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历代音乐艺术故事:高山流水与知音

中国历代音乐艺术故事:高山流水与知音

【摘要】: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觅知音。不知是《高山流水》之曲点缀了“知音难觅之故事”,还是“俞伯牙子期的知音情”成就了《高山流水》的美妙动人。之后,俞伯牙创作了许多动人的曲目,其中《高山流水》是他最满意的作品,可是令他苦恼的是当时没有人能理解《高山流水》的意境,他一直在内心深处寻觅等待着自己的知音。于是,传世名曲《高山流水》便在这两位知音的心灵契合下,传为佳话。

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觅知音。一声声,如泣如诉,如悲如叹。叹的是,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高山流水》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因“其韵扬扬悠悠,俨若行云流水”,颇受世人喜爱。此曲由庄重的和弦开始,以双手交替演奏的繁响,描绘出高山耸立的巍峨气魄;接着以双手交替的加花手法,引出小溪潺潺流水之声;而又用右手劈、托、抹、挑、花指等演奏手法,配合左手的按、滑、颤音技巧,由慢而快,描绘出清风拂弄着松柏翠竹时娇微摆摆的形象,给人以清新秀丽,欢快舒畅的感觉。乐曲的后面部分,因大指加花衬托中指奏出的主旋律及波浪起伏的连续切分音,造成热烈欢快的气氛,好似涓涓细流汇集而成滚滚飞瀑,直泻深谷,声响轰鸣,展现出祖国锦绣河山宏伟壮丽的磅礴气势和到处充满生机的兴旺景象。而与此曲紧密相关的“俞伯牙鼓琴遇知音”的典故传诵至今,受到世人的交口称赞。不知是《高山流水》之曲点缀了“知音难觅之故事”,还是“俞伯牙子期的知音情”成就了《高山流水》的美妙动人。

俞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人,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著名琴师——成连先生为师,学习了三年,俞伯牙成了当地有名气的琴师。但是俞伯牙追求完美,他常常感到苦恼,想在琴艺上达到更高的境界。俞伯牙的老师成连知道了他的心思后,便对他说,我已经把自己的全部技艺都教给了你,而且你学习得很好。我的老师方子春现住在东海的一个岛上,是一代宗师,他琴艺高超,在音乐的感受力、悟性方面比我更胜一筹,我带你去拜见他,你跟他继续深造,你看好吗?俞伯牙闻听大喜,连声说好!

两人准备了充足的食物,乘船往东海进发。当船行至东海的蓬莱山时,成连便让伯牙在蓬莱山上等候,他自己去接老师。连成划船离开后,过了许多天都没回来,俞伯牙很伤心。他抬头望着波涛汹涌的大海,回首望岛内,山林一片寂静,只有鸟儿在啼鸣,像在唱忧伤的歌。伯牙不禁触景生情,由感而发,仰天长叹,即兴弹了一首曲子。曲中充满了忧伤之情,从这时起,俞伯牙的琴艺大长,之后经过自身不懈的努力,他的琴艺达到了独一无二的水平。伯牙精通音律,善于作曲,琴艺高超,在当时有“琴仙”之美誉。之后,俞伯牙创作了许多动人的曲目,其中《高山流水》是他最满意的作品,可是令他苦恼的是当时没有人能理解《高山流水》的意境,他一直在内心深处寻觅等待着自己的知音。

俞伯牙虽是楚国人,却在晋国做官,官至上大夫。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他见过楚王,办完公事,便带着小童驾小舟返回。此时,他离开楚国已经有十二年了,所以想借机欣赏一下故国的风景名胜,因此便绕水道而行。

【俞伯牙像】

八月十五中秋节那天,俞伯牙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见风浪,便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月出云开,景色十分迷人。空中高悬一轮明月,江面波光粼粼,此情此景,俞伯牙琴兴大发,便命书童焚香摆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在古人看来,弹琴时琴弦突然断裂,有可能是有人偷听亦或是某种不祥之兆。俞伯牙不由心生疑虑:在这夜深人静的荒野之地,莫不是有仇家寻仇亦或是强盗抢劫?正当俞伯牙命仆从上岸一探究竟之时,岸上有人答话说:“船上大人不必生疑,小子并非奸盗之徒,乃是樵夫。只因砍柴归晚,遇到风雨,在崖石下避雨,听见你弹琴,我就听了一会儿。”俞伯牙颇不以为然地说道:“我在朝中为官多年,尚未有人能听懂我的琴音,你一个打柴之人能听懂什么呢?”樵夫并不示弱,高声回答说,“大人出言谬矣!你弹的不是孔夫子赞叹颜回的那首歌吗?可惜第四段尚未弹完,琴弦就断了。大人若欺负山野之中没有听琴之人,那么在这更深夜静的荒崖之下就不应该有抚琴之客了。”俞伯牙听此,心中大喜,忙请此人上船畅谈。

樵夫也不客气,上了船。俞伯牙问后方知该人姓钟名徽字子期,见此人言语不凡,俞伯牙便指着手边那把属于稀世珍宝的瑶琴问道:“你既然能听琴,一定认识这把琴吧。”子期不慌不忙将琴的名称、来历、材质、构造、音色,以及弹奏要求和相关的传说,说得详详细细,清清楚楚,丝毫不差。听了子期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但又担心他只有一些死记硬背的学问,接着又问子期对音乐意境的理解:“如果我把心中所想的用琴弹奏出来,你能理解我的心意吗?”子期说:“请弹奏一首让我猜猜吧,如果有误请莫见怪。”于是,俞伯牙又弹起琴来,当俞伯牙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子期便说:“这琴声气势磅礴,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子期又说:“这琴声娓娓道来,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之意。” 俞伯牙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心意完全被子期猜中了,忙推琴起身说道:“这么多年没有人能听懂我的琴声,而您却能完全听懂我所弹曲子《高山流水》的心意,您就是我一直以来寻觅的知音啊!”钟子期也笑道:“这首《高山流水》,意蕴悠长,使人感觉身临其境,仿佛真的置身于高山、流水之间,感受到了高山的那种磅礴的气势,听到了流水的那种哗哗啦啦、叮叮当当的清脆、纯洁的欢笑,使人流连忘返。仿佛被净化了心灵,洗濯了心上一切的污迹,把一切的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使人完全放松。”

于是,传世名曲《高山流水》便在这两位知音的心灵契合下,传为佳话。它的引子部分先出现了8度的两个音,接着是一个16度大跨度的和弦。同太极拳之起势般平坦坦一分为二:太极生两仪,继而生四象。沉稳的旋律和清澈的泛音,堆出层峦叠翠、幽涧滴泉的奇境。旋律在宽广音域内变换走动,移指换音与实音相互呼应,旋律如云雾缭绕时隐时现,变幻不定。弹奏鲜明突出地运用了走手音和泛音,坦坦荡荡之气浑然天成,所出之音一颗颗刚脆劲拔,质地坚实沉着,瀛细之弦却得擎石之声,游走之间音落气延,形分神连。高山之险峻苍莽,巍峨之态顿生,不由得令人心怀仰慕,间或流水清涣,虚实由此而相生相宜。之后几段为乐曲的承接部分,从二、三段起节奏便愈渐活泼,以富于歌唱性的旋律和清澈可亲的泛音,描绘山石间水流淙淙潺潺的景色。若溪涧欢蜒婉转,化冰成水、融雪为泥;山色亮爽、绒苔浓碧。其形动似风穿古松之冠,云过苍山之颠;神静似清箫越篁里,明月印秋潭。音色清瘦高拔,风骨嶙峻。情绪则清越畅快,轻松灵动,自成趣味。

两人一边喝酒一边畅谈,俞伯牙夸赞子期有才华,并鼓励他好好学习,将来一定大有可为。两人越谈越投机,大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便在船舱结拜为兄弟。不知不觉,东方泛白,天已见亮,船工准备开船,俞伯牙将子期送上岸,两人恋恋不舍地挥手告别,并约好明年的八月十五日仍在此相见。

【钟子期雕像】

俞伯牙自从结识子期以后,每次弹琴都会想起子期,有时连弹琴都会觉得没了情趣。在思念与盼望中,第二年中秋终于来临了。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琴召唤这位知音,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便离船登岸,打算到集贤村去寻找钟子期。在路上向一位老人打听,才知道钟子期不幸染病,已经去世了。老人告诉俞俞伯牙,钟子期临终前要求埋葬在江边,说是早与朋友约好了,八月十五日在汉阳江口相会,自己要在约好的地方等待朋友到来。听了老人的叙说,俞伯牙悲痛万分,他来到钟子期坟前,整衣下拜,放声大哭。然后坐在坟前的祭台石上,心手相应,情真意切地弹起了思念朋友的琴曲。俞伯牙肝肠寸断,弹奏的曲调也悲切凄婉,可是,围观者中竟有人嬉笑。俞伯牙奇怪地问老人,是什么缘故。老人说,山野之人不懂音律,以为弹琴就是个好玩的事,所以嬉笑。俞伯牙长叹一声,割断了琴弦,将心爱的瑶琴在石阶上摔得粉碎,无限悲哀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经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一个是朝廷官人,一个是乡下樵夫,两人生活环境迥然不同,却仅仅因为一首琴曲而相知相交。后来,“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后人为了纪念两位“知音”间的友谊,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二字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所谓“千金易得,知音难觅”也不过如此吧!

【《高山流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