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华宰相故事:慈禧太后的忠实帮凶

中华宰相故事:慈禧太后的忠实帮凶

【摘要】:十六日病危,召见大臣,命立唯一的儿子、年仅六岁的爱新觉罗·载淳为皇太子,并任命肃顺、载垣、端华、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为顾命大臣。慈禧太后正是同治帝的生母。于是,奕到了热河,秘密会见慈安和慈禧,谋商政变计划。由于在铲除肃顺派问题上,奕和慈禧的利害关系是共同的,所以一拍即合。

清朝的衰败在继续,而且速度加快。以清宣宗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进入近代,其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略中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文宗咸丰帝即位后,爆发了太平天国革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的危机更甚。接下来的清穆宗同治帝和清德宗光绪帝两朝,臭名昭著的慈禧太后独裁专权,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对外妥协投降,更使中国人民陷入灾难的深渊。这期间相当于宰相的人物叫爱新觉罗·奕,追随慈禧却又受制于慈禧,崇洋媚外,卖国求荣,充当了慈禧的忠实帮凶。

爱新觉罗·奕(公元1832~1898年),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之弟。他自小受过良好的教育,青年时爱习武事,曾创制枪法二十八势,刀法十八势。道光帝欣赏儿子的才干,给其枪法、刀法赐名,分别叫“棣华协力”和“宝锷宣威”,而且赐给他一把“白虹刀”。咸丰帝继位后,封奕为恭亲王,在内廷行走。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攻克南京,改名天京,作为国都,继派兵北伐,前锋进抵保定一带。咸丰帝大为恐慌,命奕署领侍卫内大臣、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办理京城巡防。这时的奕,实际上就是宰相。次年,奕兼任都统、右宗正、宗令等职。论才干和人望,奕均胜过咸丰帝。这引起了咸丰帝的畏忌。其后几年间,奕的官职多有变动,曾被罢去军机大臣,但仍在内廷行走。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再被授为内大臣。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七月,英国和法国不满足于两年前签订的中英、中法《天津条约》条款,两国联军悍然攻陷大沽和天津,进攻通州(今北京通县),京师大震。关键时刻,昏庸腐朽的咸丰帝只顾自保性命,八月携后妃、皇子和部分高官,仓皇逃往热河行宫(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留下奕在北京“办理抚局”,就是主持与英法联军议和。

奕原住于北京东面的长辛店。英法联军顺利到了北京城外,首先绕道到西北郊的圆明园,抢掠园内的金银财宝,并劫走所有能搬动的珍贵文物。九月九日纵火烧毁全园建筑。圆明园,这个经过清朝一百多年经营,汇集中国人民血汗的结晶,综合中西建筑艺术,聚集古今艺术瑰宝的壮丽宫殿和园林,顿时变成了废墟。

英法联军随后进入北京城。远在热河的咸丰帝,命令奕跟着进城与敌人谈判,接受对方提出的一切要求。他特别指示说:“业已入城,一经驳斥,必致决裂,只可委屈将就,以期保全大局。”

奕忠实地执行咸丰帝的命令,“委屈将就”,“保全大局”,不仅与英国、法国签订了《北京条约》,而且与俄国签订了《北京条约》。这几个条约的主要内容是赔款、割地、开放通商口岸等,使中国更深地堕入半殖民地化的泥坑。

英法联军的贪欲得到满足,陆续退出北京。奕请求“议处”。咸丰帝颁旨说:“恭亲王办理抚局,本属不易。朕深谅苦衷,毋庸议处。”咸丰帝担心“外夷”会卷土重来。而奕却上书说:“外夷内则志在通商,外则力争体面,如果待以优礼,似觉渐形驯顺。且该夷前曾有言,并非争城夺地而来,实为彼此无欺起见。臣等屡揣该夷词意,谅不至心存叵测。”又说:“该夷见臣示以坦白,渐觉驯顺,以后接见数次,迥非先时桀骜情形,该夷既已撤兵,似不致再虑反复。”

在奕看来,英、法侵略军显然比太平军“好”,因为他们要的只是中国的财富和享有特权,并不要做中国的皇帝。而且,外国列强还主动提出,他们可以与清朝廷合作,共同镇压太平军。这正是咸丰帝和奕求之不得的。奕接着奏请咸丰帝,设立一个叫做“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的机构,以他为首,专门办理“洋务”。咸丰帝照准。这样,奕就成了朝廷中“洋务派”的首领。

奕生平中的得意之作,是追随慈禧太后,发动了“辛酉政变”(一称“热河政变”或“祺祥政变”)。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七月,咸丰帝因纵欲毫无节制,病倒在热河。十六日病危,召见大臣,命立唯一的儿子、年仅六岁的爱新觉罗·载淳为皇太子,并任命肃顺、载垣、端华、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为顾命大臣。十七日,咸丰帝死去,载淳即位,是为清穆宗同治皇帝。钮祜禄皇后和叶赫那拉懿贵妃,分别被尊为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后来的徽号分别叫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

慈禧太后正是同治帝的生母。她初入宫时的身份是秀女,进封懿嫔、懿妃,因生了载淳,改封懿贵妃。她是个怀有政治野心的女人,亲生儿子当了皇帝,野心更加膨胀,急于专权揽政。咸丰帝临死时犯了两个错误:一是畏忌六弟奕,把他排斥在顾命大臣之外;一是给慈安和慈禧各赐一枚印章,圣旨只有在同时盖上两枚印章后才能生效。这给慈禧制约顾命大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当时的热河和北京共有三股政治势力:一是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大臣,以“赞襄政务”为名,把持了朝政。一是慈安、慈禧,手中握有皇帝这张王牌。慈安生性懦弱,凡事都由慈禧说了算,形成了帝后势力。一是奕,在北京得到洋人的支持,同伙还有奕(,读作宣)、桂良、文祥、胜保等人。

奕长期受到咸丰帝的压制,心中耿耿于怀,肃顺派掌权,更对他不利。肃顺等也视奕为最大的政敌,双方的矛盾犹如水火。奕意识到,若要铲除肃顺派,必须与两宫太后结成联盟,因此要求到热河奔丧,以便共商对策。肃顺等先是百般阻拦,后来终于同意奕奔丧。于是,奕到了热河,秘密会见慈安和慈禧,谋商政变计划。由于在铲除肃顺派问题上,奕和慈禧的利害关系是共同的,所以一拍即合。奕迅速返回北京,怀里已经揣着慈禧拟定的宣布肃顺等人罪状的“上谕”。慈安和慈禧手中握有特殊的印章,可以随心所欲地炮制“上谕”。

政变计划在周密地进行着。政变前夕,慈禧向肃顺发出一个试探性的进攻信号。御史董元醇上书说,鉴于皇帝年幼,请求两太后权理朝政。两太后召集肃顺等人商议,肃顺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帘为借口,坚决反对。肃顺等人的态度完全是意料中的,这更坚定了慈禧发动政变的决心。

这年九月二十三日,按照预定计划,慈禧发布懿旨,命肃顺等护送咸丰帝灵柩从大道回京。她自己和慈安则带着小皇帝,由她旧时情人荣禄派兵护送,抄小路赶在灵柩前面,抢先回京。到京后,她连夜召开心腹会议,布置捉拿肃顺等事项。第二天,奕迅速出击,捕获了先抵京师的载垣、端华等人;当夜,醇亲王奕奉密旨,又在密云客栈捉住了肃顺,八个顾命大臣无一漏网。

十月初,奕升任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恢复宰相的职权。接着,咸丰帝灵柩入城。小皇帝载淳升殿受贺,发出圣谕,宣布肃顺等人的罪状,诏令肃顺凌迟处死,载垣、端华自尽,景寿、匡源、杜翰、焦祐瀛革职,穆荫革职并流放。至此,肃顺派及其党羽,被一网打尽。

政变获得成功,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为载淳举行了隆重的登基大典,改年号为同治。十一月,两太后实行垂帘听政,实际上是慈禧垂帘听政。

慈禧听政初始,需要利用奕,允许他王爵世袭,领取双份俸禄,免去召对叩拜、奏事书名等礼仪,还让他兼宗正令、领神机营,并充当同治帝的老师。奕追随慈禧,很是卖力,任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残酷镇压太平天国,于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攻克了南京。为此,慈禧用同治帝的名义,颁发谕旨说:“恭亲王自授议政王,于今三载。东南兵事方殷,用人行政,征兵筹饷,深资赞画,弼亮忠勤。”奕的三个儿子,两个加封贝勒(亲王),一个加封辅国公。奕身为议政王,又掌握军事外交大权,权势达到顶点,日益变得骄纵和狂傲起来。

慈禧逐渐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进一步要实行独裁统治,不能容忍奕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她突然宣布,奕“信任亲戚,内廷召对,时有不检,罢议政王及一切职任”。可是不久,她又任命他仍在内廷行走,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奕入谢,痛哭引咎。慈禧说:“亲王乃亲信重臣,相关休戚,期望既厚,责备不得不严。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通过一罢一任,慈禧明白无误地警告奕:她同他之间,不是什么平等的伙伴关系或嫂叔关系,而是名分森严的主仆关系和君臣关系,她完全掌握着他的命运!奕此时方才真正认识到,他的这个嫂嫂,绝不是普通的女人,其精明、狡猾、狠毒的程度,比自己原先的预想,起码要高出十倍二十倍。

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西捻军逼近京畿地区。慈禧命奕为节制各路统兵大臣,予以抗击。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同治帝大婚,得以亲政。实际上,慈禧仍然控制着儿子皇帝。次年,同治帝又以“召对失仪”为由,把奕降为郡王。可是第二天,慈禧又恢复了他的亲王爵号。奕心中明白,慈禧是恩威并施,目的在于使自己只能充当她的帮手,而绝不能超越权限,形成独自的势力。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窝窝囊囊的同治帝染病而死,无子。慈禧一手拍板,由奕弟弟奕之子、年仅三岁的爱新觉罗·载湉(湉,读作甜)继位,就是清德宗光绪皇帝。光绪帝的生母,正是慈禧的妹妹。这样,慈禧就以太后加姑母的双重身份,和慈安一起,再度垂帘听政。后来,慈安莫名其妙地死去,慈禧大权独揽,成了独裁专制的“老佛爷”。

光绪朝,奕受制于慈禧,小心翼翼,内心不满,表面不敢流露。慈禧对奕时刻防范,礼尚往来的背后隐藏着杀机。这时,慈禧更多地任用亲信李鸿章、荣禄等人,而不给奕任何实权。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至十一年(公元1885年),爆发了中法战争。清政府先是求和,鉴于法国侵略军恶意挑衅,迫不得已宣布作战,广西提督冯子材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给予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中国并未战败,然而胜利却成了投降派乞和的资本。英国人出面“调停”。慈禧遂指使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在天津签订了屈辱的《天津条约》。消息传出,舆论大哗,有人上书指责奕,“辅弼无状,议和失策,以致胜犹受辱”。其实,导致这种局面的主要决策者是慈禧,主要议和人是李鸿章。但是,慈禧却拿奕当了替罪羊,以“委靡因循”的罪名,发布懿旨,罢免了奕军机大臣的职务,停发双俸,令其“家居养疾”。从此,奕一蹶不振,再无力量与慈禧相抗衡了。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日本侵略朝鲜,随后侵略中国,中日战争爆发。名义上“亲政”的光绪帝,在一些正直朝臣的支持下,极力主战,企图通过战争的胜利提高自己的声望。慈禧也是批准对日作战的,但她不愿意光绪帝因此得势,而威胁自己的地位。这时,她又以“兵事急”为由,召见离开政坛已经十年的奕,重新起用,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总理海军,会同办理军务,内廷行走;接着又命他督办军务,节制各路统兵大臣,再授为军机大臣。这时的奕,一来身体多病,二来确实委靡,只是挂个虚名而已。中日战争中,清朝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最后由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奕被授为宗正令。四月病死,死年六十七岁。慈禧在奕死后,表现出了虚伪的“宽宏”,命光绪帝颁布谕旨说:“恭亲王忠诚匡弼,悉协机宜,诸臣当以王为法。”赐谥曰“忠”,配享太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