,放过此次机会太可惜了。”诸葛亮随即下达了命令:“司马懿此去必然还会回来,尽快组织西珹百姓随军撤至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的官吏百姓也陆续赶来,跟诸葛亮退入汉中。
【诸葛亮设“空城计”智退司马懿】
再说司马懿的兵马向武功山的小路开来。忽然,山坡后面杀声四起,鼓声震天,一支兵马杀来,旗号“右护卫使虎翼将军张苞”。魏军顿时大乱,士兵们丢盔缷甲,争相奔走。司马懿对其两子说:“你们看,果然有伏兵,幸亏走的快,不然就中了诸葛亮的埋伏。”魏军刚走不久,前面又杀声骤起,鼓角争呜,一路人马杀来,旌旗写着“左护卫使龙骧将军关兴”。蜀军的呼喊与山谷回声共鸣,惊恐的魏军弄不清蜀军有多少人马,只觉得漫山遍野都是蜀军。魏军疑有重兵埋伏,不敢恋战,纷纷夺路而走,携带的粮草,丢弃一地。关兴、张苞两将虚张声势,恐吓魏军,不再追赶,收缴魏丢弃的装备、粮草,大获而归。司马懿见山谷中皆为蜀军,不敢久留,星夜急行,缩回街亭。等蜀军全部退回汉中后,司马懿占据西城。从山民口中得知,诸葛亮只有2500名老弱残兵,无一武将,张苞、关兴也各只带3000人马。司马懿得知真相,仰天叹道:“我不如孔明啊!”
马谡失街亭后,孔明以超人的胆识和才智,导演了一出“空城计”,终于力挽狂澜,使多疑的司马懿上当。谈到这个故事,后人有诗云:“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士人指点到今疑。”我们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勇气和智慧!
【空城计】
【足智多谋的诸葛亮】
有关中国历代音乐艺术故事的文章
在音乐方面,唐朝政府极其重视,唐太宗、唐玄宗都是十分喜爱音乐的君主,玄宗在宫中设置梨园,广收弟子,对唐代音乐的发展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政府的提倡下,唐代社会喜爱音乐之风盛行,民间出了很多音乐家,他们的音乐故事也广为流传。也有少量唐琴珍品保存至今,盛唐雷氏所造之“九宵环佩”琴,专家认为不仅是传世七弦琴中最古老的一件,也是唐琴最卓越的代表。......
2023-07-21
桓伊,字叔夏,东晋音乐家、名士。桓伊不仅是一位战功卓著的武将,而且是一位名闻遐尔的音乐家,被誉为东晋第一。在桓伊十岁那年,父亲桓景将他送到隐居在伊山的董先生家里,接受启蒙教育。收到家书后,桓伊向董先生说明了他父亲的意思,并向其辞别。董先生深明大义,十分赞同,并摆宴为其送行。桓伊认为这是个大展宏图的机会,于是来到司马府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
2023-07-21
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觅知音。不知是《高山流水》之曲点缀了“知音难觅之故事”,还是“俞伯牙子期的知音情”成就了《高山流水》的美妙动人。之后,俞伯牙创作了许多动人的曲目,其中《高山流水》是他最满意的作品,可是令他苦恼的是当时没有人能理解《高山流水》的意境,他一直在内心深处寻觅等待着自己的知音。于是,传世名曲《高山流水》便在这两位知音的心灵契合下,传为佳话。......
2023-07-21
讲到亡国之音,有这样一个离奇的故事。曲子刚刚弹到一半,乐师师旷突然抓住师涓的手,让他停下来,说:“这是亡国之音,不要再弹了!”灵公借鉴商纣王亡国的惨痛教训,亲临政务,发奋勤勉,很快把一个不足5000人口的卫国治理得井井有条,经济兴旺,在当时被誉为“天下之中”。这段小故事的某些情节固然有些荒唐,但琢磨一下师旷辨乐的道理和晋平公、卫灵公对待乐曲的不同态度,对我们不无启发。......
2023-07-21
白居易的一生有着很多的音乐奇遇,也留下很多妙趣横生的小故事,供后人细细品读。白居易对他毫无反感,便欣然答应了。白居易欣然应允。白居易为盼盼对爱情的忠贞而感动得无以复加。白居易竟然没有想到原来关盼盼的坚守是为了维护夫名。她们两人是白居易的暮年知己,为他带来了莫大的乐趣。然而,白居易内心对关盼盼的愧疚之情这么多年来却依然萦绕心间,丝毫没有消褪。有一天,白居易正在欣赏两位爱姬的歌舞。......
2023-07-21
他的琴艺精湛、高超,特别善于弹奏悲伤的曲调。若按当时的财富、权利排名,孟尝君可以说是仅次于国君的齐国二号人物。于是,孟尝君发出命令派人邀请雍门周前来弹琴。这天,雍门周奉命前去应约。对于孟尝君的刁难,雍门周心里早有准备,他想:孟尝君一直生活得舒心愉快,也无任何不幸的悲惨经历,如此这样刁难,无非是怀疑自己的琴艺。......
2023-07-21
《十面埋伏》是著名琵琶传统大套武曲,也是我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作为琵琶演奏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作,时至今日,《十面埋伏》的艺术魅力依然代代传承,其影响力甚远。探究《十面埋伏》,你知道它的背后隐藏着怎样动听、感人的故事吗?经过一番研讨,最终选定安徽九里山作为其目标,并在那里设下十面埋伏。项羽部队不知道这里早已被刘邦和韩信布好十面埋伏的陷阱,仍旧不知死活地进入九里山口处。......
2023-07-21
汤应曾,明末郑州人,因弹琵琶技术高超,人们称他为“汤琵琶”。汤应曾听说蒋山人弹得一手好琵琶,请求跟他学习技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没过多久汤应曾成了琵琶名家。从此,汤应曾的大名传遍了大梁,各地琵琶名家、乐工无不慕名前来拜访。汤应曾失去琵琶后,心情十分难过,再也不想弹琵琶了。王酞定听了深感凄然,三年内为他写了一篇充满感情的传记——《汤琵琶传》。......
2023-07-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