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我国古代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与反思

我国古代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与反思

【摘要】:尽管功利主义本身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陷,仍有其存在的价值。功利主义并非仅仅存在于西方社会,世界各处都有功利主义的身影存在,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则主要为集体主义。通过西方的哲学对公正和正义的不断研究和探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指明了道路,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更直接有力地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给予了高水平的理论指导。

尽管功利主义本身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陷,仍有其存在的价值。从古代时期的功利主义开始就比较关注实践方面的事,及至现代,人们除了关注实践问题之外,对道德问题也给予了较多的关注。至于作为制度伦理学的马克思唯物主义,则更是把人作为一种目的,并通过制度来实现该目的。在此,无须参考人类的个体内在动机,更不须使用某些强制性手段来摒除人类在感性方面的各种需求,相反,它们是将人类的感性需求作为人性来加以考虑,从而将实现的问题自此处以一种实质性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一、走向生活世界的道德

自有哲学开始,人类的道德便是以一种理性的、形而上的方式来展现出来的,这一方式让道德堕入了一种理性主义和个体本位困境。自马克思主义开始,哲学开启了革命的浪潮,道德哲学自此对人类的精神文明有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从此,道德哲学正式登堂入室,跨进了实践哲学之门槛。

(一)理性的道德理性

传统哲学的基础为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从人类的道德知识到其存在方式之间的关系发展开来。在西方,它们的文化发展有过“理想化”和“怯魅”的经历历程。自个体的本位去思考理性,将自由牢牢把握住,用理性来把握住道德,此为当时主流的一个方向。在此处,亚里士多德以及柏拉图均为自由观及理性观中的典型。从道德来说,二者都是将理性作为其基础,二人均认为,道德之所以可以实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在理性方面的自觉性。[1]人唯有在道德上有了一定的发展,才可以拥有个体的自由。柏拉图的理解就是,通过道德和自律所获得的结果便是,人能够通过自己的选择及理性认知让自己一直行走在善的道路上。人类的自由根基也便在于人的理性选择和认知。而亚里士多德则同柏拉图的认识有着不同之处,在他看来,道德其实是人类通过实践所沉淀下来的智慧,是政治和伦理等方面的智慧,道德的存在能够将人类和上天的关系处理得井井有条,思辨则是让这段关系有秩序的基础。

(二)“生活世界”的道德

假如说道德即人的理性、存在以及自由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话,那么,在理性的形而上学的下面,道德的合理性便有着很大不同的面貌了。如果从实践性、交往性以及历史性等几个方面去思考关于理性的重要性,会发现,理性已经超越了它原来的模式。换言之,同传统的理性不同的地方在于,后来的理性不仅仅是内在性范畴,理性在自由发展着的过程中也有了一定的变化。与此同时,自由并非原来的仅仅同人类的内在性相关联,它更多的地方体现在实践性、交往性以及历史性等几方面的辩证统一之上。[2]至此,他律论和自律论便同原有的意义迥然不同起来,道德在其合理性方面也有了新的辩护模式,而理性及自由也就有了新的根基。

从而,我们知道,第一,道德存在的首要条件是人们漫长的实践活动。这可以说不仅仅是道德的首要条件,也是任何的道德哲学之所以形成并普及的首要条件。人类唯有经过漫长的实践活动,才可以慢慢产生自己独一无二的行为生活方式,这种行为生活方式慢慢沉淀和稳定下来,日积月累也就形成了一种文化或者精神气质。因此,无论是人类的交往结构还是人类的经济活动抑或社会秩序,都是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作为根基的,此根基有着一定的外在性、先在性以及强制性,它要求所有的个体,唯有先走入现实实践当中,走入历史、他人以及文化当中。再者,社会秩序之所以能够如此建造起来,主要在于人类通过实践来对历史规律的总结,以及对文化传统的反思,它是通过人类对稳定秩序的期待和向往所构建出来的,它从社会历史中诞生,并最终将社会历史引入更深层次。可以说,此类道德规范同时代的精神相吻合,它是人类的先进分子实践道德规范的概括,它本身即整个社会的发展走向,它引导人类向更全面的方向去发展。

二、集体和个体的二维伦理

从历史来说,任何思想都有被后人激活使用的可能,其中当然也包括功利主义。功利主义并非仅仅存在于西方社会,世界各处都有功利主义的身影存在,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则主要为集体主义

(一)集体主义道德的语境

我国传统的社会主义语境的显性话语及传统的集体主义,集体主义具有关于利益方面的、较为清晰的形而上学以及诉求较为强烈的利益需求。现如今,我们须当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的、时间的以及现场等方面的立场去思考集体主义。我们须当将自己置于近现代生活的语境中去重新解读集体主义。而集体主义的道德如果要重新构建,也必须以真实集体历史分析的语境作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去求得马克思思想语境的支持。通过研究我们知道,马克思集体主义理论的姿态是一种生成性的、历史性的人道主义,它排斥通过非历史性的个体德行去改造社会的行为,它强调须当让环境变得合乎人性。马克思的理论强调人类在无产阶级实践革命当中,要让人类的活动或者人类的自我改变同周边环境改变相一致。[3]

(二)集体主义道德的新内涵

重构集体主义道德必须在集体德行建构与个体德行两个维度上展开”。从这点来说,所谓的“集体道德性的建构”是以人道主义作为其基本立场的,以至善作为其核心目的的,确证集体自身合法道德性的一种新内涵。既然集体是一种表现共同善或者公共利益的道德认同,所以机体本身道德合法性便体现在它须当让自己可以以共同善或者公共利益而存在着的一种存在。如果我们现代伦理的角度来看待这问题,便会发现集体主义道德的主要目的在于为社会上的每个人都供应良好的生活模式。或者说,所谓的集体主义道德,必须要运用于道义之上,而集体主义的公正最终得以实现,并非仅仅是依靠某个领导或者依靠人类的自发行为,它是需要通过公正的制度才得以实现的。

三、分配正义

现如今,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方面的主题核心即建设和谐社会。毕达哥拉斯一度这样说过,若要社会和谐,便必须要有公正在,如果公正没有了或者被破坏掉了,则秩序也就随之而轰塌了,这可以说是世间最大的罪恶。自他之后,人们往往会把正义和公正当作建设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必备条件,千百年来对它的研究从没停止过,这甚至成了西方哲学界的一个悠久传统。通过西方的哲学对公正和正义的不断研究和探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指明了道路,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更直接有力地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给予了高水平的理论指导。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无一例外都有一巨大缺陷,即它们总会有意无意地忽略掉公平的分配。这可以说是市场经济自建立之始便存在着的天然缺陷。而市场经济之所以会有分配不均的情况发生,其主要原因便在于参与市场竞争的人从一开始就没有一致的起点,也没有人天生就想着给人以平等,此外,人们对市场的机遇能否把握住,还在于他们的能力和天赋甚至运气。[4]

在我国,一方面快速发展的经济让整个社会的财富日益增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和物质水平也随之而得到较大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所存在着的天然缺陷而出现的分配不均的情况也日益尖锐起来。因此,将对伦理的沉思引入当下的经济发展中,用道德伦理来引领经济发展的方向,使我国当下需要直面的问题,也是应对市场分配不均所要必须付出的努力。至于怎样去做,用哲学家密尔的话说就是:当生产总量增长到了一定地步之后,慈善家和立法者便不用再关心总产量的高低了,此时首先要注意的是,分享该产量的人数须当有一定的增高,倘若人民群众无法从增加的总产量中获得利益,则总产量是否增加,便没有任何的意义了。

在这方面,要平衡诸方面所得的重任便须当由政府部门来担当。并非是让每一个群体都能够得到自己所得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要把利益和资源进行平均分配,这可以说是让利益均衡得以实现的最简捷途径。政府所要做出的大致如下:一、要实现市场的竞争规则公平化,要让各个市场的主体能够通过自己所拥有的物质同市场其他人的物质公平交换;二、要在保证民众的尊严和生命得到维护的同时,建立起一个科学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和分配体系,从而保证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也可以得到财产和自由;三、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当下需求,制定更为完善科学的税收制度,此外,还须加大税收法制的完善,加大管理税收的力度,从而让社会尽可能的公平化;四、要尽最大可能地增加针对公共事业的建设,要为下岗的职工提供就业岗位和机会,让他们的收入相应地得到提升。[5]

上述五条措施可以说能够最大可能地减小贫富之差,既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利益,又不损害到富人的权力。

功利主义思想通过自身系统而科学的伦理和丰富且多样化的内容,为我们遗留下了一片广阔的对话天地。而功利主义思想的方法和内容,也是后来所发展出来的任何一门学说都不可以忽略的学术巅峰。我们可以通过对它特征的探讨,找寻它存在的意义以及它所面对的问题和它的困境,从而将功利主义回溯至历史的实践中,通过唯物实践理论来改造和完善功利主义思想。而关于人类生存方式的学说,是所有具备实质性伦理学说都无从绕开的话题。它本身既汲取了经济学中的分配理论思想,又汲取了道德哲学中的道德思想。事实上,我们依然身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同道义学说伦理二者相对立相抗衡的年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功利主义也会有越来越多的道义论成分吸收进来充实自身的理论学说。与此同时,道义论中也囊括着一定数量的功利主义学说。

[1]何永松.功利主义:特征、界限和理想之维[J].理论月刊, 2014(2):84-87.

[2]龚群.对以边沁、密尔为代表的功利主义的分析批判[J]. 伦理学研究, 2003(4):57-65.

[3]曹德本.李觏的功利主义思想及其哲学基础[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6(6):39-42.

[4]冯贤亮.明清江南的富民阶层及其社会影响[J].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03(1):44-56.

[5]赖井洋, 张斌. 李觏经济伦理思想初探[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4):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