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褚树荣执教《古诗词的抒情》复习课

褚树荣执教《古诗词的抒情》复习课

【摘要】:应部分知情人的要求,在宁波市直属高中的教研活动中,《古诗词的抒情》在惠贞书院又“重播”一次,本次实录就是这次“重播”的全程实录。于是,如何欣赏古诗词的抒情艺术和效果就成了这节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这些想法驱使着自己去做一次教学实验,成功与否,只待诸位评说,《古诗词的抒情》就是这个实验的结果。教学设计古诗词的抒情——以苏教版“笔落惊风雨”专题为例一、课堂导入1.齐读《声声慢》,哪一句透露了词人的感情?

名师档案

褚树荣,1981年8月参加工作,任教初中语文6年,高中语文18年,1995年破格评为中学高级职称,2000年评为浙江省特级教师,自2003年起任宁波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2011年评为宁波市“突出贡献专家”,2013年评为浙江省正教授级高级教师,2014年评为全国首届中学语文学术领军人物。

屈指一算,从教年届四十,逐渐有了自己的语文教育理念。仿照邓公之说,以为语文教学也要恪守“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指的是语言实践必须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一个“基本点”是培养语文能力,与“知识与能力”相关,另一个“基本点”是提高人文素养,与“态度、情感价值观”相关。将近40年的语文课堂,大概可以概括为“因体而教”和“允执其中”八字。“因体而教”是指教学内容和策略首先要考虑文章、文体、文类、文风、流派的特征,做到“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所谓“允执其中”是指在理想和现实、实践和理论、传统和当下、素质和应试、人文和工具等容易走偏的领域里,兼收并蓄,从长计议,取中行事。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几十年来,在语文教学的各个领域少有所成,如教材研究方面参加了《中学语文选修课教材·写作技法十二讲》《国家课程标准高中实验课本语文必修教材》及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等编写工作;课程研究方面有《人生课堂:语文选修课程探索与实践》《教室的革命:语文主题活动新探索》《话题作文T型台》等著述;教学研究方面有《古诗文阅读新视点》《叩问课堂:语文教学慎思录》《新课程语文教学设计》《古诗文阅读与拓展》等著述;课例研究方面有《高中阅读教例剖析与教案编制》《品味课堂:褚树荣评课录》《新课程名师创新教学行为访谈录》等著述。粗略统计,发表的教研体会也有140余篇了。

背景描述

宁波市可能是全国最早在中学教师中评正教授级的省市之一了,到浙江省也进行中小学教师评正教授级教师的时候,宁波此事已做了十几年,评出了好几届“正教授级”教师了。除了英语和计算机考核有年龄照顾之外,对于业务的考核既专业又苛刻。不说别的项目,单说本次教学和论坛答辩考核,便让这些平时惯于做专家评委的参评者受尽煎熬。论坛答辩打分,不仅请来中学历届正高,当然少不了大学正教授,更有部分特级教师、名师、骨干教师也参加打分。教学考核的不是会考高考复习课,因为资料加讲解的复习模式出不了新,也不是某篇课文的阅读课或者某个技巧的写作课,因为现成的课例也太多!而是执教单元复习课,是新教材的复习课,绝无参考书,更无参考教案,一切“从头再来”。所以,执教者只能搜索枯肠、闭门造车、“师心自用”地设计出一堂“绝无仅有”的复习课。我的课题是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的复习课,涉及《蜀道难》《登高》《锦瑟》《蝶恋花》《琵琶行》《雨霖铃》《声声慢》《秋声赋》《滕王阁序》诸篇。蒙评委不弃,这堂课考评的结果是A等。应部分知情人的要求,在宁波市直属高中的教研活动中,《古诗词的抒情》在惠贞书院又“重播”一次,本次实录就是这次“重播”的全程实录。当然,教学永远是常教常新的过程,读者诸君可以看出,好些细节跟教学设计已有不同了。

教学设想

每每考评,总是碰到刁钻古怪的专家。记得破格评高级,给我的是《项链》第二教时,且跟执教第一教时的参评者不能见面,更不能沟通。谁知道第一教时的那位教到哪里,教了哪些内容?这一次,也一样。专家规定,上堂新教材单元复习课吧。你根本不用带教学参考书,也没有其他资料可以参考。幸亏本人在专业上也是一个知难而进、颇有挑战性的角色。《项链》第一教时内容不让我知道是吧,我就专门把《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警察与赞美诗》的结尾切出来,与《项链》比较,来欣赏“欧亨利式的结尾艺术”。这次,也一样,把“笔落惊风雨”专题的诗文来来去去读了无数遍,又有诗词,又有辞赋,捏在一起,上那种面面俱到、贪大求全的综合性复习课,肯定玩不转。于是,在众多可教的内容中,抒情性渐渐浮出我的脑海。“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抒情不正是古诗文一个本体性的特质吗?间接抒情和直抒胸臆不都可以从这些诗文中找到吗?抓住了诗歌的抒情性,节奏、音律、意象、意境、情感、思绪、方法、技巧不都尽在其中吗?而且,欣赏古诗词的抒情技巧和效果,不正是各类考测经久不衰的考点吗?于是,如何欣赏古诗词的抒情艺术和效果就成了这节复习课的教学目标。

既然是教研员评正高,这节复习课就要有一点学术性,来一点创造性,做一点示范性。不是大多数年轻教师没有复习资料就组织不起有效的复习课吗?这节课就要示范怎样凭一册教材(不发半张课前或者课后的讲义)也能上出有一定密度和容量的复习课。复习课不就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习题吗?这节课就是要把学生的练习作为课堂的核心环节。复习课不是经常可以看到学生耷拉着脑袋被动地听讲吗?这节课就是要让学生也争先恐后地动起来。复习课不就是训练解题技巧长点分数吗?这节课就是要探索复习教学怎样和研究性学习融合起来,人文教育也渗透其中。这些想法驱使着自己去做一次教学实验,成功与否,只待诸位评说,《古诗词的抒情》就是这个实验的结果。

教学设计

古诗词的抒情

——以苏教版“笔落惊风雨”专题为例

一、课堂导入

1.齐读《声声慢》,哪一句透露了词人的感情?

2.其他词句没有涉及到词人的情感吗?

3.请说说什么是直接抒情?什么是间接抒情?

二、课堂练习

1.组织竞赛:古诗词中表情达意的方法很多。下面用抢答赛的方式,做8道练习(屏显1),也是对于这个专题的重温。每题10分,每组2题,每题有两次机会。本组回答不出,别组回答,分数也属于别的组。我要看看哪一个小组对这个专题的抒情方法掌握得较好。(题目略)

2.公布复习重点:很显然,古诗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法几乎都可以从这个专题中找到,但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间接抒情。

三、体验情感

1.把握情感基调:抒什么情?

(1)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也是因为感情。所以读诗,对一首诗的基本情感(基调)要有感觉(屏显2)。一首诗的情感基调,往往可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教师示范:屏显3)

《蜀道难》:行路之艰难;《登高》:人生之艰难苦恨。

(2)其余8首(篇),学生依次概括,教师最后屏显对照。

《琵琶行》:迁谪和飘零之共鸣;《锦瑟》:追忆和迷茫;《虞美人》:亡国之哀愁;《蝶恋花》:离别之愁苦;《雨霖铃》:离别之悲伤;《声声慢》:怀人之愁绪;《滕王阁序》:怀才不遇之感喟;《秋声赋》:由秋声萧飒引发的人生之感怀。

2.寻找抒情词句:在哪里抒情?

(1)提问和示范:我们是怎么感觉到这些情感基调的?诗人在哪里显示了蛛丝马迹?这就要寻找抒情的标志性字词或者句子。(屏显4)如《蜀道难》: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屏显5)

(2)寻找和诵读:其余8首(篇),学生依次找出标志性的句子。教师屏显,学生齐读。

3.了解抒情原因:为什么抒发这样的情感?

(1)提问:在上述诗句里,诗人似乎都高兴不起来。这是什么原因呢?(屏显6)

(2)归类:教师启发,学生回答,教师归类板书。

自然感兴——蜀道难、锦瑟、秋声赋

亲友离别——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

身世艰难——登高、琵琶行、滕王阁序

家国破灭——虞美人

4.明确情感寄托:主要借哪些物象(景象)来抒情?

(1)提问:这些艰难苦恨、哀愁悲伤的情绪主要是借哪个季节的物象(景象)来抒发的?(屏显7)学生列举,教师板书。 ——萧杀、衰败、高远、凋零、清冷的秋景

(2)讨论:为什么多选择秋景来抒情?可是一个研究性的难题。同桌讨论,教师归纳,板书。

季节的关系: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

性情的关系:士大夫清高,特别多愁善感。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身世的关系:和社会世情难以协调,人生的失败和秋天的枯败是一样的。

文化的关系:悲秋是一个文化母题,中国古代文人集体无意识

5.体会抒情效果:有何好处?

(1)提问:这个专题的诗文,直接抒情的少,间接抒情的多。中国古代诗人为什么特别喜欢用别样的物象来暗示和寄托情感呢?也是一个研究性的难题。(屏显8)

(2)讨论:同桌讨论,教师归纳、板书。

(3)形象性:一江春水向东流。

(4)临场感:杨柳岸、晓风残月。

(5)共鸣性: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6)多义性:锦瑟无端五十弦。

6.表达情感体验:形成一个鉴赏的模式。

(1)根据刚才的思路,我们明确鉴赏诗词的抒情要抓住几个关键因素:基调、原因、标志、景物、方法、效果。我们可以把这些因素加以组合,形成一个鉴赏的模式:(有时候只选其中几点)

——谁(作者)啊?——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啊?——因为什么原因(身世)啊?——借用了哪些人、事、景物来抒情啊?——起到什么效果啊?(屏显9)

四、课堂练习

1.根据下面词句,说说李煜词作抒情的特点。(屏显10)

《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乌夜啼》: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2.教师分别提问上述5问,综合学生回答,公布并解释参考答案。(屏显11)

李煜作为南唐最后一位君主,有着一般亡国之君的沉痛,但他又是一位蕴藉的词人。(谁?原因?)所以在词中运用滔滔滚滚、长流不反的江水,(通过什么景物人事?)通过隐喻(借景抒情)的方式,(什么方法?)表达了绵绵不绝的家国之思和亡国之恨。(什么感情?)哀思极深,无奈极深,沉痛极深,但又有情志之雄、气象之阔。(什么效果?)

3.自主分析下面词句中“明月”意象所包含的情感。

(1)《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身份),眼看着东风依旧,奢华不再,明月依旧,家国无存(原因),词人借着明月和东风(景物),通过回忆和对比手法(方法),把一个朝代的更替引起的君主的哀伤(情感)表达得含蓄而明白,浓烈而深沉(效果)。

(2)《蝶恋花》: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词人模拟思念远人的女性(身份),通过拟人手法(方法),拟写明月不解离恨之苦、长夜照彻(景物),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彻夜无眠的情景和怅然(情感和效果)。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人李白因为好友王昌龄的迁谪(身份和原因),把一腔担忧和牵挂托付给清风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诗友(方法和景物),清风和明月成了情感的媒介和信使,使愁心富有形象性和现场感(效果)。

(4)《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词人面对情人别离(身份和原因),通过想象(方式),描摹了残月西沉、秋风袅袅、柳岸阴冷的场景(景物),抒发了时过景迁、昨日不再的感慨(情感)。离情之凄凉、风景之凄幽、怀人之邈远皆从残月见出(效果)。

五、课外提高练习

古代文人为什么对秋景情有独钟?为什么悲秋似乎成了他们共同的人生感受?试从季节、身世、性情、文化等角度阐述之。

课堂实录

时间: 2013年11月5日

地点:宁波市惠贞书院

实录:北仑中学 王科威

课型:复习课(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

师:今天给大家上两堂课,是关于古诗词的抒情。我们就以必修四的专题“笔落惊风雨”为例。“笔落惊风雨”的下一句是什么?

生:“诗成泣鬼神”。

师:为什么诗歌具有如此大的魅力,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呢?

生:情感。

师:对,抒情正是古诗词的基本特点。请大家打开专题四,齐声诵读《声声慢》这首词。(学生齐读)

师:这首词哪一句话点出了作者的感情?

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师:对,这是典型的抒情。除了这一句,还有没有其他的句子也是抒情?

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愁字了得”,找得很准。“这次第”是什么意思?

生:这样的情形,这些光景。

师:“这样的情形”指哪几种情形?能概括一下吗?

生:“满地黄花堆积。”

师:我们可以概括为两个字——“赏花”。

生:“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师:我们可以称之为“听雨”。

生:“雁过也,正伤心”,那就是“看雁”。

师:或者说是“望雁”。

生:还有“喝酒”。

师: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概括出四种情形了,还有第五种情形吗?

生:“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师:这是什么情形呢?

生:天气变化。

师:天气骤变,人感到寒冷,王勃写过“雁阵惊寒”。我们借两个字,叫作“惊寒”。

生:“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是“守窗”。

师:“守窗”?这个词好像不大好,改一改好不好?“枯坐”,百无聊赖,无事可做。你看,“枯坐”“听雨”“赏花”“望雁”“饮酒”“惊寒”,这六种情形都是“这次第”的意思。那么这六种情形是不是抒情呢?

生:不是,是写景。

师:对,是写景、叙事。从整首词来看,首尾两句直接抒情,点出情感,这中间几句借用六种情形的描写来暗示情感。所以我们说,这首词恰好显示了古诗词的两种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个专题的抒情方法非常多,但概括起来不外乎这两种。为了检测一下同学们对这两种抒情方式的熟悉程度,我们来个“温故知新”,做几道课堂练习。

(教师屏显【PPT:温故知新】,包括辞格多样、托物起兴、铺陈富丽、用典古雅、虚实相生、烘托点染、象境营造、直抒胸臆8道题,只出现提纲,不显示题目)

师:共8道练习,分别与8种抒情达意的方式有关。我们通过小组推荐、当堂练习的形式吧。正好有四组,每组做两道。每组推荐一个同学来做。第一个同学做不出,这一组再推荐第二个同学来做,如果第二个同学还做不出的话,那么这个题目要让给其他三组的同学来做了。每个题目10分,每个小组的总分是20分,最后我们看看四个小组得分情况怎么样。(这类游戏,高中同学也会稍显激动)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题,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题目,并推荐你所在小组的一位同学来回答。

【PPT】辞格多样:下列辞格判断及效果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通过叠字写出了寻觅不得而冷落,进而凄惨悲戚的情感过程。

B.“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以拟人手法写明月之懵懂无知,长夜照彻,反衬离人的苦恨。

C.“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通过夸张手法,渲染了蜀道的高、危、险、峻。

D.“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这个句子通过对秋声的描摹,表达了独特的思考:人生的艰难苦恨自有因由,又何必埋怨秋声呢?

(学生朗读后推荐)

生:我选D,因为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对秋声进行描摹。

师:“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说它是抒情句也可,或者说议论句也对。就没有直接描摹。你一说就中,10分。不错,这组同学旗开得胜。我们再来看第二道题目,还是请一位同学来朗读题目。(一位同学读,读后推荐)

【PPT】托物起兴:“赋比兴”的“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先言他物”是描述,“引起所咏之词”是抒情。下面对于托物起兴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滕王阁序》描述滕王阁的历史地理文化以及欢宴之盛事,引发出人生短暂、怀才不遇的感喟,就是“兴”。

B.《秋声赋》虽以赋(铺陈直叙)为主,但借助秋声之悲,引发人生之忧,也兼用了托物起兴的手法。

C.《锦瑟》借锦瑟之物,写到年华之思,引发众多意向精彩纷呈,是典型的托物起兴。

D.《琵琶行》通过各种直观形象的修辞渲染琵琶的音乐魅力,其中主要的修辞就是赋比兴中的“兴”。

生:应该是D吧?

师:应该是D吧?你这是疑问句,而不是判断句

生:那就是D。

师:你说说为什么。

生:《琵琶行》并不是以直观的先言他物的手法嘛。

师:对!实际上说“比”更为恰当,因为文中用了很多比喻、通感等手法来写琵琶声。好,这组20分,满分。下面有请第二组,请一位同学来朗读“铺陈富丽”的题目。

【PPT】铺陈富丽:对下列诗词铺陈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蜀道难》中神话传说的铺陈,突出蜀道的高危和古远。

B.《琵琶行》从音色旋律和演奏过程两方面铺陈音乐,突出了琵琶女出色的演奏艺术和动人的演奏效果。

C.《雨霖铃》和《声声慢》是长调,其叙事、抒情和写景具有铺陈的特点。柳永《雨霖铃》可看作恨别赋,李清照《声声慢》可看作悲秋赋。

D.《滕王阁序》从地理、历史、风物、景观、人物等不同角度铺陈夸张,极尽渲染之能事。《秋声赋》以时间线索写,却不用铺陈手法。

生:我觉得是D。

师:为什么?

生:它应该也用了铺陈手法。

师:是,《秋声赋》是铺陈手法的典型文章。非常好,为本组争得10分。再请同学来回答第二道题目。

【PPT】用典古雅:典故运用最多的一组课文是( )。

A.《蜀道难》《登高》

B.《滕王阁序》《锦瑟》

C.《秋声赋》《雨霖铃》

D.《蝶恋花》《虞美人》

生:B。

师:好,10分,这不用解释了。第二组也是满分。

师:下面看第三组,请同学来读下一道题目。

【PPT】虚实相生:下面对于虚实相生效果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实写江心秋月的惨白和东船西舫的静谧,营造了人们沉浸在琵琶乐声中而不自觉的效果。

B.“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虚写长江奔流不息,寄托了人事短暂而自然永恒的感慨。

C.“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实写小楼、东风、夜晚、明月,表达对故国往事的追忆。

D.“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实写登楼望远,不着望乡怀人字眼,但离别思念之苦俱在其中。

师:虚实相生,哪个是实写?哪个是虚写?它们的判断都对吗?(问被推荐的同学)

生:我认为B中的“槛外长江空自流”是实写。

师:很聪明,它不是虚写而是实写,这里的“槛外长江”实际上就是赣江,滕王阁就建在赣江边。10分。请下一位同学朗读下面一道题目。

【PPT】烘托点染:下面不是描述烘托效果的一项是( )。

A.《琵琶行》江中月色的描写烘托出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和听众沉浸其中的情景。

B.《登高》中的前四句“风急天高”“渚清沙白”“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衬托了诗人“艰难苦恨”的情感。

C.《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有环境、有时间、有地点、有气候,为离情别绪制造了浓浓的氛围。

D.《秋声赋》中对秋声的摹写,也是烘托和点染,作者要描写的主体形象其实不是“秋声”。

生:D,因为我觉得它要描写的主体形象就是秋声。

师:干脆,你索性自己读自己说,对了。叫你们读题目,其实就是审题。读完了,答案也明白了。真不错啊,我们来看最后一组。(教师朗读)

【PPT】象境营造:下面对于意象和意境关系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煜善于用流水的“意象”营造故国之思的“意境”。如《虞美人》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晏殊《蝶恋花》借独立西风、翘首高楼、遥望天涯的形象,表达了失去故国、有家难回的漂泊和失落的心境。

C.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之情景,暮霭沉沉楚天阔之环境,杨柳岸晓风残月之光景,使情之凄冷、境之阔大和人之孤单,协调得很好。

D.李清照《声声慢》中故雁南飞、黄花堆积、梧桐秋雨的经典场景加上抒情主人公的落寞之态、感伤之情,营造出特别的意境。

生:B,因为《蝶恋花》是一首闺怨词,所以不是失去故国,而是女子在家中思念远方的游子。

师:对,这是一首怀人的词,晏殊是借女子的口吻写的,很不错。请下一位同学朗读最后一道题目,并说说答案。

【PPT】直抒胸臆:对下面直抒胸臆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常咨嗟!”“长咨嗟”三字,直接点出行路之难的愁叹。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直接抒发情理:只要遭遇相同,情感相通,路人也是知己。

C.“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直接表达在惘然中追忆,在追忆中惘然的情态。

D.“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这个句子运用典故寄托人生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叹。

生:D,因为这句话不是典故,后面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才是典故。

师:很不错,8道题目,每组全得满分。惠贞书院的学生学得很不错,你们的老师教得很不错。(听课的老师和学生皆笑)8道题目可以看出,古诗词抒情的直接方式和间接方式在这一单元里都有所体现,但今天我们着重来欣赏古诗词间接抒情的方式。

师:古诗词中最基本的情感我们往往说它是“情调”或者“基调”。这种基调有时候我们要通过整体把握以后才能感觉,有时候我们可以“投机取巧”,就是找其中一两个句子。这种句子刚好有标志性的词语,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标志性的词语来感知这首词的基调。那么本专题中的诗文,像这样的句子或者词语有没有?在哪里?我们大家来找找看。

师:先来看第一篇《蜀道难》,它的标志性句子是“噫吁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登高》可以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下面同学们看看《琵琶行》,这样的句子有吗?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对,还有,比如说“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锦瑟》呢?

生:我认为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师:对,《虞美人》?

生: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下一个同学说说《蝶恋花》。

生:我认为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师:什么样的基调?

生:闺怨之情,还有思念友人之情。

师:对,除了这句话以外,直接点出这种情感的句子还有没有?

生:“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师:明月不谙离别苦,不是直接点出了离别之苦吗?好,下一个同学说说《雨霖铃》。

生:“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师:你还能从词中找到直接点明情感的句子吗?

生:“多情自古伤离别。”

师:对,“伤离别”三字直接点明了情感。而《滕王阁序》和《秋声赋》这两篇赋中,凡是带有抒情感叹的句子一般都是抒情,像这样的句子都可以说是抒情的标志句。

【PPT】1.寻找情感句子:在哪里抒情?

师:这是我事先找的抒情句子,和刚才大家所讲的一对照,发现都差不多。而且,我们发现这种情感的标志句也往往是诗文的关键句,有时候有背诵默写的要求。下面我们把屏幕中的句子齐声读一遍,能背则更好。(生齐读,有些学生背诵)

师:这些句子都是抒情的标志性句子,当我们能把这种句子找出来的时候,诗词的基本情感我们大致上知道了,但是有时候我们还要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把这种情感概括出来。究竟表达什么感情呢?这样的情感主要落实在哪个字词上呢?我们试着做做看。

【PPT】2.把握情感基调:抒发什么情?

师:把握情感基调,刚才说过可以用两种方式,一种是整体感悟,还有一种是局部的概括,即找出句子中的一个字词,有时候照用,有时候改写,诗歌的基调就概括出来了。比如说《蜀道难》,“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我们抓住“危”和“难”,概括成“蜀道之危、人生之难”。比如说《登高》,抒发的是人生的“艰难苦恨”。那么剩下来的诗词我们也可以这样来概括。下面请同学们依次概括。

生:《琵琶行》抒发的是对琵琶女身世的凄切伤怀,还有被贬后的孤寂悲寥。

师:“孤寂悲寥”?说法有点拗口。把它概括为“贬谪之恨”好不好?这是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作者的共鸣。他是贬谪,琵琶女是飘零,再加上“飘零之怨”,是不是更好些?第二个同学说说《锦瑟》。

生:对人生的惘然之情。

师:惘然之情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生:在“追忆”的情况下产生的。

师:对,追忆之惘然,惘然之追忆。这样概括更精练。第三个同学说说《虞美人》?

生:我认为是“惆怅忧愁”。

师:因什么而惆怅忧愁?

生:因亡国而惆怅忧愁。

师:好,亡国之惆怅忧愁。第四个同学说说《蝶恋花》。

生:我认为它抒发与人分别的愁绪,对人的思念。

师:嗯,就是离别之苦,下一位同学说说《雨霖铃》。

生:离别之伤。

师:太聪明了,刚才是离别之苦,你如法炮制,很方便。再请下一位同学说说《声声慢》。

生:我认为是对丈夫的思念之苦。

师:很好,那么《滕王阁序》呢?

生:怀才不遇的苦闷。

师:讲得对。《秋声赋》呢?

生:我认为更多是通过对秋声的理解去感悟一种对于人生的艰辛磨难的体验。

师:呵呵,你的句子比较长,但很严密。我们就在你讲的基础上概括一下,它讲的就是秋声之悲,人生之苦。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作者的情感基调。(【PPT】显示教师事先概括的情感基调)

师:在这里,我们能发现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即这个专题里的抒情达意,都是伤啊苦啊悲啊这样的情感,离不开艰难苦恨、怨仇悲伤。导致这种情感背后的原因,是否都一样呢?这个问题有点综合性,稍微有点难度。同桌之间可以讨论讨论。抒发这种类似的情感,原因有哪几种?(同桌讨论)

生:一方面有个人命运的原因,比如怀才不遇,命运多舛,明显表现出来的就是《滕王阁序》;另一方面还有一种情感就是国仇家恨,亡国之情,比如李煜的《虞美人》,像《声声慢》里也有北宋灭亡之痛,像《登高》,杜甫在经历安史之乱后对国破家亡的情感也在其中。

师:那么像《蝶恋花》这种呢?

生:它应该抒发的是离别之情。

师:我们可以称之为亲友离别。(板书:命运多舛、家国破灭、亲友离别)

师:很好,你一下子就概括出三方面,而且每一个方面都很准确。同学们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啊?像《锦瑟》是通过什么来引发情感的?还有欧阳修听到什么引发人生感怀的?

生:“锦瑟无端五十弦”,欧阳修是秋声。

师:也就是说,听到或者看到某种客观的事物,引发抒情,我们可以称作“自然感兴”(板书),也许还有其他原因,但这四种是最基本的原因。

【PPT】3.了解抒情凭借:怎样来抒情?

师:种种原因,让诗人“情郁于中,必发之于外”。怎么发呢?这个专题一般是通过外在的人、事、物、景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大家再看看,作者大多数是借用哪一个季节的景来抒发自己的情的?

生:秋天。

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古人抒情如此钟情于秋天?为什么秋景能引起人的感怀呢?这个问题带有研究的性质了,中学生目前能对这个问题做出比较深刻有说服力的阐述,还不太多。我不知道你们能说出多少,大家先讨论讨论吧。(学生讨论)

生:我大概想出了三点。

师:了不起,你一一道来。

生:第一点,首先是秋天树木飘零,这时候会自然想到万物飘零,生命的飘摇。第二点天气转凉,如果你在远方远离家乡,你会担心到亲人也会不会受凉。还有就是秋天天高气爽,这时候烟飞云敛,就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天地的辽阔,正如毛泽东所写的“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师:很好,条分缕析,但我觉得你这三点可以合并为一个方面,就是秋天的季节特征让人特别容易伤感。还有同学能想到其他方面吗?(板书:季节)

生:秋天有很多节日适合抒发这种思念之情的,比如九九重阳节,中秋节等。

师:你从秋天的节日习俗方面来考虑,无意中已经触及到了文化母题了。过去征战打仗,沙场点兵,往往在秋天。刑场处决犯人,一般也在秋后问斩。所以秋天总是跟战争、离乱、离别、死亡连在一起,于是就跟怀念离人、叹息自己连在一起。说的再远一点,“人生一世,草生一秋”,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所以中国人好像都会在秋天悲伤,这是文化基因决定的。(板书:文化基因)除此以外,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我感觉这也是中国文人的传统,自从宋玉《九辩》之后,好多诗人都争相效仿,这也是一个原因。

师:很好,你还会引经据典,从文人的写作传统角度解释。(板书:文学传统)除了跟季节有关以外,跟诗人本人的性格有没有关系?

生:有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总是特别多愁善感。

师:说得好,焦大一般不会悲秋,林黛玉肯定会悲秋,这跟人的性情、性格、兴趣、习惯都有关系。(板书:文人性情)不得了,大家一下子找到了这么多个原因,还有吗?

生:秋下面加一个心字就是一个愁字。

师:很好,你能从文字的角度去考虑,正所谓“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愁就是秋之心啊,这其实也跟文化基因有关系。

生:秋是收割和积蓄,跟金相关,与兵有关。往往是人的情绪的收蓄,自然会感到寂寥。

师:你从庄稼的收蓄联想到情绪的收蓄,把《秋声赋》活学活用了,收割就是杀戮,从中可以体会人生的无常。这也是秋天在中国文化里特有的意涵。这也跟文化传统有关。我也来补充一点,文人总是自命清高,自命清高的文人往往很难兼容于这个社会,所以他往往做不好官,做不好官他就有人生的挫败感,跟秋天的萧条枯败内外都能相应地沟通,这就是人生之秋。(板书:作者身世)

师:现在,我们把刚才的讨论做一个总结,为什么诗人习惯于“悲秋”?首先是秋天的萧飒,会引起人的悲凉之感,而很多知识分子到了人生的秋天,仕途不顺,人生之秋和自然之秋相应,不免因自然而感慨。感慨之余,便形诸文字,历代相传,悲秋便成为一个文化母题,沉淀到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里去了。这就是“文化之秋”。文人悲秋,是一个高深的研究话题,我们以后可以做个博士课题。下面我们再回到诗歌的鉴赏中,为什么我们不习惯于直接抒情,而是喜欢转弯抹角地间接抒情?大家再来讨论一个研究性问题,作者转弯抹角借助其他东西来抒情,它的好处有哪些?

【PPT】4.体会抒情效果: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如果只说我非常痛苦的话,他人不了解你的经历也无法感受到你的痛苦,如果你用有些比喻表达出这种痛苦,比如“梧桐更兼细雨”那种凄清的氛围,在描述的过程中读者也能体会到这种感情,将它具象化后直接可以引起我们共鸣。

师:你的这番话就是一篇研究性小论文的轮廓。你其实是说,情感的类型化会引起共鸣,讲得很好。(板书:类型化、共鸣性)

生:使文章更加有内涵更丰满,使情感更加具体。

师:说得简洁。情感这种东西是最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叫作抽象,可是一旦借助具体的东西就变得生动形象,也就是你说的“丰满具体”,我们称之为“形象化”。(板书:形象化、具体性)还有吗?

生:可以从情感的来源来分析,比如李商隐的《锦瑟》,我们可以通过它来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

师:这就是情感的脉动,变得立体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可以说是情感的“渊源性”。(板书:立体化、渊源性)还有其他的好处吗?

生:使情感丰富化。人的情感其实很复杂,文学应该表达人的复杂情感,比如《锦瑟》。把情感渗透在描写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可以使读者超越作者的情感。

师:说得很好。情感的丰富性就是情感的多元化,跟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都有关系。(板书:多元化、含蓄性)不得了,我们概括了这么多条好处,还有没有?我好像听到你的声音,叫做身临其境?

生:带入感。

师:带入感?是不是把读者带到一个情境中?(学生点头)你用了很时髦的一个词,我们用简单一点的,“临场感”行不行?(板书:临场感)就是深入其中,如临其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我们读到它,马上会浮现出一种场面,好像自己也坐在杨柳底下,跟柳永惺惺相惜。

师:古诗词用间接抒情能产生这么多的好处,我们在鉴赏的时候能讲出一两种道理,就是一篇很好的鉴赏文章。现在,我们要把刚才讲的这些话题归结起来。当我们要鉴赏一首诗的抒情艺术的时候,我们怎么办?其实我们只要把刚才几个问题合起来,一一串联,就是一个很好的鉴赏答案。

【PPT】5.形成鉴赏模式:有什么好处?

师:简单地说,谁在抒情?抒发一种怎样的情?因为什么抒情?借助哪些东西抒情?能起到什么效果?这不就是一个很完整、很完美的鉴赏模式吗?按照这个思路写出来的答案比一般的参考答案肯定还要好,我们试试看好不好?我先示范一下。

【PPT】根据下面词句,说说李煜下列词句抒情的特点。

《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浪淘沙》: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乌夜啼》: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师:它们共同的特点便是将人生的愁绪比作流水,我们就按照刚才的思路来鉴赏这些句子。三句词都是李煜所写,李煜是什么样的人啊?他是一个亡国之君,同时又是一个很会写词的词人。他因什么抒情啊?因为国家破灭了。他借用什么来抒情啊?流水。流水有什么特点啊?绵长不绝。因此,它抒的情有什么效果?化抽象为具体,化即时为久远。现在,我们把这几个问题串起来,就是下面的答案。

【PPT】李煜作为南唐最后一位君主,有着一般亡国之君的沉痛,但他又是一位蕴藉的词人(谁?原因?),所以在词中运用滔滔滚滚、长流不反的江水(通过什么景物人事?),通过隐喻(借景抒情)的方式(什么方法?),表达了绵绵不绝的家国之思和亡国之恨(什么感情?)。哀思极深,沉痛极深,但又有情志之雄、气象之阔。(什么效果?)

师:下面我们做个课堂练习。

【PPT】课堂练习:分别解释下面词句中“月亮”意象所包含的情感。

《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蝶恋花》: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闻王昌龄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师:每一组做一道题目,按照刚才的模式来写,我分别请四位同学来黑板上写。其余同学在下面做题。(学生做题)

师:四位同学的答案文字比较详细,我们一一看来。先看第一个答案。“李煜是南唐后主,亡国之君,又是一位杰出的词人。他借景抒情,借明月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和亡国的愁苦,拿明月的圆满和家破国亡形成对比。”大家说说看,这个答案还可以修改吗?最后一个句子写的是方法还是什么?实际上可以把最后一句移到前面去,这样是不是好一些?再加一句好处?

生:使这种情感具体可感。

师:还有一点,这种表达是否可以更好一点?亡国的愁苦可以放前面一点,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放后面,因为他是一国之君。修改成这样:“李煜是南唐后主,亡国之君,又是一位杰出的词人。他借景抒情,拿明月的圆满和家破国亡形成对比,抒发了亡国的愁苦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并使这种情感具体可感。”

师:我们来看第二个答案。“晏殊作为一个北宋词人,对女子的闺怨之情有很深刻的体会,因看到明月光照到人家里,触景生情,表达了闺中女子离别之苦,对远方游子深切的思念之情,使情感强烈可感。”作者用的是什么手法?对比法?反衬法?拟人法?这个答案怎么改更好一些呢?你自己来试试看。

生:晏殊作为一个北宋词人,对女子的闺怨之情有很深刻的体会。他借用的拟人手法,描绘一个独自在家的闺阁女子,因丈夫离去饱受离别之苦,作者以明月穿过朱户的乐景来反衬哀情,感情从隐微到强烈,体现了愁之深,思之远。

师:如果满分是10分,你这个答案应该能得10分,因为你补充了间接抒情的方法,而且你将“可感”两个字具体化了。

师:我们再来看看第三个答案。“李白作为王昌龄的挚友,面对友人左迁龙标的贬谪,通过将自己的离别伤怀和对友人的安慰寄托于明月的方式,借景于情,使自身的情感能够同明月一道伴随友人直到天涯海角,体现出情谊之深厚绵长。”

师:左迁龙标的贬谪?不通,应该说“贬谪到龙标”。借景于情,应该是“寓情于景”,我们把你的答案整理一下:李白作为王昌龄的挚友,得知友人贬谪到龙标,便将自己的离别伤怀和对友人的安慰,寄托于明月,这种寓情于景的方式,使得诗人的情感能够同明月一道伴随友人直到天涯海角,体现出情谊之深厚绵长。因为,你在黑板上写,如果在桌位上写,可能写得更好。

师:我们来看第四个答案。“北宋词人柳永在与其妻子分别时极度哀伤,借残月之不得完美,抒发与家人离别之不得团聚的悲愁和无奈,其情婉约细腻却绵长。”答案组织得很好,几乎不用多改,但你的时间也花得最多。不过这里稍微要改一下是“柳永在与其妻子分别”,柳永当年是和妻子分别吗?

生:(大笑)不是!

师:不是妻子是谁?(学生迟疑)你们很纯洁,不肯说出那个词。(又大笑)符合事实一点,就算女友吧。

师:好!我是随机叫四位同学上来写的,如果每题10分,你们都是8分以上,说明同学们基础很好,吸收很快,模仿能力更强。下面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我拟的一些答案,实际上并不比你们高明多少。

【PPT】(1)《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身份),眼看着东风依旧,奢华不再,明月依旧,家国无存(原因),词人借着明月和东风(景物),通过回忆和对比手法(方法),把一个朝代的更替引起的君主的哀伤(情感)表达得含蓄而明白,浓烈而深沉(效果)。

(2)《蝶恋花》: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词人模拟思念远人的女性(身份),通过拟人手法(方法),拟写明月不解离恨之苦、长夜照彻(景物),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彻夜无眠的情景和怅然(情感和效果)。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人李白因为好友王昌龄的迁谪(身份和原因),把一腔担忧和牵挂托付给清风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诗友(方法和景物),清风和明月成了情感的媒介和信使,使愁心富有形象性和现场感(效果)。

(4)《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词人面对情人别离(身份和原因),通过想象(方式),描摹了残月西沉、秋风袅袅、柳岸阴冷的场景(景物),抒发了时过景迁、昨日不再的感慨(情感)。离情之凄凉、风景之凄幽、怀人之邈远皆从残月见出(效果)。

师:这两堂课就到这里。诗歌的抒情,是诗歌之所以动人的根本原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就是这个道理。我们面对一首诗歌,能够共鸣,能够感动,久而久之,男生就会变成绅士,女生都会变成淑女。

专家评说

引导学生更上层楼

王尚文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复习课难上,由于语文教学的内容主要不是语文知识,和数理化等科相比,语文的复习课更难上;而诗歌单元的复习课又是难中之最难者,尤其是“不带教学参考书,也没有其他资料可以参考”的诗歌单元复习课,要上得好,确实难。但褚树荣老师,硬是在“蜀道”上翻山越岭,直上峰顶!而且气定神闲,轻松自在,不能不让人由衷佩服!

褚树荣老师,我虽接触不多,但深知他的人品、学问、才气实为语文教育同行中的佼佼者。这堂课他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了他对语文教育的热爱,语文素养的深厚,教学智慧的不凡。复习课当然不能炒冷饭,也不应完全另起炉灶,在众多选择中,他抓住了“抒情性”这一牛鼻子,于是节奏、音律、意象、意境、情感、方法、技巧等等就都尽在其中了,正如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其最明显的特点,约略数之,起码有三:一是温故与知新的融合——以“抢答”温故,继而以故入新,更妙在入新后,不落痕迹地适时顾盼旧知;二是应试与素质的融合——我曾在一名校听一堂复习课,就是让学生就所复习的课文出一张语文试卷,学生兴致也颇高,但似乎有偏应试之嫌,而褚树荣老师却能让两者从容对接;三是语文与人文的融合,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褚树荣老师和学生一起修改学生答案的那一部分,如:

师:我们来看第四个答案。“北宋词人柳永在与其妻子分别时极度哀伤,借残月之不得完美,抒发与家人离别之不得团聚的悲愁和无奈,其情婉约细腻却绵长。”答案组织得很好,但你的时间也花得最多。不过这里稍微要改一下是“柳永在与其妻子分别”。柳永当年是和妻子分别吗?

生:(生大笑)不是!

师:不是妻子是谁?(学生迟疑)你们很纯洁,不肯说出那个词。(又大笑)符合事实一点,就算女友吧。

很“语文”,又很“人文”,天衣无缝,简直就是神来之笔。人文,固然有的时候很壮烈,但更多的是平凡、平常甚至琐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课堂上,褚树荣老师就这么一步步引导学生更上一层楼,在课文已经学过的基础上,占领了一个新的制高点,让学生领略到了新的风景。我看的虽然只是实录,但我能切真地感受到在快下课时学生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气氛。

根据评课的八股,必得要提点意见方才圆满。我只得吹毛求疵,勉勉强强补上几笔。学生的答案有云“晏殊作为一位北宋词人,对女子的闺怨之情有很深刻的体会”,其实这句话是有点语病的:前后不连贯,为什么“作为一位北宋词人”,就会有如此这般的“体会”呢?可惜褚树荣老师没有当堂指出来。另外,课的引子部分,有这样的对话:

师:对,抒情正是古诗词的基本特点。请大家打开专题齐声诵读《声声慢》这首词。(学生齐读)

师:这首词哪一句话点出了作者的感情?

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师:对,这是典型的抒情。除了这一句,还有没有其他的句子也是抒情?

这也就是我要向褚树荣老师请教的地方:任何一首优秀的诗词,都是一个完整有机的生命体,每一句都为构建这个生命体做出了各自独特的贡献。要说抒情,句句都在抒情,典型的如《登幽州台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很难说“哪一句话点出了作者的感情”或“有没有其他的句子也是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