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历代音乐故事:成语中的音乐奇事

中国历代音乐故事:成语中的音乐奇事

【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成语更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乘龙快婿、天籁之音、余音绕梁、滥竽充数、对牛弹琴、曲高和寡等成语故事都与音乐息息相关。但弄玉不从,她自有主张,若不是懂音律、善吹笙的高手,弄玉宁可不嫁。公主趁闲谈的机会,把有人在远处为她伴奏的事情告诉了父亲。秦穆公知晓弄玉的心思,龙颜大悦,遂令太史公选择一黄道吉日为两人完婚。弄玉夫妇吹箫引凤的故事也流传了一代又一代。这实在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成语更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我们从小便了解到很多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但是你知道吗?乘龙快婿、天籁之音、余音绕梁、滥竽充数、对牛弹琴、曲高和寡等成语故事都与音乐息息相关。

(一)乘龙快婿

相传春秋时期(约公元前700年),秦穆公有个小女儿,非常喜欢西戎国贡献的一块碧玉。秦穆公便给女儿起名为弄玉。弄玉公主长到十几岁,姿容无双,聪颖绝伦,但性情孤僻,尤其厌恶宫里繁琐的礼仪。她经常一个人呆在深宫里,品笛吹笙。秦穆公见她这么喜欢笙,便命名匠把那块美玉雕成碧玉笙送给她。公主自从得了碧玉笙,每日练习吹笙的时间更长了,技艺也更加精湛了。

弄玉十五岁时,穆公欲为之求佳婿。弄玉发誓说:“一定要善于吹笙,能和自己唱和,方是我夫,若非,宁可不嫁!”秦穆公使人遍访全国,没有找到合适人选。穆公欲为女儿召邻国王子为婿,将来可做国君夫人。但弄玉不从,她自有主张,若不是懂音律、善吹笙的高手,弄玉宁可不嫁。穆公珍爱女儿,只得依从于她。

一天晚上,月明如镜。弄玉正在凤凰台上吹笙,微风拂面,风中忽闻一阵优美轻柔的箫声应和,箫声忽远忽近,隐隐约约。弄玉惊奇不已,停下吹笙想仔细听听,不料箫声也随之停止了,而余音犹袅袅不断,一连几夜,都是如此。公主趁闲谈的机会,把有人在远处为她伴奏的事情告诉了父亲。秦穆公便派大将孟明根据公主所说的方向去寻访吹箫的人。一直寻到华山,才听见樵夫们说:“有个青年隐士,名叫萧史,在华山中峰明星崖隐居。这位青年人喜欢吹箫,箫声可以传出几百里。”孟明来到明星崖,找到了萧史,把他带回秦宫。

萧史走进秦宫拜见秦穆公,秦穆公见其仪表堂堂似有不凡之相,遂命其吹箫以检验。只见萧史神色笃定,从腰肩取出一支赤色玉萧,这玉箫色泽温润,红光耀目,果然是一件不凡之物。随着箫音响起,出现了一幕幕壮观的景象。箫史吹出第一曲时,似有清风徐徐而来,清凉可心;吹出第二曲时,天上的彩云开始从四方云集而来;吹出第三曲时出现了更加壮观的景象,只见一对对白鹤在空中起舞,一对对孔雀向林间栖聚,百鸟齐鸣,震人耳目,煞为惊奇。秦穆公见此壮丽奇景,心里不禁钦佩起眼前这位器宇不凡的年轻人,他果然有真本事。而这一场景也被躲在帘内偷偷张望的弄玉瞧见,她内心此刻早已开满朵朵桃花,也更加认定此人必为今生自己所嫁之人。秦穆公知晓弄玉的心思,龙颜大悦,遂令太史公选择一黄道吉日为两人完婚。日子定在中秋,于是那年的中秋,这两位情投意合的年轻人在众人的羡慕和祝福之中拜堂成亲,结为夫妻。

【笙是源自中国的簧管乐器,并传至东亚其他地区,借由笙苗中的簧片发声,是吹管乐器中唯一的和声乐器,也是唯一能以吹气及吸气发声的乐器,其音色清晰透亮。】

婚后的日子,过得幸福美满,萧史和弄玉经常夫唱妇随为秦穆公演奏,萧史吹箫,弄玉吹笙,笙箫和鸣,十分和谐。所以秦穆公在雍和宫的旁边为他的爱女和女婿特别建筑了一座庭院,唤作凤凰台,以使俩人不受外人打扰,充分地享受自在乐趣。这两人居住在凤凰台相当幸福快乐,数年间,他们笙箫齐鸣,感动了附近无数凤群,引得凤群翩然而至,常年栖息在这对夫妇身边,不离不弃。有一天,一个晴空万里的早晨,萧史夫妇正在笙箫呼应,情意绵绵,忽然从天上飞下来一龙一凤,分别停栖在凤凰台的左右两边,金色的龙和紫色的凤在两边不停地各自鸣叫,好像在召唤什么。弄玉夫妇两人看着眼前的神物,不知不觉中似乎被一种神奇的力量牵引着,弄玉带着笙乘上了紫凤,萧史则带着箫跳到金龙的背上,霎时间,龙凤一起跃起带着弄玉和萧史飞向空中。当时的人们看见了这个壮观的景观,便说萧史的真可谓是“乘龙快婿”。

从此以后,民间就有了“乘龙快婿”这一典故。弄玉夫妇吹箫引凤的故事也流传了一代又一代。许多文人以此为背景,合作了一首又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如南北朝时期的诗人陈江总,写诗道:“弄玉秦家女,萧史仙处童。来时兔满月,去后凤楼空。密笑开还敛,浮声咽更通。相期红粉色,飞向紫烟中。”著名的唐诗大家李白也曾以此故事为背景,创作了一首诗:“人吹彩箫去,天借绿云还,曲在身不返,空余弄玉名。”

【箫,单管、竖吹,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吹奏乐器。它一般由竹子制成,吹孔在上端。】

(二)天籁之音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声名远播的琴师,很多懂音律的人都慕名而访,并以拜他为师为荣。他的徒弟遍布大江南北,皆因沾染他的名气而备受人们的敬重。或许就是出于此原因,出现了一种情况,那就是,有些琴艺也很高超的人只因为没有拜他为师而被人耻笑。

话说就有这样一位年青人遭遇了上述情况。在一个小山村里,住着一位自小就很喜欢音乐的年青人,或许他生来就具有音乐天赋,他不曾经过老师的指点就能够自己弹奏出美妙的乐曲。这实在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村子里的人对这位年青人神奇的音乐天赋感到吃惊,村民们喜欢听年青人的演奏,因为他的琴声是那么的美妙和神奇,似乎能帮他们解除劳作之余的疲乏,带来身心的轻松和愉快。一天,年轻人又在给村民们弹琴解乏,当所有人都沉浸在美妙的乐声中时,忽然传来一句冷漠的嘲讽,原来是一个陌生的路人,他听到年青人的演奏竟出言不逊地说道:“你竟敢在众人面前卖弄琴技?你弹得难道也称得上是曲子吗?快别在这里蒙骗大家,丢人现眼了。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的弹奏才能称得上是天籁之音,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琴师,他的琴技是如此的精湛高超,无人能敌。除了他,其他人的演奏简直不值得一提。”听完那个路人的嘲笑,年青人的心里像被浇了一盆冷水,再也无法安定下来。年青人放下琴,解散了村民开始独自静想:世上真有那样一位高人能弹出天籁一样的曲子吗?我真想亲自聆听一下,亲自面见一下。终于年青人作出了决定,他要找到那位著名琴师拜他为师,于是他向父母辞别,踏上寻找能弹奏出天籁之音的世间高人的路途。

年青人执着、不畏艰辛,一路走一路打听。有一天他在路上遇到一位富家公子,恰巧这富家公子也要寻找那位著名琴师学琴。年青人心想着路上有个陪伴,这样旅途就不孤单了,所以很高兴地向那位富家公子提出一起结伴而行的建议。但却是遭到了高傲的富家公子一番奚落和冷漠的拒绝。年青人于是自觉地和富家公子保持距离,一路上,富家公子走在前面,年青人走在后面,俩人之间也不再有任何语言交流。就这样,俩人在走了许久之后终于一前一后地找到了琴师的家。先到的富家公子由于拿钱贿赂了琴师家的门童,门童很迅速地就向琴师传达了消息,于是富家公子很快就得到了琴师的召见。第二天当年青人还在苦苦等待琴师召见时,富家公子已满面笑容地出来了,因为他已经成为琴师的正式弟子了,这就准备舒心地回家去。看此状况,年青人很是奇怪,于是上前探问富家公子:“你就这样走了吗?不打算留下学琴吗?”富家公子看看门童,又看看年青人说道:“世上还有你这样如此愚笨之人,连一点‘为人处世’的规矩都不了解?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学琴,只要能做琴师的弟子就可以了,好好琢磨琢磨吧。”说完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年青人望着富家公子远去的背影,一脸狐疑。他还是不清楚富家公子说的那些话是什么意思,所以仍旧坚持在门口虔诚地等待琴师的召见。等候无聊的时间里,年青人便弹琴解闷。他的琴声悠扬婉转,一直传到了琴师的耳朵里。琴师听到这样的琴声,不禁大吃一惊,心想:如此悦耳动听的琴声,真是比我的琴艺还要高超,我还有什么资格教他弹琴呢?他若一直在门口弹琴,别人听出他的琴艺比我还好,我的颜面何存?我还有立足之地吗?于是,琴师立即下令让家里几个强悍的家丁用棍棒把年青人撵走了。这些家丁不仅粗暴地撵走了年青人,还毁坏了他的琴。

面对这样的遭遇,年青人躲到远处,抱着那把毁坏的琴失声痛哭起来,因为他心爱的琴是父亲道给他的礼物,对年青人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就在年青人悲痛不已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位白胡子老人,白胡子老人一边捋着长胡子,一边和蔼地对年青人说:“年青人,莫要难过!我看你的琴其实并无大碍,不信你仔细瞧瞧。”年青人干眼泪正要仔细看时,忽见一道金光从眼前闪过,再低头寻看自己的琴时,果然发现自己的琴完好无损。年青人感到无比震惊又无比感激,正欲向白胡子老人谢恩,抬头却发现白胡子老人已不见了踪影。年青人这才知晓方才那白胡子老人是一位神仙。

自遇神仙修好自己的琴,年青人彻底醒悟了:他再也不去找什么著名的琴师学琴了。他抱着完好如新的爱琴愉快地回到了家乡。从此,他又穿梭于山林水泽、田间地头,为辛勤劳作的村民们弹奏自己的音乐,愉快又轻松。一天,村庄里来了一位带着几个随从,相貌堂堂的公子。当年青人又再弹奏乐曲时,恰好被那位相貌堂堂的公子听见了。公子被年青人的琴声吸引并大为称赞,于是向年青人表达了自己想要请他到自己家中,给自己的孩子做音乐教师的想法。年青人很高兴地答应了公子的请求,来到公子家中。可是令年青人做梦也不敢想的是这位公子竟然是当今的皇上,他要教的学生都是王子和公主。这样一来,年青人一下子声名鹊起,也因此吸引了众多学子,很多想学琴的人都想方设法地要拜他为师。但令人不解的是,他有一条奇怪的条件:不看门第出身,也不管有无钱财,他只招收真正喜爱弹琴的人当学生。

由于琴艺高超,年青人很快也桃李满天下了。他常教导自己的学生要时刻谨记一条:无论什么时候,只有认真弹琴,用纯洁的心灵表达真情实感,才能弹奏出美妙的乐曲、天籁之音。

再看那位曾经撵走年轻人的“著名”琴师,自听闻了年青人做了皇宫御用琴师,声名超过了自己,于是悄悄关闭了琴社,逐渐退隐下去。

(三)余音绕梁

传说战国时期,一位叫韩娥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奔波,食不果腹,于是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人们还能听到她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韩娥声音清脆嘹亮,婉转悠扬,十分动人,这次演唱,轰动了全城。唱完以后,听众还聚在雍门,徘徊留恋,不肯散去,有人便到旅店去找韩娥,请她再来演唱。

可是,韩娥投宿的那家旅店主人却因其身世贫困,而对她很不礼貌,韩娥伤心透了,忍不住放声大哭,离开了齐国。她的哭声悲伤凄楚,附近居民都被感动得流下泪来,一连三天,大家都难过得吃不下饭。旅店主人只好又把她请回来再为大家唱起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韩娥不便违背百姓的要求,便回来为大家继续演唱。韩娥歌声太动人了,听众听完后很高兴,气氛顿时欢悦起来,几天来的悲伤情绪一扫而空。

因此后世就有了“余音绕梁”“绕梁三日”的成语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声和音乐的魅力。孔子听到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韩娥善唱余音竟能绕梁三日,音乐的力量实在令人无法想象。

(四)滥竽充数

相传,战国时有一位十分爱好音乐的国君,就是齐国国君齐宣王。他尤其爱竽这个乐器吹奏的乐曲,因此他在宫廷中培养了三百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非常喜欢热闹,也经常爱摆排场,所以每次听竽时总叫三百名乐师一起演奏给他,以显示他国君的地位和威严。

有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南郭先生,知道齐宣王乐队的待遇很优厚,就一心想混进这个演奏班子。可是他根本不会吹竽,不过,他知道齐宣王喜欢所有的乐工一起演奏,他想:自己若是混在里头,装装样子充充数,谁看得出来?于是,他跑到齐宣王那里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了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三百人的吹竽队中。合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坐在三百人组成的乐队里,腮帮子一鼓一瘪,上半身前俯后仰,好像吹得十分卖力,其实,他的竽一点声儿也没出。但是,每天他都和其他乐师一样,拿高薪、吃美餐,一混就是好几年,没有人看出丝毫破绽。

【竽,古代吹奏乐器,像笙,有三十六簧】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三百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三百个人好好练习,做好准备,他将让这三百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应该用诚实的劳动为社会作出贡献,虽然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是努力了,就会受到社会的尊敬。如果像南郭先生那样,就会成为大家耻笑的对象。

(五)对牛弹琴

《滥竽充数》漫画

古代有一位大音乐家公明仪,他的音乐造诣很高,弹得一手好琴,优美的琴声常使人如临其境。他常常在劳作之余,坐在树下抚琴。

有一天,他携琴出门访友,经过一个山清水秀,花草遍野的地方,不禁心旷神怡,可巧看到不远处有头牛在吃草,心想音乐乃天地之神音,能通宇宙之灵,何不为牛奏一曲呢?于是,他便就为黄牛弹起玄妙的《清角操》。可惜的是,牛只顾埋头大嚼青草,曲毕,牛仍没一点反应。公明仪很生气,但当他静静观察思考后,明白了那牛并不是听不见琴声,而实在是不懂得曲调高雅的“清角操”。公明仪大为扫兴,转念一想,牛不解音,大概是自己选错了曲子吧。于是,他又接着弹起来,这时的琴声一会儿像蚊子嗡嗡,一会儿像牛犊哞哞,只见牛停止了吃草,抬起头专注地望着公明仪。其实,牛并不是听不见公明仪的琴声,而是公明仪的乐曲无法为牛所理解。

公明仪对牛弹琴成为流传千古的笑话,由这个故事引申而来的成语便是“对牛弹琴”,既用来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也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这个故事告诉世人:说话做事要看对象,对没有高深知识或不懂这方面理论的人讲高深的道理,只能自讨苦吃,被人嘲笑。

【《对牛弹琴》漫画】

(六)曲高和寡

宋玉是战国时楚国著名的文学家,在楚襄王手下做事。宋玉才能很高,但是他写的文章太深奥,许多人都看不懂。有些人因此不满,背后说他为人孤傲。楚襄王听到后,就把他找来问道:“人们经常在后面议论你,对你不满意,是不是你的行为哪里不端正,要好好检讨一下!”聪明的宋玉一听这话,知道大事不好,灾难就要临头了,赶紧伏在地上,诚惶诚恐地说:“是的,大王说的也许都是事实,但我还是请大王能够宽恕我的罪过,容我把话说完。”楚襄王答应了宋玉的请求,宋玉就讲了一个故事。

“在先王的时代,有位歌唱家来到楚国的郢都,当他开始演唱通俗歌曲下里和巴人时,有几千人聚在一起随声和唱;接下来他唱起了民谣阳阿和薤露,这时能跟着和唱的还有几百人;最后他唱起了高雅歌曲阳春和白雪,这时还能跟着哼哼的就只剩几十人了;而当这位歌唱家将五音的美妙发挥到了极致,创造出了一种悠扬婉转令人陶醉的意境时,仍能欣赏和跟唱的就只有几个人了。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呢?”说到这里,宋玉对楚襄王说:“由此可见,唱的曲子格调越是高雅, 能跟着唱的也就越少。”

宋玉偷眼看了一下楚襄王的神情,只见他若有所思,频频点头,宋玉心里有底了,于是更是放开胆子,高谈阔论起来:“所以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凤凰展翅上飞九千里,穿越云霓,背负着苍天,两只脚搅乱浮云,翱翔在那极高远的天上,那跳跃在篱笆下面的小鷃雀,岂能和它一样了解天地的高大?鲲鱼早上从昆仑山脚下出发,中午在渤海边的碣石山上晒脊背,夜晚在孟诸过夜,那一尺来深水塘里的小鲵鱼,岂能和它一样测知江海的广阔?所以不光是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士人之中也有杰出人才。圣人的伟大志向和美好的操行,超出常人而独自存在,一般的人又怎能知道我的所作所为呢?”楚王听了,说:“哦!我明白了!”

宋玉的这番辩解,终于使楚襄王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并因此避免了一时的祸患。但是,“曲高和寡”这个成语还有讽刺的意思。宋玉思辨能力果不寻常,但是他脱离群众,不得美名,一定存在着自身弊病,却不知悔改强言辩驳,自命不凡,不足为取。

【宋玉,又名子渊,相传他是屈原的学生。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来。宋玉,又名子渊,相传他是屈原的学生。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