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档案曹勇军,男,山东人。南京市第十三中学语文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高级教师。荣获江苏省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背景描述2012年12月4日,我应广西壮族自治区教研室之邀,参加“八桂语文教育论坛”,借班执教观摩课《赤壁赋》。教学设想《赤壁赋》是传统名篇,既好教又不好教。最后用一个假设猜想的问题(猜一猜,苏子写《赤壁赋》最想表达的意思在哪一段?......
2023-07-21
名师档案
黄明勇,成都七中语文教研组组长,成都七中语文学科牵头人,成都市特级教师,成都市学科带头人,成都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四川省骨干教师,四川省教育厅四川师范大学基础课程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公开发表论文及文学作品100多篇,出版著作1部。近几年在国家核心刊物发表中学教育教学论文30多篇,且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5篇。多篇文章被作为《中学语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等国家级核心刊物要目推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封面人物。主持国家级、省市级课题3项,在市、省乃至全国举办学术讲座(或示范课)20多场。倡导“玩语文”。 2013年应邀在全国中语会年会作学术报告《语文也可以这样玩》。“玩”不是娱乐,而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态度、方法和价值观,是开放的语文教学观的实践,是对功利教育的突围。在“玩语文”中实现语文成绩的提升、语文素养的积淀和个人生命的成长。
背景描述
授课班级为成都七中高2016级8班。该班为理科实验班。学生综合成绩较好,语文基础较好。虽然绝大部分学生立志学理科,但对语文学习积极性较高,不仅因为三年后考名校学生需要优异的语文成绩,同时经过高一半学期的调动,学生普遍热爱语文,喜欢读书,喜欢语文活动,特别是开展语文小组学习活动。我们一上高中,就按相邻座位分了若干语文学习小组。民主选举了组长,规范了小组长的职能,比如记录、组织、督促等;组员讨论的环节,比如分享、点评、推荐、集体分享等。这次上人教版必修1梳理探究单元《奇妙的对联》,应该适合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当前很多学生的学习天地囿于课堂、试卷、考试,几乎不读书,更谈不上深入社会生活实地考察学习。很多学生完成资料收集,基本上在网上查寻。这次上梳理探究课,希望学生走出书本和课堂,到实景去收集对联。8班的同学接到老师的实景学习任务热情很高,很兴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背景。我们语文组一位年轻教师赛课就上的《奇妙的对联》。他的上课思路基本上是讲清对联知识,欣赏优秀对联,虽然也创设了很多课堂参与活动,但我以为没有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更谈不上探究思维。同时,我又到成都另一所著名学校听公开课,也是讲的《奇妙的对联》。他总共上了两节,第一节老师讲对联知识,介绍名联,第二节老师精心准备了训练,请学生做题,包括高考题。看起来很有考试实效,但既没有对联的梳理探究思维训练,又没有对联的传统文化熏陶。我觉得很多老师在如何上类似梳理探究课存在教学误区:停留在知识讲授层面,教学价值追求旨在考试分数或者表面的课堂热闹。缘于以上背景,我想上一堂真正的梳理探究课,或者说真正的对联的梳理探究课。
教学设想
本课为梳理探究单元之《奇妙的对联》。基本设想是体现本单元梳理探究的教学思想。所谓梳理探究,应该体现收集占有资料、探寻规律、文化熏陶三个要义。当前梳理探究课教学设计的误区是仅立足知识传授,追求训练效果,创设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本课设想关于对联的知识肯定要讲,但不在课堂上讲,通过微课让学生在课前学习。课堂设计训练题,检测学生课前微课学习效果。在学生掌握对联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实地收集对联资料,并对掌握的对联进行文化规律的探寻。将班级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聚焦在名胜联、餐饮联、宾馆联、学校联四个方面进行实景拍照。学校联又聚焦为成都三所齐名的中学:成都四中(成都石室中学)、成都七中、成都九中(成都树德中学)。在课堂学习中,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享,集体展示探究成果(包括最感兴趣的对联、探寻出对联的文化特点),最后为成都三所著名中学(石室、七中、树德)的校门拟写对联。本教学设想的关键词:微课学习、小组学习、实景收集、规律探寻、对比思维、集体分享、对联拟写、生活体验。也可以概述为,课前学习微课,了解对联知识(格律),分语文学习小组,深入生活,收集本地(成都)你认为有趣或优秀的对联,重点收集名胜联、餐饮联、宾馆联。收集并梳理,探寻其规律(文化特征)。上课先检测微课学习情况,温习对联基本知识,然后小组讨论,梳理所收集的对联的文化规律。然后班级集体分享,重点鉴赏你认为有趣或优秀的对联以及对联的文化规律。老师点拨和引导探究思维(对比),最后体验生活,为成都七中、成都四中、成都九中三所成都著名高中的大门拟写一副对联。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对联常识,包括对联种类、字数、平仄等。
2.欣赏名联,重点从对联格式欣赏其对仗的工整性。
3.收集整理探究生活中对联的文化规律。
4.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对联)的奇妙韵味,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对联)的热爱之情。
5.尝试运用对联常识创写对联。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生活体验、分组讨论、对比探究、微课自学、社会实践、教师引导。
【教学过程】
1.微课的制作与学习
(1)对联的名称及来历
俗称对子,雅称楹联、楹帖,(楹,建筑物的柱子)常张贴、悬挂在或镌刻于门上、柱子上。对联是汉民族文化圈特有的文学样式。由骈文和律诗的对偶句演变而成。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最早的桃符——神荼、郁垒(驱鬼大神)可能就是最先的对联。如宋代王安石的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其“新桃”“旧符”就是所说的桃符。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于964年除夕“题桃符”:“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此联被称为中华第一联。
桃符
(2)对联的特点
从格律看,对联有以下主要特点: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节奏相应、平仄相对(仄起平收)、内容相关。字数相等,即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里,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如,满目琳琅金镶玉缕/一堂璀璨霞蔚云蒸。词性相同,即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等。如,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墙”对“水”都是名词,“头”对“面”都是方位名词,“草”对“花”都是名词。结构相当,即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尽可能相同,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并列对并列……节奏相应,即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如,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平仄相对,即上下联尾字平仄相反:上联为仄,下联为平。也就是俗话说的“仄起平收”。内容相关,即上下联内容要密切关联,形成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分为:正对、反对、流水对。正对即上下联相似、相关,内容上互相补充、衬托。如,台榭参差金碧里/烟霞舒卷画图中。反对即相反或相对,内容上互相对照、相反相成。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串对(流水对)即一句话分成两句说。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对联的种类
①按用途可分为春联,如“上上下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添一岁/家家户户,说说笑笑,欢欢喜喜,均过新年”。婚联,如“并蒂新开幸福花/同心永结富裕果”。挽联,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赠联,如“人生得一知己足已/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自勉联,如“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名胜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②按技巧可分为回文联,如“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数字联,如“即使十考九败八题七空六科五挂四门俱推三诊两哭一蹶不振/也要一心两用三天四套五夜六醒七百高分八号九号十分得意”。叠字联,如“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顶针联,如“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拆字联,如“踢倒磊城三块石/剪断出字两重山”。双关联,如“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同音联,如“烟沿艳檐烟燕眼/雾舞骛坞雾吾屋”。
③按字数可分为短联(十字以内)、中联(百字以内)、长联(百字以上)。
(4)对联的张贴
张贴对联很讲究。一般的规矩是,面向门站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结尾仄声的是上联,结尾平声的是下联。横批的书写自右而左。
(5)对联之最
中华对联文化源远流长,在这幅文化长卷里,留下了很多艺术之最。现撷取一二。
①最长的对联
云南昆明滇池大观楼的长联堪称“古今第一长联”,为清朝孙髯翁所做,共180字。
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蜓,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另有清朝张之洞《屈原庙湘妃祠联》408字;潘炳烈《武昌黄鹤楼联》350字;钟耘舫《六十自题寿诞联》892字,《成都望江楼崇丽阁联》212字,《江津临江城楼联》1612字。
②最难读的对联
上联:调琴调新调,调调调来调调新
下联:种花种好种,种种种成种种香
上联:长长长长长长长
下联:长长长长长长长
横披:长长长长
(徐渭题豆芽菜店)
③最智慧的对联
例1: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梁启超)
例2: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郭沫若)
例3: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王羲之)
④最市井的对联
例1:张口闭眼,喷云吐雾,谁家男人像你这烧火老倌/搬舌弄嘴,说风道雨,哪个女子似我那泼水夫人
例2:辣的昏天黑地/麻得死去活来
⑤最难对的对联
例1:河汉汪洋,江湖滔滔波浪涌/雲霄雷電,霹雳震震霈雨霖
例2:上联:烟锁池塘柳(含金木水火土)
下联:深圳铁板烧 或者 锈堵油烟机
(6)作业
①请认真学习微课内容,上课时检测。
②请学习小组分别收集相关对联:名胜古迹、餐饮店、宾馆。
③请同学们为成都四中、七中、九中校门分别拟写一副对联。
2.微课学习检测
(1)下面的对联使用了相同的手法,请研究每副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字。
①天对( ),雨对( ),大陆对( )
②春对( ),秋对( ),暮鼓对( )
③鸿是( ),蚕为天下虫
④踏破磊桥三块石,劈开出路( )
答案:①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②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③鸿是江边鸟;④劈开出路二重山。
(2)对联寻亲
请用线条将对应的上下联连接起来。
①雨洗杏花红欲滴 a.近水遥山皆有情
②一寸丹心图报国 b.日烘杨柳绿初浮
③江河不洗古今恨 c.人情练达即文章
④清风明月本无价 d.两行清泪为思亲
⑤世事洞明皆学问 e.天地能知忠义心
答案:雨洗杏花红欲滴——日烘杨柳绿初浮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江河不洗古今恨——天地能知忠义心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3)请选出最恰当的一句作为下联:
冬尽梅花点点,_________________
A.万户杨柳依依
B.千家喜气洋洋
C.春回爆竹声声
D.春来微风缕缕
答案:C.春回爆竹声声
(4)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语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的上联调整下联。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
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下联: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
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答案: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5)根据初中课文内容,将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_______欧阳修_______
下联: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答案:醉翁亭里欧阳修把酒言乐
(6)请问对联有哪些特点(格律)?
答案: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节奏相应、平仄相对(仄起平收)、内容相关。
3.看看我们收集梳理的生活中有趣的对联
先分学习小组内交流,由小组长组织。然后小组内相互点评讨论,重点探讨收集到的生活中的餐饮、宾馆、名胜联的文化特点。最后推荐班级交流,重点分享小组成员最感兴趣的一副对联,并探寻其文化规律。
4.以小组为单位,推荐组员,在全班集体交流
估计同学交流最感兴趣的对联没有困难,而且同学们对此最感兴趣。可能探寻生活中收集到的对联的文化规律比较困难。为此,需要老师予以思维方法的指导。
建议采用对比方法。
外国餐厅门口的标语:‘Don't stand there and be hungry,come on in and get fed up.’(翻译:“别饿着肚子傻呆在那儿,进来吧,吃顿饱饭!”)
中国餐厅门口的标语:湘缘京华品五味肴馔/悦满轩堂聚八方宾朋
比较中外餐饮门楣标语可见:外国人重在功能指示,具有幽默风格;中国文化既重功能指引,更显庄重典雅。
总结对联文化之奇妙(特点):
第一,中国特有的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结合:典雅美,含蓄美,对称美,书法美。如江南贡院的对联“变化鱼龙地/飞翔鸾凤天”就有典故和隐喻,具有典雅之特点。
第二,蕴涵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意趣:如嵌字、谐音联、祈祥瑞等。如成都望江公园中薛涛井的对联:“夕阳红到枇杷阅古今过客词人苔荒洪度千年井/春水绿生杨柳触多少离愁别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嵌了薛涛的人名、地名及其诗句,如嵌诗句“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颇有文化意趣。也可回顾微课中对联的种类内容(按技巧分),从而体会其文化意趣。回文联: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数字联:即使十考九败八题七空六科五挂四门俱推三诊两哭一蹶不振/也要一心两用三天四套五夜六醒七百高分八号九号十分得意。叠字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顶针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拆字联:踢倒磊城三块石/剪断出字两重山。双关联: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同音联:烟沿艳檐烟燕眼/雾舞骛坞雾吾屋。
再比如这副对联(请朗读)。
上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下联: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上联: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下联: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问:妙在何处?
答:谐音双关。
再看下面这副绝对(尚未对出下联)。
上联:下大雨,恐中泥,鸡蛋、豆腐留女婿,子莫言回。
下联:?
问:妙在何处?
答:谐音双关,大俗大雅。(夏大禹、孔仲尼、姬旦、杜甫、刘禹锡)
第三,体现中文的智慧性、丰富性、功能性、符号性(文化标志)。
如:小夏参观某一处古建筑物时,抄录了其中四副对联。请判断这四副对联分别应悬挂于何处,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六礼未成转眼洞房花烛/五经不读霎时金榜题名
②饱德饫和真福食/肴仁馔义即养生
③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
④琴瑟春常在/芝兰德自馨
A.寝室/书房/厨房/戏台
B.寝室/厨房/书房/戏台
C.戏台/厨房/书房/寝室
D.戏台/书房/厨房/寝室
答案:C
本题体现了对联的功能性,对联的张贴很讲究位置和功能。
5.我也试试写对联
为成都最有名的三所中学(成都七中、石室中学、树德中学)校门写对联。
实景观察发现,这三所著名中学门口都没有对联。
先推荐小组交流所写的对联,然后老师点评,看格式特点和文化要素。最后老师展示自己拟写成都七中学校对联。
七彩汇聚墨池书香百年
中梁砥砺曦园人杰千秋
课堂实录
一、回顾微课学习,掌握对联常识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在预习时,同学们学习了微课,我们先一起来看看大家的微课学习情况。这里有几道题。
【PPT示】
题1.下面的对联使用了相同的手法,请研究每副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字。
(1)天对( ),雨对( ),大陆对( )
(2)春对( ),秋对( ),暮鼓对( )
(3)鸿是( ),蚕为天下虫
(4)踏破磊桥三块石,劈开出路( )
生: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小时候背过一部分《笠翁对韵》,这几句就是《笠翁对韵》里面的句子。
(生惊讶,鼓掌)
师:常言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这位同学却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啊!厉害!
(生鼓掌)
师:再看第(2)小题。
生:春对秋……
生:春对秋不行,因为后面已经有“秋对什么”了,前面显然不应该用“春对秋”,是不是可以“春对夏,秋对冬”呢?
师:同学们觉得呢?这位同学的分析行得通吗?
生齐:可以!
师:第(2)小题后面还有一个空,“暮鼓对()”,你再试试填上呢?
生:根据微课中的知识,对联的同一位置上的词语应该相关或相对,这样来看的话,“暮”字可以对“晨”字,暮鼓对晨钟!
(生惊讶,鼓掌)
师:怎么样,可以吗?
生齐:可以!
师:为什么可以?能说说理由吗?
生:我去过西安,西安古城中心有钟楼和鼓楼,两个楼离得很近,早上钟楼响,报时,傍晚鼓楼响,也是报时,所以“晨钟”配“暮鼓”是绝配。
师:这位同学讲得很有趣,用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印证课本里的知识,恰好就是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生活即语文,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啊。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看看第(3)题该怎么做?
(学生思考)
师:有点像字谜,想想可以从哪里寻找到破题的提示?
生:可以根据后一句的提示来完成,后一句“蚕为天下虫”采用拆字法,把“蚕”的上下结构拆开来说。前一句的“鸿”字是左右结构,就可以拆成“江”和“鸟”,所以答案应该是“鸿是江边鸟”!
(学生鼓掌)
教师:这位同学很善于观察啊,从已经给出的对称句中找提示,提炼一种办法,再运用这个办法去解决新问题。很聪明的做法!下面的第(4)题,同学们都可以自己来尝试找方法。
生齐:踏破磊桥三块石,劈开出路二重山。
师:不错不错,同学们在简单的对对子上已经越来越有语言感觉了。其实,学习对联,除了要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之外,还需要背记一些常用的对子和常见的搭配。
师:再来试试这个题——“对联寻亲”。
【PPT示】
题2.对联寻亲:请用线条将对应的上下联连接起来。
①雨洗杏花红欲滴 a.近水遥山皆有情
②一寸丹心图报国 b.日烘杨柳绿初浮
③江河不洗古今恨 c.人情练达即文章
④清风明月本无价 d.两行清泪为思亲
⑤世事洞明皆学问 e.天地能知忠义心
生:①应和b搭配。因为“雨洗杏花”和“日烘杨柳”都是主谓宾结构,符合对联上下联“结构相当”的要求;再看后面的“红”对“绿”,都是颜色,末位的“滴”字对“浮”字,都是动词,也相当。
师:这个同学讲得很有学术味道啊,分析得很严谨,大家注意到没有,他在讲自己的答案时,很巧妙地回顾了我们微课的学习内容,利用微课中涉及到的对联知识和对联规则来解答并印证自己的答案,活学活用,增加胜算。
生:②和d搭配合适。“一寸”搭配“两行”,“丹心”对“清泪”,“报国”对“思亲”,因为中国传统古代文化讲求“忠孝”,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恰好与这里的“报国”“思亲”对应。
生:③和e搭配合适。“江河”对“天地”,从结构上来看,“江河”是并列的名词组成的,“天地”也是并列的名词组成的,而且这两句的意思很连贯,应该是一副对子。
生:④应和a搭配。“清风明月”对“近水遥山”,从外部结构上看,分别都是两个名词组成的并列结构,符合“结构相当”的要求;从意象的选择上看,“风月”搭配“山水”是最相称的,而且意境也是协调统一的。
生:⑤应和c搭配。因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副对联很著名,它是《红楼梦》第五回里,贾宝玉在秦可卿房间里看到的对联。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副对联!
师:同学们同意这样的搭配吗?
生齐:同意!(鼓掌)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这两个练习就是希望大家利用微课所学的知识来解答,说是检测微课学习成效,其实是在帮助大家回顾微课的知识。微课视频里面已经跟同学们讲了对联的基本知识和做对子的基本方法,如果在做题的时候遇到疑问,同学们可以把微课视频调出来回顾一下。我们再来看下面几个题,逐渐增加挑战难度了。
【PPT示】
题3.请选出最恰当的一句作为下联:
冬尽梅花点点,_________________
A.万户杨柳依依 B.千家喜气洋洋
C.春回爆竹声声 D.春来微风缕缕
生:我选C,“春回爆竹声声”。首先,我感觉这副对联看起来像春节张贴的用来迎春的对联。然后,看上联的开头写的是“冬尽”,意思是冬天快要结束了,但是这个时候绽放了梅花,开得还不只是一朵两朵,应该是很多梅花,才会写“梅花点点”,这个画面给人的感觉并不萧条,反而有点喜悦的红色。所以,上联营造了一种氛围,就是冬天即将结束,春天即将来临的喜悦情绪。所以,“冬尽”对“春回”,从节令上来讲是非常工整的,“梅花”对“爆竹”,“点点”对“声声”,也对得起,也符合整体意境。
师:有没有不同答案?
生:我选D。
师:能阐述一下理由吗?
生:“冬”对“春”我没有异议,但是“冬尽”就是冬天结束了,冬天离开了,那么下联应该对“春来”更合适。
师:出现争议了。究竟哪一句更适合作下联?
生:要看平仄的要求。
师:平仄有什么要求?我们在微课里面学习的对联平仄的规则是什么?
生:一般来讲,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的一声和二声是“平声”,三声和四声是“仄声”。对联的平仄要求主要看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上联的尾字是仄声,下联的尾字应该是平声。
师:这就是我们在微课里说的“仄起平收”。那么用这个规则来判断这道题,应该选哪个?
生齐:选C。
【PPT示】
题4.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语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的上联调整下联。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生: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红雨树边,此间有尧天舜日
生:每一句的内部结构也应该调整。比如第二句“千古英雄”要对应“一庭佳丽”,第四句的“山外白云”要对应“树边红雨”。所以是“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尧天舜日”。
生:最后一句不对!按照平仄的要求,“仄起平收”,所以应该是“舜日尧天”。
师:这道题要考虑对联的多项规则,包括词性相同、结构相当、平仄相对等等。
【PPT示】
题5.根据初中课文内容,将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_______欧阳修_______
下联: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生:醉翁亭下……(生笑)
师:在这里,上联的“上”字对“下”“中”“里”“外”都可以的,不必太拘谨。
生:醉翁亭中欧阳修饮酒言志。
生:还可以是“醉翁亭中欧阳修把酒言乐”。
师:同学们觉得如何?根据我们刚才回顾的上下联结构相当、尾字“仄起平收”的要求,这样对行吗?
生齐:行!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检测,黄老师感到同学们的微课学习已经过关了。我们再次回顾一下微课中的这个知识点,这是学习对联必须要掌握的内容——《对联的特点(格律)》。
【PPT示】
1.字数相等 2.词性相同 3.结构相当 4.节奏相应
5.平仄相对(仄起平收) 6.内容相关
二、小组合作学习,分享梳理成果
师:仅仅知道这些对联知识是不够的,学习对联和创作对联,还需要我们亲身实践体验。我们所学的对联在教材里面属于“梳理探究”模块,所以课前布置了一项作业,请同学们梳理对联。
师:对联的数量有很多,对联的分类也有很多种,黄老师要求同学们重点梳理成都的“名胜”“餐饮”“宾馆”类对联,并且要求实地走访,亲自考察成都本地的对联。现在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周末梳理的对联拿出来,先在学习小组内分享。在分享鉴赏的同时,请同学们推荐出本小组成员最感兴趣的一副对联,并探寻这副对联的文化特点。请小组长做好讨论记录。
【PPT示】
看看我们梳理的!
要求:学习小组内交流,推荐小组成员最感兴趣的一副对联,并探寻其文化特点。
师:我们先来看同学们收集的“名胜”类对联,好吗?
(各小组争先恐后举手)
生:我们小组的对联中,有关“名胜”的对联,最独特的是这副写八仙的对联。它的上下联各8个字,其中每一个字又都是合成字。以前我以为是随意编造出来的字,但后来认真查阅了相关资料才知道,每个字的内部本来都是一个常用的词组,由于使用的频率很高,人们便在字形美观的前提下把它们变成了一个字。这副对联邻近的两个字可以组成一句话,所以依次读下来是:“钟离点石把扇摇,果老骑驴走赵桥,国舅手执云杨板,湘子瑶池品玉箫。洞宾背剑青风客,拐李提葫得道高。仙姑敬奉长生酒,彩和花篮献蟠桃。”
教师:既然是“奇妙的对联”,你认为这副对联奇妙之处在哪儿?
生:我认为首先内容是写的“八仙”,一副对联把八个人的特点全都写进去了。其次,读出来会体会到对仗工整、平仄相对,有音韵和谐的美感。第三,在构造这些合成字时,考虑了形声、会意、象形的造字法。
师:也就是说,在造字上的特色是最突显的,使用造字法新造合成字,把含义丰富的句子揉合成一个字,显示了中文的智慧。
生:是的。我们小组投影出的这幅字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写的,从图片投影上可以看到一种书法的美感。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探寻对联文化特点时,看到了对联不仅内蕴丰厚,言有尽而意无穷,而且具有汉字字形之美,甚至还具有书法之美。能得出这三点结论,应该算是非常宝贵的思想成果了。祝贺第一个小组的同学们!
生:我们小组在“名胜”类对联方面推荐了武侯祠的“攻心联”。这是悬挂在武侯祠诸葛亮塑像两侧的一副著名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是清末赵藩写的,古今传诵。另外,我们小组还在成都一所学校的大门口拍到这样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虽然这所学校算不上“名胜古迹”,但这副对联题在这里还是比较符合气氛,传达了一种书香味,同时也号召这里的人有胸怀天下的责任心。因此,我们认为这副对联具有感召力。
师:刚才你提到的第一副对联,武侯祠的“攻心联”,从文化特点的角度看,你们小组认为它有哪些突出的地方呢?
生:首先,这是一副清代的对联,历史悠久嘛。其次,武侯祠里的对联其实有很多,全天下写诸葛亮的对联也有很多很多。但是,在诸葛亮的大殿,离塑像最近的柱子上,设计师却选择了挂这副对联,我认为应该是代表着对这副对联内容的一种肯定。也就是说,写得很贴切,对诸葛亮的一生概括得很到位。
师:也就是说,从这幅“攻心联”上,小组的同学们探寻出了两个方面的文化特点,一是对联历史悠久,二是对联的内容专属性比较强。对吗?
生:是这样的。
师:好,同学们,谢谢前面两组同学为我们开了个好头。其实,刚才同学们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我听到教室里有很多叫好或者惊诧的赞叹声,包括同学们情不自禁的掌声,我相信都是对我们前期收集环节的一种肯定和赞赏。但是,收集环节之后,我们要对这些成果进行梳理和探究,如果觉得对联对得好、写得妙,不妨再深入探寻一下,思维碰撞一下,究竟它好在哪里?为什么妙?可以尝试着从文化特点的角度切入。像第一个学习小组探究出的“内蕴丰厚”“汉字字形之美”和“书法美”就是文化特点,第二小组提出的“历史悠久”“内容专属性”“感召力”“与历史事件相关”这些特点,也是探寻文化特点的一种突破。继续来看同学们的成果吧。
生:我们小组推荐出来的是照片中的这副对联,是在成都画院看书画展时拍摄的——“入妙文章本平淡,濡染大笔何淋漓”。首先,从内容上看,这副对联挂在成都画院门口,是很恰当的,因为对联的内容符合画院本身的特点,具有书画气质。第二,我们再看它的书法,采用了小篆字体,显得庄重典雅,美观大方。第三,据我查证,这副对联的上下两联分别来自于不同的诗句:上联“入妙文章本平淡”出自南宋诗人戴复古笔下,原句是“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言语变瑰琦”;下联“濡染大笔何淋漓”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韩碑》诗,原句是“公退斋戒坐小阁,濡染大笔何淋漓”。所以,虽然是集句对联,但是流畅工整,有一气贯通之感。
师:简练一点,能不能请你提炼一下这副对联的文化特点?
生:巧妙化用传统诗句,或者叫运用了嵌字艺术,同时也具有书法之美。
师:碍于展示时间有限,我们接下来看看“餐饮类”的对联吧。
生:餐饮行业的对联和之前赏析的名胜类对联风格大不相同,比如“雅逸茶庭茶逸雅,清真菜馆菜真清”,这副对联的修辞十分有趣,不仅用了双关,还用了回文结构,顺读倒读都是一样的意思,可见作者心思巧妙。但我读来总觉得下联还有点讽刺意味,并且在语言上也不像名胜联那样典雅庄重,让人品味文化因素,从而缅怀历史、缅怀先祖等等,餐饮联的语言更偏重于口语化、生活化,以达到吸引消费者眼球的效果,简单明了。
生:我曾见过一副对联“老板人厚道,伙计手真巧”,通俗直白,老少都懂。
师:嗯,这个可以看出什么特点呢?
生:有点像之前武侯祠的那副对联,内容具有特定性、专属性吧。
师:哦,内容有专属性。也就是说一看这副对联就知道这里是吃饭的地方,功能性很强。
生:我们小组有一副对联很有趣,店铺招牌“罗哥板鸭”,上联是“味美江水,卤就美味板鸭”,下联是“酥香氤氲,成就香酥名扬”。这是星期天我们小组去成都的锦里实地拍摄的照片,其中的“味美”“美味”“酥香”“香酥”也用了修辞,读起来比较和谐,有音韵美。
生:餐饮类的对联中还含有地域文化特征。比如,我去年初中毕业的暑假去过西安,现在据说被认定是十几朝的古都了,那里餐厅的对联有些就明显具有皇家气派,像大唐芙蓉园里的餐厅对联、碑林里的餐厅对联。当然了,我说的这个环境特点既包括地域环境,也应该包括行业环境。
师:同学们前期的收集工作做得很充分,梳理工作也比较细致,现在探究到的文化特点也逐渐深入了。接下来,请同学们把梳理出的宾馆类对联也拿来展示吧。
生:我负责收集宾馆类对联,但是我跑遍了周边的宾馆,除了“宾至如归”这个牌匾之外,真的没有看到什么对联。但我不甘心,宾馆是睡觉的地方,家里也是睡觉的地方嘛,所以我爬楼梯爬完了我们那一幢的18层楼,拍下了每家门口的对联,但是觉得有点偏题,不好意思了。
(生笑)
生:我找到了一副宾馆联,但写得很一般(生笑):“洪福齐天财齐来,春色满店客满意”。就是想要赚钱,宾客满意。尽管用了修辞,但读起来还是大白话,完全不像前一个小组的同学说的西安餐饮行业的对联那么有文化水平。
(生笑)
师:这个不妨换一种说法吧,“大俗大雅”。刚才前一组同学不是说了么,地域环境和行业环境可能都有影响,所以写什么样的对联还要看给什么样的阅读对象看啊。
(生鼓掌)
生:我们小组在“圣祥宴酒家”门口拍了这张照片——“乐也罢愁也罢喝吧,穷也罢富也罢睡吧”,横批“喝好睡好”。这完全就是口语,一看就懂,懂了还会笑。所以,对联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更加平民化,这样就让中国语言文字更加有趣味性,更加有实用性,充满生活味儿,体现了语文无处不在。
(生笑)
生:这是在平安巷拍摄到的一副对联,上联“干饭稀饭茫茫”,下联“肥肉瘦肉嘎嘎”,横批“太实在”。这里面“茫”和“嘎”两个字明显是音译但不影响。“茫茫”和“嘎嘎”是小孩子口语的饭和肉,在这里听起来有一丝亲和力,这体现了四川的地域特色吧。不过,我还想就我们小组寻访的结果说点感受。我们发现,现在宾馆门口挂对联的已经非常少了,不知道是商人的文学修养不好不敢写对联呢,还是人们对于对联文化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淡漠了。这真是很悲哀的事情,令人心痛。
师:限于时间关系,同学们的梳理成果没有办法一一展示了,但从先前的展示来看,同学们的收集工作和梳理工作做得很用心、很细致。但要提炼对联的文化特点,好像还有一定的难度。同学们已经在小组合作探究阶段做了一些探究尝试,提炼出的文化特点很有意义,但角度似乎单一了些,思维还比较局限,文化特点的重复性比较高。
三、师生共同探寻,对比理出规律
师:那么,怎么提炼总结更有效呢?有哪些方法或者路径呢?刚才已经有同学用了对比的方法,把餐饮类对联和名胜类对联拿来对比,很有意思。其实“对比思维”完全可以成为我们总结规律的一项方法。
【PPT示】
对比1:
清华大学办公楼正门照片(悬挂“水木清华”对联)
四川大学办公楼正门照片(未悬挂对联)
师:这两所大学的办公楼门口,一个有对联,一个没有对联,同学们感觉有什么不一样的呢?
生齐:有文化!
生:典雅,雍容华贵。
师:这组对比照片,一下就带给我们视觉冲击感,有对联的大楼显得庄重典雅,有文气,似乎更符合“大学”的内涵。
【PPT示】
对比2:
外国餐厅:Don't stand there and be hungry,come on in and get fed up.(“别饿着肚子傻呆在那儿,进来吧,吃顿饱饭!”)
中国餐厅(湘悦楼餐厅正门照片):湘缘京华品五味肴馔/悦满轩堂聚八方宾朋
师:外国的餐厅基本没有对联,有的就是一幅标语。我在芬兰考察的时候,看到有对联的餐厅,那一定是中国餐厅。(生笑)这两张照片比较一下,感受怎样?有什么不一样?
生:中国餐厅因为有对联,所以文学的气息非常浓厚,非常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看了对联,就会感觉这家餐厅非常好,上档次,很豪华,很想吃啊!
(生笑)
师:我们中国的饮食是很有文化的,我们不光是靠吃米活着的,更是靠吃精神食粮活着的。(生鼓掌)其实,同学们在观察这一组素材的时候,同样运用的是“对比思维”方法。通过对比,我们看到了对联的悠久历史、东西方不同的地域文化和东西方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民族文化形态。我们在分析素材的时候,如果能从表象看到它背后所代表的意识形态,那么这样的分析就是有意义的、成功的。
师:说到这里,讲个插曲,成都有个餐馆很有名,不知道大家去过没有?——“红杏酒家”。(学生普遍表示知道)这个跟黄老师还有点儿联系:很久以前,“红杏酒家”在羊西线(地名)那边,是个很小的餐馆,基本无法运转了。有一天,它的老板不小心遇到了我,觉得我像一个些许认得几个字的人,他说我们一起出点儿主意,想点儿办法吧。于是我连续三年给这个餐馆中层以上的干部讲课,讲国学,慢慢的,这个店的生意就好起来了。同学们去这个店吃过的,感觉这个店是不是很有文化味儿?(学生普遍认同)这个效果不得了啊,当年“非典”的时候,包括现在很多人都不再敢去随便吃喝的时候,这个店生意依然很火爆。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啊!
(生欢呼,鼓掌)
师:那么中国的对联文化究竟奇妙在哪里?我试着把同学们先前学习小组梳理的结论汇总一下,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把各种对联素材横向比较,一起来做个总结:
第一,中国的对联文化讲究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结合。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典雅庄重。其次,讲求含蓄。刚才有同学在展示时说到“名胜联”,就感觉很有文学的味道,同学们看这一幅照片上的对联(【PPT示江南贡院正门照片,上书对联“变化鱼龙地,飞翔鸾凤天”】),上联用了鲤鱼跳龙门的典故,考试不就是这个意思吗,典故有隐喻作用。再次,对称美。对联本身就是很对称的,体现了形式美。最后,书法美。为什么我要让同学们一定要去现场拍照呢?一定要实地考察,如果只在网上搜搜,就没有冲击震撼的感觉,要探寻文化的特点就很难了。现在大家明白了吧?
第二,对联蕴涵了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意趣。刚才已经有同学谈到了对联的生活味儿,但是中国的民俗意趣远不止这个。比如,中国人过年的时候,为什么要写春联?其实就是祈求祥瑞!哪怕再穷,写一副对子,就感到未来生活会很美好了。另外,先前有同学谈到了,对联当中喜欢用“嵌字”的艺术,嵌入人名、地名、诗词等。这是黄老师实地考察拍的照片(【PPT示成都望江公园薛涛井照片,上书对联“夕阳红到枇杷阅古今过客词人苔荒洪度千年井,春水绿生杨柳触多少离愁别绪门泊东吴万里船”】),它巧妙嵌入了诗词“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这就是一种智慧。
接下来请同学们朗读一下这副对联,你觉得这副对联妙在何处呢?
【PPT示】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生:(朗读对联)利用多音字,谐音双关。
师:大家再看下面这副“绝对”,它又妙在何处呢?
【PPT示】
上联:下大雨,恐中泥,鸡蛋、豆腐留女婿,子莫言回。
下联:?
生:这里面隐藏许多人名:夏大禹、孔仲尼、姬旦、杜甫、刘禹锡、颜回。
师:粗一看觉得好庸俗,原来它是大俗大雅啊。其实还是用的谐音双关技巧。刚才同学们梳理的餐饮类对联,就体现了这个特点。
第三,对联体现了中文的功能性和智慧性。刚才同学们在总结时,已经有同学从汉字构造法来看,汉字的构造是很有趣的。比如我们微课里讲到的对联的分类,按技巧可以分为“回文联”“数字联”“叠字联”“拆字联”等等,也体现了中文的智慧。此外,先前有同学提到了对联的功能性,其实对联的张贴是很讲究的,除了行业功能之外,就是在家里的张贴位置也是很讲究的。看看我们选哪个最合适?
【PPT示】
小夏参观某一处古建筑物时,抄录了其中四副对联。请判断这四副对联分别应悬挂于何处,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六礼未成转眼洞房花烛/五经不读霎时金榜题名
②饱德饫和真福食/肴仁馔义即养生
③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
④琴瑟春常在/芝兰德自馨
A.寝室/书房/厨房/戏台
B.寝室/厨房/书房/戏台
C.戏台/厨房/书房/寝室
D.戏台/书房/厨房/寝室
生:选D。第①句本来完成这几件事情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但瞬间就跳过了,只能在戏台上实现。第②句中的“德”“和”“仁”“义”就是精神食粮,所以挂在书房。
生:我觉得应该选C。比较②③句,显然第③句中的“砚”“墨”与文房四宝相关,再加上“茶鹤”这些代表高雅意趣的事物,就更确定应该指书房。②挂在厨房,因为与烹饪养生有关。
师:同学们更赞同哪个?
生答:C。
师:其实这是台湾的高考题,很有文化味吧?从这道题看到对联的张贴体现了对联的功能性。再跟大家说个生活中的例子,有一副对子“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一个人把它贴在寝室里,行吗?贴得对不对?
生笑:不对!
师:应该贴在哪里?
生答:猪圈!
师:所以说,贴对联也是一门学问,没文化真可怕呀!这就是同学们在前面小组合作探究时探寻到的对联内容的专属性,我这里暂且把它叫作“对联的功能性”。
(生笑)
【PPT示】
对联文化之奇妙(特点)
(一)中国特有的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结合
1.典雅美
2.含蓄美
3.对称美
4.书法美
(二)蕴涵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意趣
如嵌字、谐音联、祈祥瑞等。
(三)体现中文的智慧性、丰富性、功能性、符号性(文化标志)
……
四、还原生活现场,师生共创对联
师:对联还有符号性,也就是文化标志。我们在写对联的时候,始终就在想怎么来体现它的文化元素?好,接下来,我们做个工作:微课里布置了一个作业,就是给咱们成都赫赫有名的“四、七、九”三所中学(成都四中、七中、九中)的校门口题写一副对联。我专门到这三所学校的门口去看过,三所学校的校门无一例外都只有柱子没有对联。来,我们看看同学们怎么写的,展示一下。
【PPT示】
成都四中、七中、九中的校门照片,请同学们根据三所学校的特点,为三所学校分别拟写一副对联。
生:(投影)我展示一下我们小组的创作:
七中(有墨池书院、芙蓉书院):
翰墨留香,广摹天地心澄志远
芙蓉缀蕊,饱蕴诗书气定神闲
四中(又名“石室中学”):
一席二三子,文翁石室,诸彦今去尽
千秋四五经,金闺兰台,群英复来仪
九中(又名“树德中学”):
苦心培育千年树
立志修成万年德
生:(投影)我们小组暂时只写好了两副对联:
四中:
石室文翁凝千古心血
四中学子保万载学风
七中:
绿烟拂林,书声琅琅
林荫树隅,成果累累
(生鼓掌)
师:同学们的诗词功底很扎实啊!这几副原创的对联格式工整,韵律和谐,嵌字艺术也用得非常巧妙,的确是难得的佳作!刚才看同学们在创作对联的时候,努力在寻找三所中学的文化元素、文化标志,这三所学校风格不同,对联也确实风格迥异。这里我也展示出我自己写的一副对联,你们觉得是写的哪所学校呢?
【PPT示】
七彩汇聚墨池书香百年
中梁砥砺曦园人杰千秋
生齐:七中!
生:是藏头联“七”“中”都有了,还有“墨池”“曦园”,都是七中的建筑元素。
师:对的,的确是七中,同学们的解读很正确。今天这堂《奇妙的对联》课,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梳理、探究、创作、展示,很愉快,谢谢同学们!
(下课)
教后反思
上完《奇妙的对联》这堂梳理探究课,心情很舒畅。当时还有深圳的几个“未来教育家”学员(中国教育学会组织)临时也来听我的随堂课,课后座谈,他们听得也很开心。我个人收获很多。首先,语文课可以有限地使用微课前学。特别像对联这样的知识课,可以采用微课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前自学,既节省了课堂学习时间,又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其次,小组合作学习,可以真实地进行。有些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很虚假,但我班的小组合作学习很真实,不但从组织上规定了小组长的职能,而且每个组员的任务都很明确,不管是课前准备,还是课堂讨论,或者集体分享,都有任务驱动。再次,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从身边的对联收集入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对联课不仅是知识课,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熏染课,而对文化的感受只有从生活中体验才更具魅力。其实,学生对于实地搜寻对联是很感兴趣的。第四,梳理探究必须让学生学会占有资料,探寻规律。换句话说,关于对联的梳理探究课不能上成纯知识学习课,必须上成探究思维课,有没有思维活动,关键在于是否把对联的文化规律探寻出来。当然,学生在探寻对联的文化规律方面很困难,基本上只能说出对联的格式妙处。为此,我特意给学生推荐对比的思维方法,通过中外相同素材的对比,发现中国对联文化的奇妙。本堂课对比方法的使用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很成功,也符合当前语文核心素养关于思维培养的要求。不过,由于学生其他功课作业很多,要到生活中去体验并收集对联素材,在时间上很难保证。
专家评说
创新课堂形式,实现教学相长
程一凡
(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特级教师,多所师范院校的客座教授和硕士生导师,成都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
本课是黄明勇老师的梳理探究课《奇妙的对联》。这堂课上教师才情四射,学生激情参与,主动分享,合作探究,是一堂成功的梳理探究课。黄老师精妙的教学设计和独特的学法指导,为精彩的课堂生成提供了充分保障,不失为一个优秀的梳理探究课范例。
本课注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遵循教学规律、德育规律,紧密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要素,将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放在首位,设计与之契合的教学目标与“梳理素材——分享成果——合作探究”的教学思路,利用翻转课堂创新教学组织形式,选取贴近教材和生活实际的教学素材,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民族自豪感,在小组合作、师生分享、生生互动、师生合作的课堂中,和谐有序地实现教学相长。
一、教学设计富于创新
一节好课层次的高低首先在于教学设计。本堂课能够圆满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科学合理地解决教学重难点,通过教学环节的设计、问题的铺设,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探究,给学生以思维的启发和素养的拓展,是一堂成功的课。
本课的教学设计大胆创新,亮点突出。第一,翻转课堂。本课采用了时下先进的“翻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即本课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所呈现的40分钟教学过程,还应包含课前教师精选微课教学素材,录制5分钟的微课视频,将微课视频投放给学生,学生利用平板电脑自学微课,并完成微课作业。第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依次完成素材收集与梳理、成果展示、合作探究等环节,这一学习组织形式在梳理探究课型上尤为有效。第三,体验式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实地考察、亲身体验、拍照记录,身临其境感受对联,体会对联文化的特点与效果,还原朴素而原生态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理念与芬兰先进的“现象教学”模式很相似。第四,巧妙利用对比思维。本课的课程名称是《奇妙的对联》,对联究竟“奇妙”在哪里?如何探究出对联的文化特点?思考的路径有哪些?探究的方法有哪些?这些都是本课的难点。因此,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是最见功夫处的。黄老师在设计时巧妙利用对比思维,用照片的形式安排了“大学办公楼对联”“中外餐厅楹联标语”两组对比,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将直观感受与理性分析恰当融合,再结合学习小组的探究成果,创造性地将对联的“奇妙”之处归纳为以下三方面:一是中国特有的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结合(典雅美、含蓄美、对称美、书法美);二是蕴涵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意趣(如嵌字、谐音联、祈祥瑞等);三是体现中文的智慧性、丰富性、功能性、符号性(文化标志)。这些都是创造性思辨成果,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感性认识,实属不易。第五,学生原创对联。师生合作探究的环节之后,根据探究成果,教师引导学生现场创作并解析对联,让学生学有所得,在创作体验中加深了对对联文化特点的感知和认识。第六,环节流畅。合作探究环节中,引导学生根据梳理结果探究对联的文化特点,教学环节过渡流畅自然。
本课程属于高中新课改中增设的新型课程类型——探究性学习。学生接触时间短,对学习方法更是知之甚少。本课遵循了学生获得知识的一般程序,即:发现兴趣点——探究——质疑——再探究——解决问题。这样的思维模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的介入和渗透,引导学生构建起“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思维方式。
本堂课的课堂实践反映出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以接受为主的被动式学习方式,取而代之的是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前课(资料梳理)和本课(汇集资料、分享成果、合作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有效训练并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亲身体验、大胆质疑、创新思维,从而主动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法、学法重生活体验
本课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奇妙的对联》一课是非常有意思的,教师要教出兴趣,学生也要学出兴趣。教学要注重在“奇妙”两字上,体味汉字的奇妙,书法的美观,东方思维的灵性,对联文化的韵味,避免把对联讲成知识课,讲台上讲得枯燥乏味,课堂里听得昏昏欲睡。
因此,备课过程中,既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学生,尤其是备学生更为重要,因为教师一切美妙的设想都要在学生身上实现。授课过程更是如此,教师是知识的引导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能力,不能越俎代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走出教室,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让素材从无到有、从杂乱到有序,让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浅显到深刻。这一认知过程,符合学生对知识的获得过程,并以此课为例,使学生今后的科学探究具备有效的方法借鉴,这一理念,难能可贵。
本单元教学强调搜集对联,尤其是生活中还在使用的“活”的对联。要求学生搜集对联,教师自己必须先搜集大量对联,先做梳理工作,再根据教学设计,选取恰当的对联素材。这个环节看似平凡无奇,实则不然,因为当下对联使用的范围比较局限,教师在微课中给学生留了作业,引导学生收集“名胜联”“宾馆联”“餐饮联”,这是经过教师前期精心考察、整理素材后所选出来的三个方向,这样才不是伪探究,也不至于“放牧式”教学。
尤其值得表扬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体验式教学”思想,强调“现象教学”,让学生真正走入到生活中去、社会中去、自然中去,学生在课堂上的成果展示分享环节就展出了大量照片、实物,这都归功于前期的亲身体验和实地考察,并且在探析对联文化特点时,学生谈到自己在成都画院、武侯祠、杜甫草堂、琴台路等地看到对联时的直观感受,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震撼”,然后是“有文化”。这样感性的认识,再加上课堂上的师生合作探究“文化特点”环节,我想,多年后学生也许不记得语文教科书里有哪些课文,但一定会记得这堂探究课,记得这次亲身体验的经历和感受。这难道不正是这堂课的精彩和魅力所在吗?
不仅如此,教师在备课时也大量收集对联素材,精选之后用照片形式展示在课件中,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冲击,帮助学生加深体验观感。甚至在课堂教学最后环节“师生现场原创对联”时,并非是让学生根据印象或听他人描述凭空臆造,而是教师在课前已亲往三所学校考察,并在三所学校的大门口拍照,将照片制作在课件上投放给学生,也是“现象教学”理念的体现。
三、课堂生成有思想交锋
一堂好课应该是具有生成性的课。预设得再完美,如果失去了课堂生成,会让这堂看似“完美”的课枯燥乏味,情绪消沉。生成性和学生兴趣点的结合是本课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个亮点。课堂上,学习小组争先恐后地分享自己的梳理成果,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被调动起来。之后,随着各学习小组争相上台展示探究成果,提供的素材逐渐丰富,探究点逐渐深入,思维也更加活跃。尤其可贵的是,在课堂讨论“文化特质”环节出现了思想交锋,学生提出一些新奇的想法,这些内容很有可能超越教师的预设,这是很考验教师的教学机智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大胆允许不同想法的存在,鼓励同学们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想法进行合理的引导,使课堂自然、有趣、有思考点,学生愿意主动参与深入学习。
尤其精彩的是,一般来说,在课堂进行到25分钟左右,是学生在课堂上精力最疲惫、最容易出现状态转化的临界点,但黄老师的这堂课,恰好是在25分钟时带领学生自然走进了探究环节,这一开放性讨论环节恰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和参与度。教师采用对比方法以图片形式给学生以直视感,从对联的“有无”角度、东西方文化特点角度、语言方式角度等不同方面设置对比,步步引导,层层深入,诱导学生的思维逐层深刻。因此课堂上呈现出学生争相发言的盛况,该环节也成为本堂课思维最密集的教学环节,是一次成功的探究。
整节课在民主的、平等的、彼此尊重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师生合作、生生互动,共同倾听、共同分享,重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课堂所展示出的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绝不只是纯粹的语言技能训练,也不只是单纯地把语文学习工具化,而是培养学生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让学生个体融入小组群体并寻求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一堂课的时空容量是有限的,但一堂课营造的魅力和影响则是无限的。通过一堂课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这无疑是最珍贵的、最成功的所在。
有关名师语文课.高中卷的文章
名师档案曹勇军,男,山东人。南京市第十三中学语文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高级教师。荣获江苏省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背景描述2012年12月4日,我应广西壮族自治区教研室之邀,参加“八桂语文教育论坛”,借班执教观摩课《赤壁赋》。教学设想《赤壁赋》是传统名篇,既好教又不好教。最后用一个假设猜想的问题(猜一猜,苏子写《赤壁赋》最想表达的意思在哪一段?......
2023-07-21
“懒惰”促成的发明“天才出于勤奋”。“懒惰”有时候也会带来一种神奇的变化。事实上,从某种意义而言,“懒惰”可以说是社会科技与文明进步的一个动力呢。下面这个真实的故事,就说出了一桩由“懒惰”而促成的发明。这样,比尔的新发明已经全部准备就绪,就差试用一次了。比尔后来成为美国著名发明家。因而,“懒惰”会成为发明的动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2024-05-22
当宫崎先生在人们面前吃掉了那张“食用纸片”时,他笑着说:“这是未来的食品”。好奇的人们对宫崎所强调的这种食品用的是百分之百的天然原料这一点有着很深很好的印象,大家都想捷足先登,尝尝这种被称之为巧克力、咖啡、苹果牛肉、鲑鱼的食用纸片的味道。目前,人们无法知晓外星人在吃着什么,帕比埃或许确实是一种未来的食品。......
2024-05-22
第一种观点,强调艺术与时尚之间的差异性,对时尚持批评态度,认为时尚不属于艺术。澳大利亚时尚研究学者珍妮弗·克拉克就是这种观点的拥趸,她在《时尚:关键概念》一书中提出,时尚与艺术之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彼此互为灵感的源头。时尚表明了美的领域所具有的统一性,而艺术却生硬地将这种统一性分割开来,将一部分称之为高雅的,而另一部分称之为低俗的。......
2023-06-18
金鱼苦苦地哀求:“老爹爹,您把我放回大海吧!我要给您贵重的报酬。”老头儿回到老太婆那儿去,向她讲起这件天大的怪事情。老太婆坐在窗下,指着丈夫就破口痛骂:“你这个蠢货,真是个地道的傻瓜!只要了座木房子,你真傻!滚回去,向金鱼说:我不高兴再做平凡的农妇,我要做个世袭的贵妇人。”金鱼什么话都没有讲,只用尾巴在水里一划,就游进了深深的大海。......
2023-07-18
“刺毛花”的由来被我们叫做“刺毛花”的纬格罗是一种可以洗、重量轻的尼龙扣。多年以后,人们把这种新式扣子叫做“纬格罗”。不久,“纬格罗”被推广到世界各地,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实用小商品。“纬格罗”传到日本之后,大阪有个人仔细研究了它以后,把“钩子”改进成为圆球,两面圆球的新产品的扣紧力可以提高三倍以上。目前,中国流行的尼龙“刺毛花”,也是另一种改进型的“纬格罗”同类产品。......
2024-05-22
从鸡食中发现的艾克曼是荷兰的著名医生,因发现维生素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同年,艾克曼参加了荷兰政府组织的脚气病研究委员会。他用显微镜仔细观察从鸡各部位上弄来的取样涂片,几年来都没发现任何脚气病菌的踪影。艾克曼医生天天守在那几只鸡旁,想找出其中的原因。有一天,艾克曼正蹲在鸡栏里观察鸡的活动情况。带着这个问题,艾克曼对米糠进行了化验,最后终于发现和提取一种不为人们知道的特殊物质——“维生素”。......
2024-05-22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我发现中华的文字有着许多奇妙的地方。甚至于我都怀疑,到底是先有中华民族,还是先有中国的方块字。我一个没有认识多少中国的字的人又怎么可以来诠释中华文字呢。那一段时间中国的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一时间,各种流派的作品在社会里溅起了不少波澜。特别是玩了这么些年的中华文字,虽说不能和那些泰斗相提并论,但毕竟也有收获。......
2024-01-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