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姚崇、宋璟:中华宰相故事

姚崇、宋璟:中华宰相故事

【摘要】:张易之请求姚崇办理私事,被断然拒绝。姚崇时年六十四岁,前来见驾。姚崇叩头,说:“皇上圣明,天下幸甚!宰相职务,臣接了!”翌日,唐玄宗颁旨,正式任命姚崇为中书令,兼兵部尚书,封梁国公。此外,姚崇还建议拆除前朝所建的“天枢”和“石台”等浮华建筑,禁绝奢靡之风。姚崇非常高兴,说:“救时宰相,亦非易得,果能如此,我愿足矣!”“救时宰相”,其言不虚。姚崇对此极为关注,饬令州县,全力捕杀蝗虫。

唐太宗和武则天为子孙们留下锦绣江山,并在各个方面为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继唐中宗、唐睿宗之后,唐玄宗李隆基于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即位,次年改元开元。开元年间,唐玄宗英明睿智,奋发进取,重用贤相,励精图治,因而政治清明,经济发达,科学文化事业繁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景象,史称“开元盛世”。这种“盛世”的形成,是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宰相姚崇、宋璟付出了智慧和心血。

姚崇(公元649~721年),原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出身于官宦家庭。父亲姚懿,唐太宗时官至都督。姚崇年轻时崇尚气节,虚心好学。武则天时参加科举,进士及第,步入官场,从司曹参军升任夏官(兵部)侍郎。公元700年,进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为宰相之一。当时,武则天宠幸面首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张易之请求姚崇办理私事,被断然拒绝。张易之因此向武则天进谗,致使姚崇降为太仆卿,出为灵武道大总管。后来,他积极参加了张柬之发动的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和推翻武则天的宫廷政变。唐中宗复辟,姚崇出任亳、宋、常、越、许州刺史。唐睿宗时,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进中书令。这是他第二次为相,支持太子李隆基,反对太平公主干预朝政。太平公主大怒,逼迫唐睿宗将姚崇治罪,贬为申、徐、潞、扬州刺史。姚崇在任各州刺史期间,关心民生,政令简肃,深受百姓拥戴。唐玄宗登基时,姚崇正任同州刺史。

唐玄宗诛灭了太平公主集团,急于整饬朝纲,革除弊政,开创新的局面。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唐玄宗在渭河边射猎,想起姚崇,命召姚崇见面。姚崇时年六十四岁,前来见驾。唐玄宗说:“公知猎否?”姚崇说:“老而尤能。”于是,君臣同猎,驱马疾驰。姚崇骑马射箭的架势,不亚于壮年人。射猎结束,唐玄宗询问天下之事。姚崇侃侃而谈,叙说平生抱负和古今之道。唐玄宗大喜,说:“朕早知卿的品行和才干,所以召卿来,是要任卿为宰相。”姚崇慌忙跪地,说:“臣有十事相请。皇上如果答应,臣愿意出任宰相;皇上如果不答应,恕臣不敢奉命。”唐玄宗说:“卿且讲来。”姚崇胸有成竹,不紧不慢地说出十件事来,依次是:一、行政仁恕;二、不贪边功;三、法行自近;四、宦官不预政事;五、外戚不预政事;六、免去租赋以外的贡献;七、皇亲不在中枢部门任职;八、皇帝礼待臣属;九、群臣皆得直谏;十、禁绝营造佛寺和道观。这十件事,件件切中时弊。姚崇每说一件,都问唐玄宗说:“可否?”唐玄宗治国心切,用人心切,怡然表态说:“朕可以做到!”姚崇叩头,说:“皇上圣明,天下幸甚!宰相职务,臣接了!”翌日,唐玄宗颁旨,正式任命姚崇为中书令,兼兵部尚书,封梁国公。姚崇感谢唐明皇知遇之恩,兴致勃勃,走马上任。

左拾遗张九龄敬重姚崇的为人,特地致书,说:“任人常才,为政大体,与之共理,无出此途。君侯居相位之重,持用人之权,务需远谗躁,进纯厚,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姚崇深以为然,试着推荐一人为郎吏。他连着推荐几次,而唐玄宗却仰脸看着大殿的横梁,始终没有吭声。姚崇未免惶惑,以为皇上答应自己的十件事,不过是虚与委蛇罢了,不能当真。事后,高力士问唐玄宗说:“皇上总理万机,宰臣奏事,是可是否,总得有个态度,而皇上却一声不吭,这是为何?”唐玄宗说:“朕任姚崇为宰相,大事当奏闻共议之,像任用卑职郎吏这样的小事,他完全可以全权处理,何必一一烦朕?”高力士把皇上的话转告姚崇。姚崇恍然大悟,感叹说:“皇上登高看远,胸怀四海,目光如炬,绝非我等凡人可比!”这件小事,使姚崇受到鼓舞,从而更加坚定了辅佐皇帝,做一个好臣子好宰相的信心和决心。

姚崇为相,果然干练,进贤黜佞,每事奏陈,无不批准,朝政焕然一新。这引起了另一位宰相张说的忌恨。张说为了保住自己的禄位,思得一计,巴结岐王李范,企求庇护。为此,他屡屡私谒岐王府,阿谀逢迎,侍坐言欢。李范乃唐玄宗同父异母弟,官任左卫率,握有一定的兵权。姚崇发现张说存心不良,一天故意装出跛腿的样子,一瘸一拐地参见唐玄宗。唐玄宗关心地说:“卿有足疾么?”姚崇回答说:“臣无足疾,疾在腹心。”唐玄宗听出话中有话,屏退左右,细问端详。姚崇说:“岐王系陛下爱弟,佐命有功。张说身为辅臣,经常私谒王府,不知何意。岐王倘若被他所惑,后患非浅。因此,臣忝居相位,怎能不忧劳成疾呢?”唐玄宗虽然相信岐王,但是事关宰相和亲王交通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和警惕,于是密饬御史中丞,究诘张说情弊,免其宰相职务。

开元之初,佛教相当盛行。全国各地,寺院林立,僧尼众多,仅长安洛阳,就有寺院一百多处,僧尼超过两万人。这些人属于一个特殊阶层,享有特权,免纳租赋,不服兵役和徭役,寺院接受布施,拥有大量金钱和土地,形成规模可观的“寺院经济”。姚崇主张废佛,裁汰僧尼。唐玄宗完全同意,颁诏宣布以道教为主教,鼓励僧尼还俗。很快,长安和洛阳的寺院锐减,清理出应当还俗的僧尼一万二千余人。此外,姚崇还建议拆除前朝所建的“天枢”和“石台”等浮华建筑,禁绝奢靡之风。唐玄宗一一批准,大大净化了社会风气。

宰相卢怀慎是姚崇的副手,胆识和才能远不及姚崇,每事退让,因而被人称作“伴食宰相”。一次,姚崇家中有事,请假十余日,衙署中政事委积,卢怀慎决断不了。卢怀慎害怕皇上怪罪,如实奏告唐玄宗。唐玄宗笑了笑,说:“朕将天下事委于姚崇,卿但坐镇雅俗,便足称职了。”这两句话,可以说是“伴食宰相”的最好注脚。姚崇假满后上班,干净利索,不消半日,便将委积的政事处理完毕。卢怀慎惊叹姚崇的能力,自愧不如。事后,姚崇得意地询问中书舍人齐浣说:“姚某为相,可比何人?”齐浣未及回答。姚崇又问:“可比春秋时的管仲晏婴否?”齐浣不客气地摇头说:“恐怕比不上。管仲、晏婴立法,立了就很少更改,而大人立法,有的执行了,有的却废止了。所以我认为,大人比不上管仲和晏婴。”姚崇说:“姚某比不上管、晏,那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宰相呢?”齐浣说:“算得上是救时宰相。”姚崇非常高兴,说:“救时宰相,亦非易得,果能如此,我愿足矣!”

“救时宰相”,其言不虚。开元四年(公元716年),黄河流域发生蝗灾。蝗虫飞来如云翳日,所落之处苗草罄尽。姚崇对此极为关注,饬令州县,全力捕杀蝗虫。卢怀慎却说:“捕杀蝗虫,有伤和气,恐遭天谴,那样会带来更大的祸殃。”姚崇驳斥这种迷信思想,说:“卢相怕遭天谴,难道就不怕黎民百姓死于饥荒吗?”汴州刺史倪若水拒绝捕杀蝗虫,还上书说:“蝗虫乃是天灾,人力不可捕灭。今请朝廷修德禳灾,上回天意,灾害自然止息。”姚崇立刻回信,责问说:“依照你的说法,地方长官贤明,实行德政,飞蝗就不会入境;那么,你那里蝗害尤烈,是不是意味着你这位刺史,德行最差呢?”倪若水读信,哑口无言。姚崇为了奖励治蝗,命各地官府张贴告示:捕蝗一斗,奖粮一斗;捕蝗一石,奖粮一石。此举极大地调动了百姓灭蝗的积极性,因而当年虽有蝗灾,而灾区却并未发生大的饥荒。

姚崇为相四年,朝政清平,人心安定,事业兴旺,成效可观。卢怀慎病故后,源乾耀升为宰相,以补卢怀慎之缺。源乾耀奏事,符合唐玄宗心思时,唐玄宗必说:“此姚崇之谋也。”不合唐玄宗心思时,唐玄宗则说:“何不与姚崇议之?”

姚崇尊为宰相,年老多病,而在长安却没有像样的府第,长期寓居罔极寺,居处十分僻陋。唐玄宗过意不去,命其移住四方馆。四方馆是接待外国来宾和民族使者的地方,房高院大,设施豪华。姚崇婉言谢绝,不敢移住。唐玄宗专门写一手谕,说:“设四方馆,为官吏也;使卿居之,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姚崇无奈,只好奉谕,入住四方馆。唐玄宗关心这位宰相,每天派遣内侍问候,尚衣尚食,络绎不绝。姚崇相当自爱,考虑到自己的身体状况,一再请求避位,并推荐好友宋璟为宰相。唐明皇经过权衡,遂免了姚崇的中书令职务,改任宋璟为新的中书令。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姚崇病逝,终年七十二岁,被追赠为太子太保,谥曰“文献”。

宋璟(公元662~737年),邢州南和(今河北南和)人。青年时“耿介有大节,好学,工文辞”,进士及第后步上仕途,任上党尉、监察御史、凤阁舍人,很受武则天的赏识。他为保护宰相魏元忠,支持张说与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张昌宗在朝会上对质,说:“名义至重,不可陷正人以求苟免。缘此受谪,芬香多矣。若不测者,吾且叩阁相救,愿与你同死。”其后,他任御史中丞,坚决和张易之、张昌宗进行斗争,表示“虽死不恨”。张易之、张昌宗依仗武则天的宠幸,视宋璟为仇敌,甚至收买刺客,谋杀宋璟。唐中宗复辟后,宋璟任吏部侍郎兼谏议大夫,迁黄门侍郎,再与武三思等进行斗争。武三思实行报复,宋璟被贬官,出任贝、杭、扬州刺史,迁洛州长史。唐睿宗复位,宋璟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为宰相之一。李隆基时为太子,太平公主不甘失势,妄图废黜太子。宋璟和姚崇一起,坚决反对太平公主的做法,说:“太子有大功,宗庙社稷主也,安得异议?”太平公主忌恨其忠直,迫使唐睿宗免去宋璟宰相职务,贬为楚、兖、冀、魏州刺史,进幽州都督、东都留守,迁雍州长史。唐玄宗登基后,以宋璟为京兆尹、御史大夫,徙睦州刺史、广州都督。宋璟在地方任职,竭诚为百姓办事,官声远近闻名。

姚崇推荐宋璟为宰相,正合唐玄宗的心意。宦官杨思勖前往迎之上任。杨思勖在内侍省属二号人物,官左监门卫将军,地位仅次于高力士。宋璟风度凝远,应召赴京,途中自乘一车,不与杨思勖交谈,更不打听朝中任何事情。杨思勖回京后,把情况报告唐玄宗。唐玄宗知道,宋璟是遵循宦官不预朝政的原则,心中只有一个“公”字,所以才故意冷落杨思勖。对此,他深感欣慰,确信自己又有了一位忠正能干的宰相。

宋璟为相,务在择人,随才授任,各称其职,刑赏无私,敢于犯颜直谏,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唐玄宗巡幸东都,途经崤谷(今河南灵宝东南),道路不治,车骑难行。唐玄宗迁怒于河南尹李朝隐、知顿使李怡,命将其罢职治罪。宋璟进谏,说:“陛下方事巡幸,今以道路不治而罪二李,臣恐将来民受其弊。”唐玄宗怒气渐消,说:“那就算了!”宋璟又说:“陛下以怒罪责二李,又以臣言宽恕二李,别人会以为过在陛下而恩在臣。现请陛下先降罪于臣,然后再诏还其职。”唐玄宗见宋璟这样注重维护皇帝的权威,很受感动,遵从其言,头天将宋璟罢职,次日又命他复职,加封广平郡公。广州(今广东广州)一些士绅,以怀念宋璟在广州的政绩为名,上书朝廷,要求给宋璟立一座“遗爱碑”。宋璟连忙奏告唐玄宗说:“立碑者,传德载功也。广州一些人因为臣当了宰相,所以故为溢辞,实是阿谀逢迎。杜绝此类不正之风,请自臣始,所谓的遗爱碑断不能立!”唐玄宗尊重宋璟的意见,诏令立碑之事免议。

秘书监姜皎与唐玄宗私交甚厚,在诛灭太平公主时立有功劳,因此深得宠遇,自由出入宫禁,常与后妃连榻宴饮。其弟姜晦跟着沾光,当了吏部侍郎。这种情况,别人不敢多嘴多舌,唯独宋璟进谏说:“姜皎兄弟权宠太甚,非所以安之。陛下要保全功臣,宠狎应该适度。”唐玄宗顿有所悟,立刻将姜皎放归田里,将姜晦降为宗正卿。适逢王皇后父亲王仁皎病殁,其子王守一为驸马都尉,请求为父亲筑坟,高五丈一尺。宋璟断然反对,说:“官居一品,坟高一丈九尺;陪陵功臣,坟高三丈八尺。这是有定制的。王仁皎作为皇亲,礼遇可以优待,但其坟高,无论如何也不应高于四丈。”唐玄宗赞同宋璟的意见,发出手谕说:“朕每欲正身率下,况于后妃,怎敢有私?卿能固守典礼,垂法将来,诚所望也!”

姚崇和宋璟相继为相,二人志操不同,前者应变成务,后者守法持正,但整纲饬纪,量能授官,宽赋敛,省刑罚,中外承平,百姓富庶,却是两相同辙。宋璟因此获得了“有脚阳春”的美誉,意思是说:他到了那里,都能给那里带来阳光和煦的春天。唐玄宗欣赏这位宰相,一次宴会上,特意将自己使用的一双金筷子赐给宋璟。宋璟不明缘由,兀自发愣。唐玄宗说:“所赐之物,不是赐给卿黄金,而是表彰卿耿直无私啊!”宋璟跪拜谢恩,说:“报效朝廷和皇上,臣之责也!”

唐朝自高祖李渊起,法定的货币为开元通宝钱。武则天以后,达官权贵和不法商人私自铸钱之风盛行,品质粗劣、成色不足的“恶钱”充塞市场,严重破坏了流通秩序,冲击了国家财政。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宋璟奏请批准,开始严禁恶钱,集中销毁,规定再有违法私铸钱者,下狱严惩。这一举措,触动了一些达官权贵和不法商人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埋怨朝廷,攻击宋璟。开元八年(公元720年),适值天旱,别有用心的人想出一法,让优人给唐玄宗演戏。一人扮作天神,一人扮作旱魃。天神和旱魃狂舞一阵。天神说:“你在狱中,怎么出来了?”旱魃说:“宰相把我放出来的。”天神说:“宰相为何放你出来?”旱魃说:“宰相严峻苛法,狱中含怨受屈者多达三百余人,那里拥挤,所以就把我放了。”唐玄宗看戏,由是想到宋璟严禁恶钱,可能激起了公愤。他要维护正常的统治秩序,所以违心地罢免了宋璟的宰相职务,改以源乾耀和张嘉贞为宰相。源、张二人,通变不及姚崇,抗直不及宋璟,以此为转折,开元年间的开明政治,渐渐地松弛了。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唐玄宗大规模地封禅泰山,又起用宋璟留守长安。唐玄宗出发时问宋璟说:“卿乃国家元老,有何良言送给朕的?”宋璟想了想,说:“请陛下切记姚崇当年所说的十件事。”唐玄宗说:“卿所言,朕当书之座右,出入观省,以诫终身。”后来,宋璟还曾出任吏部尚书、尚书右丞相,始终保持高风亮节。官奴出身的辅国大将军王毛仲,深受唐玄宗器重,荣宠至极。他的女儿出嫁,唐玄宗特别下令让宋璟出席婚礼。宋璟勉强到场,却不落座,自斟一杯酒,向着皇宫方向拜了拜,说:“臣奉旨赴宴,不能不来!”拜罢,自饮一口酒,忽然说:“哎呀!老朽腹痛厉害,恕不能奉陪各位,先走一步了!”王毛仲百般阻拦,宋璟只说腹痛,出门登车,飘然自去。宋璟这样做,是他刚直性格和持正人品的表现。一方面,他遵从了皇帝的旨意,前去赴宴;一方面,他又不屑交结王毛仲之类的权贵,所以推说腹痛,只露了一面,就打道回府。宋璟一生,既识大体,又不失原则,于此可见一斑。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宋璟上了《求致仕表》,请求致仕,写道:“臣窃禄簪裳,备员廊庙,霜毫生颔,雪刺满头,求退归耕,养慵岩穴,乐生尧世,死荷圣恩。”致仕后退居洛阳,七十五岁时去世,被追赠为太尉,谥曰“文贞”。

历史学家评述唐朝的宰相,总爱说:“前有房杜,后有姚宋。”意思是说,唐太宗贞观年间,有房玄龄和杜如晦;唐玄宗开元年间,有姚崇和宋璟。他们都是杰出的宰相,为唐朝的繁荣和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