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西周政权的衰亡及其原因

西周政权的衰亡及其原因

【摘要】:周厉王不敌暴乱的群体,于是只有逃亡到彘,而朝政由诸侯共管,史称“共和行政”。这种贵族统治维持了14 年后,原来的元首周厉王在他的流亡地彘死了,于是根据古老的传统,贵族们将国家的领导权归还给周厉王的儿子姬静。西周地处陕西的黄土高原,土层深厚,汲水必须深达河谷,接触水源。西周时代的农作物,以黍稷为主。严重的自然灾害,更加速了周的灭亡。

“山崩川竭,说明人的血液枯干,肌肤消失。岐山是周帝国的起家地,一朝崩塌,更是影响巨大。天子如果选贤任能,或许能消弥天怒。如果仍然还是一心寻欢作乐,恐怕会发生祸乱。”——姬带谏周王

从周成王、康王、昭王、穆王至共王统治时期,是周王朝的强盛时期。 到周懿王时,内忧外患交织并来,周王朝就开始衰败了。

第一,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的突起。 到周夷王时期,有的诸侯不来朝贡天子,或者相互战争,作为中央政权的周王不能制止;即使有些来朝贡的,周夷王也不敢坐着接受诸侯的朝拜,甚至要亲自下堂接见。

第二,游牧民族的威胁加剧。 紧紧跟踪周人脚步而来的西北诸游牧民族,到周懿王时,以不断加强的攻势,沿渭水向关中推进,成为周帝国的威胁。

第三,南方势力的崛起。 周夷王死后,厉王登基。 此时,铜器铭文记载南征的事迹相当多,看来当时周和楚的关系也很紧张。 周厉王既要增强西北边境地区的防御,又在东南开辟战场,显然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形势下。 战争的重荷迫使中央政府不断剥削人民,而这种剥削甚至达到了暴虐的地步。 政府剥削的主要对象首先是农奴,他们要贡献出一切产品,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但是周厉王政府的剥削,甚至也损害了小领主的利益。

矛盾愈来愈尖锐,到公元前841 年终于爆发了国人暴动。 周厉王不敌暴乱的群体,于是只有逃亡到彘(今山西霍县),而朝政由诸侯共管,史称“共和行政”。

这种贵族统治维持了14 年后,原来的元首周厉王在他的流亡地彘死了,于是根据古老的传统,贵族们将国家的领导权归还给周厉王的儿子姬静。 他就是著名的周宣王。

周宣王

在周宣王管理周王朝的近半个世纪里,无论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还是敌对阶级间的矛盾,都深刻激化了。

到周王朝的第十二任统治者姬宫涅即位的时候,周王朝开始了多灾多难、满是礁石的征途。

留在村里的农奴遭受残酷剥削

周宣王的儿子幽王即位的第二年,关中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周王朝起家的岐山崩塌,泾水、洛水、渭水断流。 这次地震后果是很严重的。 《诗·小雅·十月之交》说许多河流奔腾咆哮,高山崩塌,山坡变成谷地,深谷变成高山。 有人以为“十月之交”一诗可能属于厉王之时,但以各项史料配合而言,仍以幽王之世为合理。 《国语·周语上》中伯阳父说“源塞,国必亡。 夫水土演而民用也。 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是指因水源干涸而引起旱灾,妨碍了农业生产。 西周地处陕西的黄土高原,土层深厚,汲水必须深达河谷,接触水源。 假如没有水利灌溉,那么农业用水就需要依靠黄土层的毛细作用,吸引地下水,上达地表。 这次大地震使关中地区的三条主要河流干涸断流,岐山崩坍,那么地层自然会有变动,地下水分布的情况,也会受到极大的干扰。 西周时代的农作物,以黍稷为主。 黍稷即使比麦类耐旱,但仍需要吸收相当多的水分。 地下水如果不足,就只能依靠降雨。 在这种情况下,雨量一旦不足,就会引起旱灾了。 古人对于天灾极为畏惧,总认为天灾是天帝对下民的惩罚。 天灾在心理上所造成的打击,往往比实际的经济效果更为沉重。

赵国(山西洪洞北)领主姬带提醒姬宫涅说:“山崩川竭,显示人的血液枯干,肌肤消失。 岐山又是周王朝创业之地,一旦塌陷,更非同小可。 大王如果求贤辅政,还可能消除天怒。 如果仍然只一味找美女、觅艳妇,恐怕要生变乱。”这些话不是任何一个暴君听得进耳朵的,于是姬官涅大怒,把姬带遣返回他的封国。 由于地震和旱灾一起降临,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的破坏,于是大饥荒出现了。《诗·大雅·召旻》就记载了当时人民因灾荒不得不到处流亡。 严重的自然灾害,更加速了周的灭亡。 与此同时,西北诸游牧部落的入侵更加频繁深入,以至于当时有人发出“日蹙国百里”的哀叹。

褒国(陕西汉中西北)领主褒(王向)进谏说:“大王既不畏惧上天的警告,又舍弃忠良,怎么能够管理国家。”姬宫涅大怒,把褒(王向)囚入监狱。

褒(王向)的儿子褒洪德为了营救父亲用尽了各种方法,但还是不能成功,最后他想到了四百年前周王朝创始人姬昌被前王朝统治者子受辛囚禁在羑里的故事,于是便训练一批以褒姒为首的美女,献给姬宫涅。 这个谋略果然成功,不久褒国女子统治了整个皇宫,而褒姒很快就使姬宫涅对她言听计从。 不但释放了褒(王向),还逐步将褒姒立为皇后。

褒王向姬宫涅进谏

公元前773年,周幽王把原配妻子申后废掉,同时将申后所生的太子姬宜臼贬为平民,发配到370 公里外的申国(河南南阳),命他的外祖父申国领主管教,然后马上宣布褒姒成为正式王后。 我们无法想象一个绝代风华的美丽女子对男性的吸引力,但是由周幽王的丧失理智的要博得美人一笑就可以看出了。

幽王想方设法引褒姒发笑,她还是一脸肃容,使幽王既生气又焦急。 于是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献计说:“如果燃起烽火,包管王后会笑。”点燃烽火是国家大事,乱燃烽火连小孩子都知道绝不可以,但姬宫涅认为偶尔玩一次没有关系。 他就带着褒姒,前往镐京东方45公里的骊山,举行盛大宴会。 欢宴到深夜时,姬宫涅下令燃起烽火。 刹那间火焰直冲霄汉,首都附近的封国领主们从梦中惊醒,以为京城已被蛮族包围,国王危在旦夕,马上带领军队前去驰援。 而周幽王和褒姒居高临下,在城头上准备欣赏这场使人出丑的伟大节目。

周幽王

黎明时分,那些身披重甲,汗出如雨,衔枚疾进的军队,果然进入视线。 不久就抵达骊山脚下,封国的部队虽经过一夜急行军,仍然精神抖擞,面上呈现着即将献身国王、为国战死的忠义表情。 周幽王非常高兴,传旨说:“谢谢各位:没有什么外寇,我只不过用烽火稍稍解闷一下罢了。 请你们原路回去,另候犒赏。”那些封国领主好不容易才相信自己听到的话后,纷纷偃旗息鼓,狼狈而去。 褒姒看在眼里,不禁嫣然一笑,这一笑使她更加美丽动人。 姬宫涅大喜说:“王后一笑,百媚俱生。”

为了进一步博得美人欢心,姬宫涅又下令:申国杀掉姬宜臼。 申国领主坚决不奉命,并写了一个奏章,提出严厉的抗议。 周王朝的创建者早在开创王朝之初就确定了长子继承制,成为周王朝的立国基础。 而且在中国这样一个崇拜祖先的国度里,祖先的决定已经成为国家意志,相当于法律,后代应该无条件执行。 而幽王废除长子无疑是对传统的违背,是对国家安定的威胁。 同时,作为皇后的娘家有必要在女儿受了委屈的时候,来教训女婿。 所以,申国领主不觉得自己的反对是错误的,毕竟国王再大也不如国王的祖先大。

烽火戏诸侯。王后一笑,百媚俱生

然而姬宫涅大怒,并做出十分迅速且强烈的反应,他撤销申国领主的封地,并集结军队,准备出兵讨伐。 申国领主知道自己力量单薄,就跟位于首都附近的蛮族犬戎部落结盟,组成联军。 犬戎部落早就对富裕的首都财富和美女垂涎三尺,便马上答应。 申国派人在首都埋伏内应,策应联军的进攻。 姬宫涅急燃烽火向各领主求救,但这如《狼来了》的故事情节,牧童第一次喊“狼来了”,大家飞奔来救,他笑大家傻瓜,等到狼真的来了,牧童再喊时,他自己就成傻瓜了。 姬宫涅虽然年老,但年龄不一定带来智慧,他做出的竟是只有寓言里牧童才做出的事。 烽火狼烟,日夜燃烧,封国领主们都拒绝再被戏弄。 镐京于是陷落,宰相姬友战死,姬宫涅被杀,褒姒被蛮族掳去,不知道下落。而首都也遭到了彻底的破坏,大量的居民和财富被掠夺,建筑也被大量烧毁。

申国领主知道姬宫涅死亡后,就联合若干重要领主,将他的外孙姬宜臼推上宝座。 但首都镐京经蛮族一场焚烧和劫掠,人民流离,一片断瓦残垣,无法居住。 姬宜臼只好将首都迁到东方320公里外另一座大城市洛邑(河南洛阳)。 因为洛邑在镐京之东,史学家便将东迁后的周王朝称为“东周”,将镐京时代称为“西周”。

烽火戏诸侯

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中央政权被削弱了。 伴随着镐京的陷落,旧秩序结束了,出现的是一个分裂、混乱、不安、内战频仍的时代。

透过重重历史迷雾,我们再仔细看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在战火和硝烟背后隐藏着的秘密。 如果只是蛮族在骊山下袭杀幽王,一旦蛮族退却,新的统治者出现,西周王朝并非不能挽救。 最重要的是在周王室统治下的地区,除天灾人祸之外,原来的社会秩序,也正在悄悄改变。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反映的不单是震灾,也是对社会大变动的比喻。 在岐山董家村出土的一批铜器,上面的铭文就深刻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变迁。 铭文表现的是矩伯和裘卫两个系族的消长,及其在周室封建社会秩序上的影响。

裘卫是西周掌管制皮作裘的小官

这批铜器,出自窖藏,属于一个家族历代的制作。 铭文中的器主,裘卫是最早的一代,公臣大约是第二代,旅伯、旅仲是第三代,时代最晚的是荣有司爯。 裘卫的职务,根据铭文中提到的不少皮件,大约是西周中晚期掌管制皮作裘的小官。 属于裘卫的四器,大约在共王、懿王时代。 公臣可能与裘卫世代相接。 旅伯的官位是膳夫,旅仲是他的兄弟,他们的时代是宣王时代。 匜中的伯扬父也是西周晚朝人物。 荣有司爯则在幽王时。 这个家族,由其嫁女媵器的铭文判断,属于赢姓。 秦赵的先祖都是赢姓,是由东方调来防边的部族,主要从事畜牧事业相关的产业。 制作皮裘,也就很可能是嬴姓畜牧工作中的一个部门。

矩伯是周室的贵族,号为邦君,又有“矩内史友”,足见是周室的重要大臣。 这位矩伯却穷得必须向裘卫家借贷。在周王建旗大典上,矩伯必须到场,矩伯用田地向裘卫家换来了必须用的瑾璋和几件虎皮、鹿皮的皮饰。 这些物品显然很贵重,玉件价值八十朋,皮货价值二十朋。 交换的物品是田地,可是却用货贝的数量来计算代价。 两年以后,又进行了第二次交换。 这次裘卫为了替王室服务,得到了“邦君厉”的同意,用五片田地,换取后者靠近两条河川的四片田地。

九年卫鼎的铭文,则是裘卫矩伯间第三次交换的纪录。“佳九年正月既死霸庚辰,王才周驹宫,各庙,眉敖者肤为吏,见于王。 王大黹。 矩取省车:虎、、画、帛辔乘、金麃。舍矩姜帛三两。 乃舍裘卫林里。 氒隹林。 我舍陈大马两,舍姒,舍有寿商貈裘、盠。 矩乃粦令寿商意曰:履付裘卫林里。则乃成。 小子具,寿商勠。 舍盠冒梯皮二,纵皮二,舄皮二,朏帛金一反,氒吴喜皮二。 舍、瑈,东臣羔裘、下皮二,受。 卫小子家逆者其賸。 卫臣朏。 卫用乍朕文考宝鼎。卫其万年永宝用”。 周王接见眉敖献俘的使者,矩伯又向裘卫索取了车辆、车马用的皮革饰件和用品。 裘卫又送给矩伯的夫人三两帛,换取了裘卫在颜家山林中猎兽的权利。 裘卫又送了颜家山林的直接领主夫妇两匹马和不明物品为礼物。颜家的有司(管理人员)帮助裘卫猎兽。 事毕后,裘卫又赠送这些有司一大堆各式各样的皮货。

由这三次交换看来,周室的大臣穷乏不堪,甚至不能拥有像样的车马、玉饰、衣着。 为了撑场面,矩伯必须用田产和山林的狩猎权,向不足称道的小官交换贵重的物品。 裘卫是暴发户,不仅能供给封君所需的物品,并且还可以制作铜器,以为纪念,其实际的财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矩伯又向裘卫索取了车辆,车马用的皮革饰件和用品

裘卫的后人,地位一代比一代高。 旅伯是旅邑人膳夫,是旅地的地方官员。 如果是王室的膳夫,则更是出纳王命的内廷高官了。 公臣是虢仲手下“司朕百工”的大总管,而虢仲正是厉王时代的执政,荣有司爯则是荣公手下的家臣。 荣公当是《国语》中的荣夷公,是厉王极为信任的大臣。 旅伯的妻子是毛仲姬(旅伯鼎),裘卫的曾孙女(或孙女)浸嬴嫁给成伯孙父(成伯孙父鬲)。 毛伯与成伯,都是西周姬姓的头等世家。 裘卫一族以司裘小官起家,数代之后,竟然能与毛成通婚,其社会地位之高,已可想见。

东迁后,周王朝的版图现在只剩下中原地区,首都也随着缩小,只剩下洛邑周围约2 万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 而在此弹丸之地中,又要安置在关中不能立足,而一起东迁的一些破落领主。 这些得到新领地的领主当然一如往昔地听命于国王,但缩小后的王畿,使国王的财源和兵源都大大地减少了,而且一天一天的趋于枯竭,再没有力量支持原有的威严,原来威压下的各领主遂产生自行扩张领土的野心。

第一个野心家是位于黄帝姬轩辕故都(河南新郑)的郑国国君姬掘突,他自己狭小的疆域已经装不下那颗膨胀的心。 尤其是在目睹周王室衰弱后的窘困,他的野心更是无法遏制。 在亮出獠牙前,他首先是运用一些计谋来麻醉自己的对手,他把女儿嫁给离他领地只有100 公里的胡国(河南漯河)国君。 不过即使是这样他觉得还是不够,接下来的一项计谋成功的麻痹了胡国上下。

公元前763年,姬掘突召集大臣,讨论扩张的目标,霉运当头的大臣关其思说:“胡国最近,是最好的目标。”虽然这位大臣看出了国家的大政方向,却没有看出姬掘突这么问的险恶用心。 当时姬掘突暴跳如雷,大吼道:“郑、胡两国有长期的友谊,胡国领主又是我的女婿,你怎么可以有这样不仁不义的想法,简直天理不容。”说完就把这位忠心的大臣断为两截。 胡国的领主听说后非常感动,于是在边界不设防了。然而,不久之后,姬掘突发动奇兵,杀入胡国领地,把胡国灭掉。

周王朝中央政府对这种封国兼并封国的震天大事,居然没有半点反应,郑国吞并胡国于是成为炸毁周王朝的导火索,各地大小领主以前一切军国大事都要听从王室的安排,就像家里面的一群孩子因为有父母亲的管束,所以大家相安无事,哥哥不敢抢弟弟的苹果,弟弟也不会想着哥哥的糖果。现在他们突然发现这个保护神竟然不灵了,大国的领主于是开始呲牙裂齿、目光凶狠地看着周围的邻居,小国的领主则自然整日胆战心惊,立马开始检查起自己的盾牌是否结实。从此封国与封国间,欺诈火并,层出不穷,形成一种险恶的社会关系。

姬掘突把女儿嫁给胡国

和睦的封国关系如同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