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樊玉仙掌教《项羽之死》- SEO优化

樊玉仙掌教《项羽之死》- SEO优化

【摘要】:名师档案樊玉仙,山西省语文特级教师,山西省实验中学教学副校长。背景描述《项羽之死》是选修课本内容,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而且归在“自主赏析”栏目之下,单元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可见编者的用意所在。

名师档案

樊玉仙,山西省语文特级教师,山西省实验中学教学副校长。她从教30年来,始终以课堂为载体,践行“有用、有趣、有效”的教学宗旨,总结出了“质疑——切磋——点化——升华”四步螺旋教学思路,在教育教学上取得了丰硕成果。2004年所带班级语文高考成绩高达班级均分123.3分,创造了山西高考史上语文最高分。主要事迹被《山西教育》《山西日报》《中国教育报》等重要报刊、杂志介绍,被人们誉为“三晋第一班主任”。曾获得“第四届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语文报杯优秀指导教师”“高造诣学科带头人”“山西省教学能手”“太原市名师”“全省优质课一等奖”“高水平骨干教师”“山西省优秀班主任”等奖项,并荣立“山西省一等功”。论文《奇迹,是这样创造出来的》在《中国素质教育》杂志发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话性原则》在《语文教学通讯》发表,多年参加各地高考复习资料的编写,曾长期参加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新教材教学设计ABC”的编写。被聘为“山西晚报首届中小学生作文大赛评委”“全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专家评委”“全国语文报杯课堂大赛评委”,并被全国各地特邀多次做语文专题讲座,影响极大。她坚信,语文教学的研究是永恒话题,我们永远走在路上。

背景描述

项羽之死》是选修课本内容,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而且归在“自主赏析”栏目之下,单元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可见编者的用意所在。学生在高一学习《鸿门宴》后,既有文言知识的积淀,更有对项羽性格的了解。这个过程性知识奠基,将为学习本课内容做好坚实的铺垫,也对项羽这个人物有全方位的了解,更能对项羽悲剧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刻分析。

所授班级为一个语文程度相对较好的班级,学生基础扎实、学习主动性强、善于合作学习、学习视野开阔、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科素养。

教学设想

本节课,由于学生有基础、有能力、有积累,所以思考这节课的学习,体现“自主赏析”栏目特点,我以充分调动学生积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探索能力为核心,努力做到学生会的以巩固为主、学生能做的自己动手、学生发问的讨论解决或用问题解决问题。

本节课也大胆尝试让学生自设学习方案和讲授方案,让学生从多角度熟悉课文、理解课文、挖掘课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学生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倡导学生学会自己发现、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

教师预设学生可能遇到的文字问题:

1.字音

垓下 骏马名骓 歌数阕 马骑

麾下 属者   田父  自度

刈旗 田父绐曰 王我  被十余创

2.借助课文注解,教师补充。

(1)项王军壁垓下     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守

(2)岸土赤而壁立     壁,名词作状语,像墙壁一样

(3)于是项王乃悲歌    慷慨 慷慨,情绪激昂

(4)力拔山兮气盖世    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5)项王泣数行下     泣,眼泪

(6)平明         天亮

(7)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也可引导学生,回忆《鸿门宴》中“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乃,副词,仅仅、只。

二、串读课文,设计个人学习方案

教师提出要求:

1.学习方案要符合个人学习水平和学习特点。

2.要突出文本的问题特点。

3.要查询资料,有相应的知识链接。

4.要有自己的思考。

5.若有疑虑,可以以问题的形式提出。

【第二课时】

1.学生小组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案,相互学习,推选优秀。

2.教师巡回参与交流,并征集优秀学习方案。

3.学生对相关知识链接进行相互补充。

4.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本组讲授方案。

【第三课时】

1.小组根据抽签顺序,展示各组学习成果,向同学讲授本组设计内容。

2.讲授中,其他小组要认真听讲,补充笔记,不断精简自己的设计方案,不重复其他组内容。

【第四课时】

教师引导拓展延伸,深化学习内容。

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师:我们班李左元同学在阅读了司马迁的《项羽之死》后,写下了如下一段文字:(教师通过投影示)

昔霸王建楚,群雄归附;今江山归汉,造化可叹。

汉君用良善,齐王令甲戎。

千军执万剑,四面围孤城。

夜落角笙起,哀扬江楚声。

守卫生逃意,手足起纷争。

汉将高呼吼,楚兵降城楼。

俄项坚墙破,霸王乱军走。

行至乌江无渡口,惟余江水汩汩衡奔流。

心知重归故里招青壮,时日紧迫不成军。

汉王老贼无念旧,对阵不啻螳对车。

回天无力前途黯,呆伫江头心绪断。

杀声仿佛身后起,惨淡强笑心恸乱。

卒将死楚,夙夜无寐;虞姬舞泪,乌骓鸣悲。

纵力扛独鼎,功盖九州,其志也可摧!

又忆当年勇:睥睨天下,号令群雄,言即诏令,莫敢不从。

更颓今朝破:四面楚歌,十夜环彻,城郭破碎,叛虏倒戈;粮草几尽,时日无多!

临乌江兮空寥廓,下涕泪兮咏悲歌:

“骓不逝兮奈若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无颜归江东,莫敢对父老。

手把鞘与锷,抽剑抚寒矛。

怒从胸中起:沛公老儿休讽嘲,待我之身入阵断旌旄!

悲自心头生:天下八九归宵小,独夫不敌万剑与诸豪。

叹而已,只悔当初,不从亚父。

别辞父老莫要挂切;虞姬虞姬,相会黄泉!遂拔剑自刎,回归三土,魄散九天。

生:哇!(学生惊叹)

师:今天,我们就走进这篇文章,去领略一位英雄的悲壮之死。

一、先请同学们熟读课文,找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进行查解,并试译全文,把不会解的字词画出来。

(学生朗读,教师巡回;学生口译,教师观察,了解学情)

二、串读课文,学生设计个人学习方案。

教师提出要求:(投影示)

(1)学习方案要符合个人学习水平和学习特点。

(2)要突出文本的问题特点。

(3)要查询资料,有相应的知识链接。

(4)要有自己的思考。

(5)若有疑虑,可以以问题的形式提出。

三、学生开始设计自己的学习方案,并形成文字。

【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自读文本、了解文本的基础上,设计出了自己的学习方案。这节课,我们就请同学来展示我们的学习方案。哪位同学先来?

(同学纷纷举手)

师:先请肖瑄琳同学。

生:(打开投影)

《项羽之死》学习方案(展示一)

高一1601班 肖瑄琳

一、原文(略)

二、译文(略)

三、重点词解

(一)实词

1.项王军壁垓下(军,名词作动词,本指军垒,此处为设营驻守)

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楚歌,名词作动词,唱起楚地的歌曲)

3.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慷慨,情绪激昂)

4.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拔起;盖,超过)

5.直夜溃围南出(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属,随从)

7.田父绐曰(绐,欺骗)

8.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乃,就;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行)

9.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身,亲身;当,抵挡;破,打败;服,臣服)

10.此天之亡我(亡,使动,使……亡)

11.今日固决死(固,本来;决,必定)

12.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向,名词作动词,向(四面)杀出)

13.愿为诸君快战(快,痛快地)

14.期山东为三处(期,约定;山东,山的东面)

15.汉军皆披靡(披靡,溃散)

16.辟易数里(辟,畏惧退缩,退避)

17.亡其两骑耳(亡,失去)

18.骑皆伏曰(伏,通“服”,心服)

19.乌江亭长船待(,通“舣”,使船靠岸)

20.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21.亦足王也(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22.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籍,我;西,名词作动词,西征)

23.籍独不愧于心乎(独,难道)

24.吾知公长者(长者,有德行的人)

25.所当无敌(当,遇到)

26.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独,单独;籍,指项羽)

27.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身,自身;被,遭受)

28.若非吾故人乎(若,你)

29.吾为若德(为,送;德,人情)

(二)重点虚词

1.乃:

项王乃大惊曰(于是)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就)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汉军乃觉之(才)

2.则:

项王则夜起(于是)

3.以:

以故汉追及之(因此)

无以渡(没有……的办法)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以,相当于“而”;为,成为)

4.于是:

于是项王大呼(在这时)

5.而:

项王瞋目而叱之(表修饰)

6.之:

是何楚人之多也(是,指示代词,代指汉军;之,复指代词,这,这么)

天之亡我(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我何渡为(为,句末语气词。“何……为”,固定结构,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

(三)句式

1.定语后置句:

麾下壮士骑从者百余人耳。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汉骑追者数千人。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2.被动句:然今卒困于此。

3.判断句: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4.省略句:

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

马童面之,指(于)王翳曰。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之)赐公。

5.固定句式:

何……为,表疑问: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独……乎:籍独不愧于心乎?

四、重点翻译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译: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

译:项羽就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28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

3.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译:然而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战争的过错啊。

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译: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面见他们呢?纵然他们不说,我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

5.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译: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

五、文中成语

四面楚歌 霸王别姬 十面埋伏 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乌江自刎

师:刚才瑄琳同学,从整体理解到字词句的理解设计了自己的学习方案。疏通文字、理解字词、总结文言现象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瑄琳同学抓住了基本和根本。下面哪位同学还愿意展示自己的设计?(有同学举手)

师:有请殷昊同学。

生:《项羽之死》学习方案(展示二)

《项羽之死》学习方案(展示二)

高一1601班 殷 昊

一、自主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理解文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学会从辩证的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3.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二、自主学习重点

1.理解文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分析鉴赏项羽的形象,得出启示。

三、相关知识链接

故事背景:

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都南郑。“鸿门宴”揭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后在韩信、彭越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史料记载: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史记·项羽本纪》

四、课文学习

(一)本课文言字词

1.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项王军壁垓下(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②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行)

③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西,名词作动词,西行、西征)

④期山东为三处(期,名词作动词,约定)

⑤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王,名词作动词,让……当王)

(2)名词作状语

①项王则夜起(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②直夜溃围南出(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③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2.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句

①饮帐中(省略句;状语后置句)饮帐中=饮(于)帐中

“(于)帐中”是后置的介宾结构。

译:在军帐中饮酒。

②左,乃陷大泽中(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译: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

③籍独不愧于心乎?(状语后置句)

“于心”是后置的介宾结构。

译: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

④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补充完整应为:吾闻汉购我头(以)千金,邑万户。

“(以)头千金,邑万户”为后置的介宾结构。

译: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

(2)定语后置句

①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句)

译: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

②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③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句)

译: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

(3)被动句

①所当者破(被动句)

译: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

②然今卒困于此(被动句)

译:可是如今终于被困在这里。

(4)判断句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判断句)

译:这是上天要灭亡我,绝不是作战的过错。

(5)固定结构

①无以渡“无以”,固定结构。由动词“无”加介词“以”构成,没有用来...的办法

译:没法渡过去。

②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为什么。

3.通假字

①骑皆伏曰(伏,通“服”,心服)

②乌江亭长船待(,通“舣”,使船靠岸)

4.古今异义

①期山东为三处

山东 古:山的东面 今:山东省

②地方千里

地方 古:山地纵横 今:某一区域

(二)本课故事主线

1段:霸王别姬

感情基调:哀伤,柔情满满

笔调:舒缓(与军情之急迫形成对比)

2—3段:东城快战

感情基调:豪迈,气势满满

笔调:激昂,快意

4段:乌江自刎

感情基调:悲壮

(三)分析人物形象(项羽)

1.多愁善感

如“霸王别姬”时项王“悲歌慷慨”“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是司马迁笔下项羽唯一一次落泪,写出项羽在穷途末路之时,有心保护爱人却无能为力时的悲伤与无奈,体现出他多愁善感的情感侧面。

2.骁勇善战,勇猛无敌

如“东城快战”中,项羽“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等细节,都可见项羽勇武过人、无人可挡的气势,令人振奋。

3.轻信自负,不知自我反省

当项羽“自度不得脱”之后,连连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与后面的“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互相呼应,三复斯言;明知必死,意犹未平。钱钟书说:“认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不服气”,正显示了他的平生意气,说明了他自负、自尊而不知自省、自责。

4.知耻重义,宁死不屈,视死如归

此种精神在项羽乌江自刎这一段最能体现。此时,项羽本可以与船夫回到江东,但他偏偏不肯过乌江,而是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选择了尊严。江边慷慨陈辞,英雄的形象更加丰满完美。那曾经“泣数行下”的血性男子,临终反而笑了。“项王笑曰”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显示了他临大难而不苟免的圣者之勇——“知耻近乎勇”。在他拔剑自刎之前,面对故人吕马童,他没有求情以设法苟活,而是悲情而又慷慨地对故人说:“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临死之际却对死如此看淡,更是一种难得一见的勇气。这种勇气,也值得之后每一个回望历史的后人尊重、敬仰。

总结:他是勇武过人、知耻重义、心地仁善、淡漠生死的失败英雄。不可否认他也有自己自负骄傲的一面,这也终而导致了他的失败;但这却无法掩盖他的英雄形象。虽然对于自刎这种行为,后人褒贬不一,但他的尊严却值得每个人去敬佩。

师:殷昊同学从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了分析,让我们对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理解。大家对他的学习方案,有补充和修改吗?

生:我觉得他的学案,基础、分析全到位。挺有学习意义和价值。

生:我觉得他的学案可以成为我们今后写学案的借鉴思路。

生:如果能再穿插一些背景补充,人物形象会更丰满。

师:听了两位同学的展示,可能其他同学已跃跃欲试了。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各组进行交流。

生:纷纷交流,师巡回了解。

附:

【方案设计】

一、学习方案

1.通读全文,找出不会翻译的字词句做重点标注并进行查找翻译。

2.梳理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并总结出层次大意。

3.总结文中的通假字、特殊句式等,进行分类整理。

4.分析人物形象性格、写作手法等。

5.了解相关背景知识以及作者司马迁、作品《史记》。

二、教学方案

1.由书中课文《鸿门宴》引入,梳理事件前后关系,进行背景链接。

2.让同学们通读全文,找出不会翻译的字词句进行讨论及提问。

3.带领同学们梳理文章层次并总结层次大意,对文章进行内容理解分析。

4.分析人物性格及文章写作手法。

5.总结通假字及特殊句式和用法,进行字词小结。

三、对比《鸿门宴》

《鸿门宴》人物众多,其中有互相对比写法,比如刘邦和项羽、曹无伤与项伯,对比进行人物形象塑造。在描写人物时,运用了大量语言描写、神态描写以及动作描写,还运用侧面描写,如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这段话侧面写出了刘邦的形象。

《项羽之死》中,主要人物是项羽,所以笔墨多放在对项羽的塑造上,用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将项羽形象立体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且用汉军与楚军对比,更显现出了项羽的勇猛自负。

两者异同:两篇文章都运用了大量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把人物形象塑造出来。但由于两篇文章主要人物数量不同,导致笔墨多少不同。《鸿门宴》中运用了侧面描写,如上述的范增的话,既表现了刘邦的形象,也表现出范增深谋远虑、城府极深的形象,可谓一举两得,使两个人物都能丰满起来且无更多繁琐描写,使文章主线更加清晰;《项羽之死》中重点描写项羽,以其他人物作为衬托,突出表现了项羽形象。

四、项羽之死的启发

项羽死得悲壮,也无可奈何。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如果在鸿门宴上果断地杀死刘邦,恐怕早已经称雄一方了,哪还会沦到这步田地?如果拉下脸渡过乌江回到江东,招兵买马,可能又会成就一番事业。对属下如果不有时吝啬小气,属下可能也就不会叛他而去。正是这些、那些小的细节,最终让项羽自刎于乌江。

项羽勇武自负,他的死充满了英雄气概却也让人可惜,不同的人看待此事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会说,自刎这个结局不愧于天,也不愧于他自己;也有的人会说,若项羽知道变通,渡过乌江,那可能中国历史将会改写。我无法评判这两种说法谁对谁错,换句话说,我自己也在这两种立场中摇摆不定。结合项羽自身性格来看,自杀应该是最好的结局。他不会投降,也不可能拉下脸回到江东再度崛起。不管他人如何评论,在他看来,他已经失败了。他的失败,对不起家乡,对不起江东父老。对于我们来说,作为一个局外人,当然比项羽自己看得更透彻,所以我们会说他不渡江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这让我想到很多,从前的种种决定总会造成最后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能把每一个抉择都选好,每一件事都做好,最后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而不是最后面对一团乱麻才悔不当初。我们不是项羽,也不是当年那个争夺天下的人,我们不能以自刎来解决问题,而在补救的过程中,或许我们会错过更多。

五、项羽,我想对你说

你是战乱时期的一颗明星,你璀璨耀眼,却又因此孤傲自大。你勇猛善战,“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你的江山是你一手打下来的,虽有能臣良将,你也不过多地采取他们的意见,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为你最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你虽刚强,却也优柔寡断,大敌当前,“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歌唱的悲凉,引人潸然泪下。在这时候担心自己的爱人爱马,一方面可以说是感性,但更多的是优柔寡断。在鸿门宴中,迟迟不对刘邦下手也是一例好的证明,若早早击杀,又何来的乌江自刎?当年的优柔寡断,也是自己失败的一大原因。

你最后死得虽然让人哀叹,但对你来说是最好的结局。遇到了故人,也决定自刎让其拿着自己的头颅领赏,这点让我动容不已,你出身高贵,连死也有一种高贵之感,你的一腔爱乡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你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令人称赞。自刎,对你的生命做了最后的诠释。

【具体授讲方案展示】

一、原文(略)

二、学习方案

1.读:通读文章,标出生字词,勾画难以理解的词语句子,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与主要人物。

2.查:查阅资料,将生字词进行注音;查阅相关注释,积累僻义并尝试自主翻译长难句子;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3.读: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多次诵读文章,要求在读的过程中字字对译,总结本课特殊文言现象并积累,体会故事发展脉络,文章在表现人物及记叙故事上的写作手法。

4.析:细致分析文章在行文中所用的经典词句与手法。

5.背: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中要求背诵的部分与喜欢的片段。

6.延:延伸阅读《史记》中与本课有关的文章;了解司马迁生平,丰富文化常识。

三、授讲方案

(一)以史入文

郑板桥曾言:“《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有此数段耳。”垓下之围记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后的历程,也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司马迁的文字中走近项羽。

古人读书很讲究,曾有这样的说法:“花前赏《红楼》,月下品《聊斋》,风中诵楚辞,雨中吟唐诗;《汉书》伴茶,《史记》下酒。”可见,《史记》是必须用酒来读的。宋代名士苏舜钦,读至《史记·留侯世家》中张良在博浪沙用大铁锤暗杀秦始皇,误中副车,猛击案道:“惜乎,不中!”于是便浮一大白,就是执杯痛饮一口;读至《史记·项羽本纪》巨鹿之战,于是又浮一大白,大呼:“ 壮哉,英雄!”

(二)整体感知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几个主要场面?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来。(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请用文字叙述这三个场景。

(三)品项羽

清代“桐城三祖”之一的刘大櫆曾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读《史记》品人物,亦须有法,司马迁写人物,不止把笔下的人物作为历史的人,也把他们作为人性的人来看。为了展示他们的丰富性、复杂性,司马迁采用多侧面、多角度的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风貌,“不虚美,不隐恶”,使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而项羽恰恰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

1.人物描写的方法:

正面描写(抓住个性化的语言,扣住传神的动作神态)

侧面描写(不是从正面直接描写人物,而是描写主要人物周围的情、景、人、物等,用周围的一切条件作陪衬来烘托人物的一种描写方法)

2.认真品读这三个情节,结合课文具体语句,想想司马迁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什么样的项羽?又是怎样展示的?

(1)垓下之围中的项羽——英雄末路,多情重义,多愁善感。

(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勇猛善战,指挥若定,极度自负,不知反省。

(3)乌江自刎中的项羽——知耻重义,心地仁善,慷慨豪迈。

(四)评项羽

1.请学生评议项羽这一人物形象(肯定的、否定的都可。主要是要有一定的依据)

2.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论: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家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哪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1)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

(2)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

(3)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生作人杰,死为鬼雄。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啊!

(5)司马迁: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以此为拓展,同时查阅作者相关资料。

四、自学学案

1.逐段诵读原文,并对生字新词注音及注解。

2.根据字词译文,与所查译文核对。

3.查询有关项羽的生平事迹。

历史中的项羽: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农民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史上最强武将,号西楚霸王。楚亡后,项氏一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项羽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项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大怒,项羽说:“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我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便教授他兵法。但项羽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项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后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杀刺秦朝的太守殷通,而这场战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24岁的项羽就这样被人民起义的疾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4.本文出处、作者等有关知识。

(1)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司马迁每到一处便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这为他后来编写《史记》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是西汉太史令。司马迁后来继承其父太史令之职。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介绍《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因为“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3000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130篇,50多万字。

5.本文人物与事件描述的理解。

人物:主要是项羽。

事件:垓下之围、被困东城、东城溃围、乌江自刎。

【第三课时】

师:两课时的学习,大家对《项羽之死》有了深刻的理解。下面就请同学根据你的讲授方案,为同学授课。

生:根据自己的讲授方案为同学讲解。

附:学生授讲方案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2.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并学习人物鉴赏方法。

3.概括人物鉴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文章背景,并通过《鸿门宴》简单引出项羽这个人物。根据故事情节,将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垓下之围;

第二部分(2、3):东城快战;

第三部分(4):乌江自刎。

二、具体品析

1.垓下之围

(1)欣赏细节描写展现的动作和过程,品读项羽之“泣”的复杂心境。

(2)感受四面楚歌对人物心理的冲击,反复修辞体现出的悲哀和疼惜,感受项羽之死这一幕悲怆氛围。

(3)理解“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的侧面烘托效果。

2.东城快战

(1)感受通过语言刻画形象。

(2)欣赏项羽动作神态的细节,感受项羽的勇敢。

3.乌江自刎

(1)从语言的角度赏析。

(2)从“项王笑曰”的“笑”,神态的角度解读“笑”的含义。

总结: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自负、勇武。

三、与《鸿门宴》人物塑造异同

《鸿门宴》:

1.把项羽放到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之中和紧张的局势之中。

2.通过对比的手法塑造项羽的形象。

《鸿门宴》中,通过写项羽的刚愎自用、脆弱、优柔寡断以及刘邦的狡诈,樊哙、张良、范增足智多谋等不同的人物形象来突出项羽的特点。

《项羽之死》:

连续集中地写项羽一人,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自刎乌江三个画面来集中笔墨塑造人物的独特形象,表现出项羽的多愁善感、自负、勇武、知耻等性格特点。

总结:

相同点:都通过画面来表现。

不同点:《鸿门宴》主要通过对比来烘托,而《项羽之死》则重笔墨于场面描写来表现细节。

四、项羽之死的启发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是这样评价项羽的。大丈夫就应该敢于面对自己的失败,是个男儿都有冲动,挥斥方遒,指点江山,一将功成万骨枯。

所以,终究还是要谈一谈项羽的故事应该带给我们什么样的道理吧。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就应该训练对眼前事情的决断能力,不应该敷衍了事,更不应该优柔寡断、迟疑不决。作为男子汉大丈夫,我们不仅应该做事迅速,而且要把事情做到最好,获得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结果,而不是事情结束之后再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做出最好的决定。

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学习项羽身上一些优点,就比如说他的重情重义。虽然当时的背景下就是因为他的重情义害了他,但是当今,我们应该具有这个优秀的品质,珍惜友情与亲情。

五、现场写作

项羽,我想对你说

项羽在乌江的这一刎,的确彰显了他过人的豪气,让后人更是为之而敬仰,但我们也从中看到了项羽的无奈和不自信。对此,我想对你说:

首先,作为一个君王、一个领袖,应当以大局为重,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不能失去应有的立场和坚定果断的明辨能力。在鸿门宴之中,你做事优柔寡断,范增多次示意你,你却不能采取最正确的做法,而是迟迟犹豫不决。您是要争夺天下,成就霸业的,但处理事件却这样漏洞百出,这也难怪您最终没有斗得过刘邦。因为你,项羽,不会做个好皇帝,你只能做英雄。古代皇帝们的那些素质,你似乎不具备。你令范增怒呼:竖子不足与谋!如果你狠下心除去刘邦,那样的话,后面的事情岂不就轻松多了?所以,男子汉大丈夫,你应该学会坚强。大丈夫能屈能伸,要用坚强作为自己的信念,坚持着,始终不放弃胜利的希望。

其次,在你到乌江边时,你选择自刎,坦然是你的风采,宁死也不愿苟活,我们能看到你的豪壮与悲情。你说你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我知道,你讲义气,但是,你是否想过,同样敌强我弱的情况,刘邦也曾经遇过?你应该了解,江东父老追随你的心从未改变。你应该相信,若渡江,卷土重来之际未必就注定会败,那随你战亡的三千子弟啊,他们都死得英勇啊,你若回江东,一定会有更多人追随!你更应该清楚,你的失败不是败在实力,而是败在心态。

你的身上不是没有优点,在战场上,你骁勇善战,也很讲兄弟情义,我们都敬佩,但是在与对手的暗战场上,你却无法抛下杂念,仅仅只能做一个懦弱的人。如果你能将你的勇威也用在政治战场,相信你一定会取得最终的霸主地位。

项羽,你是英雄,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英雄,但是,如果你能将刘邦身上的这种大局观,做事果断拿到自己身上,一定会成就一番大业。

最后,送你一句话,“所谓大丈夫,不一定是逞匹夫之勇;足智多谋者不失为大丈夫;能屈能伸,能咽能忍,亦为大丈夫”。

项羽,我想对你说

1601 覃嘉媛

英雄歌罢,泪水涟涟,穷途末路,旷世之说。

也许,曾经的你虎踞龙盘,称霸一方,可当悲剧群像总是那么不争地演绎在你身上时,你连心爱女子都无法妥善安排的不甘,世人看在眼里;你那孤傲的连死也不肯放下的身躯,又被多少后代奉为气节的绝唱,我不知道。

从你自刎乌江的那一刻起,你便注定是一个满腹争议的英雄人物。也许经历了战乱、背叛、错误、成功,早就习惯了风风雨雨的一代枭雄,可怎么会选择这样一种方式,了结所有关于人世的爱与不满。

当在垓下,是史书上所说,那若即若离、似断似续的楚歌之声,扰乱了你的心绪,还是你的心早已不静;再来东城,一向多疑善妒的你,竟偏偏轻易相信一个农夫,那是不假思索,还是已无心斟酌;当拒了渡,赠了马,赐掉头,那茫茫的乌江水封了去路,也许,真的是无路可逃,但,我不相信,曾今“泣数行下”的血性男子,临了反而的一笑,只是因为,不争。

也许,有人说你刚愎自用,才会失了江山,毁了美人,落得一个江边的苦下场;也许,有人敬你爱你,欣赏你的豪情,赞扬你蔑视死亡,亦或是在司马迁笔下,通过一番慷慨陈词,乌江亭长舣船待,又为你的英雄形象补上这最后一笔。

可,他忘了想想,项羽,你,终究还是自刎了,尽管,站着。

是,你伟大,但也有过错,我不想说什么褒奖与评判,在我看来,最多的,只是,你,也是一个普通人。也有喜怒哀乐,也有七情六欲。面对虞姬的得情与承诺,你想要的何止是一句:“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面对曾经绝对信任的刘邦,你是否真的放下了暗度陈仓,吞忍与埋葬。不,你没有,你绝对没有。只是因为你是王,你是西楚霸王,没有人允许,你自己也不允许自己太过感性,也许某一天,可以重改历史,万一哪个乱臣贼子在外黄袍加身,你想来也不会相信,还会稀里糊涂地丢了王位,这是太单纯还是太糊涂。也许,像你这样为了众人没有自己的王,终究成不了天子,错就错在,你不该生在这一片乱世。

是,那些后世的争议,淹没了一代又一代本应该普普通通的人。只是因为做了一些可能影响深远的事,便被强加了太多精神上的负担,在用一件一件本不想完成的工作去堵上世人的嘴。有的人忍受下来了,成了千古帝王;有的人牺牲了,便被冠以自傲或者狂妄之名;有的人看淡了,做了枭雄;有的人无望了,自刎于乌江。

也许会心痛,会埋怨,但,我终究不是你,我也成为不了你,只是在这里摸索、猜测、推理,你的一个也许就是一念之间的选择,让你的后代,我们,还有我们的后代,纠结不已。

也许,这就是历史的魅力吧,不管前朝发生什么,抑或是明媚,抑或是不堪,都留给后世去评说。

最后,扣一下标题吧,项羽,我想对你说:

再见吧!对,就这样。

【第四课时】

教师引导拓展延伸,深化学习内容。

一、导入

师:通过我们同学的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大家对故事中的项羽有了更深、更新的了解。有一种英雄,就是挫折、苦难乃至于死亡都不能剥夺他的骄傲和从容。项羽在能够用他的武功、战绩证明他的生命一定可以逃脱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很潇洒地处理自己的生命,这是人格的不屈与悲壮,一个人的生命是不可以被人取走的,但可以自己处置,这就是项羽。

二、多维透视主人公

(投影)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师:引导学生归纳司马迁观点。

师:司马迁认为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一方面,“政由羽出,号为霸王”“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另一方面,又由于“自矜功伐”,不觉悟、不自责,而导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对项羽生平业绩的概括,又有其对失败的评价;既有赞叹,又有惋惜、批评。司马迁饱蘸笔墨,以史实和文字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的项羽、一个鲜活的项羽、一个永远的英雄!你心目中的项羽是怎样的?

生:我喜欢项羽这个人物形象,他用生命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生:我认为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宝马美人,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生:我觉项羽过于多愁善感,自己都死到临头了,还放不下美人,还“泣数行下”。

师:其实,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都有评价。(投影)

《题乌江亭》

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4)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深入引导思维:

有着“硬汉性格”的海明威:“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掉,但不能被打败。”对项羽而言,没有失败,只有战死。从这个意义上说,项羽不死,项羽魅力永远。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项羽。

师教给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1.要有理有据。

2.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

3.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三、现场训练

要求学生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例,引用一句名言,联系现实,点评事例。

生:(观点)做人必须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的人生尊严。

生:(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生:(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追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

教后反思

这次课例,选择了一篇选修课文,其目的是想让学生学会使用课本、用好课本、拓展课本。学生在必修课学习《鸿门宴》的基础上,通过自学,对文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深入透彻的了解。特别是采用了学生自制学案和教案的方式,一方面,培养了学生主动、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升华。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思维能力在提高,学科素养逐渐形成。从学生的学案和教案,以及教师引导拓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积极性也很强。这样不仅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学习,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创新思维也在渐趋形成。

选修课的教学,应该是有别于必修课。必修课的特点是基础性和均衡性,而选修课则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其特点是多样性和拓展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两种课程的处理方式以及授课方式就应有所不同。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有新趣性。

专家点评

自主赏析 各展风采

——评樊玉仙老师执教《项羽之死》一课

孙国强

(扬州市特级教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此课为选修课,樊老师用四课时完成了此课的教学。教学设计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的特点,以学生自制学案为抓手,始终突出赏析的“自主性”,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最后拓展升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是其“质疑——切磋——点化——升华”四步螺旋教学思路在选修教学上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此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预习充分,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自然生发问题。在第一课时,老师对预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理解字词、文句,查询相关资料,突出文本的问题特点,要有自己的思考。这实际上涵盖了此课的学习要求——读懂课文、理解文本、感悟思考,有效地聚焦了学生的思维,避免让学生的“质疑”脱离文本、漫无边际。当然,“质疑”的指向性并不意味着取消学生的“自主性”。相反,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自主性”的,要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字词问题,要自己查资料建立相应的知识链接,要设计符合个人学习水平和学习特点的学习方案,等等。

第二,小组合作,在共研共享中全面理解文本。第二课时有两个环节,展示自己的学习方案,设计小组展示方案。两个环节完成也就意味着个人的方案实现了提升,与小组成员的深入“切磋”使学生突破了自我。我们看到,此时的“切磋”不仅仅发生在“生——生”之间,也发生在“师——生”之间,老师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她在巡回参与交流,并对“切磋”结果有个宏观的把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了四种学案:第一种是高一1601班肖瑄琳的,有五个部分组成:原文、译文、重点词解、重点翻译、文中成语;第二种是1601班殷昊的,由相关知识链接、本课文言字词、本课故事主线、分析人物形象等几部分组成;第三种主要由对比鸿门宴、项羽之死的启发、项羽我想对你说等几部分组成;第四种授讲方案有以史入文、整体感知、品项羽、评项羽等几部分,同时附了知识链接——历史中的项羽、本文出处及作者、关于《史记》。不难看出,第一种偏重于课文字、词、句的理解;第二种字词、文本内容理解兼顾;第三种既有自己的感悟,也有前后文的迁移比较;第四种引用古人评价较多,学生借此引出自己的观点。应该说,几篇学习方案各有侧重,体现了学生的“切磋”之功。能否互补形成较为全面的方案?老师的选择是:否。此时就是要发挥各自之长,在某个方面“切”深“磋”透,从而各个击破。否则,下一个课时的小组展示就失去了个性,小组活动就无法有特色地开展。

第三,双管齐下,在小组展示与个性写作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第三课时是第二课时的延伸,由小组讨论过渡到小组展示,经过了第二课时的“切磋”,第三课时就水到渠成了。由于是抽签决定展示顺序,所以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不好事先设定,但这无关紧要,只要讲清楚自己这一组的重点就行了。我们从老师所提供的学案中可以看到,简介背景、划分层次、评析重点段落、与《鸿门宴》对比、阐述“项羽之死的启发”……这几个重点环节都是有的,那展示也就达到了设定的目标。在展示环节,学生是不是只是轻松的观众呢?不是。在小组展示中,一个小组上台,其他小组要认真听讲、补充笔记,不断精简自己的设计方案,不能重复已讲内容。这也是一种“自主”活动,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迅速组织文字的能力。而写作这个环节的设置则让学生精神为之一振,它打破了展示的单一模式,学生的观点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又产生对于文本的种种新的思考。对于文章的选择,我们也能看出老师的良苦用心,一篇总结项羽失败的教训并为之扼腕叹息,一篇列出种种疑问对项羽的选择并不做定论,启发同学们从多个角度评价历史人物。阅读与写作结合,双管齐下,加深了同学对文本的理解,又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以外的东西。

第四,拓展延伸,借助史料点拨升华。学生要学会阅读,也要学会评价。要学会评价,首先就要掌握评价的方法。关于项羽,古今有诸多评价,老师提供了司马迁、杜牧、王安石、李清照、毛泽东的评价。怎样分析这些评价?这里樊老师提出了一个方法:多维透视法。不惟古人,不惟他人,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供了一个从不同侧面看问题的方法。樊老师从占有的史料入手,启发学生各抒己见,从而让学生较容易地掌握了这一方法,并顺势点出了运用这一方法的注意点:要有理有据,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接着的现场训练,则体现了其“有用、有趣、有效”的教学宗旨,要求学生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例,引用一句名言,联系现实,点评事例,趣味性强,但有一定难度,对思维的敏锐性与准确性要求较高,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来看,效果良好。

当然,此课设计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如小组汇报可增加互动环节,以打破汇报的单一化格局;优秀作文可片段朗读,以呈现更多的观点;第三、四课时都有对项羽的多角度评价,宜放在一处集中讨论。

“自主赏析”,自制学案,把握文本,拓展提升,樊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选修课教学的范例。这将有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