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三单元的一篇选文,也是一篇经典的杂文。教学设计1.查阅“拿来主义”提出的相关背景资料,通过撰写“开场白”理解杂文所具有的社会现实性的特点。......
2023-07-21
名师档案
李哲峰,河北省邯郸市一中语文高级教师,邯郸市高中语文兼职教研员,全国中语会授予的“全国中学语文优秀教师”“十佳教改新星”,首师大国学教育学院特聘教育专家,河北师大文学院特聘语文研究员,歌行天下文化公司特聘国学教师。曾获全国“语文报”杯中青年讲课比赛一等奖,在北京、江苏、浙江、辽宁等十多个省进行讲课交流或专题讲座60余次。《教师博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封面人物。曾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等数十种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400余篇,其中多篇收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在多家刊物担任特约编辑或开设专栏。著有专著《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现代教育出版社),《作文有法》(河北教育出版社)等9部,主编国学教材《诗词吟诵(高中)》(现代教育出版社),主编或参编教辅用书《热点人物素材》(延边教育出版社)等40多部。目前正在参编北师大版高中语文教材。
试图立足于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在教学中实现自己的教学理念,完成自己“本真、实在、艺术”的语文价值追求,让学生学会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并为他们“打一个精神的底子”,进而由课堂向课外延伸,最终将语文作为他们一生的生活方式。
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多元共存、兼容并包,反对千人一面、千课一面。语文是充满个性的,教学有法,但又教无定法,任何模式都是僵化的,最精彩的课堂往往是带着个人文化胎记、印有鲜明个性烙印的;语文是充满变数的,预设不可或缺,然而课堂的生成更让人充满期待,最高效的教学往往来自于对于教材游刃有余的驾驭,对学生的充分了解与尊重。
背景描述
我所在的邯郸市第一中学属于河北省高中教育的第一梯队,而我所任教的班又大多是该校最精英的团队——理科实验班。这样的群体有着自己的特殊性,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一方面天生聪明,资质不凡,而另一个方面又偏好理科,语文多是他们相对而言的瘸腿学科。对这样的学生来说,最棘手的问题是经典阅读匮乏,尤其是对像《红楼梦》这样的鸿篇巨制往往兴致不足。正因如此,多年来,每讲《林黛玉进贾府》我都要先调查一下学生此前通读《红楼梦》的情况,但所得到的结果却越来越让我失望。
近三届学生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前自己独立阅读过《红楼梦》原著的情况:
然而,在我看来,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但成功的语文教学必然是以课堂为起点,最终占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高地。我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以一种敬畏的态度看待每一篇经典课文,千万不要跟学生学一篇糟蹋一篇。于是,教学之初,即便是对自己再熟悉的教材,我也从不贸然行动,必须先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打一个蹩脚的比方,如果将课堂比喻成战场,我们要牢记一点,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打好课堂教学这一个小小的攻坚战,更重要的是以此为突破口,把战火引向课外。最终,让学生爱上阅读、写作,学会阅读、写作,让高品质的阅读与写作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让优雅、诗意、睿智、幸福覆盖其精神世界的每一寸土地。而这,才算得上是战争的完胜!
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林黛玉进贾府》而言,最理想的教学结果是,通过课堂“解剖麻雀”,让学生学会阅读《红楼梦》的方法,发现《红楼梦》的魅力,爱上甚至痴迷《红楼梦》。
教学设想
对于这篇经典课文的教学,我向来是非常审慎的,不会轻易放过。对于本课,在教学上有以下几点设想:
一、抓住教学任务的根本:紧紧抓住语言这个总纲
学习文学作品,我们常常想到的是如何“赏读”。事实上,赏读固然不错,然而若是游离于语言之外,得意妄言,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溢出语文教学了。说得直白一些,就是我们的阅读不但要看“读什么”“读多少”,更要看“怎么读”。那种只关注情节内容不关注语言文字,只关注“说什么”不关注“怎么说”,只关注“意”而不关注“言”的“亚健康”阅读对语文的功用往往是杯水车薪。在我看来,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于着眼语言,并紧紧抓住这个总纲,并以此为起点开展教学。
一是裸读。朱熹《朱子语类》中说:“就诗上理会意思。”所谓“裸读”就是强调在脱离“外在语境”的基础上,直接与文本语言对话,挖掘文字表层及深层含义,试图触摸文章意图,逼近作者的内心世界。脂砚斋评《红楼梦》时曾云:“凡看书人从此细心体贴,方许你看,否则,此书哭矣。”文字是作者真情的释放,而作家正是通过文字表达的内容传达生命的感动来感动那些与之有相同或相似生命感动的读者。可以这么讲,裸读也正是对主观随意解读的匡正与规范,是对凌空蹈虚架空文本分析的一种厘清与纠偏。
二是细读。细读的主要任务是与语言亲近,做到微观分析。《红楼梦》开篇便是一句:“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细按”就是细细追究体察之意,最古老的甲戌本更是用了“细谙”一词。“谙”者,有“了解、熟悉”,更有“经受、经历”之意,故而,我觉得“细谙”似乎更切近雪芹先生原意。读《红楼梦》这样的书,尤其需要含英咀华、咂摸品味,如此反复多次,通过涵泳文字,体味用词之熨帖、修辞之精妙、手法之高超、传情之准确……方可渐入语文佳境。
三是深读。读书要深入,最忌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要深入语言“腹地”与语言亲密接触,深度构建。最忌以概念化、脸谱化分析之后再贴上几个无关痛痒的标签,用评论家的文论术语替代深层对话,拿知性分析置换语言的品味推敲。
四是悟读。我们习惯于用文章学的教学来替换文学教学,让学生在主体缺失、漠视文字生命的状态下阅读,无疑就是对文字进行一次情感脱水处理,那样的阅读是乏味的、枯燥的,甚至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阅读。有效的阅读应该从语言现象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深入到言语生命的骨髓,感受生命的热度;相反,那种感受不到文字背后言语生命存在的阅读也不可能从中汲取出生命的智慧与能量,更不能激活、滋养自身的言语生命,这样的阅读无疑是残缺的、不完美的。
二、抓住解读文本的关键:用好本民族文化这把钥匙
读书需要了解文化背景。读外国人的作品需要你了解国外的文化,用人家的文化解读人家的作品,用人家的思想观照人家的内心。
对于《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篇的学习,抓住林黛玉的行走路线就特别重要。这不仅仅能帮助我们了解贾府的建筑格局,更关键的还在于从中可以让我们了解封建大家族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文化背景,并从这些繁文缛节中更好地体会林黛玉的个人处境与人物性格。
三、抓住教学导向:立足课堂,指向课外
当前,我们都在大力倡导大部头书的阅读。这固然没错,然而,我们往往忽视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之间的勾连贯通。入门须正,立志须高,要想学好语文,文本选择至关重要。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红楼梦》是学习语文的最佳资源,我本人固执地认为:“得语文者得高考,得《红楼》者得语文!”(相关内容详见2015年第9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拙作《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读〈红楼〉?——兼谈语文视野下课外阅读的三个层级》)
如何将课文价值最大化是我始终的思考。教学17年,曾四度教授这篇课文。从只专注单篇,到着眼全书,我一直在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第一次讲授这篇课文,自己还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我上全校公开课,长文短教,以精巧的设计“取胜”,老师们评价很高。但后来自己反思,课堂虽是热闹,学生也亲近了文字,然而,面对一个巨大的宝库,却不免挂一漏万,最遗憾的是他们不能通过课堂得到阅读此书的方法,且尚且不能激发大家阅读全书的欲望。之后两次再讲授此篇我已是而立之年,不再关注于课堂本身,而是着眼全书,课堂也不再过分讲求法度,而是根据学情,适时点拨阅读方法,并引导学生自由探究,在课时上也相对自由,或三课时或四课时,相机而变,收放自如。经过课后追踪,我发现,这样做不但教学高效,而且学生对《红楼梦》兴趣倍增。然而,面对当下的语文生态,由于课业负担等原因,仍不能保证学生能积极阅读此书,更不要说运用课上的阅读方法加以体验实践了。最近的一次教授,自己已经年近不惑,此时的教学不再过分关注外表的花哨,而是更追求实效,形式也更自由。一篇《林黛玉进贾府》,有精心的预设,更看重课堂的生成;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更关注课后学生的跟进。于是一篇课文我上了一个礼拜,学校一位退休的语文教师——学校的反聘语文学术委员,提着凳子,从周一听到周五,从开始一个人来听,到后来,拉着几个其他学科退休老教师来听,乐此不疲。他被我的课堂感动着,正如我的学生被《林黛玉进贾府》感动着。然而,几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不知道,我的这一课并没有结束,之后我率性地打破了学校的教学计划,给学生引发了《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在我们理科实验部六个班,搞了一个“红楼月”:课前演讲变成了《红楼梦》诗词赏鉴;课堂上,放手学生,让他们运用前面所学的解读方法探索发现,体味鉴赏;课下又不遗余力地督促其开展整部书阅读……一个月之后,就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带着浓厚的兴趣读完了全书,两个月之后我们学生的随笔集《谁解其中味——〈红楼梦〉探究》正式刊印成册。到此,《林黛玉进贾府》的学习真的就结束了吗?没有,也许才刚刚开始!
四、抓住读书方法: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语文课堂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读书方法。对此,有人认为外国的读书方法最好,张嘴这个“斯”,闭口那个“基”。其实未必,所谓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有一种理解,读不同的书应该有不同的法儿。比如读我们老祖宗的书,用外国人的法儿倒也可以,但是我们是不是应该首先可以考虑一下老祖宗的法儿呢?
学习本民族的语言要充分尊重本民族的语言特点,有选择性地传承本民族的学习方式,用充分的文化自信,探寻母语自身的生命气象。
对中国人的读书方式,梳理爬剔,我个人觉得至少有以下三种,不失为其中的精华,特别值得关注与传承:
一是桐城读书法。桐城派读书特别强调吟诵之功,要求读书要感悟文字深意、因声求气,即根据声之长短、气之高下体会文字,口诵心惟,强调用声音来传达情志,反对寻行数墨。倡导传统吟诵法读书,特别适合古诗文教学:一者帮助学生学习、欣赏古诗文,提升鉴赏能力,改变当前语文少慢差费的积弊;二者有效开展诗教,涵养性情,培养学生的儒士精神、君子之风;三者发扬汉语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石三鸟,收效多多!
二是朱子读书法。朱熹倡导的读书方法,诸如“循序渐进”“熟读深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等,特别适合细读文本。历史的实践证明,其对读经尤其具有实效性,不可小觑。此法适合运用于文本精读,即便对于今天的其他文本,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我们应该批判性继承。
三是金圣叹评点法。与朱子读书法一样,在经典解释中,金圣叹评点法同样是一种极为丰富的解释经典的原则和方法,特别值得我们尊重吸收。评点法读书古已有之,金圣叹乃集大成者,首推古白话小说,古文教学也可使用,且效果颇佳。我曾在太原运用此法讲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样的古白话小说,即直接跟金圣叹学评点法;也曾在南通、大连运用此法讲授《项脊轩志》——要知道归有光当年正是用“评点”这种方法学习古文的,他曾用三种符号(圈、点、掷)与四种颜色(墨、朱、黄、青)搭配使用评点《史记》,才有了他日后深厚的古文功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评点法,品味语言,分析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的人物性格。
2.尝试接触并学习掌握分析小说的传统评点方法。
3.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感情。
一、导入
古人云:开坛不讲《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红楼梦》是一部谈不尽的大书,有人将它称作是中国的百科全书,也有人将它喻为一座神奇的迷宫。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林黛玉一起走进贾府,走进这座神奇的迷宫。
请同学们根据林黛玉的引导,画出贾府平面图,并在全班共同交流修正。
明确:
具体内容略。
随着我国古代小说的繁荣发展,明清之际的文学史上产生了一种新的文艺批评形式,那就是评点。什么是评点呢?红学家冯其庸先生做了这样的解释:
PPT:(评点)是一种把文艺作品和批评的文字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方式,而且在这一方式里,它既可以有较长的议论甚至专论,即如总论、回前评、回后评等等,也可以对某一情节、某一段描写来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评论,如眉评,正文下双行小字评,行间评等等。它既可以针对一个完整的情节、人物来评论,也可以针对某几句话甚至某一个词来进行评论。
——冯其庸《红楼梦概论》P252
最有代表性的评点有:张竹坡评《金瓶梅》,李卓吾评《西游记》,毛宗岗父子评《三国演义》,金圣叹评《水浒传》。其中《红楼梦》的评点本很多,有护花主人、大某山民、太平闲人等三家评本,还有八家评本等等,但最好的、最有研究价值的还是与《红楼梦》原著相伴而生的脂砚斋的评点。红学专家邓遂夫先生谈到这个评本时说,脂批《红楼梦》是“一把打开《红楼梦》这座迷宮的钥匙”。
今天,就让我们回归传统,与脂砚斋学习评点《红楼梦》。
二、教师展示,看脂砚斋如何评点
我们先来欣赏一段《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片段:
PPT: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方是吃的茶。
思考:黛玉接了茶之后她本想干什么?黛玉最终发现第一盏茶是用来漱口的,她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
明确:
本想喝下去却没有喝,喝茶原本是件小事,可在贾府这样的名门大族却非同一般,不可小觑。文章中有“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这样的句子。这两句话非常关键,道出黛玉心态的基调。我们看到一个由于寄人篱下而细心自尊的黛玉。
我们来看看脂砚斋的评语:
PPT:
脂眉:今看至此,想日前所阅“王敦初尚公主”,登厕时,不知塞鼻用枣,敦辄取而啖之,早为宫人鄙诮多矣。今黛玉若不漱此茶,或饮一口,不为荣婢所诮乎?观此,则知黛玉平生之心思过人。
大家总结一下,你觉得脂砚斋评语有什么特点?
明确:
善于抓住文章关键词句、精彩细节处的语言,用简洁精辟的语言给人启发甚或引人入胜。
脂砚斋成功评点有什么诀窍吗?脂砚斋曾在书中批了这样一句令人动容的话:
PPT:
脂眉:凡看书人从此细心体贴,方许你看,否烈,此书哭矣!
这句话语气沉重而真切,渴求读者能真正领悟出个中三昧,只得书中绚烂之致,让人唏嘘感慨。“细心体贴”四个字要仔细领悟,所谓“细心”就是要读得细致,对精彩处细细品味反复涵泳,万万不可轻易放过。所谓“体贴”就是要忖度别人的心情和处境,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来。
三、小组讨论,跟脂砚斋共同评点
对于黛玉喝茶这一细节,脂砚斋还有一处旁批:“总写黛玉以后之事,故只以此—件小事,略为一表也。”脂砚斋认为这是在总写黛玉之后,作者精心设置的一件小事。请同学们找找看,课文中还有没有其他表现黛玉的关键词句或是精彩细节?下面请大家勾画圈点出来,并用评点的方法在自己的书上加以旁批或眉批,等会儿我们一起交流。
1.关于黛玉的相貌
明确:
三次写到黛玉的相貌,不同人的眼光,多层次、多角度展现黛玉音容笑貌,神采风度:
(1)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众人多是指那些丫鬟、嬷嬤们,她们多是从“职业的角度”,关注到的是黛玉身体病弱和不足,脂砚斋评:“为黛玉写照,众人目中,只此一句足矣。”
(2)“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虽是溢美之词,然而读者必须明确凤姐见多识广,什么样的好姑娘不曾见过,此言出自她口中更见黛玉之风流态度,相貌姿态不凡,言谈举止不俗。故而脂砚斋评曰:“真有这样标志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之姿可知,宜作史笔看。”
(3)细看形容……病如西子胜三分。
不难看出宝玉看得最为细致,以他的视角写得也最为浓墨重彩,神韵风采无与伦比。而事实上,黛玉这个“病美人”的风流俊逸也恰是常人无法发现的。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只有拥有一定人生感悟的人才可能体会得到。这也便是泰戈尔所说的“热恋中的情人看到的对方全身都散发着光辉”。对此,脂砚斋似乎更有体悟,他(她)特别留意到,宝玉的观察与前两者的不同:“不写衣裙装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终是何等品貌。”精辟!这是宝黛初会时宝玉的第一眼,也只有在宝玉眼中的黛玉才会如此冰清玉洁,超凡脱俗!这一处细节不仅暗示出木石前盟的前缘,也开启了二人一段痛彻心扉的风流韵事。
2.关于见贾母
明确:
方欲拜见时……黛玉方拜见外祖母。
贾母一见黛玉“一把搂入怀中”“大哭”“心肝儿肉叫着”,并不计较礼节,可等“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还是补行了拜见的礼节。可见小小年纪的黛玉,即便在情绪激动时还能够保持高度的理性,小心谨慎,多思多虑!
3.关于见王熙凤
明确:
黛玉纳罕道……以“嫂”呼之。
见到王熙凤放诞无礼,还是忙起身接见。外祖母说“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而黛玉“赔笑见礼,以‘嫂’呼之”,何等机智细心。
4.关于建筑
明确:
(1)进入院中。黛玉度其房屋院宇,必是荣府中花园隔断过来的。
(2)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道是:
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脂旁:黛玉之心机眼力。
5.关于大舅贾赦与大舅母邢夫人
明确:
一时人来回话说……“望舅母容谅。”
(1)贾赦没出来见面,当回大舅的话时,“忙站起来,一一听了”。恭肃如此。
(2)大舅母邢夫人要留吃饭,婉言谢绝。既表示尊敬感激,又表明顾全大局,丝丝入扣。正如脂砚斋旁批:“得体。”
6.关于二舅母王夫人
明确:
(1)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
见黛玉来了……他方挨王夫人坐了。
一次写坐:“王夫人处,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只向”可见是自觉的。脂砚斋旁批:“写黛玉心意。”二次写坐:“……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尤其“再四”一次,可见恭敬礼貌,谨小慎微。
(2)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岂得去沾惹之理?”
王夫人叮嘱宝玉之事,她心有所想,却“陪笑”敷衍,虽提到宝玉“极憨顽”,却又极力寻找他的优点——“说在姊妹情中极好”。语言得体,更见其聪慧过人之处。
7.关于席间就座
明确:
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坐了。
结合前面段落,三次坐坐位,从“只向”到“再四”,再到“十分”,黛玉推让程度不断“升级”。面对一次次地被呵护、被照顾,黛玉不但没有习惯于别人的客气,相反更加谨慎小心了。
8.关于宝黛相见
明确: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的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二人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一者是一见钟情,“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一见面就留下情根,这就是“身无彩风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二者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气质相似的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另外,也是《红楼梦》第一回“木石前盟”中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在灵河边的前缘所致。但相同的想法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反应,却不可以交换——“宝玉心里暗想:好一个娇花照水、弱柳扶风的林妹妹,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黛玉站起来笑道:这个哥哥我见过的,长得如此风骚标致,不愧是情种。”可见,宝玉天真顽劣,直率多情,黛玉沉稳矜持,自矜自重——从后面的发展不难看出,之后她爱宝玉爱到了神经过敏的地步,也却从未有一次大胆的坦白,向宝玉一诉衷肠。
9.关于读书
明确:
(1)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2)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贾母、宝玉都问黛玉是否读书的问题,黛玉回答的内容前后不同。因为细心的黛玉发现贾母对于读书的态度,并考虑到了交流对象的特点。贾母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这似乎是贾母直接、公开表示不赞成女孩子读书。另外仔细品味,这段话还会流露出一些“隐形”信息:“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当“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贾母说:“读的是什么书”——这里需要注意,“念”字是口语化的,很随意,而“读”则显得很文雅慎重,透露出贾母对于女孩子读书不以为然的态度(当然也可能是出自一种谦虚的说法)。考虑到自己的说话方式不投心意,或是不太谦虚,因而黛玉之后马上改口。除了顾及贾母,黛玉顾到了宝玉。前边,由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得知宝玉平时“极恶读书”的,因此,这里对宝玉说“不曾读书”,也有意投其所好之意。(当然此时的她还无从知道宝玉“恶”的是正统的书)由此看来,黛玉的确是兰心蕙性,聪慧过人,如此心机,说她是“心比比干多一窍”毫无夸饰。
黛玉不愧是美丽的象征,智慧的化身。然而,她走进了贾府,却不知道悲剧才刚刚开始。她以美丽的心灵、高洁的气质、纤细的情感、满腹的诗才演绎了一曲痛人心扉的爱情悲剧。
前面,我们的评点都是采用眉批或是旁批的形式,这里借用清代评点大家西园主人《林黛玉论》中的一段话,给黛玉一个总评:
PPT:
花处姊妹丛中,宝钗有其艳而不能得其娇,探春有其香而不能得其清,湘云有其俊而不能得其韵,宝琴有其美而不能得其幽,可卿有其媚而不能得其秀,香菱有其幽而不能得其文,凤姐有其丽而不能得其雅,洵(实在是)仙草为前身,群芳所低首者也。
四、自己操刀,做“脂砚斋”独立评点
下面我们就请同学们独立运用这种评点方式,集中评点课文中熙凤出场这一部分里关于王熙凤的关键词句、精彩细节。
明确:
1.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先声夺人,且对贾母当前最疼爱的外孙女她却故意迟来。事实上,王熙凤这样说话表面是道歉,其实是故意炫耀自己的身份,从中我们看到王熙凤的尊贵身份与泼辣性格。
2.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前呼后拥,兴师动众,众星捧月,也可以看出她的尊贵地位与煊赫身份。
3.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丹唇未起笑先闻。
服饰上珠光宝气,艳丽无比。头上已经是一片珠翠,脖子上还要戴个赤金的大项圈,全身金光闪闪,有炫示的意思,同时也散发俗气,流露威风,让人觉得可畏。相貌上看,“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阴毒险恶,让人琢磨不透。
4.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该打!”
(1)“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脂砚斋评语:“出自凤口黛玉风姿可知,宜作史笔看。”
(2)“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这句话说得看似见外,其实是王熙凤注意到周围在场的其他女性——王夫人、邢夫人以及众姊妹,考虑到不能把黛玉捧上了天,冷落了甚至贬低了大家,扬此而抑彼,故出此言。另外,“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一句,也在变相传达贾母对于黛玉平日的关心,从而间接讨好贾母。
(3)“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想到了姑妈刚刚去世,贾母才失去爱女,白发人送黑发人一定悲伤,太过高兴不合时宜,于是上演了这一幕。不想被贾母阻止,于是立即止住,而一个“忙”字入木三分,将其虚伪和权变逢迎暴露无遗。
5.又忙携黛玉之手……“让他们去歇歇。”
“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用长辈和权威的语气对黛玉讲话,既是向贾母献殷勤,又是向黛玉炫示自己的身份。此外连珠炮似的发问,也可见她不过是逢场作戏而已。
6.又见二舅母问他……点头不语。
脂评:余知此缎阿凤并未拿出,此借王夫人之语机变欺人处耳。若信彼果拿出预备,不独被阿凤瞒过,亦且被石头瞒过了。此外,这一句话不但为王夫人赢得了“人气”,而且还顺便交代了方才来晚的原因,让人叫绝!
模仿西园主人《林黛玉论》中的一段话,请给黛玉写一个总评:
明确:
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胆大心细,遇事不慌,做事停停当当,规规整整,既守儿媳、孙媳规矩又讨祖母、婆婆欢心。
五、小结
正如冯其庸先生所言,通过“评点”“可以懂得语言文字之美,懂得作者的文心,懂得一段文字的精华所在,精警所在,懂得中国文字的表现力和巨大能量”。
课堂实录
师:前面我们跟着脂砚斋一同评点了本课的主人公林黛玉,通过实践,能不能谈谈你对评点的看法?
生:我觉得评点一言以蔽之就是揭示潜台词。
师:愿闻其详。
生:古人评点并非逐字逐句抠字眼,而是抓住关键词、重点句,或是经典细节,分析比较,通过品味语言,咀嚼文字,体会文字深意,把握人物性格。
师:相当精辟,一语中的。
生:对了,点评的语言也要讲求精练,随文评点,寥寥数语,却能由表及里,一语中的。(生笑)
师:学会了评点这一读书方法,下面我们就拿着这把钥匙,共同去打开《红楼梦》的这座迷宫,发掘其中的宝藏。
林黛玉进贾府中作者用了两个段落写王熙凤出场,可见王熙凤在贾府以及作者心目中的地位。下面我们就请同学们独立运用这种评点方式,集中评点课文中熙凤出场这一部分关于王熙凤的关键词句、精彩细节,也许你也将获得意想不到的审美感受。
生:(学生读书评点,之后小组交流)
生:我觉得王熙凤的出场就可圈可点:“一语未了,只听见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我的评点是:先声夺人,足见其尊贵身份与泼辣性格。
师:“丹唇未启笑先闻”,她是笑着登场的,《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600多次,笑的地方258次,而且笑的形式各不相同,耐人寻味。这一点大家的确不要轻易放过啊!
生:别忘了在这个等级森严的贾府,别人可都是“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初来乍到的林黛玉,虽说是当前看最尊贵的“客人”——贾母的亲外孙,这个时候也不得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而她却能大声叫嚷嬉笑——“我来迟了”。可见必定是个不寻常的人物!
生:更何况,她现在面对的可是老太太最疼爱的外孙女啊,她却“不曾迎接远客”,竟然敢迟来。
师:对啊,就算是王夫人、邢夫人也都得在这里陪老太太等着的,她这么八面玲珑的人物竟然不来?她应该不会不知道这其中的厉害啊?
生:所以她出场的第一句话就是在道歉嘛。
生:道歉?那是假象。(生笑)王熙凤这样做,表面上是在道歉,事实上是有意张扬,她是在通过这种晚到的方式来故意提高自己的身份,也有对黛玉和其他人故意显示之意。
师:不难看出,对此,当时贾母不但不生气,反倒“笑道”——破涕为笑,足以证明她的特殊地位。
生:她的装扮也大有讲究:“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瓔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我的评点是:眼花缭乱,散发俗气,流露威风,让人可畏。
师:能不能具体谈谈?
生:从衣着看,她的装扮珠光宝气,艳丽无比。若是仔细看,你会发现头上已经是一片珠翠,脖子上还要戴个赤金的大项圈,全身金光闪闪,给人的感觉是恨不得是将值钱的东西都戴上,绝对有炫示的意思。
生:跟大街上那些脖子上戴一根大粗黄金链子的人一样,一看就是没文化的暴发户。(生大笑)
师:没文化?何以见得?说话你得有依据,不允许你诬蔑王熙凤。(生笑)
生:……
生:不对,一比较就知道了。上节课我们看评点黛玉,我们就会发现,三次提到黛玉的相貌,但不论是下人、王熙凤还是宝玉,都不提她穿着如何。要知道,这个章节可是重点在写黛玉啊,本应浓墨重彩的,但为什么自始至终不提她的穿着呢?这就如脂砚斋所言:“不写衣裙装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终是何等品貌。”在黛玉这里衣服都成了俗物,不写才见其冰清玉洁、超凡脱俗,更莫说是那些绫罗绸缎、珠光宝气了。大家想想,莫说黛玉的家境可能决定了她穿不成这个样子,即便有这个条件,书香门第出身的她也不可能穿成这个样子。难道我们穿着和文化没有关系吗?
师:所言极是!(生鼓掌)
生:对王熙凤的相貌描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我的评点是:“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阴毒险恶,琢磨不透。
师:《论语》中说圣人孔夫子是“威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有威仪而不凶猛——这是君子的境界,而王熙凤正好相反,她将威猛潜藏,却给人一种假意的仁慈,让人不寒而栗。
生:此外,她出场的时候,前呼后拥的一处细节,也不可忽视:“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我的评点是:兴师动众,众星捧月,煊赫身份,不可一世。
师:大家注意到没有,即便是地位最高的贾母,在书中首次亮相,有这样的排场吗?
生:没有,书中写老太太出场是“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鬂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她可比贾母的“声势”“浩大”多了。
生:王熙凤见到黛玉后的动作也耐人寻味:“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上下细细打谅”显然是装装样子,显示关心;“送”字最妙,本来就没走出几步还要送回贾母身边,(生笑)传达一个信息:亲切却不能越位,即便老祖宗宠爱我,我也要讲礼节。显得特别得体,有分寸感。
生:我个人觉得,最精彩的还应该是接下来的片段:“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刚才还是喜笑颜开,忽然想到姑妈刚刚去世,自己当前的表现有些不合时宜,便忽然转喜为悲,不想却被老太太挡住,于是又“忙转悲为喜”——说哭就能哭,说笑又能马上笑,就可以看得出她分明是在表演罢了。其中一个“忙”字最为精彩。我的评点是:一个“忙”字,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师:可以评选当年的“影后”了。(生笑)王蒙先生的评点是:“着一‘忙’字而性情全出。”与你的评语极为相似,英雄所见略同啊。
生:我觉得最精彩的不是“忙”而是“拭”。
师:哦?怎么讲?
生:“拭”而非“擦”,可见逢场作戏,绝不是真诚地流泪,甚至我都怀疑她是否真的有泪可拭。
生:其实,“哭”也能看出人物性格的。课文多次写哭,却各不相同。大家看,黛玉刚来的时候,贾母先是“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之后“又呜咽起来”,一者见其哭得真挚,二者也可以看出她在家里的至高地位,无所顾忌;而就在此时,那些家里头的下面人却是“掩面涕泣”,这里的“掩面”就很让人怀疑他们哭的真实性——不过是在主子面前附和表演罢了;而处处留心谨慎的黛玉也“哭个不住”,此刻是她到贾府最真诚的一次外露。
生:错了,我觉得哭得最真的是宝玉“满面泪痕”,天真烂漫,肆无忌惮。(生笑)
师:贾府人情百态,一哭便知。(生笑)王熙凤,笑得可怕,哭得虚伪。
生:她说出来的话才了得:“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我的评点是:“真”“才”二字,赞叹中有惊喜,自然得体,不觉空洞肉麻。大家想想看,如果换成是我们,看见漂亮姑娘,我们肯定会说:“林姑娘长得真美。”表现力就差多了,而加上“真”“才”二字就大大不同了。
师:能不能模拟王熙凤的口吻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得较平淡,学生笑)
师:大家笑说明对你读得不满意啊?(生笑)那你们说说,怎么读才能读出王熙凤的口气来?
生:要重读“真”“才”二字,突出惊叹程度。我觉得应该这样读。(学生读,重读“真”“才”二字,但口吻过分夸张,引得众生大笑)
生:口气还不宜太夸张,才见得自然得体。
师:夸张不好吗?
生:不应该夸张,应该是下意识地真情流露。大家想想看,王熙凤说黛玉漂亮,难道只是因为恭维奉承吗?那是因为黛玉真是漂亮啊!(生笑)
师:有道理。脂砚斋批注:“出自凤口黛玉风姿可知,宜作史笔看。”王熙凤见多识广,什么样的漂亮姑娘她没见过,而黛玉的出现让她眼睛一亮,精神一振,她的这句夸奖,的确有迎合之意,但绝对有猛然惊艳的成分,是自然流露。正因如此,刚才他读得过分夸张,大家反而觉得不真实了。
生:老师,我来试着读一下好吗?
(语气自然真挚,同时又有意重读“真”“才”二字,全班热烈鼓掌)
生:“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这句话耐人寻味。我的评点是:变相传达贾母对于黛玉平日的关心,间接讨好贾母。
师:但我觉得是口误,明明是外孙女,硬说是嫡亲孙女,这话是不是说得太见外了?
生:不是,这句话另有深意。试想,刚才她极力夸奖黛玉如何漂亮,就等于把同辈的迎春、探春、惜春众姐妹冷落了,不仅如此,就连王夫人、邢夫人也不会高兴——啥意思!就她贾敏生的孩子漂亮?我们生的孩子就不漂亮了?(生笑)
师:嗯,心理学家说:尤其是男生,在一个女生面前夸另一个女生是很危险的。(生笑)哦,原来是考虑到不能把黛玉捧上了天,冷落甚至贬低了大家,扬此而抑彼,故出此言,而且一言既出,皆大欢喜!不愧是红楼“第一排”!(生大笑)
生:“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这一句话说得也特别艺术,要知道跟黛玉本是同辈,这里的口气却极像是一个主人对一个怯生生的小孩在说话。因此,我的评点是:既向贾母献殷勤,又向黛玉显身份。
师:精练,一语中的!我有一个问题,大家想,这里一连三问,后边又有:“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这一连两问,只有问话,为何听不到黛玉回答呢?
(学生沉默)
生:可能是略写,这叫详略结合,比如“上学”的问题,因为后面贾母、宝玉都会问到,为了避免黛玉重复回答故而这里略写了。
师:不对啊,如果这里她详细回答了上学的情况,那么后边贾母何必再问呢?
生:我明白了,之所以这里连珠炮似的问,表明她只是在问,而根本就不在乎对方回答的是什么,再或者对方就没有来得及回答。(生鼓掌)
师:由此可见,这里的问只表示关心,却没有关注别人的回答。这种虚伪的关心,就像是某些领导干部关心困难职工一样——“老乡,生活得怎样啊?有什么困难没有?……”逢场作戏而已!(生笑)从后边贾母又问读书之事,我们至少可以说,她这里问得不细致,或是黛玉根本就没来得及回答。
……
师:我发现同学们的评点几乎涉及到了刚才所有的跟王熙凤相关的段落啊?
生:曹雪芹没有败笔!(生大笑)
师:可是大家唯独没有选她和二舅妈交谈的一段,看来,相对来讲,这一段逊色一些了。(生笑)
师:不过这一段看上去的确很稀松,(生笑)咱们先来个分角色朗读好吗?我建议,在她们两个读的时候,大家闭着眼睛来听,看看能不能听出来这姑侄两个在谈话中有什么问题没有?
生:“月钱放过了不曾?”……(学生分角色朗读)
生:两人的对话有矛盾的。熙凤一会儿说是听从王夫人为黛玉找缎子,却找不见,可是一会儿又说自己“已预备下了”,岂不矛盾?
生:王夫人要她找缎子,但当王熙凤说没找到时,王夫人却说“有没有,什么要紧”,显得有些漠不关心。
生:我们组发现,王夫人问的是月钱的发放问题,似乎对于找缎子并不关心。
师:怎么理解这些矛盾?
(学生沉默)
师:好吧,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再次分角色朗读,并展开讨论。
生:别忘了,王夫人是王熙凤的姑姑。此前为了讨好贾母与黛玉,王熙凤冷落了王夫人,这里是她临时编出王夫人要为黛玉准备缎子来补救的,以表现王夫人对于黛玉的关心。(其他学生恍然大悟)
师:哦,你好了得!慧眼识得,这是“相机欺人”。
生:对啊,正是因为临时编造的,王夫人才会一时茫然,“有没有,什么要紧”这样含糊、不合时宜的回答,也只有在这种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才能说出来。但毕竟她最了解侄女王熙凤,于是马上反应过来,才有了这——“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最后的“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也表明她对侄女的良苦用心,心领神会且十分满意。(生鼓掌)
师:请同学们看脂砚斋的评点:余知此缎阿凤并未拿出,此借王夫人之语机变欺人处耳。若信彼果拿出预备,不独被阿凤瞒过,亦且被石头瞒过了。不仅如此,这一句话不但为王夫人赢得了“人气”,而且还顺便交代了方才来晚的原因,一箭双雕,让人叫绝!(学生啧啧称赞)
师:啊呀!我们也险些“被阿凤瞒过”了啊!原本以为这是最稀松的地方,不想这却是最暗藏玄机的所在啊!曹雪芹无败笔,果不其然!
好了,下面就请大家动动笔,也给王熙凤来个总评吧。
(学生写)
生:她是一个心理专家,社会外交家。贾府纠葛种种、矛盾重重中,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胆大心细,遇事不慌,做事停停当当,规规整整,既守儿媳、孙媳规矩又讨祖母、婆婆欢心——一个春风得意、炙手可热、游刃有余的当家人。
师:正如冯其庸先生所言,通过“评点”“可以懂得语言文字之美,懂得作者的文心,懂得一段文字的精华所在,精警所在,懂得中国文字的表现力和巨大能量”。
最后,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习运用这种古老的方式阅读全书,做到“细心体贴”,读出文字的味道,识得文章佳境,悟得人生真谛!
教后反思
评点法,扣文而评,随感而发,不拘篇幅,形式灵活,这样的解读既有利于对文本的整体体认,又有利于关注字法、句法、篇法等表层结构因素。灵活的形式决定了灵活的课堂,这就使得整个教学流程充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正因为形式自由,教师的相机点拨、适时总结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既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又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使得整堂课行云流水,变化自如。
而这节语文课的最大亮点在于由单篇指向全书。《林黛玉进贾府》虽然选自《红楼梦》,但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即安排林黛玉作“导游”引领读者游览贾府。于是,第一课时我的设计看似常规,却是充分尊重到了这一单篇特点——让学生画贾府示意图。这一设计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课文脉络,认识林黛玉的人物性格、了解贾府的人物关系、熟悉贾府的家庭面貌。其实最好的方法往往是针对“这一篇”的。实践证明,方法越具体、越具针对性就越易于操作,也越有实用价值;相反,越是宽泛,其指导意义也就越小。这是指向“这一篇”内部的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入乎其内。其次,我们还要给学生提供一些能够出乎其外的阅读方法,即帮助他们由“这一篇”中跳出来,找到一些相对抽象、较为普世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发现、去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一课虽然看似是松散的、自由的、和谐的,但实际上其内在的条理却是清楚的、合理的:由“看脂砚斋如何评点”到“跟脂砚斋共同评点”,再到“做‘脂砚斋’独立评点”。其实质是由模仿到创作,由合作到独立,最终还要由这一篇到整部书,即由课内到课外:循序渐进,渐入佳境,红蕖照水,不蔓不枝。如此,表面疏可走马,实则密不透风,疏密有致,散而不乱,的确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尝试。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始点而非终点。然而,抓住了课堂教学才算是抓住了语文的牛鼻子,语文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自己的语文课堂,努力将语文的触角延伸到学生生活的角落,延展到学生生命的远方!
专家评说
厚积薄发 驾轻就熟
张瑾琳
(河北省教科所高中室主任、研究员)
熟悉李老师的人都知道,他视语文为自己的生命。从教近20年,他始终在思考语文的问题,并不断地更新自己,寻找出路。也正因如此,每次听他讲课,都会有一种全新的感觉,都能感觉得到他在不断地超越自己,行走在语文的路上。一节《林黛玉进贾府》,则让我再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他对当前语文的探索与思考。
一、实在高效
语文教学改革风起云涌,不少语文教师都想着如何标新立异,却失却了语文的方向。李老师戏称自己的语文主张是“多元语文”,从中就可以看到他的教学导向——始终抓住“言语形式”这个牛鼻子,并根据具体的文体及学情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因此,在他这里,有对语文教学传统的坚守,也有对现代语文理念的渗透,不拘一格,相机而变。
小说解读方法丰富多元,文体论解读法、社会学解读法、文化学小说解读、语义学小说解读,当然,还有近些年来对中学语文教学影响最大的接受美学的解读方式。他考虑到传统小说的特点,运用传统的评点式解读文本。什么是最好的方法?对此,李老师既不排斥外国也不拒绝传统(当然也可以是中西结合、古今一体的),他认为,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要知道,自古以来,我国的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多采用批注评点读书法。“点”就是圈点,即对文章精彩的地方加上圈点;“评”就是评论,即对作品的思想或艺术等内容写出自己的意见观点。这种在文章空白处圈圈点点,或眉批、或旁批、或总批的读书法,看似随意率性,却能帮助读者深入到文字深处去感受文字的魅力。我们从李老师的课堂中不难发现,通过几节课对评点法较为系统地感知学习,学生在课堂上给我们呈现的成果已经是非常精彩了。首先,从他们所选择的评点内容就可以看出他们犀利的审美眼光,选择各有不同:有要害处、有精彩处、有伏笔照应处、有因果关联处、有精雕细刻处、有留白无声处……然而选择却都不走眼,星星点点都在“养眼”处。其次,是评点有含金量:疑窦处读出了精彩,如从王熙凤一连串的发问中看到了她的应付与敷衍;稀松处读出了匠心,如对姑侄二人的一段对话,通过师生间的碰撞,让我们发现了二人微妙的内心世界……更关键的是,我们从教学实际与教学设计二者之间细微的差异中,又不难发现,教师的预设是周全细密的,然而,课堂上的生成远比教学的预想更丰富,更精彩!老师不急不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循循善诱,上了一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
二、有序大气
我们欣喜地看到,当前的各级各类公开课有常态化的趋势,返朴归真,去伪存真,越来越本色自然。李老师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没有花里胡哨,矫揉造作,甚至如果单纯地从这一节课来看,似乎都不存在什么设计感,率性随意,任凭学生自由评点,教师即兴发挥,实际上又绝非如此。
作秀的课,着眼点往往是听课教师,追求面面俱到,花样频出。我们看到的这节课不同,李老师的教学看似随性,实际上却有着很强的总体规划和合理的教学序列,且是着眼学情,放眼课外——大体而言是“三步走”,如果加上《红楼梦》其他篇目甚或整本书的阅读,就是四部走:先是欣赏脂砚斋的评点,感性认识,理性了解;之后跟脂砚斋一同评点,亦步亦趋,学习领会;最后做“脂砚斋”独立评点,运用方法,挑战权威;最终再将评点内化为自己的读书方法,并“带出”课堂,去阅读整个《红楼梦》,甚或是其他作品。如此,由一节课到这一周的课、乃至到这一个月的课,由课堂教学到课外阅读——就可以看到一个成熟的教师,往往不再满足于关注这一节课和这一篇文章!当然,从前面李老师介绍自己四次讲述《林黛玉进贾府》的经历,我们也可以管中窥豹,从中清楚地看到一个优秀教师在这一问题上的转变过程。
一节课上得有序且大气,运斤成风:大处着眼,看似杂乱无章,其实整个流程却极其合理有序;小处着手,看上去是在放手学生随意评点,而实际上却在有意渗透读书之法,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引导学生不断地“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然而,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一节课要想做到驾轻就熟、收放自如,得有两个大前提:首先是教师的海量阅读,对《红楼梦》要相当熟悉,才可能有这个大手笔;其次是对课堂高超的驾驭能力,才能当得了这个“平等中的首席”,让课堂不仅不至于失控,而且还要有所生成,且步步紧逼,走向深入。概括起来就是两大驾驭能力,即教材驾驭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对这个问题,过去我们更多的是强调教学艺术问题,却往往忽视教学内容问题,仔细想想有点本末倒置。对于这一课而言,倘若没有厚实的功底,对《红楼梦》一知半解,恐怕就很难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从李老师这节课来看,他不仅能非常随意地将教材内的内容随意调动,而且还能轻松地勾连课本之外的相关环节。更重要的是,他根据学情,最终打破原有的教学计划,搞了一个“红楼月”,终将《红楼梦》进行到底。而这绝不是哗众取宠,又绝非仅仅靠胆量和勇气,需要有对《红楼梦》这一大部头名著相当的熟悉。从这个意义上讲,这节课也是对我们当前如何对教学文本进行拓展,突破单篇文本而进行的一次有益尝试。同时,又是对过去常常讲的“长文短教”这一传统看法的一次有益思考与反拨——也许长文不一定都要短教,相反,长文是不是还可以长教?
李老师的探索还在进行,教学的研究永无止境。让我们拭目以待,真心希望还能看到他在语文的路上有更多思考与尝试。
有关名师语文课.高中卷的文章
《拿来主义》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三单元的一篇选文,也是一篇经典的杂文。教学设计1.查阅“拿来主义”提出的相关背景资料,通过撰写“开场白”理解杂文所具有的社会现实性的特点。......
2023-07-21
《红楼梦》生动再现了贾府及其四大家族从兴旺走向败落的悲剧。《红楼梦》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揭露贾府的腐朽罪恶及其衰亡的悲剧。总之,家族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即使不抄家,也难免。此外,封建家族自身的重重矛盾和下层奴婢及青年叛逆者的斗争,也加剧着这个大家族的覆亡。......
2023-11-17
贾府和皇帝之间的关系主要集中出现在元春省亲大观园前后,在这里,皇权的代表是来传达皇帝口谕的太监和贵妃元春。我们首先来看几段描写,然后以Brown和Levinson的理论为出发点来分析中国传统社会君臣之间的关系。......
2023-11-28
北宋宝元元年十一月,西夏正式建国后的一个月,夏景宗李元昊到西凉府进行祠神。以上史料反映了元昊到西凉府祠神的大体情况,但对于祠神的对象及地点在西凉府何地没有明确记载。元昊这次祠神并非惯例,以后历代西夏皇帝鲜有在凉州举行类似活动。基于这种状况,元昊利用西凉府祠神之机对河西进行战略部署十分必要。......
2023-08-07
国民党襄城县党部书记、中统特务分子李子明早就对李峰积极抗日怀恨在心,此时接到密令,迫不及待地把诬陷李峰的黑材料送往国民党河南省党部。苗俊峰、李子明二人相互勾结、狼狈为奸,捏造李峰“通共和贪污”等罪名上报国民党河南省政府。李峰接到公文,知道此去许昌凶多吉少,立即面见中共襄城县委负责人商量对策。从此,襄城县以李峰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县长与中共襄城县委建立的联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体。......
2023-08-26
李小峰6岁丧父,12岁丧母,由长兄李志云抚养。鲁迅当即表示赞同,并将译稿《苦闷的象征》交给李小峰。由于北新书局多出版《语丝》和鲁迅等写的进步书籍,且常有中共地下党人在这里秘密集会,当时入主北京的奉系军阀张作霖下令查封了北新书局,同时通缉李小峰。一度,鲁迅对李小峰拖欠版税颇有意见,以致聘请了律师。北新书局出版业务陷入低潮,鲁迅也与李小峰日渐疏远。......
2023-12-02
时县内吸食烟毒的豪绅二人,依法治罪予以监禁;许昌专员公署侦缉队贩运毒品,经查获后,排除一切干扰,依法判处死刑。抗战形势的急剧变化,徐州、开封相继沦陷,襄城已处抗战边缘地带,县委决定当时工作以武装集训为重点,为开展游击战做准备,李峰欣然同意。......
2023-08-26
北洋政府很快电复张广建决定委派中央政务代表团进藏,并要求甘肃省就近组织政务代表团成员。李仲莲、朱绣所率的代表团是民国建立以来第一个入藏的中央政府代表团,成员们抓住这一来之不易的历史机遇,在拉萨期间与西藏地方政府政教人士密切接触,向他们宣传民国中央的对藏政策,疏通歧见,联络友谊。......
2023-08-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