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拜师学琴故事的介绍,

拜师学琴故事的介绍,

【摘要】: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便前往各地寻找名师学习弹琴,因此很多拜师学琴的故事传诵至今。他55岁的时候,便专门向鲁国的著名音乐家师襄学习过弹琴。孔子虚心学琴的故事,成为后代的美谈和榜样。孔子拜师襄为师以后,便开始认真学琴。(二)师文学琴春秋时代,郑国有一位名叫师文的人离家找鲁国的师襄学习弹琴。师襄无法可想,只好对师文说:“你太缺乏悟性,恐怕很难学会弹琴,你可以回家了。”

古人说到一个人很有修养才能时,总会说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弹琴的技艺又在四大才能中位居首。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便前往各地寻找名师学习弹琴,因此很多拜师学琴的故事传诵至今。

(一)孔子学琴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当时社会被世人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而后世的则尊其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多才多艺, 在唱歌、弹琴、作曲、诗文等方面都颇有造诣。他一生酷爱唱歌,除丧事外,随时都会唱歌,听人唱得好就跟着学,甚至在周游列国途中被困、断粮的窘境下仍弹琴唱歌不断,逝世前7天还唱了一首哀悼自己的歌。他还会作曲,代表作有琴曲《龟山操》《将归操》等。其实,他在音乐方面的很多技艺,除了自身的天分外,是他勤奋努力学到的。他55岁的时候,便专门向鲁国的著名音乐家师襄学习过弹琴。孔子虚心学琴的故事,成为后代的美谈和榜样。

孔子拜师襄为师以后,便开始认真学琴。有一次,师襄将一首曲子教给孔子练习,一晃十天过去了,师襄还不见孔子来学新的曲子,感到有些奇怪,便去看个究竟。他踏着琴声来到孔子的窗前,只见孔子正毕恭毕敬地弹着那首曲子,弹完一遍又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师襄轻轻走进屋里,对孔子说:“你已经练了整整十天,这首曲子也会弹了,可以再学一首新的曲子了。”孔子连忙站起来,诚恳地说:“我只学会了曲谱,还没有真正掌握弹奏的技巧呢!”说完,又席地而坐,继续弹奏起来。

又过了十天,师襄子又到孔子家,只见孔子席地而坐,正埋头练琴。师襄子说:“你已掌握了它的韵律,可以另学新曲了。”可孔子却说:“我还没有体会到这首作品的真正内容呢。”说完,他依然埋头苦练了下去。这样又过了几天,师襄子还没走进孔子书房,只听到一阵阵悠扬的琴声,时而急速如千军万马,时而缓缓如流水潺潺,时而低回委婉似窃窃私语,时而高亢挺拔似巍峨高山……师襄箭步进入书房对孔子说:“好呀好呀!你不但技法熟练,韵律优美,而且完全弹出了它的思想感情,可以弹别的曲子了。”孔子仍然摇着头,深思地回答:“我不能算真会,我还不知道作曲者是什么样的人呢。”

他继续弹着想着,十遍、二十遍……又过了好几天,师襄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个人似的。这次不待师襄发问,孔子兴奋地抬起头,眼睛闪烁着喜悦的光芒,对师襄子说:“从乐曲中我感觉到他了,黑黑的面孔,高高的身材,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看得很远,威武庄严,很有王者的气度,莫非这就是周文王所作的曲子?”师襄子一听,对夫子的好学深思和领悟能力十分敬佩,赶紧起身下拜,说:“你说得对极了!我的老师曾说过,这首曲子名字就叫《文王操》啊!”

孔子学琴,锲而不舍,学习一首琴曲,不单会弹,还要深入到更深的层次里。纵然师襄子说可以了,要教孔子别的曲目,但对孔子而言,还不算真正学会,他还要进一步了解到它的意趣,再去领会作曲者的形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有志于学习的人,会用心投入,不会轻易带过或是半途而废,更不会停留在表面而不做深入研究。

【孔子学琴】

(二)师文学

春秋时代,郑国有一位名叫师文的人离家找鲁国的师襄学习弹琴。师襄很有耐心,也很负责任,手把手地教师文调弦定音,可是师文的手指十分僵硬,学了三年,竟弹不成一个乐章。师襄无法可想,只好对师文说:“你太缺乏悟性,恐怕很难学会弹琴,你可以回家了。”

师文放下琴后,叹了口气说:“老师,我之所以弹出的声不成曲调,不是因手笨,而是因为内心没有领会音乐的内涵,手指就不能随心地去弹琴。然而,我所关注的并非只是调弦,我所向往的也不仅仅是音调,我的真正追求是想用琴声来渲泄我内心复杂而难以表达的情感啊。在我尚不能准确地把握情感,并且用琴声与之相呼应的时候,我暂时还不敢放手去拨弄琴弦,要是我了解其中的内涵以后,就会得心应手了。因此,请老师再给我一些时日,看是否能有长进!”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师文很高兴地来见老师师襄,说道:“我已经领会曲子的内涵,请让我试弹一曲吧。”说完,只见他双手随心地弹奏起来。他首先奏响了属于金音的商弦,使之发出代表八月的南吕乐律,只觉琴声挟着凉爽的秋风拂面,似乎草木都要成熟结果了。面对这金黄收获的秋色,他又拨动了属于木音的角弦,使之发出代表二月的夹钟乐律,随之又好像有温暖的春风在耳畔回荡,顿时引来花红柳绿,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接着,师文奏响了属于水音的羽弦,使之发出代表十一月的黄钟乐律,不一会儿,竟使人感到霜雪交加,江河封冻,一派肃杀景象如在眼前。再往下,他叩响了属于火音的征弦,使之发出代表五月的蕤宾乐律,又使人仿佛见到了骄阳似火,坚冰消释。在乐曲将终之际,师文又奏响了五音之首的宫弦,使之与商、角、征、羽四弦产生和鸣,顿时在四周便有南风轻拂,祥云缭绕,恰似甘露从天而降,清泉于地喷涌。

这时,师襄已经听得如痴如醉,忍不住双手抚胸,兴奋异常,当面称赞师文说:“你的琴真是演奏得太美妙了!即使是晋国的师旷弹奏的清角之曲,齐国的邹衍吹奏的律管之音,也无法与你这令人着迷的琴声相媲美呀!如果他们听到你的琴声,也要抱着琴跟在你后面做学生了!”

【师文学琴】

师文学琴的故事说明:学习任何技艺,都不能停留在表面而不做深入研究,而要像师文那样花气力,下苦功,深究其理,矢志不渝,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得心应手的自由境界,从而取得常人难及的业绩。

(三)温如春学琴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富家公子名唤温如春,幼时即好琴艺。童年时学了几首曲子,长大后,在当地也算小有名气。

一次,他到山西去旅游,路过一座看似已经没有什么香火的小寺庙。他走进庙门,放下行囊,想歇会再走。这时他突然看到一个闭目打坐的道人,道人旁有一布袋,袋口些微露出一点古琴的角儿,温如春大奇:“这老道也会弹琴?”就上前大大咧咧地发问:“请问道长可会弹琴?”“贫道对琴艺略知一二,正想拜师学艺呢。”道人微睁双目,语气十分谦恭。温如春虚荣心见长,想在道士面前露上一手,便毫不客气地说:“能让我看看你的琴吗,道长?”

道士点点头,把琴从布袋之中拿出来。温如春不禁心里一惊,真是一把好琴啊。温如春一边欣赏,一边忍不住拨弄了一下琴弦。那琴的声音真好听,就像山间潺潺流过的溪水一样。“我能用这琴弹上一曲吗,道长?”温如春又问。“请便,年轻人。”道长答道。

温如春立即盘腿席地而弹,先是随随便便地弹弄了一首,本想听到道士的赞美,可道士一言不发。于是,温如春便又使出生平所学弹了一首,道人仍微微一笑,不着一语。温如春觉得自己受到了冷遇,有些恼火地说:“我都弹了两首曲子了,你怎么不吭声,是我弹得不好吗?还是你根本就听不懂啊?”“还可以吧,但不是我想拜的师傅。”道士平静地答道。这下,温如春可就沉不住气了,“你既然这样说,那不如你弹一首曲子,让我见识一下吧。”

【古琴】

道人并不答腔,只拿过琴来,轻抚几下,开始弹奏。他弹奏的声音太美妙动人了,时而如流水淙淙,时而如晚风轻拂,时而又如鸟儿啼叫。温如春听得如痴如醉,一曲终了许久,温如春方如梦初醒,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立即向道人行起了大礼,说道:“弟子有眼无珠,原来像您这样真正的高人是不会轻易外露的,请您收下我这不成器的人作为徒弟吧。”说完,温如春长跪不起,道士缓缓地说道:“抚琴之人切勿心急气躁,真正的才艺成长于道德,既然你我有缘,我便收你为弟子。”之后,经过几年的勤奋学习,温如春终于从道长那里学到了弹琴的技艺,成为当时颇具盛名的琴师

真人不露相便是出自于温如春学琴的典故,指真正的得道高人一般不会将真实面貌展露于世人面前,也借喻高人不在人前露脸或暴露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