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历史上特殊的丧礼形式:鼓盆歌

中国历史上特殊的丧礼形式:鼓盆歌

【摘要】:但是在中国的很多地区有一种十分特别的丧礼形式,那就是在老人亡故时,便会唱起“鼓盆歌”。传说战国时期的庄子妻死,鼓盆而歌,之后,“鼓盆歌”这种形式便进一步地走向了丧礼。惠子一进门,发现庄子正一边击打瓦盆,一边唱歌,感到十分惊讶。从此以后,每当谁家有了丧事,便也会学习庄子,在亲人的尸体前击打瓦盆,唱着歌曲,以寄托哀思,超度亡灵。

人死了,人们应该悲伤哭泣才对吧。但是在中国的很多地区有一种十分特别的丧礼形式,那就是在老人亡故时,便会唱起“鼓盆歌”。 鼓盆歌只用一只大鼓伴奏,一唱众和,唱腔通俗流畅,极易上口;唱词纯朴通顺,易懂而不俗,以演唱故事为主,演唱曲目浩瀚,文学价值很高;伴奏的鼓点花样繁多,手法多变,鼓声时轻时重,节奏时缓时急,十分特殊,是一种鼓的艺术。传说战国时期庄子妻死,鼓盆而歌,之后,“鼓盆歌”这种形式便进一步地走向了丧礼。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也被称为蒙吏、蒙庄和蒙叟。

庄子曾做过漆园(今安徽蒙城县)小吏,生活很贫穷,住在一个狭窄的小巷中,依靠教书、编草鞋度日,经常饿得面黄肌瘦。楚威王觉得庄子很有才能,曾派人邀请庄子来楚国管理政事。他却说:“你没有看到供郊外祭祀用的牺牛吗?虽然衣以文绣,被抬举得很高,最后还不是成为牺牲品吗?我愿意过无拘无束的平民生活。”庄子拒绝了楚威王的邀请。他一生淡泊名利,视千金如粪土、弃相位若弊履,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顺应自然,追求精神逍遥无待,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

他的妻子很贤惠,在家里主持家务,空闲时间,也会和庄子打打草鞋,贴补家用。一天,太阳已经西下,他的妻子在河边打水,见到一个过路的樵夫,挑着一担柴匆匆而过。由于走得太匆忙,樵夫挂在担子上的帽子被风吹落掉在地,他也没有发现。庄子的妻子连忙叫住樵夫,樵夫捡回帽子,并不住地向庄子之妻道谢。教书归来的庄子,远远地望见这一幕,不禁心生怀疑,心想:我长年在外面教书,白天又很少回家,家里又穷又苦,妻子是否还一心一意地对我呢?于是,庄子便想找机会验证一下妻子的忠心。

回家后,他对妻子说:“我明天要去远处见我的一个朋友,晚上就不回来啦。你帮我准备行囊吧。”第二天一早,妻子早早为庄子备好了干粮和行囊,庄子便假装上路了。走在半路上,庄子又返回了家,躲在角落里暗暗地观察妻子的举动。一天过去了,只见妻子家里家外忙着家务,完后,便编草鞋,吃野菜、喝凉水,却把较好的饭菜留下来给庄子。晚上,妻子一边在皎洁的月光下编草鞋,一边唱着诉说夫妻恩爱情深的歌,盼望着丈夫早日回家。庄子心里很不是滋味,心想:妻子跟着自己过着这种贫困凄凉的日子,从来没有埋怨过分毫,而自己却无端地怀疑妻子的忠心,自己真是太可恶了。天亮以后,庄子悄悄溜了出去,在外面转了很久,便回了家。妻子见丈夫回来了,很高兴,连忙端上好饭好菜。庄子既感动又惭愧,从此便更加敬重妻子了,两人也更加恩爱了。

【庄子像】

【庄子梦蝶图】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年冬天,妻子得了病,怎奈一病不起,不久就过世了。傍晚时分,一阵悠扬的歌声伴着落日的余晖,从蒙城郊外的一处农家小院里,随着晚霞,向四面八方飘荡,这是庄子在为死去的妻子歌唱。只见他待在妻子的尸体旁边,用两个筷子在妻子生前用过的瓦盆上不断敲打,边击打,边唱歌,歌的内容大概叙说的是妻子生前的贤良,对自己的忠贞;而自己却无端怀疑妻子,他觉得对不起妻子。

一死一歌,两个多年相依为命的人,用这样的方式述说着阴阳两隔的感情。千百年过去了,庄子洒脱的姿态和飘扬的歌声,仍然让人感到怪异。庄子有位好友,叫做惠子,是宋国人。听到庄子亡妻的消息后,专程来到庄子家吊唁。惠子一进门,发现庄子正一边击打瓦盆,一边唱歌,感到十分惊讶。惠子忍不住问道:“你和妻子共同生活了这么多年,她跟你过着穷苦的日子,从来没有抱怨过。之后,又为你生儿育女,与你恩爱有加。如今她死了,你不但不悲伤,反而唱起歌来,是不是太过分了啊!”

庄子却说:“话不能这样说啊,人人都想活着,谁想死去呢?我妻子刚刚去世的时候,我也十分地悲伤,但后来我便想明白了:生与死是人生中最根本的矛盾,生死是自然规律,就像白天与夜晚的转换一样平常。人由生入死,就像春夏秋冬四时运动一样。人应该生之不迎,死之不拒。为自然规律而烦恼,是不明智之举。现在我妻子死了,她的形体已经飘忽于天地之间了,她摆脱了人世的痛苦,去了极乐世界。我如果为她哭泣是违反天命的,而且还会惊扰了她的亡灵,使她死后不能安息。所以,我要为她敲击瓦盆,为她的灵魂歌唱,希望她能听着我的歌声,伴着我的思念,安然飘向天国!”左邻右舍听到庄子的歌声后,知道他的妻子过世了,便纷纷前来悼念。

原来,庄子并不是无情之人,面对妻子的死,他也不能做到无动于衷。只是他比我们多了自己的思考,他用“以理化情”的智慧,摆脱了世俗的悲哀。他如炬的目光穿越千年,让我们感叹愧疚之余,也不禁开始思索:面对妻子的遗骸,庄子想到了“道”,他根本无所谓生死,只是安时顺命。生死此时已经消失了,在他面前展开的是没有一切世间烦恼的、快乐逍遥的自由。

从此以后,每当谁家有了丧事,便也会学习庄子,在亲人的尸体前击打瓦盆,唱着歌曲,以寄托哀思,超度亡灵。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用鼓代替了瓦盆,形成了之后的“坐丧鼓”。

妻子去世多年以后的一天,已经垂垂老矣的庄子躺在自家的竹床上,气若游丝。他的弟子正站在床前,商量着要厚葬平淡了一生的老师。庄子却说: “我要以天地为棺木,日月为棺顶,让星辰为我照明。就让我的形体跟着万物自生自灭,滋养大地吧,千万不要花钱埋葬我。”但是,弟子还是担心老师的身体会被可恶的乌鸦啄食,会被蚁虫啃咬,让老师死后不得安宁,显然庄子的弟子并没有理解他。那个叫做庄周的人肉体的生死,对于庄子而言,早已经消逝在“道”的汪洋之中。肉体的庄子腐烂了,变作了细菌、土壤、空气、无机物,但那个早将生死通于“道”的庄子,却永存于逍遥快乐之中。

庄子不但淡薄名利、不惧生死,他还有很多的思想为世人所称道。庄子不仅追求自由,而且有一套自由哲学。他认为:自由是幸福的根源,人多一分自由,就多一分幸福,而不幸莫大于丧失了自由。你看,那些在田野上奔跑的牛马,饥则食,渴则饮,高兴了就四处奔跑,劳累了就卧下睡觉,它们是何等快活呀:一旦被穿上了鼻绳,套上了笼头,要照着人的号子走,又是多么不幸啊?庄子进而强调,人如果能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活,不论其能力大小,官位高低,在获得幸福这一点上是同等的。因此,小鸟不必羡慕鳗鹏,鳗鹏也不应讥笑小鸟。小鸟飞得低,因为它不需要高;鳗鹏展翅可以“自北海飞至南溟”,因为它需要飞这么远。它们的能力与它们的本性相比,强者不为有余,弱者不为不足。人若有了这种大小平等观,就不会受虚假的外在地位高低的干扰,人的心灵便会平静许多,因此这是人保持其本性不失自由的首要条件。

【庄子鼓盆而歌图】

总之,庄子的人生态度固然会令人迷醉,但它更能使人忘我,使人天真,使人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幽默与达观。庄子的思想穿越了千年,在今天的芸芸众生之中找寻着他要的逍遥自在。我们抬起疲惫的头来,是否可以和他“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现在“鼓盆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