迹象表明,齐国大乱将起。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姜纠和姜小白为了保命,被迫逃亡。管仲于途中劝阻,姜小白置之不理。齐桓公以为管仲是不共戴天的仇人,致书鲁庄公,必须杀死姜纠,送回管仲和召忽,否则将发兵灭鲁。管仲被关进囚车,押解回齐国。管仲侃侃而谈,系统地阐述称霸之道。齐桓公频频点头,完全同意管仲的观点。......
2023-07-21
明世宗时,严嵩当国,内祸日滋,边患迭生,军政败坏,财政破产,农民起义此伏彼起。明王朝就像一条年久失修的破船,航行在风恶浪险的大海上,随时都有解体和沉没的可能。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再也不能因循苟且了。于是在明神宗万历年间,出现了宰相张居正,通过改革,方使这条破船,恢复了平稳的运行。
张居正(公元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湖北沙市)人。出身于小官吏家庭,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颖敏绝伦”,知书善文。十二岁考中秀才,十六岁考中举人。湖广巡抚顾璘读过他的文章,视为“国器”,赠予犀带,说:“日后,你当腰束玉犀,出入朝堂,前程不可限量。”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张居正进士及第,任庶吉士,从此步入官场,开始了从政生涯。
张居正的顶头上司徐阶,为翰林院学士,器重他的学识,很快提拔他为编修,负责典籍史料的编纂工作。张居正新入仕途,意气风发,对于政治更感兴趣。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他满怀热情地上了一篇奏书,称《论时政疏》,指出朝廷存在五大积蔽:“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瘝旷(瘝,读作关,疾病),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匮。”这些积蔽必须加以革除,否则不能富国强兵。可是,他人微言轻,奏书呈上去,没有任何回音,事情不了了之。
张居正看到的是个腐败透顶的朝廷。皇帝明世宗长居深宫,多年不见朝臣。宰相严嵩掌握票拟大权,把持朝政,一手遮天。严嵩杀死另一位宰相夏言和总督侍郎曾铣,引入张治和李本为内阁成员,张治和李本唯恐得罪严嵩,不敢预政,“嘿嘿而已”。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蒙古俺答部入侵至北京郊区,烧杀抢掠。严嵩不让抵抗,伙同亲信仇鸾,冒功封赏,反而在事后杀了无辜的兵部尚书丁汝夔和兵部侍郎杨守谦。张居正耳闻目睹了这些事件,深恶痛绝,同时也心灰意冷。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干脆以养病为由,离开北京,回了老家江陵。他在江陵住了三年,考察了农村的真实情况,越发感到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张居正回到北京,决心在政治斗争的旋涡中接受沉浮考验。这时的他,比以前更加成熟和持重,“颀面,秀眉目,须长至腹。勇敢任事,豪杰自许,然沉深有城府,莫能测也”。即使严嵩,也有意跟他套近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徐阶升任吏部尚书,张居正则升任右中允兼国子监司业。国子监祭酒高拱,信任张居正,认为他有宰相之才,二人之间建立了比较融洽的关系。随后,张居正升任右喻德兼侍读,进侍讲学士领院事,也就是皇子们的老师。
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朝廷发生重大人事变动。专权达二十年之久的严嵩垮台了,众多党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徐阶出任内阁首辅,高拱不久也进了内阁。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明世宗因服用丹石,不治身亡。其子朱载垕(垕,读作后)继位,就是明穆宗。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张居正升任吏部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务。这时阁员有徐阶、高拱、李春芳、陈以勤等,张居正处于最后一位。但是,因为他年富力强,对于政事往往有深刻的见解,间出一语,无不切中要害,所以很受其他人的尊重。徐阶、高拱相继罢相,张居正逐渐成为内阁中的核心人物。正是在这时,张居正上了《陈六事疏》,提出“省议论,核名实,振纪纲,重诏令,固国本,饬武备”六个方面的意见,他所向往和追求的改革,得以初步推行。
政治上,张居正主张“尊主权,课吏治,信赏罚,一号令”,借以加强中央集权。他对“纪纲不肃,法度不行”,上下姑息为政,百事推诿的腐朽吏治,进行整顿,强调“用人唯才”,官吏进退,“一以功实为准”,裁减了许多冗官。
军事上,张居正主张整饬边防,抵御异族入侵。对于北方的蒙古族,采取加强政治、经济联系的政策。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明政府册封蒙古俺答可汗为顺义王,并在大同等地设立茶马互市,开展中原与蒙古族之间的贸易往来。张居正调抗倭名将戚继光北上守蓟门(今北京密云),派李成亮镇辽东,并在西起居庸关、东至山海关的长城上,修建敌台(碉堡)三千座。戚继光和李成亮努力经营,安定了北方边境人民的生活,保障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明穆宗在位五年多就病死,遗诏太子朱翊钧继位,由再度入阁的高拱和张居正、高仪辅政。朱翊钧登基,时年十岁,就是明神宗。次年改年号为万历,故又称万历皇帝。明朝中期以后,宦官的势力很大,一般任司礼秉笔太监,兼提督特务机构东厂,陆续出现了王振、汪直、刘瑾等巨阉。明世宗后期和明穆宗朝,宦官冯保任司礼秉笔太监,兼提督东厂。明穆宗病重时,冯保避开内阁首辅高拱,让张居正草拟由太子继位的遗诏。高拱发觉后,大为恼火,甚至说年幼的太子不能治理天下。因此,明神宗即位后,冯保“总兼内外,势焰益张”。他所干的第一件事,就是鼓动皇太后李氏和小皇帝,罢去高拱的宰相职务,改由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大柄委以(张)居正”,这给张居正进一步推行改革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张居正除了处理政事外,还受李太后委托,一面编纂《穆宗实录》,一面教授皇帝功课。教育皇帝事关重大。张居正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个重任。其后数年间,他亲自给万历帝讲解经史,同时挑选学识渊博的正直大臣,担任皇帝的老师,教授历算、书法等课程。一天,他给万历帝讲解历史,强调帝王应当注重简朴,不应偏爱珠玉等饰物。万历帝说:“贤臣才是宝贝,珠玉有何用处?”张居正立刻说:“陛下说得很对!明君贵五谷而贱珠玉,五谷养人,而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帝王偏爱珠玉,往往会玩物丧志。”进而说:“旧例有赐宴的习惯,一宴之费,动辄数百金。此例可以省去,实乃简朴之道。”万历帝说:“省去就省去,大可不必铺张。”此言一出,张居正立刻照办,命令取消了实行多年的赐宴旧例。张居正掌握票拟的大权。但是用权而不专权,每次票拟以后,都向皇帝请示和解释,凡是皇帝明白并认可的,方才颁发施行。李太后积极配合张居正的教育,万历帝若荒废学业,她会罚其长跪,直到皇帝承认错误并决心改正为止。
万历年间,张居正的改革进入高潮,重点是整顿赋税制度,以扭转财政危机。他认为,财政危机的主要根源在于地主豪强隐占土地,逃避赋税。他说:“豪民有田不赋,贫民曲输为累。民穷逃亡,故额顿减。”“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国匮民穷,病实在此。”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张居正冲破重重阻力,下令清查全国土地,凡勋臣庄田、民田、职田、军屯田等,一律丈量造册,依律交纳赋税。经过三年清查,查清全国土地为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比明孝宗时的税田总数,多出了三百万顷。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张居正正式推广“一条鞭法”,把它作为通行的赋税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其内容要点是:简化税制,先将赋、役分别归并,再将扰民最重的役逐步纳入赋内;原来十年一轮的里甲改为每年编排一次;赋、役普遍用银折纳;征税起解从地方自理改为官府办理;赋、役外的“土贡”、杂役等,合并征收。一条鞭法的实行,是中国赋税制度史上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它简化了赋税的征收手续,改变了以前赋与役分开征收的办法,使两者合二为一,并出现“摊丁入亩”的趋势,使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比较容易离开土地,为城镇手工业提供更多的劳动力;赋税征银,标志着实物税转为货币税,对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作物的商品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商品生产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张居正执政期间,还任用杰出的水利专家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不仅减少了水患,而且便利了交通,漕运可以直达北京。
张居正的改革很快取得成效,边境防御和财政收支的形势大为好转:“正赋不亏,府库充盈”,“太仓粟可支十年,冏寺积金(太仆寺节约养马的经费),至四百余万”。这一景象,是以前几朝所没有的。因此,张居正受到人们的普遍好评,赞誉之声,不绝于耳。万历帝对他也很尊敬,赐札多称“元辅”或“先生”,有时则称“元辅张少师先生”。为了表彰其功绩,万历帝特赐予张居正一牧刻有“忠良”二字的印章。
张居正的改革,根本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解决朝廷财政危机,巩固封建统治。但是,它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一些眼前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张居正的父亲去世,按制例,他应回家守孝三年。万历帝不许,说自己一天也离不开先生。谁知,痛恨张居正改革的达官权贵却据此大做文章,群起而攻之,有人说张居正忘了“圣人之训”,有人说张居正“贪恋权势”,还有人说张居正“不修匹夫常节,不作纲常表率”,实是“不忠不孝,愧对世人”。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张居正的身心受到巨大打击,病倒不能理事。万历帝加封他为太傅、太师。六月,张居正病死,死年五十八岁。万历帝非常悲痛,“怆悼辍朝,谕祭九坛,视国公兼师傅者,赠上柱国,命四品京卿、锦衣堂上官、司礼太监,护丧归葬”,谥曰“文忠”。
张居正尸骨未寒,风云突变。守旧派官僚先把宦官冯保驱逐出朝廷,然后集中火力,攻讦张居正,给他栽了许多莫须有的罪名。关键在于万历帝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认为张居正在世时,架空了自己的权力,属于“大不敬”行为。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三月,这位皇帝翻脸不认人,追夺张居正的太师、上柱国封号及“文忠”谥号,罢免张居正所引荐的全部官员,废止张居正提出的多数改革措施。接着又抄没张居正家产,抄得黄金一万两,白银十余万两。张居正之子张敬修自杀,其他家人被处以流放。张居正老母已八十多岁。潘季驯上书,请求予以照顾。万历帝这才答应留空宅一处和薄田十顷,供张母度过余生。
张居正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通过改革使明王朝恢复了一些生机。然而死后,功臣变成罪人,这恐怕是他生前万万没有料到的。其实也不奇怪,联想到历史上的商鞅和王安石等,又有哪一位改革家落得好结果呢?
有关中华宰相故事的文章
迹象表明,齐国大乱将起。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姜纠和姜小白为了保命,被迫逃亡。管仲于途中劝阻,姜小白置之不理。齐桓公以为管仲是不共戴天的仇人,致书鲁庄公,必须杀死姜纠,送回管仲和召忽,否则将发兵灭鲁。管仲被关进囚车,押解回齐国。管仲侃侃而谈,系统地阐述称霸之道。齐桓公频频点头,完全同意管仲的观点。......
2023-07-21
自后唐至后周,出了一个八面玲珑不倒翁式的宰相,历事五姓十个皇帝,世故圆滑,左右逢源,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冯道作为后唐宰相,全无气节,又乖乖地拜倒在石敬瑭的脚下。冯道认为中原已归辽所有,立刻主动前来,拜见耶律德光。冯道以吹捧对方和辱骂自己,取悦于人。冯道摇身一变,又成为后汉的太师。冯道自告奋勇,前往迎接。冯道看不起柴荣,顶撞说:“陛下未可比唐太宗。”冯道以为,柴荣亲征,必然失败。......
2023-07-21
李林甫当了宰相后,倾心巴结武惠妃和高力士等,使出手段,竭力攻击和诋毁张九龄。李林甫急于树立自己的权威。李林甫阴阴而笑,扬长自去。李林甫大怒,唆使唐玄宗,命在朝堂上把周子谅处以杖刑,然后流放。后人则用“口蜜腹剑”,概括其性格特征。李林甫试图接近太子,遭到拒绝。李林甫在打击、迫害异己的过程中,起用一批政治打手,其中包括王、杨慎矜、吉温、罗希奭、张瑄、卢幼临、柳升等。......
2023-07-21
周文王时,姬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姬旦摄政期间,最看重的是人才。东汉末年,曹操在《短歌行》诗中,称颂姬旦的胸怀和品质,说:“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统治阶级若有姬旦那样的胸怀和品质,那么必然会“天下归心”,世界安宁。......
2023-07-21
曹操“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谁知曹操起了疑心,以为主人磨刀,是要杀害自己。这两句话,可以说是曹操为人和处世的原则。曹操为其中的一路,任奋威将军。此后,曹操注重建立自己的军队,扩展势力。袁绍耻于位居曹操之下,推辞不受。曹操非常精明,特把大将军一职让给袁绍,自任司空,行车骑将军事。曹操大怒,决定东征刘备。......
2023-07-21
杨国忠原名杨钊。期间,恶习不改,犯了军规,军屯长官鄙视其为人,处以笞刑,赶出军营。杨国忠的崛起,引起了李林甫的高度警觉。杨国忠效法李林甫,决定培植已任剑南节度使的鲜于仲通。杨国忠兼任兵部侍郎,奏请明皇,命鲜于仲通攻击南诏,收复失地。不过,杨国忠仍在长安,这些新职务只能“遥领”。于是,唐玄宗召见杨国忠,命他即刻动身。杨国忠收拾行装,择日起程。杨国忠据此大做文章,查出王鉷曾请术士相面,术士称其有“帝王......
2023-07-21
公元前6世纪,出了一位贤相叫公孙侨,致力于改革,一度使郑国出现了新的气象。公孙侨(公元前?公子子孔遂杀子驷,自己为相。子产兑现承诺,坚持把城邑赏赐给子石,因而受到了其他公族的拥护和爱戴。子产为相,用人处事,注重坚持原则。晋平公时由大臣范宣子专政,常向周围小国榨取贡献,数量惊人,给小国造成沉重的负担。公元前542年,子产陪同郑简公赴晋国参加盟会。......
2023-07-21
严嵩利用这一大权,把持朝政二十年,结党营私,迫害异己,吞没军饷,收受贿赂,霸占土地,鱼肉百姓,干了无数坏事。曾铣和夏言的家属皆被处以流放,与之关系密切的官员,罢职削籍。严嵩欲使仇鸾建功,命其追击。严嵩假装惶恐,大喊冤枉,并且反咬一口,攻击杨继盛心怀叵测,无端诬陷辅臣,恳请皇上明察。明世宗一门心思向往成仙,根本不知朝事,袒护严嵩,反命将杨继盛处以廷杖,再交刑部审讯定罪。......
2023-07-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