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就怎样写好“故事”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这很明显是忘记了我们在写什么,我们撰写的不是教育论文,而是一个教育故事,既然是故事就绝对没有必要在开头讲那么多高深理论。这一点同样不可取,一篇教育叙事一般只有一千多字,花上几百个字去介绍故事背景显然不合适。一篇教育叙事,最重要的是讲好一个故事。写好一个故事,应该避免平铺直叙,要尽可能地把故事写得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有“戏”、有冲突。......
2023-10-25
名师档案
冯为民,男,江苏东台人,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三级)教师,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开发其创新潜能,引导学生树立“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我乐学”的理念。阅读教学突出主体性、民主性、独创性,研究创立了“自读—自析—质疑—释疑—迁移”五步导学模式;引导学生树立“语文学习生活化”之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潜心创立了“图表式读书笔记学习法”。文言文教学总结出“读—译—赏—延”四字教学法;作文教学坚持开放性,让学生变怕写为乐写,变乐写为会写。主持参与过10余项国家、省市级重点课题或立项课题的研究。近年来在“语文教师的文化自觉”“语文微探究教学”“语文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等方面有一系列研究成果。在《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理论与实践》《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中国教育报》等数十家报刊发表教学论文和学术论文500余篇。2010年以来有十数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学术专著3本,主编或参编教辅用书60余种,指导学生发表习作近300篇,获奖近百篇。曾主编南京师范大学《文教资料学生文摘》(中学版)。曾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奖,曾任盐城市政协委员,曾当选为盐城市人大代表,曾任东台市人民政府兼职督导员。曾被推荐为《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与研究》封面人物,是《考试》的“中国名师”,是中华语文网的“2010年度最人物”,誉为“笔耕不辍的思想飞人”。
背景描述
首先,对经典教学资源《六国论》的教学价值缺少完整的理解。在教学中只是将该文作为文言文中的一般性文本,进行“言”的积累和梳理以及“文”的简单化分析,并没有在“道”上更进一层,更深一步,充分发挥《六国论》这篇经典常读常新、越教越有发现的特性。甚至未能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尤其是甚少挖掘《六国论》在写作教学中的特殊地位。虽然学生学后能背诵,但借助经典自我建构、为我所用的意识却很淡漠,学习的结果似乎就是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和记住了一些文言名句,而很为重要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却难见长进。文言文文化功能在教学中是严重弱化的。
其次,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固守“三要素”而缺乏个性化体现。在议论文写作中以为只要论点鲜明、论据确凿、论证严谨就是好文章,结果由于机械运用“论点鲜明、论据确凿、论证严谨”反而造成议论文的僵化、死板,甚至为数很多的议论文成为了合符“三要素”的新八股文,缺少应有的生机和个性,而《六国论》却在“生机和个性”方面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特殊教学价值。很多教师对《六国论》的写作指导意义缺失自觉意识,更没有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因此常常在传统思维的固化下进行浅层的“三部式”照搬,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点缀一下了事,没有具体的、能够让学生体悟到的独特收获。其实,《六国论》完全可以作为专门的“议论文写作指导”的范式对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进行指导,指导也不要求面面俱到,而是在于让学生真正有所悟和有所得。
再次,高三写作指导阶段欠缺对经典教材资源回归课堂的重视。在高三写作复习指导阶段,很多教师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抛却教材经典资源,对其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价值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对其回归课堂的范式意义更是缺如,而是热衷于热点素材的搜集和整理,热衷于精粹时文构思,热衷于“高考满分作文”的套路,这必然导致学生写作的低格局并且难有显著的改变,为应试而作文,急功近利,对写作的本质没有清醒的认识,这不能不算是很大的缺憾。其实,进入高三的学生,尤其要回归经典教材,作文指导更需要借助经典的范式落地生根,让学生在体悟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发现中进行自我矫治,真正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在议论文写作指导中完成可以借助经典来进行深入思考、自我对照,反省和唤醒自我,写出具有“生机和个性”的美文,而不是刻板的新八股。我以为,《六国论》是进行提升议论文写作能力不可多得的经典范例,在高三复习阶段用于指导议论文写作能够以一当十,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学设想
作文和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两翼。然而事实上相对于阅读教学来说,作文教学一直比较薄弱。语文教材都把阅读放在首位,作文常常只是阅读教材的附庸,往往是在阅读练习和单元写作中提出要求。而在具体教学中又没有处理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如以读促写、以写悟读,读写互动、相辅相成,双翼齐展、同步提升等都难以兑现,阅读与作文似乎成了鱼和熊掌,作文又难有显著的成效,而只能舍鱼而取熊掌了。作文教学常常是临时抱佛脚,敷衍了事的多,精心设计的太少,很少见到指导有方、学生乐于作文的课。教师怕教,学生怕写是极为普遍的现象。笔者以为,教材建设、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等方面长期以来都与作文教学的理想诉求相去太远,亟待有所改观。要想取得作文教学的高质量必须在三个方面做好扎实的工作:一是编制一套连贯而有层次的教材系统;二是提供有持久吸引力的好刺激物;三是善于调动开掘生活之源的情境。在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仍然很大的状态下,需要仰仗于语文教师的智慧来扭转作文教学的窘境。
虽然作文教材明显很薄弱,但经典文本的范式却是不可多得的作文指导的最优质资源,对于这些有持久吸引力的好刺激物需要高度关注,精心挑选并进行严谨的教学化处理,使之成为独具作文指导价值的参照物,有效指导学生变怕写为乐写、变乐写为能写则是当务之急。我历来主张,作文指导课的要义在“指导”有方上,点拨引路,落到实处。指导的内容让学生觉得有意义、有价值,对自己的写作确实有帮助,能起到体悟与唤醒作用。指导要积极创设乐于写作的氛围,让学生乐于接受,默契配合,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主动投入写作实践。如何具体指导?笔者以为采用微探究教学是良方。微探究教学就是指从微观视角入手,通过选择切入点小、提炼精当、质量品位高等“微小”“精微”“微妙”的微任务,以可控的探索研究或探寻追究为特征,以期达成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效能最大化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虽然探究任务群具体而微但却又不失宏观视野,价值意义大且具有一定挑战性,能小中见大、化大为小,知微见著、窥斑见豹,充分利用经济而高质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探究中主动思考、感悟和体验,领悟经典文本的经典所在,领悟写好相关文体的真谛。
《领悟写好议论文的关键》就是基于微探究教学而展开的一次作文指导实践。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都偏爱于议论文写作的指导,在不限文体的时风下,很多学生也都倾向于议论文的写作。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形,是因为教师认为议论文的指导容易见效,学生的写作状况容易把控;而学生热衷于写议论文一方面与教师的提倡分不开,另一方面也因为尝过写议论文的甜头,审题不大会出问题,行文也不大会扯得太远,整体上看是中规中矩的,规范而又结构完整,基本上不会出什么大差错,即使没什么一新耳目、引人深思之处,但也不至于一落千丈,“极差”之评几乎是没有的。的确,长期以来议论文的“三要素”已深入人心,写好议论文时做到论点鲜明、论据确凿、论证严密就行的定论也影响着一辈辈语文教师和一茬茬学子。论点鲜明、论据确凿、论证严密固然是议论文写作的圭臬之言,但令人困惑的是,很多论点鲜明、论据确凿、论证严密的议论文写得并不好,既不能服人,也不想卒读,十分平庸,甚至成了毫无生气的八股文。这究竟是为什么?写好议论文的关键究竟在哪儿?议论文的写作过程是一个充满着联想、判断、推理、抽象等内容的复杂思维过程,又是一个清晰有力地阐述这些内容的表达过程,必须通过摆事实(事实材料)、讲道理(逻辑推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可见,要写出一篇见解独到、鞭辟入里、令人信服的议论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理性精神的支撑,那些难以服众的议论文基本都是跟着感觉走的文章。
议论文是中国古代极为常见的一种文体,但流传千古的经典我们读的并不多,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真正脍炙人口的经典议论文弥足珍贵。可惜在教学这些经典文本时却往往只停留于字字落实而纠缠于“言”,也有的教师则要学生背诵全文,会默写名句,“高度重视”也只是拘泥于死记硬背而已,不少好的教师也关注“文”的教学,但也只是“高大上”的架空分析,很少真正进入文本深处,更少用心去解码和建构。其实,不妨多尝试尝试汲取经典智慧,领悟写好文章的妙处所在,借此以读悟写、以写促读。因为经典文本的文体范式也都属“这一个”的,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又是具有“这一类”的普遍性特质的,通过教学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体式特点,让学生体悟如何写好“这一类”。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就是这样的议论文的典范,对指导学生写好议论文具有极为重要的教学价值。如果指导得法,学生就可能真正明了写好议论文的关键,这要比自己写不出好的议论文还在指导学生如何写好议论文要来的实在得多。如能借助这类经典文本举一反三,唤醒学生,其写作议论文的能力就会获得实质性的提升。
《领悟写好议论文的关键》的切入点就是苏洵《六国论》的首段,采用比照领悟的方式让学生在原文和我的压缩文之间求异,发现原文的妙处,探讨一字不可易的缘由,使之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领悟写好议论文的关键所在。原文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我的压缩文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不赂者以赂者丧。故曰弊在赂秦”。同时出现的两个文本构成了具有许多可比性的良好刺激物。初看起来,压缩文的确比原文简练了许多,原文似乎有多余的文字。但学生也深知千古名篇是惜墨如金,一字千金的,这自然会引起他们的好奇与质疑,由此进入思考层面,激活其微探究的欲望,激起更多的智慧碰撞,从而让作文指导更具实效,也使阅读的慧眼更亮。弄清楚所谓压缩文的“简练性”的漏洞、欠缜密所在,自己在写作时就会清醒得多。
就教学过程来说,主要是聚焦四个问题:
一、探讨议论文写作中不可忽视的三种意识,并且需要三者兼顾。原文中的“非”“曰”“盖”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三种意识具体指作者意识、读者意识和论敌意识。议论文主要体现人类的理性思考,行文必须体现自我存在感,而不是人云亦云。作者意识就是清楚自己写作的目的,并清晰有力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议论文的“理”是“说”给读者听的,在说理过程中,可能有三种读者,或认同你,或持反对意见,或中立旁观。论敌就是争论的对手,论敌意识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读者意识,特指那些持反对、怀疑态度的人。如果在说理过程中牢固树立论敌意识,就会更多考虑让论敌接受的说理策略,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观点碰撞,才最有价值,才最让人信赖。议论文要以人为本,眼中有人,文中有人,而且各类人应该是鲜活的,听得见他们的呼吸与言说。
《六国论》一文的作者意识、读者意识和论敌意识非常明确,而且三者兼顾,交织在一起。作者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的“兵不利,战不善”则明显巧妙引入论敌观点,作者则用一“非”字进行否定,有着强烈的排他性,力排异议,义正词严,从而使“弊在赂秦”的自我“主张”更鲜明。如果仅以“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开篇,简则简矣,也很有气势,但论争性就全无了;如果把“非兵不利,战不善”置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之后,则语意不连贯,画蛇添足。“或曰”则是借论敌口吻,提出的一个显而易见又非常尖锐的问题,但作者却从容而又犀利地加以回击,“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很显然,“曰”之前省略了主语“我”,“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否定铿锵有力。再以“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合理推论,着一“盖”字,分明地透出了对读者和论敌的尊重,以及自己的耐心解释,解疑答难绵里藏针,舒缓中带着自信。“故曰”再次强化自己的观点。通过对这样细微而精妙处的探究,领悟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妙,培养表达的敏锐性。
二、讨论批判性思维(即行文的思辨性)对议论文写作的重要性。理性精神又离不开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指从实际出发,善于以理性和开放的姿态,严格根据客观标准和规律评定事物真实价值,以明确形成有充分根据的判断。批判性思维不是否定一切,而是合理判断,是指向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批判性思维一方面要对他人的言论或做法做认真细致的审视、质疑,并作出分析、评估与判别;另一方面也要求对自己的看法或做法做认真细致的审视与质疑、分析与评估,通过与他人意见或做法的比较,吸取合理要素,综合成新的更全面、更系统完善的观点或做法。《六国论》开头的这段文字中的“非”指出错误观点,使自己的观点更鲜明;但有时对一些容易混淆视听的观点“我”必须讲清楚,如“或曰”是合理的质疑,需要耐心解释,明辨是非,使行文不蔓不枝,理性十足。尤其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中的“而”与“道”的关系,更能体现其思想的深度和行文的思辨特点。
三、探究严谨的微结构。所谓微结构是指与全文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小片段,一般是几句话构成的自然段。一篇完整的议论文应该有多个这样的微结构。好的议论文其微结构应该是严谨的。《六国论》开头的这段就是典型的微结构,非常严谨。从结构上看,五句话可分三层:第一层提出论点;第二层提出两个分论点,都有力论证了中心论点;第三层结论。句与句之间,意思连接而条理井然,思路非常缜密。完全可以把这一段视为浓缩的一篇完整议论文。第一句属引论,中间三句是本论,结句是结论,即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非常典范。写议论文时对微结构安排就应该追求这样的严谨。下文就紧扣微结构中“赂秦”者和“不赂者”两个分论点分别展开,在具体论证中同样讲究了微结构的严谨。这样追求完美的微结构都很具典范意义。“六国破灭”和“弊在赂秦”之间是因果关系,“六国破灭”是果,“弊在赂秦”是因,由果溯因。为文章中心论点。第二句用判断句指明“赂秦”的直接后果,即“力亏”而亡国。第三句“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为虚拟设问,第四句直接回答:“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第二句是文章的第一个分论点,而三、四两句则是文章的第二个分论点。第五句实际上是承上而来的结论,又呼应文章开头。通过讨论,让学生领悟议论文很讲究内在品质。
四、探究议论文中情与理的关系。议论文如果不注意理中含情、情贯全文就会削弱理性力量。好的议论文一定是寓情于理、情理交融的。议论文要在晓之以理之时亦能动之以情。《六国论》是一篇史论,史论的特点就是借古喻今。作者是怀着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患之情完成此文的,但并不是情绪化表达,而是以理服人、情蕴行间。由“弊在赂秦”与“弊在赂秦也”的一字之异可窥一斑。最后的一个“也”字初看并无什么特别之处,只是常见的表确定语气的语气词罢了,但通过朗读、体验等多样活动的展开,就会惊奇地发现这里的“也”非同寻常,有着强烈的抒情性,不仅重申了论点的毋庸置疑,更是巧妙地表达了苏洵对六国破灭的沉痛、叹惋之情,也流露了对宋朝当政者训诫、警告之意,是一番论辩之后的自信结论,情蕴其间,情理交辉。再通过了解前后相应的情感递进关系,就自然对这个“也”中的“悲夫”意味感受很深。“弊在赂秦也”之“也”与“呜呼”“悲夫”一气贯注,情脉相通,情切而理盛。
好的议论文是个性化创造的言语结晶,凝聚着作者的文情和文思,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体现着极高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在进行作文指导时一定要遴选以少胜多的好的刺激物,让学生能有所感知、有所感触、有所感悟。就这一课而言,学生似乎明白了什么,但还缺少实践的检验,课堂上还没有来得及让学生走进自己的文本,去进一步理解和践行,让自己的议论文能写得有智慧、有灵性、有思想。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议论文的一般特点,小结自己写作议论文的基本体会。
2.通过对《六国论》片段的压缩让学生比较原文,初步感受对原文的整体印象。
3.通过师生对话,对压缩文与原文进行教师的比较分析,从中领悟议论文的个性追求。
4.通过步步提炼,让学生领悟写好议论文的关键,并关注自己的写作实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解释文题中的“领悟”入手,积极暗示、激励学生主动进入学习情境。
二、散谈写作议论文的体会
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写作经验进行提炼,总结对写好议论文的基本认识。引导学生提炼出写作的本质:智慧思考,灵性表达。
三、经典呈现,循序渐进,沿波探源
1.经典呈现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宋代苏洵《六国论》
2.压缩质疑
可压缩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不赂者以赂者丧。故曰弊在赂秦。
3.问题
请你们比较一下,我这段文字与原文相较究竟少写了哪些内容?原文为什么要写那些内容?
4.展开对话,各抒己见
(1)领悟三种意识
问题一:为什么原文要加“非兵不利,战不善”这几个字?明确:写议论文要关注读者,既要考虑一般读者,也要关注特殊读者,尤其是要有论敌意识。
我们在写文章时要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其他人有哪些人?读者。读者中有赞成者,也有反对者,也有不参与者,但特别要注意的是质疑者——批判的读者。
重点是引入论敌概念。论敌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读者,论敌就是争论的对手,特指那些持反对、怀疑态度的人。
问题二:为什么一定要突出“作者”自我,把“我”凸显出来?
议论文是发表“我”的主张、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一定要有强烈的主体精神。这段文字里还有哪些地方反复强调是“我”的观点的呢?如“曰:不赂者以赂者丧”中的“曰”。
(2)领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问题三:议论文为何要思辨?思辨是通过作者的剖析、评判,以理服人。
写作中要体现思辨意识。方法归纳:指出错误观点、批判错误观点,使自己的观点更鲜明;有的观点不一定错误,但不清楚,“我”必须讲清楚,让持那些观点的人知道。
思辨就是所强调的批判性思维。要带着批判的眼光,这里的“批判”不是贬义的,是中性的。一方面要指出错误、漏洞所在,另一方面也要对不合理的、了解不全面的进行剖析和评点,这样的行文才显得深思熟虑,方方面面都关注到。
引导学生体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板书“三种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围绕例文领悟议论文的缜密的微结构
问题四:原文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改成了“赂秦力亏”,原文有“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里却没有了。为什么不能少?
前者阐释了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后者突出了“赂秦”与“力亏”之间的必然联系。
提示:虽然平时一般把这个“而”解释成承接关系,其实是表达的因果关系。文中“破灭之道”的“道”就是原因。再如“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的“盖”也表示原因,还表示推测、猜测,考虑到让读者感受,很讲究分寸。
借助例文明确议论文结构和逻辑层次,理解议论的重要性。
分三步:第一是提出问题;第二是分析问题;第三是解决问题。
议论就是要让双方彼此尊重、理解,形成共识。所以在写议论文时一定要注意议论的风度。议论反映人的素养,议论时一定要把自己的良好的素养表现出来。
写议论文时一般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实际上是要回答:一是议什么;二是回答谁在议;三是议给谁听;四是怎么去议;五是议得如何。
(4)借助例文领悟议论文的情感魅力
问题五:第一句“弊在赂秦”可不可以加一个“也”?而最后的“故曰:弊在赂秦也”的“也”可不可以去掉?
议论文既要重理,也要重情。有理性,以理服人;有情怀,以情动人。
“弊在赂秦也”的“也”一字千金:惋惜、沉痛、告诫、劝诫等。
议论文中的情的特点是为说理服务的。要情蕴理中,理因情显(明),理借情深。情理交辉,相映成彩,也使行文更生动。议论文需要抒情,但一般是先不能太直白,先直白就显得突兀,要委婉一些,忠言顺耳。
借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开头进行拓展。
5.课堂小结
要写好议论文,除了具备三要素外,还必须讲究这些:三种意识、批判性思维、微结构、情理交融。
6.实证反馈
以最近的学生作文为例,引导自我反省。
课堂实录
师:今天来到镇江大港中学与同学们一起上一节课。这节课(指着屏幕课题)是大家感觉到非常俗的一节课,好像是老调重弹,或者是司空见惯的废话多。但是,今天的这节作文指导课的题目《领悟写好议论文的关键》中哪个词对我们有触动?
生:领悟。
师:什么叫“领悟”?
生:领会、体悟。
师:好!领会、体悟、晓悟。“领”是什么意思?
生:知道、明白。
师:知道、明白。“领悟”就是在知道、明白的基础上还要晓悟。什么叫“悟”?“悟”就是一种觉醒。大家看这个字,我们来解读一下:“悟”就是要有“我的心”在里面。什么叫“悟”?就是“语言不通心相连”(指着拆解“悟”)。这节课即使语言不通,也要用心去思考。大家想一想,写好议论文一般有哪些要求?
生:逻辑清晰。
师:逻辑清晰(板书“逻辑清晰”)。你说,还有——
生:还有论点有力,论据有力。
师:还有论点(板书“论点”)有力,论据有力。
生:论据有力,论点清晰。
师:还是“清晰”,看来你对这个词比较喜爱,是个热词(生笑)。还有——
生:语言要有说服力。
师:语言。语言有说服力。还有——
生:字要写得好看。
师:字要写得好看(生笑)。你贡献非常大!确实不错!谁来补充一下?
生:文质兼美。
师:文质兼美(众生大笑),这个词用得好。还有补充的吗?
生:要能够准确地论证论点。要说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师:“要说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这可以概括为——?
生:逻辑清晰。
师:已经说得很不错了,就是还没有提炼到位,就剩一层纸还没有捅破。
有生自言:思考要有深度。
师:你说说。
生:就是写议论文要有高的立意,就是好像比别人想得更深。
师:对的。就是要有理性,而且理性是高品位的,让一般人想不到。写作文实际上就是八个字,就是刚才这位学生所讲的“要思考”,但是应该是怎样的思考呢?就是智慧思考,你所思考的个人所独到的,比别人的好。同学们刚才说的语言也好、文字也好,都是一个表达问题,表达的要求是什么呢?就是灵性表达。要把“灵性”表现出来,你的个性在哪里?你的灵气在哪里?要让读者感受得到。写作的本质就是这八个字:“智慧思考,灵性表达。”刚才大家在阐述的时候都很清楚,知道这个(指板书:论点),也知道这个(指板书:论据),但还缺少了一个——
生:论证。
师:对,论证。这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论点、论据、论证联系紧密。
师:论点是文章所要强调的主张和见解,论据是要证明这个论点的材料,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这很清楚,这就是我们写议论文所必须掌握的三要素。但是,我们要回过头来想一想。想什么呢?就是,我们平时都注意做到了这些,论点鲜明,论据充实、确凿,论证非常严谨,然而写出来的文章却是八股文(生笑),对不对?又找不到什么问题,但就是算不上好文章。也就是说,议论文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在高考时保守的、稳定的分数拿得到,但是拿高分很难。问题出在哪里?这就有一个“写好议论文的关键究竟在哪里”的思考。怎样把我们的议论文写得真正的好呢?所以我们在文题里用了“领悟”,为什么一定不能缺少“领悟”呢?这里有一段引文读一读就知道了。
生读:读书作文,以领悟为上。无所领悟,虽十年八年归于无益;有所领悟,虽一刻两刻可以有功。(清·秦笃辉《平书·文艺下》)
师:作文领悟为上,无悟就会劳而无益,有悟才会有功。所以这节课我们就集中领悟领悟写好议论文的关键所在。怎样去领悟?很简单,就从下面这段文字开始,一起读一读(投影)。
生读: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师:这段文字大家都学过,不少学生还会背诵,是千古传诵的名段,具有典范性,出自宋代苏洵的《六国论》。现在我把它变一变,大家对照看看好不好,一定要学会“悟”。
师在黑板上书写。
师:我觉得我改得比原文好,很简练,也完整。大家一起读一下。
生读: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不赂者以赂者丧。故曰弊在赂秦。
师:请你们比较一下,我这段文字与原文相较究竟少写了哪些内容?原文为什么要写那些内容?
生:我觉得,你这样写的话,你的论证就让人有漏洞可钻。
师:哪里有漏洞?
生:首先你第一句“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中的“弊在赂秦”就有漏洞,也有人认为并不全是因为赂秦,也有的可能是因为兵器不好,战争没打好。你这样一句话全概括的话,显然有漏洞。
师:这是我的观点,“弊在赂秦”是中心论点。平时我们写作也必须让中心论点更鲜明。为什么原文要加“非兵不利,战不善”这几个字?刚才你已经讲到了,有漏洞。为什么有漏洞?我们在写文章时还要考虑什么?
生:其他人的感受。
师:其他人有哪些人?我们称这些“其他人”为什么?
生:读者。
师:好!读者有几种?
生笑。
师:我说得好,你认可、赞成。这是一种,还有——
生:还有认为你的观点本身就不对的。
师:认为不对的,甚至反对的。这叫什么读者?
生:批判的读者。
师:这叫——(板书)论敌。论敌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读者,论敌就是争论的对手,特指那些持反对、怀疑态度的人。还有什么读者?
生:就是不能很鲜明地认同你观点,也不持反对态度的读者。
师:处于犹豫状态,或事不关己的。也就是写议论文要关注读者,既要考虑一般读者,也要关注特殊读者,尤其是要有论敌意识。这就好理解在“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中加入“非兵不利,战不善”的重要性了。其中的“非”为何不能少?
生:先否定。
师:谁否定?
生:作者否定。
师:有读者,还有论敌,有作者。为什么一定要突出“作者”自我,把“我”凸显出来?
生:因为议论文是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师:是发表“我”的主张,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因此不能把自我忘了,一定要有强烈的主体精神。这段文字里还有哪些地方反复强调是“我”的观点的呢?
生:曰。
师:是哪个“曰”?
生:“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师:还有没有了?
生:“故曰”。
师:所以议论文第一重要的,而我们最缺少的、最易忽视的,就是“作者意识”。第二是——
生:读者。
师:给谁看,给谁听呢?还有——
生:论敌。
师:哪些观点不对,“我”要把你驳倒,让你无话可说,心服口服。所以三种意识很重要,要三者兼顾。哪三种意识?
生:作者意识、读者意识——
师:还有——
生:论敌意识。
师:有了作者意识、读者意识、论敌意识,文章才不会有明显漏洞,才有力量。三种意识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了。这两个“曰”(“或曰”“故曰”)与“非兵不利,战不善”的“非”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递进关系。
师:“非”很显然是否定论敌的观点。“或曰”的“曰”呢?
生:读者的疑问。
师:对。模拟一般读者的质疑。“故曰”的“曰”呢?
生:强调我的观点。
师:凸显作者意识,再次表明我的鲜明观点。三种意识兼顾,论述很自然、很有力量。我们写文章时却很少关注这三种意识,往往显得很生硬,论述时笔下无人。下面我们再想一想,原文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现在稍作调整,变成:“六国破灭,弊在赂秦。非兵不利,战不善。”效果如何?
生:还是原文好。
师:为什么?
生:作者先把自己不认同的观点否定掉,再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
师:你的意思说,写作中,在行文时要显得自然,要随时注意思辨。就是说要体现思辨意识。怎样去思辨,思辨有哪些层次呢?第一,“非兵不利,战不善”,指出错误观点、批判错误观点,使自己的观点更鲜明;第二,有的观点不一定错误,但不清楚,“我”必须讲清楚,让持那些观点的人知道。文中哪些文字属于第二种呢?
生:“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师:很好。通过作者的剖析、评判,这样别人就容易接受,因为议论文要以理服人。为何要思辨?就是要深思而熟虑。议论文写作要把所以然说清楚。要注意,思辨就是所强调的批判性思维。要带着批判的眼光,这里的“批判”不是贬义的,是中性的。一方面要指出错误、漏洞所在,另一方面也要对不合理的、了解不全面的进行剖析和评点,这样的行文才显得深思熟虑,方方面面都关注到。在这段文字里(指着)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对一些人尤其不太理解的地方进行反复申述的呢?申述清楚的呢?
生:弊在赂秦。
师:“弊在赂秦”是最重要的观点。但体现申辩、思辨的文字有哪些呢?
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师:“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对!第二是要有思辨意识,就是要学会“批判性思维”(板书)。这样写来,文章才会有——
生:深度。
师:有深度的文章,才会让无论哪类读者都感觉到你所讲的道理是对的。仅仅是这两点(指着板书“三种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就行了嘛?再看看,还必须要什么?
生沉默。
师:再看得细一点,我的缩写段中还少了哪些不该少的呢?比如原文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我改成了“赂秦力亏”;再如,原文有“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我这里却没有了。为什么不能少?
生:它是阐释了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师:“而”突出了“赂秦”与“力亏”之间的必然联系。
生:前后是因果关系。
师:虽然平时把这个“而”一般解释成承接关系,其实是表达的因果关系。哪里看得出它一定表达的是因果关系。
生:“破灭之道”的“道”。
师:对!这个“道”就是原因。所以这个“而”也不能少。有了这个“而”就显得很严谨、细致,行文就显得——
生:连贯、缜密。
师:哪里还反映了行文需要这样的严谨细致呢?
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师:请你具体说说是哪个字?
生:“盖”。
师:她说是“盖”,大家看准确吗?
生:准确。
师:对!这个“盖”也不能少。这个“盖”是什么意思?
生:表示原因。
师:这个“盖”,不仅表原因,还表示——
生:推测,猜测。
师:没有把话说的——
生:绝对。
师:要考虑到让读者接受。为什么要议论?议论就是要让双方彼此尊重、理解,形成共识。所以在写议论文时一定要注意议论的风度。议论反映人的素养,议论时一定要把自己的良好的素养表现出来。虽然这里是片段,但议论风度却可窥见一斑。议论文从它的结构和逻辑层次来讲应该分三步,第一是提出问题。第二是——
生:分析问题。
师生:第三是解决问题。
师:这个片段有没有这三个层次?
生:有。
师:提出了什么问题?
生:弊在赂秦。
师:这就是提出问题。然后有没有分析问题?
生:分析问题从“赂秦而力亏”一直到“不能独完”。
师:好!最后解决问题呢?
生:就是“故曰:弊在赂秦也”。
师:分析问题部分哪里体现“分析”?提出问题部分要不要分析呢?
生:没听清楚,你再说一遍。
师:提出问题要不要分析呢?分析问题部分是怎样“分析”的?这段文字说“弊在赂秦”时有没有分析?又是怎样分析的?
生沉默无语。
师:这个学生将来很容易成才,为什么呢?一是很谨慎,二是在听的过程中很在意听真切,弄清楚究竟是什么,这很重要。你现在继续讲?
生:你再讲一下。
众生笑。
师:同学们要安静。课堂上要学会等待。真的没听懂,我再说一下。这段文字也由三部分构成,从逻辑上讲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提的问题是:在提出问题部分有没有分析?在分析问题部分又是如何分析的?你听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请讲。
生:在提出问题部分,先否定了两种错误观点,然后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在分析问题部分把读者不清楚的解释了。
师:她说得很简要,哪位同学再来提炼一下?
生自言自语。
师:对“非兵不利,战不善”也是分析。这里为什么一定要加一个“非”?
生议论。
师:这体现了议论文立论是最重要特点,即强烈的排他性和明确的针对性,让自己的观点更为鲜明。议论文写作不是回答三个问题,而是要回答五个问题。我们平时写议论文时一般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实际上是要回答:一是议什么。
生热议。
师:二是回答谁在议。是高中生在议,是臣子在议,还是领导在议呢?要清楚。
生颔首。
师:三是议给谁听,议给谁看。四是怎么去议。采用什么方法议呢?五是议得如何。思路清晰不清晰,道理有没有讲清楚,能否让读者明白、自己满意等。看一看这段文字,议给谁呢?又是怎么议的呢?
生:议给政敌和读者。
师:对!一般读者和特殊读者。政敌就是特殊读者。对政敌是如何议的?
生:非兵不利,战不善。
师:对一般读者又是如何议的?
生:分析、对比。
师:对!细心地、耐心地剖析、阐释。而且在分析时要注意面。平常我们都说对比对比,其实是正和反,“赂秦”的和“不赂”的,注意角度的变化。虽然我们只选了文章的片段,只是文章的开头,是提出问题部分,但在提出问题时也需要有分析的意识,而且要注意结构的紧凑。这种结构属于微结构,就是局部的、小的段落也要注意行文的紧凑。哪怕是一句话也要说得层次清晰,逻辑严密。一段话就必须说完整、说清楚,让各类读者都看得明白。除了这些外,我所写的文字与原文还有什么不一样?
生仔细认真对照读。
师:有没有发现。这个字——
生:“也”。
师:我觉得第一句的“弊在赂秦”可以加一个“也”,而最后的“故曰:弊在赂秦也”的“也”可以去掉,大家看看行不行。
生默读。
师:大家最好主动发言,课堂就是允许出错的地方,正因为出错才会激发智慧的碰撞,就能悟到关键之所在。如果怕出错,都在等待老师讲,就不会理解得深而透。课堂也应该展示我们的智慧,你的思考很重要。
生默然。
师:沉默是金。但在这里还需要你展示你的思考过程和具体理解。
生:我觉得前面“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简短有力,就不需要加“也”。
师:她是说,不加“也”,开篇有力。这样写显得笔力千钧,是吧?
生:对。
师:更重要的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与中国古人的习惯表达是很吻合的。“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讲究对称美,中间的“兵不利,战不胜”也是对称的,如果加一“也”字显得——
生:很多余。
师:也似乎缺乏了力量。
生:有的感觉自己都不太坚定。
师:刚才她说的有一定道理,但也有一定的矛盾。文章的最后更应该有力,为什么多了一个“也”字。大家讨论讨论。
生讨论。
师:讨论很热烈。哪位同学来讲讲,为什么最后一定要加“也”字。
生:前面“弊在赂秦”是突出自己的观点,最后的“弊在赂秦也”重在抒发自己的情感。
师:他点到最后的“也”是突出情感。议论文写作要不要表达情感?
生:要!
师:情感怎样表达?
生:感叹。
师:议论文要讲究情感表达的技巧,现在我布置一个任务,将“弊在赂秦也”五个字好好读一读,去悟一悟,先分别把重点落在“弊”“在”“赂”“秦”“也”上读一遍,然后将重音落在“也”字上读三遍,且一次比一次语速慢,显得低沉,试试看。
生认真自读。
师:如果突出“弊”感觉怎样?
生:突出“弊”好像强调了“弊端”。(众生笑)
师:突出弊病。如果突出“在”呢?
生:突出是实实在在的。
师:是现实存在,不是纸上谈兵,明摆着的。突出“赂”呢?
生:突出的是根源在“贿赂”。
师:如果突出“秦”呢?
生:强调的是贿赂的对象。
师:很好。你读“也”字有什么感觉呢?
生:把作者的感觉带进去了。
师:什么感觉呢?“弊在赂秦也——”
生:语重心长。
师:很好!还读出了什么感觉?
生:惋惜。
师:还有呢?
生:就是他对论敌和一般读者的点醒。
师:就是对他们的告诫、劝诫。哪位同学从这个“也”字中还读到了其他的意思?惋惜,扼腕叹息之外还有——
生:沉痛。
师:这个教训太沉痛了,已无法挽回了。
生:告诫后人一定要从惨痛历史事件中吸取教训。
师:对于这样的“情”为什么要这么讲,而不直接挑明呢?因为议论文中的情的特点是——
生:情是为说理服务的。
师:议论文一定要有情,但要情蕴理中,情要蕴含在说理之中。情与理的关系是——
生:情要自然,理要充分。
师:情与理的关系是——理因情显(明),理借情深。也使行文更生动,情理交辉。议论文需要抒情,但一般是先不能太直白,先直白就显得突兀,要委婉一些。如我们学过的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开头如何写?
生:“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师:这里不说太宗啊、皇上啊您必须居安思危什么的,而是说“臣闻求木之长者——”很委婉,很巧妙,虽然饱含感情,但不刺耳,显得很自然,道理也更为深刻。但文章要不要凸显情感呢?
生:要。
师:哪里凸显了呢?看一下《六国论》的后文(投影),一起读一读。
生: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师:作者的情感到此越来越明朗,越来越强烈。所以刚才“也”字的情感还有一种没有读出来,是什么情呢?
生:悲夫!
师:既有呜呼,也有悲夫。开头比较隐含,不易发觉。所以好的议论文应该情切而理通。情要切,情应该很真,理要通,要通透,引发人的深思。这样的文章才会产生好的效果:情理交辉,相映成彩。文章要出彩,就需要独到匠心,所以要写好议论文,除了具备三要素外,还必须讲究这些:三种意识、批判性思维、微结构、情理交融。这次我们所考的作文是——
生:欣赏。
师:请诠释一下怎样才会“学会欣赏”?
生:首先要写清“学会欣赏”的对象是谁。
师:对。我的观点是什么,一般人的观点又是什么。还有呢?
生:然后阐述清楚我们为什么“学会欣赏”。
师:这里就要进行——
生:批判性思维。
师:还有——
生:要表达自己的情感。
师:讲究情感表达的艺术。还要——
生:注意行文的紧凑。
师:要重视微结构的严谨。哪位同学能展示一下自己的得意之处?分享一下。
生笑。
师:主动展示,分享一下你是如何分析论证的。
生窃窃私语。
师:这节课你们有没有悟到什么?与以前写议论文的经验相比,有没有悟到一些新的东西?
生:有,有。
师:写议论文不能停留于三部曲上,要有五部曲,想得细一点、更周到一些。现在来不及展示了,课后把自己所写的文章拿出来看一看,再改一改,好不好?
生:嗯!好!
师:如果大家真的做起来了,会很好地提高自我写作能力的。下课!
教后反思
对作文指导教学的关注是一贯的,也是我多年来一直投入精力较多的。我经常随堂听课,但很多时候都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就是明明正准备上作文课,但上课教师一发现有人听课就随即改作文课为阅读课,结果可想而知。也有上作文课的,但大多很随意,指导不得要领,对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意义不大。只是告诉,没有发现,更没有唤醒,学生对作文仍然既不感兴趣也写不出令人为之振奋的好作文来。作文指导应该如何上?每位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持久思考。这是一个难题,但并不是无计可施,只要有真情投入,就会发现实用的作文指导路径。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和写作实践,我觉得作文指导要将读与写紧密结合,从写的方面探究所读的经典会收获良好的效果。我的这节课实际上也是一节作文指导常态课,主要为了让听课教师知道如何选好“指导”的点,如何选准能起“指导”示范性的例文、样本,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入心的指导,让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有长进,能有所悟,对自己的作文能力产生实质性影响。
总体而言,我的作文指导十分重视温故知新,尤其是十分重视经典文本的写作学价值。在阅读教学中,对阅读文本的研习重点是文艺学的评论和文化学的探究,虽然也关注文章学的范式,但并不是从写作的视角去研读,而是从阅读的层面去整体了解。我则常常截取经典文本的片段专门用于作文指导,采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引领学生走进去,了解作者写作过程的艰辛与甜蜜,了解作者对写作个性和作品质量的追求,了解作文的秘诀就是在于写出一新耳目又缜密有味的效果。
在教师看来,议论文的作文指导课较有把握,围绕三要素,在提炼观点、运用论据、展开论证上进行指导就能写出规范的、完整的议论文。而学生也认为,议论文容易写,但写好难,主要是观点常常不够鲜明有个性,论据不够新颖有典型性,论证不够严谨而缺乏层次感。但基本上能不偏题,不会有首无尾,总能看出是完整的文章。从功利的角度看,在高考中还是不吃亏的。其实,好的议论文仅机械落实三要素是不行的,根本写不出丰富、深刻、有创意的好文章来。那么,除了让学生清楚三要素外,还必须让学生明白哪些关键呢?
《六国论》是宋代苏洵的传世名篇,是史论的典范,也是极为优秀的议论文精品,有极高教学价值。《六国论》所展示的写作智慧正是当下议论文写作中最为缺少又很容易忽视的,那就是要具有三种意识、体现批判性思维、微结构的紧凑、情与理的交辉。如何让学生“悟”到这些并不容易。我的做法是通过对比方法为学生营造积极体悟的氛围,循序渐进带领学生进入经典,在读中悟写。尤其要重槌敲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关注盲点。真正上出对学生一生的议论文写作有意义、有价值、有影响的指导课。
从学生的心理状态看,对议论文的写作指导并不抱太大的希望,因为对议论文写作的一般要求和切身体会看都似乎烂熟于心了,但客观上就是难以写出令自己满意更令读者满意的佳作来。如何让学生提起精神,自觉反省,更上层楼?从“领悟”的阐释开始,进行积极暗示;从“关键”入手,进行“三要素”之外的探究;从“实例”进入,用“对照”法进行麻雀解剖;用多棱镜,从多个维度让学生入眼入耳入心;让学生进入深度体验,在体验中体悟写好议论文的不为他们所了解的秘笈,能真正地经历“体悟”。这实际上才是写好议论文的最为关键之处。
随着指导进程的推进,学生的内在需求愈发强烈。尽管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困难,但学生战胜自我的决心越来越明显,写作自信的情绪越来越高亢,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对指导的四方面重点内容多有心领神会。尤其是对盲点“也”的剖析,在细读中体悟,学生大有豁然开朗的喜悦感、成就感,都感觉经历了一番难以忘却的过程体验,在从未有过的深度学习中收获了写作议论文中的情感表达的至高境界。也对自己的写作经历有了理性的认识。
对高三学生的写作指导不能只让学生做听众,要设法让学生动起来。就这一节课而言,学生是动起来了,但要真正落实到写作实践中还有很长的路。在教学过程中最好的方法是让经典的范式唤起学生的写作欲,不是产生畏惧感,而是有一种“我能”的冲动,积极反思自己的写作经历,寻找差距,努力矫治。最好是现场有学生的问题习作作为操作层面的样本,让学生进一步消化和运用所学的、所悟的,使议论文写作有明显的提高。可惜,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这一重要的过程只有课余去检查和指导了。
写作指导不能顾此失彼,就是只谈写作而不及阅读,阅读和写作是不可分的。写作指导如能借助阅读来领悟写作的匠心独运之处,就能更好地指导写作,尤其是对经典文本这类优质教学资源而言,一定要不断生成,充分发挥其在写作指导中无可替代的功能。
专家评说
正本清源 研读文本
尤立增
(特级教师,河北省首批正高级教师,河北张家口一中学术委员会主任,河北省特级教师、高级教师评委会委员,河北省特级教师“送教下乡”讲师团成员)
我们执教过很多次议论文写作的指导课。每次作文课,我们都不厌其烦地向学生灌输、强调着审题全面、立意深刻、结构合理、例证典型、语言准确等议论文写作的要求,而每次学生的成文大都言之无物、空洞干瘪、面目可憎。我们也曾无数次让学生修改、升格自己的作文,导之以各种方法和技巧,但修改后的文章也大多乏善可陈,至多是差强人意。我们也曾苦苦思索议论文写作的突破,但因学理上的认知浅陋和实践上的盲目无序,收效甚微。初读冯为民老师的《领悟写好议论文的关键》作文指导课例,顿觉眼前一亮,细细研读,深入思考,更能感受到冯老师这个课例的价值绝非这节课本身,而是冯老师设计理念中对议论文写作本源的探究和运用手段达成的巧妙。冯老师的课例至少带给我们两点重要启示。
一、课堂定位——议论文写作要正本清源
冯老师课例的题目是《领悟写好议论文的关键》,其中的“关键”一词该做怎样的解读,是我们欣赏这一课例的“关键”。
我认为,“关键”的第一层含义应该明确议论文是怎样的一种文体。所谓议论文是一种对某一问题或某一事件分析阐述议论,运用确凿的证据、无可争辩的道理和逻辑严密的语言,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文章。它重在发表议论,阐述观点。通过讲道理,使人们按照正确的结论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对这一切,我们并不陌生,但不陌生未必真正吃透。明确了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就能明确冯老师整堂课设计的逻辑起点。
基于这样的起点,冯老师为我们展示了“关键”的第二层含义:三种意识(作者意识、读者意识和论敌意识),批判性思维,严谨的微结构,情与理的关系。
三种意识中的“作者意识”就是“我”写,文中当然要有“我”;“读者意识”就是写给谁看,要考虑受众;“论敌意识”是指关注自我观点的“持不同政见者”。“三种意识”的本质是议论文写作的针对性——以人为本,眼中有人,文中有人。反观僵化训练体系的学生作文,恰恰是“三无”。冯老师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解决了议论文写作的“心理准备”问题。批判性思维包括思维过程中的洞察、分析和评估,由识别、分析和评价等构成要素。而这些要素又是写好议论文的“思维准备”。“严谨的微结构”中的“微”是相对于篇章结构而言的段落结构,“严谨”体现的是思维的缜密和逻辑的清晰,这一点,是议论文写作的“结构准备”。“情与理”中的“情”是指议论文中的“情感性”,“情”的载体是语言,因此,这一问题是写作的“语言准备”。做了如此多的“准备”,就解决了“本”和“源”的问题,也就是解决了议论文写作的“关键”。
二、达成方式——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用这个“例子”解决什么问题,与教学目标有关。从冯老师的课例的题目——“领悟写好议论文的关键”,我们可以加一个副标题“以《六国论》首段为例”。写作指导,用经典文本做例子并不新鲜,但冯老师的设计有两点新颖之处:一是小切口解决大问题,即用一个段落解决议论文写作的本质问题;二是“用例子教”而不是“教例子”,这个例子——《六国论》首段——就成为课例设计的载体。
写作教学完全可以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但怎样确定结合点是需要精心预设的。常规教学中,阅读教学中我们提倡个性化的阅读实践,但“个性化”并非不加指导地“自由化”“泛化”,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框架,吃透教材,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删、调、补,重新组合,并巧妙预设读写之间的“连接点”。这样,“用教材教”就可实现阅读与写作的贯通,达成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冯老师的课例,就是解剖《六国论》首段这个“小麻雀”,打通读写链接的“最后一公里”。冯老师将《六国论》的首段进行压缩,将原文和压缩文做比较,看似简单的比较背后却包含着执教者的匠心:激趣,领悟,目标,重点,达成手段等。
我们不妨再做延伸思考,阅读教学课堂上,我们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但如果没有课后成段、成文的写作延伸,就会使瞬间爆发的思辨成果逐渐蒸发,不能养成良好的写作意识和将感悟整理成文的写作习惯。“用例子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激趣”。从课堂实录能够看出,冯老师的课堂充满着理性思考之“趣”,就在于教学设计得意,教师引导得法,课堂驾控得体。这样的课堂,既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又使学生能将阅读中汲取的养分有机地迁移、转化为可感、可见的写作实践,为阅读和写作架起一座桥梁。在“领悟——汲取——迁移——转化——表达”中,读和写、汲取和表达就能够有机结合,既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又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本课例的定位就是凭借阅读文本材料让学生厘清领悟议论文写作的关键,从这个角度讲,本课带有“启蒙”“唤醒”的意味。所谓“启蒙”,就是弄清本源;所谓“唤醒”,就是让学生从僵化的、无序的、枯燥的训练中跳出来,从崭新的视角审视议论文写作。当然,本课解决的问题距离学生写好议论文还有很远的距离,我们也期待冯老师能为我们奉献更为实在的写作指导的大餐。
有关名师语文课.高中卷的文章
下面,我就怎样写好“故事”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这很明显是忘记了我们在写什么,我们撰写的不是教育论文,而是一个教育故事,既然是故事就绝对没有必要在开头讲那么多高深理论。这一点同样不可取,一篇教育叙事一般只有一千多字,花上几百个字去介绍故事背景显然不合适。一篇教育叙事,最重要的是讲好一个故事。写好一个故事,应该避免平铺直叙,要尽可能地把故事写得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有“戏”、有冲突。......
2023-10-25
但是,在研究比较艰深的作法之前,日记文的形式与内容的认识和方法,我们也有注意之必要。因为这一项在日记文的作法中,可算是初步的,也是基本的。其实,我们要讨论日记文的作法,须首先从日记文的形式与内容讨论起。(二)日记文的起节。此外,我们还可以多举出一两个人的日记文的起节来,作为参考,也不是无益的吧。日记文的起节,种类繁多,我们也只好不再举例子了。所谓日记文的主体,就是说在起节以后的文字。......
2023-08-07
学会管教我曾经在一本写给女性朋友看的书《女人30+》里讲过我的一个故事。还记得当年我在儿童心理卫生中心工作时,有一次我们为社区的父母举办了一场研习会,教导他们如何管教子女。我们在会场的三面墙上贴了几个大字,其中一个就是“Firm”(坚定),因为所有亲子专家都一致认为这是管教子女的首要原则,而且也是父母最不容易坚持的原则。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影响坚定管教的因素是我们的情绪。......
2024-10-23
可见,尊重他人是自古以来就是为人认同和推崇的处世准则之一。在现代社会中,尊重他人同样是最重要的人格品质之一。不尊重他人,自然也得不到他人的尊重。尊重他人是与人交往的前提。因此,要培养男孩的交际能力,首先要让男孩学会尊重别人。其次,要让孩子懂得尊重父母。此外,要及时纠正孩子不尊重他人的言行,尽量让孩子学会使用尊重的口气说话,还可以适当给孩子惩罚,让他们体会不尊重人的后果。......
2023-11-24
在获取信息时,倾听比提问、解释、辩论更重要,更有成效。调解人员与当事人之间的距离,自然就会在倾听、应答中越拉越近。认真倾听,对他人而言,意味着被尊重,情感沟通的效果更好。善于倾听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社交艺术,它能使倾听者获得对方的好感和信任,使得案情的沟通和意见的交流更为顺畅。......
2023-08-16
在《意见书》中,冯任除了对国民党召开编遣会议后的形势走向提出了与中央不同的意见外,还指名道姓地批评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宣传部部长李立三。冯任的报告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从当时中央对冯任的工作安排来看,说明了李立三对冯任的信任和器重。然而,任弼时的两次报告都没有引起李立三的重视,他正忙于组织武装暴动。......
2023-09-29
自后唐至后周,出了一个八面玲珑不倒翁式的宰相,历事五姓十个皇帝,世故圆滑,左右逢源,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冯道作为后唐宰相,全无气节,又乖乖地拜倒在石敬瑭的脚下。冯道认为中原已归辽所有,立刻主动前来,拜见耶律德光。冯道以吹捧对方和辱骂自己,取悦于人。冯道摇身一变,又成为后汉的太师。冯道自告奋勇,前往迎接。冯道看不起柴荣,顶撞说:“陛下未可比唐太宗。”冯道以为,柴荣亲征,必然失败。......
2023-07-21
二胡适的母亲胡适的母亲冯顺弟铁花公的原配为冯氏,绩溪县冯村人,距上庄二十里。胡适的母亲居长,名叫顺弟。据胡适在《四十自述》中《我的母亲的订婚》一章,完全是小说体裁。胡父亡时,她年仅二十三岁;胡适刚五岁。胡适所说的,确是实情。胡的二哥绍之对胡母是敬重的,常对人说,“吾母有孟德之才”。胡适也有孝心,听从母命。待到一九一七年,胡适回家结婚,他的母亲才笑出眼泪,心头上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2024-09-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