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我国古代功利主义思想的发展与反思

我国古代功利主义思想的发展与反思

【摘要】:这一说法得到了社会主流学派的认同并且在功利主义流派中加以广泛流传。功利主义这一概念在晚清时传入中国。这条评判标准同样适用于功利主义。功利主义以功利为轴心建立的趋乐避苦是从感觉论的立场出发的。所以,在这一角度,功利主义思想勾勒出了对国家政治制度的伦理思考。

一、功利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功利”这一词汇首先出自拉丁文,最初的意思是指有用、益处,大卫·休谟首先使用了功利这一概念。在休谟的代表作《人性论》中,休谟给功利这一概念赋予的意义主要是指能够带给人幸福或快乐的好处,突出强调对人类社会整体的幸福权益。与此同时,休谟对功利概念的界定也得到了边沁的支持,并且在其作品《政府片论》中加以引用:“任何行动中导向幸福的趋向性我们称之为它的功利,而其中的背离的倾向则称之为祸害。”这一说法得到了社会主流学派的认同并且在功利主义流派中加以广泛流传。对功利概念的表达不同的学科存在不同的倾向性,对于哲学、法学等社会类学科倾向于使用“功利”“功用”的说法,但是对于经济学人士来说更偏爱用“效用”加以表达。

功利一词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出现,庄子和韩非子曾经分别就功利一词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庄子认为功利主要是指功名利禄的意思,但是韩非子对功利的解读更加遵循其本意,认为功利是依据功劳而带来的正当利益,并且在后人的引用中,逐渐为功利一词增加了利益、收益的含义。所以,对功利一词的解读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名人轶事,可以为后世加强对功利含义的解读提供一定的史实支撑。

功利主义这一概念在晚清时传入中国。严复先生在其代表作《天演论》中介绍这一理论是采用了“功利”一词,主要取其好处,利益的本义。由于中国在封建统治的管理下长期受到传统思想束缚,片面地强调民本思想、百姓利益,完全忽略对个人利益的关注,导致绝大多数人对功利主义理论的理解存在偏颇,主要取其“急功近利”的意思,甚至被衍生为不择手段、唯利是图。

为纠正世人对功利主义的理解,边沁认为功利主要是指倾向于给人们带来的利益、福利、好处、快乐,或者能够有效防止利益相关者所遭受的损失、痛苦、祸患或者不幸。所以,边沁用功利一词指代追求幸福、快乐、趋避不幸、痛苦的理念体系。由此看出,边沁对功利一词的理解是可以感受与量化的现实利益,这要能够符合这一核心理念,物质产品或者精神体验都能够实现相关诉求。

(一)自然科学的重新崛起

推动哲学家前进的,绝不仅仅是思想的力量,而真正的推动力主要是自然科学以及工业的日益发展与进步。这条评判标准同样适用于功利主义。当中世纪走到了尽头,自然科学冲破神学的牢笼,通过理性与实验取代了神的意志,运用理论与实事,让人类自身走到了时代最前沿。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对传统宗教进行了革命性改革,对简朴,进行了重新的定义与解读,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布鲁诺的日心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等先进学理的诞生改造了人们的世界观宇宙观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等重新歌颂了人类自身的伟大。在学理的宣传与观念的改进下,人们逐渐认识到自身在宇宙中的伟大地位,肯定了人类对世界进步做出的贡献与价值,不再盲目地沉浸在自我罪孽深重的悔悟中,重新变得果敢和自信。所以,自然科学为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为人类自身的解放,对世界的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学理基础。

(二)工商业的蓬勃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类生产效率的提升。马克思对此的评价是资产阶级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了对生产力程度的极大解放。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机械被广泛地应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领域,在极大程度上变革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交通方式更加便捷,货物流通更加频繁,生产关系出现变革,催生出无产阶级,而生产关系的变化也必然会导致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英国工商业发展做出的积极意义,恩格斯也曾经表达过个人的见解,并且认为工业革命是推动英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而且在这一推动力下利益被直接推崇为对人的统治。在中世纪沉重的压迫下,人们获得了思想、物质的解放,开始盲目追求物质与享受,在这一背景下,利益的号召力与影响力与日俱增,社会的所有标准都需要让位于个人主义与金钱主义。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工商业的蓬勃发展中获得了实际的利益支撑,而经济实力的上升将会直接放大对政治话语权的渴望。因此,他们希望社会的竞争更加公平化,更加开放、自由,渴望打破贸易的壁垒,号召全社会尊重人权,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资产阶级希望出现一种新的政治哲学为他们辩护,替他们宣传,因此,功利主义应运而生。

(三)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开始发展壮大,但是面对强劲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力量依然单薄,难以正面抗击,长期受到了压制与剥削。立足于生产关系的本质角度,两者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工商业的持续繁荣促使产业的升级与细化,工人阶级的内部也出现了分化与矛盾,部分小资产阶级丧失生产资料,部分工人丧失了技术支撑,而占据社会大多数人的底层民众,辛苦劳作却难以获得对等的报酬与生活资源,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

资产阶级为了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催生出了延长工作时间、雇佣女工、克扣工资、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等情况,对于贫苦的劳动人民,为了保护自身的权益,只能采用粗暴的、原始的破坏机器等方式实现对资本家的对抗,进而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规模的抵抗运动。在这样的力量对比下,无产阶级逐渐认识到,只有团结才能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组织群体,才能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切身利益。在19世纪,欧洲爆发了大规模的工人运动,对资产阶级产生了强烈冲击,开展自上而下的改革措施不可避免,资产阶级需要认真地考虑如何保证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又能够帮助无产阶级的利益提升。

二、功利主义的特点

功利主义是伦理学的主要分支,主张趋乐避苦,与古希腊的幸福主义一脉相承。但究其本质,两者之间又有内在的区别,功利主义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伴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而兴起,它强调对社会福利、利益的整体考量,注重的是一种整体性的快乐感受,但是古希腊的幸福思想主要侧重于个体的感受。

功利主义以功利为轴心建立的趋乐避苦是从感觉论的立场出发的。其思想理论注重对个体思想的考量,但绝不局限于此。立足于对功利主义的整体把握,以个体心理为切入点,关照的却是对社会整体利益的调整。所以,在这一角度,功利主义思想勾勒出了对国家政治制度的伦理思考。后来,功利主义提出衡量社会根本制度是否合理的重要参考标准是人民的生活与社会的福祉是否提高。需要加以强调的是,功利主义具有极强的实践思维,在这一思想形成的过程中,对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直接影响。比如说,在有关公共政策决策的冲突中,强调对社会最大利益的维护,这一理论基础比道义论更有实际的指导价值。对于道义论本身,这一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严重脱离现实生活,仅仅着眼于道义原则本身,导致演变为一种僵化的理论。

功利主义的突出特点在于实现了个体、他人、社会的利益整合。功利主义通过自身独特的方法体系形成了衡量社会的重要参考标准。也就是说,就其本身而言,道德关系不是人们本身所认可的善良关系,而是强调一种人们在追求幸福生活过程中的善良关系,这一关系的衡量标准是动态的,善的伦理主要表现为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统一。

三、功利主义思想的合理性

(一)人们行为判断的价值依据

功利主义值得人们加以接纳,支持的原因在于强调人们在选择之时存在了参考依据。功利主义通过自身的独特方式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回归自身,返璞归真的重要性。这一价值标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们的根本利益,人们在追求价值合理性的过程中,如果丧失了对自身幸福的坚守,那么其他的价值将会直接丧失其合理性与内在意义。相对于道德义务要求的理性主义义务论本身也坚持对自身利益的坚守,通过把握人们对自身的根本利益实现绝对命令的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依旧是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比如说,当下经济的发展状况、社会的协调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问题,这一切最终都需要落点在价值的意义层面。而对于功利主义所强调的利益观念就基本指出了伦理思想的主要立场。这一观念也就是马克思后来提出的物质是人们生活的第一要素以及黑格尔强调的恶是历史发展动力借以表现的形式等观念。

(二)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对道德行为的定义,功利主义认为能给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行为才是道德的行为。对最大幸福定义包括两个层面,分别是社会的最大幸福、个人的最大幸福,在这一层面上,功利主义的最大幸福主要是指社会角度的最大幸福。对此,密尔曾经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功利主义认为行为上的幸福并不是事关行为者一己的幸福,而是与这一切有关人的幸福。比如说,功利主义需要对自己与对别人的幸福同等地看待,像一个旁观者一样进行客观的看待,对待别人就像希望别人同等对待你一样,能够很好地将这两点进行完美融合就将功利主义做到伦理的完备了。

(三)与当前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需求

市场经济是当前主体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市场经济逐步建设并加以完善,国民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并且日益开放。在这一发展趋势下,需要我们进一步熟练掌握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与发展特点,以便制定出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发展政策,以促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功利主义思想在市场经济中具有明显的表现,包括对市场的内在动力机制、个体活动的利益取向等方面,马克思曾经将生产分为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参考功利主义的思想体系,就是消费性功利精神、生产性功利精神。当资本主义处于原始的积累时期,功利主义的生产性精神就被资本家所利用,虽然两者存在侧重点的差异性,但是在和谐的生产运作过程中,生产性和消费性的功利主义精神需要加以结合使用。

四、功利主义的主要内容

(一)追求快乐的生活

大多数的功利主义学者没有对快乐和痛苦进行明确的定义,仅仅从最宽泛的角度定义或者从生理体验的层面使用快乐和痛苦的概念。边沁曾对这一观点表达个人的看法,认为自身对快乐与痛苦的使用缺乏深层次的辩证认识,仅仅依据日常使用的含义表达,难以具有开创性的角度,对快乐与痛苦的定义进行本质的区别与认识。

对密尔来说,人类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单纯的感官享受,文化、知识、创造力等高级的体验都是人类幸福不可缺少的内容。对于个人来说,人类对自身的自我肯定,自我发展非常重要。就像密尔的主张:“做一个不满足的人远好过做一只满足的猪;做不满足的苏格拉底也远强于做一个满足的傻瓜。”对于他来说,内心体验到的快乐、满足、自尊的感受相比于来自身体感官的感受更加的深刻、稳定并且持续。行为主体在评价来自外界的快乐时,会综合考量快乐的数量以及质量,那些盲目重视快乐数量忽视质量的做法与衡量标准无疑是荒谬的。相对于底层的存在物,处于高层的存在物需要更多的物质享受与精神体验才能达到满意的状态。但是,就人类自身而言,更容易因为情感上的懦弱而被低等级的快乐所吸引,比如说,某些人清醒意识到保持身体的健康才是高级的持续的幸福,但是依然存在盲目陷入抽烟、酗酒等低等享受中。

(二)避免痛苦的扩大

密尔和边沁对于功利主义痛苦的补充主要倾向于利益受损,身体和心灵遭受折磨,基辛格认为道德伦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平等原则,但是又主张对具体事物的详细分析。比如说,如果一个病人已经被确诊为不治之症,病人长期处于对死亡的恐惧与病痛的折磨之中,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遭受着强烈的折磨,那么,在病人的自主意愿下,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或许是一种幸福的增量以及痛苦的减少。又比如说,一个孕妇怀孕期间被检查出胎儿患有某种疾病,这一疾病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这一情况,面对孩子生活的担忧,孕妇会时刻处在自责、愧疚与担忧之中,她的生活也会陷入打击与摧残之中,那么,或许选择堕胎对孕妇来说是一种幸福的解脱与痛苦的结束。

虽然,基辛格关于安乐死,孕妇在一定孕期内堕胎的观念受到诸多保守人士的抨击,但确实对西方的传统伦理理念产生了直接的冲击与挑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伦理和法律道德边缘面对复杂实际情况的漏洞。能够避免功利主义的间接论证、辛苦计算,也能够弥补如同直觉主义的武断与感情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