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任玲执教《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

任玲执教《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

【摘要】:现执教于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教学设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单元主题为“文无定格,贵在鲜活”。有人认为,孔子最后一段有微叹冉有和公西华说话过于谨慎的意思。弟子侍坐,与正式的教学有所区别。一生屡次拒入仕途,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他撰写了《孝经》

名师档案

任玲,语文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云南省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云岭教学名师,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市级优秀骨干教师政府特殊津贴,中语会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研究中心导师团导师,中语会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曲靖市优秀教师、优秀青年班主任、中青年教研教学优秀人才。现执教于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

成果“‘经典语文’主张与‘亲近经典’语文专题阅读实践”荣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专著《我的经典语文》,主编《亲近经典·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讲堂》《亲近经典·高中语文新课程名著导读》等书籍,参与编写云南省《初中语文必读课本》、中职《语文》教材、长春版初中教材《语文》教师用书等多种书籍,发表文章百余篇。《语文教学通讯》《新语文学习》《云南教育》等多家杂志封面人物。

语文教育宣言:做精神世界的美食家,做感悟生命的思想者。

课堂教学理念:好的语文课,是寻求宽广的阅读背景,为文本解读带来多元的角度与探寻的深度;上品的教学艺术,是以宽广的阅读背景为支撑的灵活适宜的教学方式的自如选择;理想的语文,是打开视界的阅读和以此为基础的自由理性的良好表达。

背景描述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是一所一级一等完全中学,是有着悠久历史传统与深厚文化积淀的百年名校。本次授课班级为高二年级理科班,学生于高一时阅读过《论语》,高二寒假自读《先秦诸子散文选读》并在开学后完成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场读书报告,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文化积淀。此次课属于随堂专题探究课,有一些解读带有教师的个性化色彩,不需要一致认同,但求培养质疑精神。

教学设想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单元主题为“文无定格,贵在鲜活”。本次课的设计意图是以微专题探究的形式,带领学生理解孔子的思想及其弟子的性格志趣,学习从多个角度阐释文化经典,感受经典作品的魅力,并尝试打开视野,审视传统,培养理性思维和思辨能力。尤其是课后探究的设计,不苛求答案的深浅,意在存疑,将学生的思考延伸至更广阔的空间。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尔”“如”“乎”“伤”“与”等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孔子的思想及其弟子的性格志趣,学习从多个角度阐释文化经典,感受经典作品的魅力。

【课前准备】

1.回顾《论语》,印发补充资料,留意“子路”及“礼”的相关内容。

2.文白对照,疏通字词,了解全文大意。

【第一课时】模读

一、通读:读准字音,疏通词句,读通大意

1.自读: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找出疑难之处。

2.以问题形式展开对话,解决字词句难点。

3.全班齐读:正音,断句。

二、模读:揣摩人物性格,用声音把形象特点表现出来

练读:揣摩四个弟子的性格,在小组内尝试用声音把性格表现出来。

推荐读:推荐惟妙惟肖的朗读者,朗读并解说为什么这样读,借此把握四弟子的性格。

1.子路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比孔子小9岁。性格鲜明,优点缺点都十分突出。子路是追随孔子时间较长、与孔子感情很深的弟子,有政治才干,为人忠直,性情急躁,鲁莽好勇。“率尔而对”,积极、自信,但显得直率、急躁、鲁莽、口气大、不谦虚,所以要读出一点自负来。

[资料补充1]

◎《论语》5·8(即第5篇第8章)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论语》6·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性鄙(粗鲁),好勇力,志伉直(伉kàng,刚直),冠雄鸡,佩豭(jiā)豚(公猪),陵暴(轻侮)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刑具),因门人请为弟子。”

◎《论语》5·7子曰:“道不行,乘桴(fú)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论语》11·13闵子侍侧,訚訚(yín恭敬正直)如也;子路,行行(hàng刚强负气)如也;冉有、子贡,侃侃(温和快乐)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2.冉有

冉求,字子有,比孔子小29岁。后作季氏家臣之长。偏重执事才能,自谦不精通礼乐。朗读时先十分自信,后颇为谦虚。

有人认为,孔子最后一段有微叹冉有和公西华说话过于谨慎的意思。从冉有的性格看来,对自己才能的评估的确显得保守了些。不过南怀瑾先生认为未必是过谦,他引述管子之言“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仓廪实而后知礼义兴”来说明物质层面富足了,不一定就能建立起良好的文化来,文化根基的建立,是重大而艰巨的事情,就只好等高明的人才来着手了。冉有的话固然是谦虚之辞,不过也反映出他对礼乐的深刻认知。

[资料补充2]

◎《论语》6·8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卿大夫),可使为之宰(家臣、总管)也……”

◎《论语》6·8(季康子)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论语》11·2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勇力过人),故退之。”

3.公西华

公西赤,字子华,比孔子小42岁。年纪较轻,谦虚好学,长于礼仪,出言谨慎,谦和礼让。

[资料补充3]

◎《论语》6·8(孟武伯问)“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4.曾皙

曾点(蒧),字皙。孔子早期收入的弟子,一说比孔子小21岁,此说法相对可靠,第一句话大致透露的是年龄排序。曾参(曾子)之父,父子俩同为孔子门人。很“自我”,带些“狂”气,有主见,有性格,不看夫子脸色,大胆表达,充分表达,很享受于自己所描述的景象。性情悠游自在,从容淡定,持重而洒脱,姿态与精神都更为伸展,言谈显得更老练,更自如,更为恰切得体。

弟子侍坐,与正式的教学有所区别。曾皙悠然弹琴及从容作答,显示孔子与弟子之间谈学论道时气氛的融洽宽松,也表现曾点性格的悠游独特。

[资料补充4]

◎曾参,即曾子,字子舆,曾皙之子,比孔子小46岁。16岁(前490年)时拜孔子为师。一生屡次拒入仕途,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他撰写了《孝经》《大学》。孔子临终将其孙子思(孔伋,作《中庸》)托付于曾参。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孟子求学于子思门人,是儒家“亚圣”。

◎曾皙口气不凡,孟子称其为“狂”者(《孟子·尽心章句下》)。另据记载:鲁国大夫季武子死,曾点前往吊唁“倚其门而歌”,被称为鲁之“狂士”。

王阳明《〈月夜二首〉其二》:“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对曾皙超然态度颇为赞许。

三、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一个问题

四、课后练笔:用诗化语言描述曾皙之志

【第二课时】研读

一、探讨课文中的三个难点

【探究1】“何哂由也?”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1)直率:性格直率鲁莽,不谦让。孔子对君子的要求是温良恭俭让,莽撞的子路显然不够标准。子路性格中,有些优点同时也是缺点,坦诚、果敢、勇猛,同时直率、鲁莽、急躁。

(2)轻率:言说态度轻率,忽视其治理难度。自负有余,谦虚不足。

南怀瑾《论语别裁》:子路说的话很有英雄气概,具大政治家的风范,但是孔子还是笑他,这并不是笑他的话不对,而是认为他还没有这种能力。

(3)草率:子路说“可使有勇”,所言仍停留于“勇”,非孔子礼乐治国的理想。孔子主张“为国以礼”。

[资料补充5]关键字“方”的不同理解:

①“礼法,义理”,即“大道理”。(杨伯峻《论语译注》)

②“方,指义。”(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类似有“方,指礼义。”

③“方,向也。”(朱熹的《四书集往》)即“方,道义的方向。”

④“道,指是非准则。”(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

⑤“方正、正直。”(《辞海》)

⑥(摆脱饥馑、战胜饥荒的)方法。(执教者意见)

我认为按照前面的意思,应该是“摆脱饥馑、战胜饥荒的方法”。一个国家在外有强敌、内遇饥荒、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能够经过三年的治理达到有勇力、无饥荒,应该是极大地化解了困境。子路要表达的应该是这个意思,此处“方”更恰切的解释应该为“(摆脱饥馑、战胜饥荒的)方法”。

孔子在众多地方批评子路,意在让子路能做到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资料补充6]

◎《论语》17·8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放纵无礼);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祸害亲人);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说话尖刻);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胡作非为);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狂妄自大)。”

◎《论语》17·23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捣乱造反),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土匪强盗)。”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蒯(kuǎi)聩,蒯聩与孔悝(孔悝是蒯聩的外甥)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蒯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fán,焚烧)台。蒯聩惧,乃下石乞、壶黶(yǎn)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於耳。”

子路在卫国王室政变中被杀害了,死后受醢刑,剁为肉酱。其悲剧是性格使然,也印证了孔子的担忧并非多余。子路有政治才干,嫉恶如仇,尽守职分,忠直勇猛,不避祸端。他直率鲁莽的性格一直为孔子所担忧,孔子也在很多场合教导过他,屡次抑制子路急躁、逞勇的性格,试图以仁、礼来导引其勇力。

孔子的施教策略:“哂”亦教矣。可谓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春风化雨。

【探究2】“与点”?“喟然”?

课后练笔展示:用诗化语言描述曾皙之志。

播放视频:轻松一刻,听一听中国好歌曲节目,刘相松的《春天来了》。

讨论:说一说这是一幅什么图?为什么孔子“与点”?又为什么“喟然叹”?

【教师备答】

(1)游春图

这是一幅踏青图、郊游图、自然图、隐逸图、逍遥图。春天来了,投奔自然。生命无所羁绊,悠游自在,安闲自得,逍遥从容。

(宋)程颢:“孔子‘与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若知‘为国以礼’之道,便却是这气象也。”程颢最推崇《论语》中的浴沂气象。“为国以礼”和“浴乎沂”二者并不矛盾。圣贤气象体现了儒家人文关怀和天道自然之间的统一,从而证明了“一天人,合内外”的仁者境界。(《二程仁学研究》)

曾皙身上散发着内在礼乐修养积蓄的悠远从容,境界高远。“高人”形象,无怪后人称其有“尧舜气象”。有“高雅清华的风度”(南怀瑾)。

按照钱穆先生推断,《侍坐》时期是孔子仕途的枯寂期,鲁国三桓乱政,百姓苦不堪言,小人得志,贤者落拓。孔子内心既有对太平生活的期许,又有隐逸生活的向往。

可见,孔子不是没有隐逸之心,“喟然叹”,不过是因心忧乱世,才“知其不可而为之”。

[资料补充7]

参证1:长沮、桀溺耦而耕。……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yōu)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wǔ失意状)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既不能隐居山林,必须在社会中生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参证2:《论语》5·7子曰:“道不行,乘桴(fú)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参证3:《论语》14·38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2)治世图

这是太平和乐的治世景象,是孔子及弟子的理想国。按照朱熹的说法,曾点的一番话语,旨趣已然是“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用二程的话概括是“尧舜气象”;后世称此为“太平社会之缩影”(杨树达《论语疏证》);“大同世界”“安详、自得的生活素描”(南怀瑾)。

执政只是手段和途径,曾皙描述的境界才是政治的目的和归宿。政治的最高境界,往往反映为一种生活方式,甚至生活细节。曾皙说的不是政治,却在政治之上。曾皙描绘的景象,是真正的大同世界,天下太平,时局安定,生活富足,心情愉快,追求精神享受,悠游自在,这是高层次的生活图景,甚至是令我们今人都心向往之的和谐图景。

“喟然叹”是因为眼下身处乱世之中;且其境界最为高远难求。

[资料补充8]

南怀瑾《论语别裁》:我们经历这几年的离乱人生——国家、社会、天下事,经过那么大的变乱——才了解国家社会安定了,天下太平了,才有个人真正的精神享受。不安定的社会、不安定的国家,实在是做不到的。时代的剧变一来,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剧,遍地皆是。所以古人说“宁为太平鸡犬,莫作乱世人民”。而曾点所讲的这个境界,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也就是真正的自由民主——不是西方的,也不是美国的,而是我们大同世界的那个理想。

(3)授业图

处自然之境,悠游授业,化育生命。

孔子“喟然叹”,也是因为自己不能不挑起的政治担当。

(4)祭祀

曾皙描述的是主持雩祭的场景,后人也有上巳盥濯袚除不祥之说。“春服”乃祭祀所穿冕服;“冠者、童子”为雩祭乐人;“浴乎沂,风乎舞雩”为祭祀活动,沐浴斋戒继而完成祭礼;“咏”为祭歌,祭祀舞乐以祈求福祉,使万民安康。曾皙所言之志向就是恢复周代的礼仪政治,体现了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

“喟然叹”是“礼崩乐坏”的现实忧患使然。

小结:关于“曾点言志”这个内容,孟子有所发挥,二程有所发挥,朱熹有所发挥,王阳明有所发挥。总之,曾点此话一出,引起后世诸多大儒们的竞相参透,可谓盛况空前。就是今人,也有无数探讨的篇章。

“《侍坐》篇的神奇和魅力,正在于它有模糊的阐释空间和丰富的想象可能。”(武道房《经学史视野中曾点之志的多维解读》,《中国哲学史》2009年3期)

【探究3】文脉?

四位弟子的话,可以调换顺序吗?看似不经心的问答,有没有顺序安排的匠心之处?

子路:勇(军事力量);方(战胜饥荒之策)

冉有:足民

公西华:礼乐

曾皙:礼乐治世

仔细揣摩,我们会发现,几个弟子的话顺序不能调换,调了,味道就不足了。这番谈论仿佛就是层层递进的展示,呈现了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与愿景。

礼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他希望在“礼崩乐坏”的现实里恢复周礼。在《论语》中,“仁”出现了100余次,“礼”出现了70余次。治国以礼,祭祀以礼,庆典以礼,修身以礼,处事以礼。学习的是礼,尊崇的是礼,维护的是礼,践行的是礼。

[资料补充9]

◎《论语》2·3子曰:“道(诱导)之以政(政令),齐(整治)之以刑(刑法),民免(免于罪过)而无耻(廉耻之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守规矩)。”

◎《论语》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3·1孔子谓季氏,“八佾(yì八行八列,64人)舞于庭,是可忍(忍心、狠心),孰不可忍也!”

◎《论语》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论语》12·1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13·3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得当),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14·41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论语》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根本),礼以行之,孙(谦逊)以出(说出)之,信(诚信)以成(完成)之。君子哉!”

◎《论语》16·13“他日,又独立,鲤(孔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二、诵读

配乐分角色诵读:旁白,孔子,四弟子。

体会全文的意趣与韵味:《侍坐》平淡自然,却耐人寻味。几笔速写,不见斧凿痕迹。小小篇章,我们看到了孔子弟子的性格志趣、理想抱负,看到了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如何循循善诱,看到了作为政治家、思想家的孔子“礼乐治世”的理想国,更感受到了先贤“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救世情怀。

三、课后自主选择探究

(一)下面是孔子与弟子的另外一个言志场景,与《侍坐》比较,看看言志的角度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三人怎样的性格和追求?

《论语》5·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二)下面的文字摘自“许锡良看世界”微信《教育专家、教育学家与教育家》,请课后浏览相关文献,结合选修教材《诸子散文选读》,自主探究,写一点探究心得。

“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主要是教育家的差距。苏格拉底培养了柏拉图,而柏拉图培养了亚里斯多德。看看孔子与苏格拉底在教育思想、教育实践与教育成果方面的差距,就知道中国为什么自古以来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会不及西方。

中国与欧洲的差距其实从孔子就开始了。如果中国当初选择的不是孔子,而是墨子,这个情形会大为改观。至少中国进入近现代科学文明的进程不会如此艰难。”

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模读

一、读准读通

师:读书有很多种方式。可以是走马观花的浏览泛读,也可以是凿一口深井的精细研读。浏览泛读,是面上的扩展;精细研读,是深度上的突破。同学们初中时精读过《论语》中的几则语录,高一时也浏览过《论语》全书了。今天,我们选择《论语》中一个比较长的篇章来进行品读,借此理解孔子的思想及其弟子的性格志趣,学习从多个角度阐释文化经典,感受经典作品的魅力。下面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同学们注意听他们是否有哪个字读错了,有哪个句子读破了。

生:(三人依次朗读“问志、述志、评志”三个部分)

师:同学们听出朗读中的错误了吗?请把你听到的错误纠正一下。

生:“如(至于)其礼乐”,不是“lè”,是“yuè”。

师:对的。大家知道“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六经”呢,加一部《乐》,音乐的乐,而不是快乐的乐。

生:“莫春者”,要读成通假字“暮”(mù)的音。

师:嗯,刚才同学先犹豫了一下,后来还是读对了。

生:“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夫”是发语词,读第二声。

生:“吾与点也!”“与”读“yù”。

师:“与”意思是“赞同”,读四声。

生:“为国以礼”,“为”读“wéi”。

师:是的,这跟《六国论》的“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中的“为国”读音和意思都一样,意思是“治理国家”。

生:“侍坐”的“侍”不读“sì”,要读“shì”。

师:非常好!大家要在难读或者易错的字上注音,朗读时就准确了。请大家再关注这些字的读音和意思。(PPT呈现)

师:大家在字词句的理解上有疑问吗?有的话提出来,能回答的请主动为同学解答。

生:“毋吾以也”,书上翻译成“你们不要因此就不说了”,有点理解不了。

师:嗯,这句话有省略,的确难理解。这句话要结合前面的来理解才好疏通,“以吾一日长乎尔”意思是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毋”译成“不要”,“吾以”是“以吾”的倒装,意思是“不要因为我”,承着前句的内容,意即“不要因为我年长于你们”,你们就不说了。这是孔子为打消弟子的顾虑而说的话。他希望弟子畅所欲言,所以让他们不要因顾忌老师而不敢发言。课文的解释是这样来的。

生:最后一段中孔子的五个问句,到底是想说什么?是肯定冉有和公西华,还是也有点否定的意思呢?

师:这个句子的理解的确有分歧的,有人认为是肯定的,也有人认为孔子略微批评他们二人过于谦虚。同学们先总观全文,这场侍坐交谈,集中谈论的是一个什么话题?这个字反复出现了,是哪个字?

生:(找然后回答)志。

师:对的。先是孔子诱导大家发言,我们称之为“问志”,中间是四位弟子发言,可称之为“述志”。待其他人走了,曾皙问老师的时候,孔子发表了意见,这意见相当于对弟子的志向做出评判,可以说是“评志”。他最赞同的是?

生:曾皙的。“吾与点也!”

师:他不认同的是?

生:子路的。

师:何以见得?

生:“夫子哂之。”

师:嗯,这“哂”的表情很微妙,被曾皙发现了,才有后面的追问。从孔子答曾皙的内容看,他对子路的说法是不完全赞同的。“子路不让”,是最后一段发言的要害,后面的内容附着在这个意思上理解,由此可以推断孔子对另外两个的说话态度是满意的,这两个人的话都比较谦虚嘛。大家赞同吗?不认同的话课后还可以进一步探讨。我们先总结一下这篇课文要着重掌握的字词。(PPT)

尔:以吾一日长乎尔(你们)/子路率尔(……的样子;……地)而对/尔(你)何如?

如:如(假如)或知尔/如(至于)其礼乐/方六七十,如(或者)五六十/尔何如(怎么)?

乎:浴乎(于)沂/唯求则非邦也与(欤)?

伤:何伤(妨碍)乎?

与:吾与(赞同)点也!

为:为(治理)国以礼。

师:弟子侍坐,与正式的教学有所区别。侍坐就是弟子陪侍老师闲坐说话,这四位弟子依次是?

生: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

师:这个顺序是弟子发言的顺序吗?

生:不是。

师:发言顺序是?

生:子路、冉有、公西华、曾晳。

师:你们觉得这个顺序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小声)座位?

生:……(有些疑惑)

师:我们再看细一点,发言时,对他们还有另一个称呼,就是“由”“求”“赤”“点”。这几个字,是他们的名还是字呢?

生:(看注释)名。

生:字。

师:看来有点混乱。我们再看这几个字是谁称呼他们的时候用的?

生:老师叫的。

生:自己说自己。比如“由也为之”。

师:还有?

生:他们几个之间称呼用的,比如“夫子何哂由也”。

师:古代人有名和字,自己称自己,一定用名,所以常常翻译成“我”,带自谦的意思;长辈称晚辈,称名,表示亲切;平辈可称名也可称字,但是,称字一定是带有尊重、郑重的意思。“由”“求”“赤”“点”都是名,第一句却是称字。可以推断这是谁的口吻吗?

生:(思索状)

师:我觉得应该是记录者吧,就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就是记下《论语》一书的弟子们。那第一句的顺序,其实应该透露某种信息,这个排序大概就是年龄。

生:(认同状)

二、模读体验

师:请同学们分组练读一下四位弟子的发言内容,揣摩一下他们各自的性格和志趣,试着用声音呈现出来。

生:(小组练读)

师:现在我们请同学来模读四位弟子的发言,看谁模拟得最恰切。先模子路。

生:“千乘之国……”

师:挺好!读到后面还加上了手势语。你想读出子路的什么性格来?

生:“子路率尔对曰”,“率尔”嘛,速度要急一点,快一点。

师:是的,子路是在抢话嘛,这是个最爱接话的学生,老师话音未落,他马上就抢上来,急。你还想读出什么来?

生:后面要突出他的能力,所以声音要高起来,表示我能力很强。

师:你还加了手势语,把子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自信读了出来。好,我们来看看《论语》中的子路是不是这样的性格。PPT呈现[资料补充1](见教学设计)

师:这些资料大家课前预读过了。仲由,字子路,另字季路,比孔子小9岁。你看《史记》中的记载,子路与孔子的相识多有戏剧性,子路那个头戴公鸡帽、身着公猪配饰的装饰太有喜感了,可见他多么好斗。(生笑)夫子说起子路来的时候,也很不留情面。当然我们也知道子路在弟子中也是跟孔子说话最直率的人,比较突出的就是孔子见南子那一回,子路不高兴,害得老师赌咒发誓的。(生回应状)不过,子路是追随孔子时间较长、感情极深的弟子,他在《论语》中是一个非常立体的人物,性格最鲜明,而且优点缺点都十分突出。从孔子的话来看,子路很有政治才干,为人忠直,但是,往往某个特点是一个人的优点的同时又是一个人的缺点,所以他又显得性情急躁、鲁莽、好勇、爱逞能。

师:谁来读一读冉有的回答?

生:“方六七十……”

师:你想读出什么味道来?

生:有雄心抱负,但还是隐藏着自己的锋芒,比较谦虚。

师:前面读得再自信一些,后面读得再谦虚一些,谁再读读试试?

生:“方六七十……至于礼乐,哎,以俟君子。”

师:加了一个“哎”,你想读出什么感觉?

生:礼乐,是冉有觉得太难了吧,自己做不到。

师:嗯,大家觉得冉有的话里,肯定还是有自信的,但后面,一方面是谦虚、低调,这个是态度问题;另一方面是知道礼乐是件难事,这个是认识问题。不过我们再回顾一下资料就会发现,还有一个跟性格有关的因素。大家看一看资料。PPT呈现[资料补充2](见教学设计)

师:据说冉有比孔子小29岁。孔子认为冉有很有才能,又多才多艺,但冉有的话很谦虚,还有一方面是性格决定的,冉有的性格比较保守谨慎,他对自己的才能定位比较保守,孔子常常要鼓励他,促进他,让他不要过于谨慎。而子路呢,勇力过人,孔子常常要故意压制他一下,让他不要冒进。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方法很灵活,我们常常说这就是因材施教。谁来读公西华?

生:老师,我拿不准公西华的言辞是谦虚还是做作?

师:公西华比孔子小42岁,如果孔子60的话,他也才18岁。据推断此次侍坐的时间,孔子不到60,那么公西华也只是“十五志于学”的时段,他的话语是真诚的,应该不会是做作。好,读一下。

生:“非曰能之……”(生笑,掌声)

师:啊,读出了一点青涩的感觉。老老实实,规规矩矩,读出这个感觉对不对?

生:对。年轻嘛。

师:嗯,这里不只是谦虚,年龄小,十分好学,态度实在是好,出言也谨慎。PPT呈现[资料补充3](见教学设计)

师:公西华长于礼仪,在今天,适合在外交部工作。我们常常说“年轻气盛”,公西华年轻却不“气盛”,谦谦君子,好学知礼,真正不简单。谁来读曾皙?

生:“暮春者……咏而归。”哈哈哈哈。

师:呵,加了个“哈哈哈哈”,你要表现什么?

生:自得。

师:曾皙的这段话,我们要读出什么来?用一个词形容一下。

生:悠闲。

生:欢快。

师:嗯,回到自然,欢呼雀跃。

生:自由,浪漫,活泼。

师:啊,浪漫,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评价。

生:飘逸。

生:爽。

生:轻松。

师:是啊,到大自然中去,不要挂着数理化,不要着急省统测,好玩儿,轻松!

生:愉快。

师:心旷神怡。

生:我觉得要读得“充实”一些。

师:这个说法有点特别,为什么是充实?

生:我感觉他好像不是自己乐,是看着“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看他们乐,所以自己就乐。

师:哦,这个体会有意思,已经涉及到对内容的解读了。

生:沉醉。

生:逍遥。

生:随性。

生:“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这些描写怕是有什么深意,曾皙不像其他弟子一样直接回答,有点拽拽的。(生笑,方言,即摆谱,卖关子)

师:我觉得大家找的词都非常准确。好,我们一起来陶醉地读一遍。要读得舒缓、悠闲、陶醉。

生:(齐读)

师:读得非常好!我们来看看资料。PPT呈现[资料补充4](见教学设计)

说到曾皙,我们不能不提曾子。他是曾子吗?

生:(有人疑惑)不是。

师:曾皙不是曾子,是曾子的父亲。曾子,就是曾参,字子舆,比孔子小46岁,据说是16岁时拜孔子为师,这父子俩同是孔门弟子。曾子一生屡次拒入仕途,孔子最欣赏的弟子颜回去世之后,曾参成了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他是个大孝子,撰写了《孝经》,还撰写了《大学》,我们后半学期将在《中华文化经典研读》选修中读到。据说孔子临终将其孙子思,也就是作《中庸》的孔伋,托付给曾参。大家知道“五经”的说法,知道“四书”吗?

生:(一起随老师)《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师:可见曾子在儒家的重要作用。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孟子求学于子思门人,是儒家“亚圣”。因此呢,这条传承的脉络被称之为儒家正统。

生:(回应状)

师:刚才大家朗读的时候就可以体会到,曾皙是很“自我”的,就是你们说的“拽”,带些“狂”气,这个“狂”的确有据可查,孟子就这么说。曾皙有主见、有性格,不看夫子脸色。他大胆表达,充分表达,也很享受于自己所描述的景象。他性情悠游自在,从容淡定,持重而洒脱,姿态与精神都更为伸展,言谈显得更老练、更自如、更为恰切得体。王阳明就十分欣赏曾皙,写诗说“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

通过模读,同学们了解到了四位弟子的性格志趣。内容方面,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我们梳理一下,下节课一起来研读解决。

生:为什么孔子选择“哂笑”而不直接教导?

生:看起来弟子的志向不是一个比一个小吗?可是孔子为什么一个比一个评价高?

生:孔子是真的赞同曾点吗?难道孔子真的安心不理世事了?

生:孔子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文中却赞同与政治毫不相关的志向,这不是矛盾吗?

生:儒家不是倡导积极进取吗?为什么赞同曾点?

生:孔子讲求以礼治国,而曾皙的回答是郊游玩乐,看不出与治国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孔子会赞同?

生:孔子一生都希望得到重用,但他却赞成曾皙那种田园理想,这是否反映他内心的矛盾?

生:曾皙的志向中所描绘的景象象征着什么?

生:孔子为什么要喟然长叹?

生:从《侍坐》中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

生:孔子说“为国以礼”,那么“礼”在曾皙身上有什么体现?

生:雩台是用来祭祀求雨的,他们为什么要在那里跳舞?

师:这节课我们就到这里。大家提出的问题可以归为两个:孔子为什么“与点”?为什么是“喟然”?我还要加问两个问题:孔子究竟为什么“哂由”?这几个弟子的发言顺序能不能调换?同学们课后可以做些思考,我们下节课接着研讨。有一个课外小训练,请大家写一下:用诗化语言描述曾皙之志,要写出自己的理解和个性来。

【第二课时】研读

师:上节课同学们对《侍坐》的内容提出了一些疑问,下面我们就一一探讨,接着凿这口井。

一、探究1:孔子为什么“哂由”?

师:文章有回答“哂由”的原因吗?

生:有,“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师:对的。这看起来很明朗。可是,孔子说的这八个字,似乎不那么简单,我们得回到子路的话语中来寻求答案。那么,具体地说,孔子哂笑子路,首先因为他怎样?

生:“率尔”。孔子觉得子路说话不庄重,一个年长的人嘛,不该那么急躁。

师:嗯,用“不持重”更妥当。不符合谦谦君子的温良恭俭让。

生:长者嘛,应该要深思熟虑,在后面说。

师:说话的顺序上,也倒未必有这个要求的,不过子路也太着急抢话了。率尔、冒进,有点不符合这个年龄。上面同学们更多说的是性格脾气上的“直率”、鲁莽、急躁。可是,仅仅是这样吗?子路这番话,从内容上看,有没有“不让”之处?

生:从后面冉有的话来看,“礼乐”要等君子来做,说明很难。但是子路好像说得比较容易,三年之内就能让人民知道道理,说得太轻率了。

师:非常好!子路口气太大了,把治国的事情想得太简单了,好像一切都很容易。有的同学问,为什么孔子要哂笑而不直接教导子路,大家怎么看?

生:孔子的微笑,是给子路一个暗示性的表情,我觉得这个“哂”的表情是教之有道。他只是小小的一个暗示。

师:“教之有道”说得真好!这个话题就是孔子问弟子的,如果孔子直接批评子路,那……

生:大家就不敢说话了。

师:嗯,可见孔子与弟子的谈话氛围还是非常自由的。同学们的探讨非常好。南怀瑾《论语别裁》中这样说:“子路说的话很有英雄气概,具大政治家的风范,但是孔子还是笑他,这并不是笑他的话不对,而是认为他还没有这种能力。”也就是说,孔子认为在子路描述的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要达到那个结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这话说得不让、不谦虚。我们之前朗读的时候,说要读出自信,这回看,得要读出一点自负才更符合子路的性格。所以,“率尔”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轻率”。除了这两层意思,还有没有一点别的意味?

生:子路说的,是从底层做起,让老百姓个个有战斗力,能够抵御大国的侵略,然后让老百姓懂得道理,说明在子路的心里,“勇”还是放在第一位。这不符合孔子的主张,孔子觉得教育子路的路还很漫长,所以就“哂”了他。

生:今天还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嘛,子路没有提到教育,他说的那一套,并不能真正使国家强盛起来。

师:嗯,至少这个强盛并不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强盛。同学们基本上都认为子路的主张达不到孔子“为国以礼”的标准,过于强调勇力,而忽视了“礼”。这个看法要真正站得住脚,关键在一个字的理解,“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的“方”。同学们看一看后世对这个“方”字的不同理解。

①“礼法,义理”“大道理”。(杨伯峻《论语译注》)

②“方,指义。”(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类似有“方,指礼义。”

③“方,向也。”(朱熹的《四书集往》)即“方,道义的方向。”

④“道,指是非准则。”(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本)

⑤“方正、正直。”(《辞海》)

按照上面前四种的理解,从内容上来说孔子都不能哂笑子路的。如果内容上子路的表达非常好的话,孔子不会苛责的,甚至要鼓励。孔子不是说过吗?“当仁,不让于师。”第五种解释是我在杂志上看到有人撰写文章来探讨“方”的解释,依据《辞海》理解成“方正、正直”,说明还没有触及到“礼义”,这个理解相对来说更合乎文意。不过,我仔细品味文章,感觉这“方”的解释还是不满意。上面的前五种解释,几乎都是从道德层面来解释的,而且这些解释与前面描述的困境不十分搭界。“方”有一个常规的解释,是方法、方式、策略。那么,按文意推,“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是说外有敌犯、内有饥荒,子路说自己治理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有勇”是针对“加之以师旅”而做出的政绩,那针对“因之以饥馑”这一困境,治理结果理解为有“(摆脱饥馑、战胜饥荒的)办法”更为妥当,也就是能使国家摆脱饥荒和贫困。实事求是地说,在子路的执政假设中,能够在三年内解除这个国家内外交困的处境,已经是很不得了啦。大家认同这个解读吗?

生:(多数若有所思,点头认同)

师:当然,大家未必一定要认同某一种说法。传统经典离我们时代遥远,后人有无数的诠释、解读和研究,这在人文领域非常普遍,每一种研究,只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原文。我们回到子路的回答上,如果照我们上面这个理解,那么,子路的执政演说合乎孔子的理想吗?

生:不符合。孔子主张“为国以礼”,而子路的话没有这个内容。

师:是的,这就是我们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的得出不是主观臆断,我们得寻找依据,对“方”字的解释就是一个支撑点。刚才我们讨论时说到子路没有触及礼乐教化,我不禁想到《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的王道理想,黎民“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这只是王道之?

生:“始”。

师:黎民“衣帛食肉”了,可能就达到了冉有说的“足民”了,但这还不是孟子的理想国,还要“谨庠序之教,(生一起)申之以孝悌之义”,进行精神层面的建设,才能真正实现王道。孟子的这个主张与孔子是一脉相承的。子路的施政假设,与孔子的礼乐治国相去甚远。看来这才是孔子否定子路的深层原因。我们再用一个词来形容,前面是直率、轻率,这里是什么率?

生:草率。

师:非常棒!直率是性格急躁,轻率是表态随便,而草率是策略不慎重。子路的施政基本还只停留在“勇力”的阶段,或者说武力争斗阶段,难怪孔子要批评子路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了。《论语》中,孔子在众多地方批评子路,意在让子路能做到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同学们再回顾一下资料。PPT呈现[资料补充6](见教学设计)

师:看《史记》记载,子路的结局很值得一提。卫国发生内乱,卫庄公蒯聩与卫出公辄父子之间争夺王位,子路是孔悝(kuī)的家臣,子路在外面办事,听闻内乱,义愤填膺,连忙往城里赶,城门将要关闭,孔门弟子高柴也就是子羔(孔子曾说“柴也愚”)告诉子路:形势已定,卫出公已逃,不要进城白白送死。但子路不避祸患,还是在这场卫国王室政变中被杀害,死后受醢(hǎi,古代酷刑)刑,剁为肉酱。其悲剧是性格使然,也印证了孔子的担忧并非多余。子路有政治才干,嫉恶如仇,尽守职分,忠直勇猛。他直率鲁莽、不避祸端的性格一直为孔子所担忧。孔子也在很多场合教导过他,屡次抑制子路急躁、逞勇的性格,试图以仁、礼来导引其勇力。可见,“哂”亦教矣!

二、探究2:“与点”“喟然”

(一)诗化描述

师:同学们问题聚焦最多的是孔子为什么“与点”?又为什么要“喟然”?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走进曾皙的想象世界。大家听一段歌曲。(播放《中国好歌曲》刘相松的歌《春天来了》)

生:(听,笑)

师:我对这首歌印象深刻。歌者真的把春天来了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催人发笑,里头有抑制不住奔向大自然的深情和冲动。我们先来分享一下,看看同学们的笔下,曾皙的春天是怎样的?

生(高奇阳):和暖的暮春弥漫青草的气息,我的身体还无法习惯身上的春衣。清澈的沂水里,大人孩子欢快地洗浴嬉戏。风吹过雩台我的发迹,起舞的身姿多么惬意。歌声荡漾在归家的小径,我多想眼前就是这样的情景。可惜这美好的风景,只存在于我的礼治之梦里。

师:现代诗的诠释。不仅有春天嬉戏的美,结尾还有特别的感叹。

生(张哲瑞):东风渐歇淅雨晴,落花又纷纷。春衫新成寻春去,留春春无迹。青年志,孩童趣,风起沂水逝。轻舞雩台三两诗,莫问平生志。这是模拟“阮郎归”写的。(掌声)

师:好!词的形式,意味足,结尾也有自己的解读倾向。

生(徐天罡):冠者偕童子,暮春着轻裳。沂暖微风浴,歌欢舞雩香。

师:简洁而又味道。

生(陈展翼):暮春三月春服成,冠者童子十三人。浴乎沂水风舞雩,兴尽咏礼归家去。(掌声)

师:诗人啊,冠者童子一加成了十三人。(生笑)上节课六班曹智杰同学没把人数加起来,是这样的:“春风拂面百花香,春服着身精神爽。五六冠者踏歌行,六七童子笑声朗。春暮共浴沂水中,春歌同唱归途上。”(掌声)

生(邵辰宇):暮春兮风起,着春服兮郊游。冠者兮五六,携童子兮六七。沐浴兮沂水,起风凉兮舞雩。幸甚兮风华,歌咏志兮归去。

师:太智慧了,用骚体诗的“兮”字,最能把曾皙味咏出来。六班金亭宇同学也用骚体诗的形式来诠释曾皙的画面。我们也分享一下:“阳春丽日兮召予出,新装既成兮吾将服。风拂我面兮听春雨,沂水涟漪兮共往浴。无事纷扰兮与子同游,踏歌而归兮夫复何求!”(掌声)

生(孙蕾):于暮春之时,着一袭青衣。邀五六伙伴,携六七稚童。沐一湖清泉,舞一袖清风。尽兴歌于途,长幼醉山水,美景在眼前,仁爱存心间。

师:又是一个特色,结尾的解读耐人寻味。谢谢同学们的分享。我们发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曾皙,每个曾皙又多么不一样啊。之所以不一样,是因为加进了你们自己对春天的向往,加进了你们对曾皙话语的独特理解。

(二)画面解读

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曾皙描述的是一幅什么图?用几个字来形容一下。为什么孔子会向往这幅图景?又为什么要喟然叹?这三个问题要连贯起来思考,要合乎逻辑,能解释得通。

生:(小组讨论)

师:请大家自由分享。

生:我觉得它是一幅美好生活图。我一直觉得孔子追求出仕,作为贵族之后,也有关心百姓疾苦的情怀。曾皙描述的情景,是一种生活的美好,这可能就是孔子内心一直在追求的理想。其他的弟子说怎么治国,而曾点说的却是一种美好生活的希望,人间没有残暴,非常安详,但是这种生活是没有的,只是想象,所以孔子喟然。

师:好,这是一幅美好和谐的生活图景。如果天下动荡,这种生活可能吗?如果饿着肚子,能这样快乐歌咏吗?

生:我觉得它是一幅祭祀祈祷图。在暮春,因为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所以要祈祷风调雨顺,有益于收成。

师:你们印象中暮春有节日吗?

生:三月三。

师:是的,傣族的泼水节大概在这个时段,大理还有“三月街”。还记得吗?《兰亭集序》里提到“修禊事也”,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也就是上巳(sì)节。三月三,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所以同学说的祭祀是有可能的。

生:我觉得就是在祭祀,冠者和童子都是穿着祭祀服装的人。春服不一定是春天的衣服。

师:有些道理,如果是春天的衣服,好像没有必要这么郑重地做,穿个单衣不就行了嘛。

生:“风乎舞雩”,是在表演;“咏而归”是在说一些颂词。

师:祭祀颂词,这个也是有可能的。大家知道,《诗经》里除了“国风”外,“雅”和“颂”就有大量的诗歌是用在不同场合祭祀或庆典的。

生:孔子之所以喟然,是他觉得当时是礼乐崩坏了,他一直力图恢复周礼,就觉得这样的图景现在消失了,再也看不到了。

师:嗯,我们常常用的词是礼崩乐坏。我觉得你们太厉害了,这个探究是合理的,并且也是《侍坐》篇章写就之后,人们探讨解读的一个重要角度。

生:我觉得曾点的性格是随性的,他不会刻意地去表达一个什么,像其他三个那样,怀有直接的治理社会的愿望,他或许真的不想致力于这些事,而是只想拥有自己的生活。

师:你用什么图?

生:幡然醒悟图。(生笑)

师:怎么是幡然醒悟?

生:孔子听了曾皙的话,觉得自己一生为了实现理想,颠沛流离,对诸侯磨破了嘴皮子,他难得见到弟子中终于有一个不像自己那么执迷不悟,自己做的就是没有尽头的事情。

师:用别人的话说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生:曾点能够顺应人的本性,选择快乐的生活方式。

师:我觉得不用幡然醒悟,我们就站在曾皙的角度说,这是一幅什么图呢?

生:逍遥随性图。

师:孔子突然觉得这逍遥随性多好,我们之前就是执念啊。是这样的意思吗?

生:孔子可能一瞬间思考了很多东西,觉得曾点的生活是有意义的,但是孔子就是孔子,他和弟子还是要“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虽然“叹”,但还是要“为”。

师:是的,事实上我们今天去学孔子,并不见得是学习他哪句话哪个主张,而是他对于现实抱有的那种情怀,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和态度,留下来的这种责任、担当的精神层面的财富,或许比他提倡的某一个观点价值更大。

生:我觉得这是一幅详乐图。

师:享乐图?

生:安详的详。

师:哦,那就叫“祥和图”好了,详乐听起来容易混。

生:这种祥和已经变成了一种常态,曾皙的这段话,礼乐已经融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师:嗯。我们一般认为什么是政治?政治家在治理国家或者在玩弄手段就叫政治。我在龙应台的文章看到她说“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借用来说,其实政治也表现为一种生活方式、生活面貌,甚至生活细节。

生:这幅祥和的图景,看来和政治没有关系,其实执政者已经把礼乐融入了人们的内心了。

师:是的,政通人和,已经达到了天下大治的目的了。治国的目的不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安宁幸福的日子吗?曾皙的话,后世大儒都有探究,用二程的话概括是“尧舜气象”,杨树达《论语疏证》称之为“太平社会之缩影”,南怀瑾称之为“大同世界”“安详、自得的生活素描”。

生:孔子“喟然”,我们在《先秦诸子散文选读》里读到,孔子说“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他知道恢复周礼的理想不可能实现了。

师:喟叹自己追求的理想可望不可即。同学之前不是写了吗?“我多想眼前就是这样的情景。可惜这美好的风景,只存在于我的礼治之梦里。”就是这样一种喟叹。

生:这就是平凡和乐的图景。为什么在雩台跳舞,就是已经风调雨顺了。雩台成了游乐的地方了,大人小孩都很高兴,所以自然就唱歌了。

师:是他们玩得很尽兴的心情的展示。回到自然,开心快乐,自然就歌起来了。曾皙说的不是政治,却在政治之上。天下太平,时局安定,生活富足,心情愉快,追求精神享受,悠游自在,这是高层次的生活图景,甚至是令我们今人都心向往之的和谐图景。

生:我感觉曾皙说话的时候,孔子仿佛也跟着他想象,最后沉醉到这幅画面里了。

师:嗯,曾皙的画面,好像也是孔子的理想国。

生:可能曾皙说完了他都还没有反应过来,等他从非常高的理想中跌回到现实,情绪就有失落,自然就叹息了。想想自己的主张不被诸侯采纳,自己的治国理想不能实现,孔子悲从中来。(掌声)

师:非常好的体会。

生:曾皙可能随便编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图景,孔子听了内心有些绝望(生笑),曾皙描述的我们今天也难达到,我们就叫它共产主义。(生爆笑)

师:我把你这个词换一下,叫“乌托邦”。(生笑)南怀瑾先生称之为“大同世界”。这逍遥随性图,也可以说是隐逸图。曾皙描述的是隐士才有的逍遥自在、随性自然的生活。很多人提问说这不是道家才有的表现吗?为什么孔子赞同?大家看看文章里是不是有证据说明他这个阶段的状况?是得意还是失意?

生:有点失意。

师:何以见得?

生:开头说“不吾知也”,可能不止是弟子不被赏识,自己也没有被重用。

师:有道理。平时大家都抱怨诸侯不识人才,自己壮志难酬,应该反映了孔子及弟子未被接纳和重用的状况。按照钱穆先生推断,《侍坐》时期是孔子仕途的枯寂期,鲁国三桓乱政,百姓苦不堪言,小人得志,贤者落拓。孔子内心既有对太平生活的期许,又有隐逸生活的向往。一个人失意的时候,会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结。

生:我觉得它是一幅共乐图。非常和谐的情况下,才有这种老老小小快乐游玩的情景。

师:春游图、祭祀图、治世图、祥和图、隐逸图、逍遥图、理想国、乌托邦、共乐图,大家说的很丰富。你们的探讨,竟然触及到了历代儒学研究者的探讨结论,非常棒!我补充一个,授业图。也许曾皙觉得到自然中去,才是最自然、最快乐的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1931年写了一首歌词,后由赵元任谱曲,曾传唱一时。我们读一读:

生:“春天不是读书天,关在堂前,闷短寿源。掀开门帘,投奔自然。

春天不是读书天,放个纸鸢,飞上半天。

春天不是读书天,舞雩风前,恍若神仙。攀上山颠,如登九天。

春天不是读书天,鸟语树尖,花笑西园。宁梦蝴蝶,与花同眠。

春天不是读书天,放牛塘边,赤脚种田。工罢游园,苦中有甜。

春天不是读书天,之乎者也,太讨人嫌。书里流连,非呆即癫。”

生:(喜欢、兴奋得不得了)

师:民国时期,陶行知先生也提到了曾皙描述的情景,他主张“生活即教育”,鼓励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挣脱教条的束缚,这是教育家的理想。不止中国,与孟子几乎同时代的希腊三圣之一的亚里士多德就喜欢带着学生在树林里,边散步边交谈,被称之为逍遥派教学呢。也许孔子最倾心的还是这样一种授业图景,为什么喟叹呢?或许还是身上有放不下的责任与担当。好,这个问题的探究就到这里。我们发现,后世许多大儒和许多学者都探讨过我们今天探讨的问题,孟子、二程、朱熹、王阳明、南怀瑾等等,我们用《中国哲学史》的一句话小结一下,“《侍坐》篇的神奇和魅力,正在于它有模糊的阐释空间和丰富的想象可能”。

三、探究3:文脉

(一)触摸文脉

师:第三个探究点,没有人提出来,是老师的问题,大家帮我一起思考,四位弟子的话可以调换顺序吗?看似不经心的问答,有没有顺序安排的匠心之处?

生:顺序不能调换,回答的先后和几位弟子的性格有关。子路一定是在最前,曾皙一定是在最后。

生:子路“率尔”嘛,曾皙呢,却是比较悠闲,夫子问他,他都要卖一下关子。

生:中间的顺序也跟年龄有关。

师:同学们说的我都赞同。只是,当我们把几个弟子的志趣再梳理的时候,会发现它是这样的:子路的治国目标是“勇”(军事力量)、“方”(战胜饥荒之策);冉有的治国理想是“足民”;公西华的理想是“礼乐”;而曾皙的理想国可谓“礼乐治世”。似乎有一个逐层递进的过程。请回顾资料。PPT呈现[资料补充9](见教学设计)

师:“礼”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他一生最大的愿望是在“礼崩乐坏”的现实里恢复周礼。有人统计过,在《论语》中“礼”出现了70多次,上面呈现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看孔子谈论“礼”的内容,我们会发现,治国以礼、祭祀以礼、修身以礼、处事以礼,尊崇的是礼,维护的是礼,践行的是礼,要求弟子和孩子学习的是礼。

仔细揣摩,我们会发现,几个弟子的话顺序不能调换,调了,味道就不足了。这番谈论仿佛就是层层递进的展示,呈现了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与愿景。

(二)配乐朗读

师:最后,请大家齐读这段文字,进一步体会《侍坐》的意趣与韵味。

生:(朗读)《侍坐》平淡自然,却耐人寻味。几笔速写,不见斧凿痕迹。小小篇章,我们看到了孔子弟子的性格志趣、理想抱负,看到了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如何循循善诱,看到了作为政治家、思想家的孔子“礼乐治世”的理想国,更感受到了先贤“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救世情怀。

师:《侍坐》的模读、研读到此告一段落,我们请六位同学为大家配乐朗读全文,旁白、孔子、四弟子,尽可能读出古色古香的感觉来。

生:(朗读)

四、课外扩展

师:这次的《侍坐》篇学习,我们尝试凿一口深井,领略经典的内涵,但凿井的目的不是为了停在井底,成井底之蛙。我们要跳出井来,看看经典之外的世界,以更宽广的视野审视、思考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样才不至于囫囵吞枣、绝对仰视。我们要养成思辨、质疑的习惯,本周留给大家的课后自主探究题是这样的:PPT呈现探究作业(见教学设计)。

师:两个探究问题,可以自选一个,阅读相关书籍,查阅资料,在随笔上写一写自己的看法。特别提示大家一下,第二个探究,其实是要完成两组比较。

比较一:希腊三圣与先秦诸子

比较二:儒家与墨家。

我们的目标是学习从多个角度阐释文化经典,这个扩展思考,也是换个角度审视传统。

教后反思

课堂所得:一是有所探究,此课用“凿一口深井”的方式,以广度促成深度,带领学生品读探究,层层推进,渐入佳境,获得宝贵的一寸长进;二是有所延伸,给他一个视野,促成一种思考,学会以更开阔的视野和多元的角度审视经典,从课后反馈来看,“诱导”的效果比较好;三是有所创新,个性化的解读,是一个思考的示范,不是为了灌输,只是为了启发;四是读写环节学生参与的质量比较高,尤其用诗化语言描述曾皙的景象,以写促读,既练了笔,又自然而然地完成了一次与古人的心灵对接。

调整思路:第一,本次课作为一个小专题,可根据学情灵活安排课时,2-4课时均可,“补充资料”可根据情况进行取舍删减;第二,需合理调适教师预设的掌控与学生参与的自由度;第三,需处理PPT呈现的刻板机械与原生态自由探讨之间的矛盾。

课堂遗憾:因学生时间有限,教师过于想让课堂成为窗口,打开视野,因而暴露了嗜讲习气,无论如何这都影响了学生探究与生成的质量。

专家评说

掘一口深井,不是为了坐井观天

——简评任玲执教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张玉新

(吉林省教育学院高中部语文教研员,吉林省首届中小学“双十佳”教师、首批学科带头人、首届科研型名师)

当下“国学”虚热,恶炒传统文化之风甚嚣尘上,不明就里者纷纷投身其中。有的学校为张扬孝道,在开学式上让孩子穿所谓“汉服”给父母洗脚、行跪拜礼;某礼仪学校为准空姐开设古代礼仪课程,穿的却是左衽“汉服”(其实是“胡服”);某学校举行开笔仪式,让孩子穿“汉服”戴方巾帽……更有甚者,“国学”“儒学”与“传统文化”尚未理清,有的就是将其混为一谈,一时私塾、蒙学馆盛行坊间。这些不具备教育资质的机构传授的所谓“国学”,令人蒙圈。可是正规学校的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又是怎样呢?毋庸讳言,也是问题多多,更多的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异化成了学习文言文,而教学方法主要是字词句翻译,使学生陷入零散、碎片记忆之中,其结果是让学生讨厌文言文,疏远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看到任玲老师此课,有一种冲动,令我敬佩的首先是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开放的胸怀,更有为师者的教学艺术,于是两节生动的“掘井”课达成了教师、学生与课文之间的立体的动态的平衡。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亮点:

首先,“掘深井”需要法眼及工具。所谓“法眼”,乃断定此处是否有水,是否可以掘井,而不是不择位置一味蛮干。我以此隐喻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当下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我称之为“偏态教学行为”之一。常见的做法是一上课就展示并要求学生齐读PPT上的“三维目标”,少则三个,多则七八个。难以实现不说,关键是设置不当。在很多享有盛名的教师的课堂,这个问题也不少见。当教学目标都不能准确拟定,课堂走到哪里,谁能知道?而任玲老师只确定两个教学目标:

1.掌握“尔”“如”“乎”“伤”“与”等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孔子的思想及其弟子的性格志趣,学习从多个角度阐释文化经典,感受经典作品的魅力。

这是一个“微专题教学”课例,大约需要4课时甚至更多,这里展示的只有两课时,能落实这两个目标尤其是第二个目标已经是高效了,而从教学过程可以看出,目标达成得不错。值得注意的是,作为选修课,可能第一个目标有人认为没有太大必要。须知,如果不是从语言文字入手,只有第二个目标,那么这两节课就可能是哲学课而不是语文课。不从语言文字入手走进经典,也是当下颇为流行的一种做法,所谓“泛人文化”倾向。任玲的做法我很赞成。

“法眼”何至?主要得益于专业功底扎实,此为“掘井”的工具。从任玲老师引经据典的书目足见精熟,能信手拈来。这不难理解,她长期致力于经典教学,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本课所展示的,仅是“牛刀小试”而已。我有一个偏见,当下语文教师缺少的固然有所谓教学理念,但是更缺少的是扎实的专业功底。专业功底不扎实,再好的理念也没有办法落实,只从理念去教学,恐怕要流于“外部”研究而不能“入乎其内”。这是任玲与一些名师的不同,她虽然也引经据典,但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将学生引向开阔的思维空间。

其次,“掘深井”需要众心协力。选修课教学有异于必修课教学,但当下已选修课程必修化,因为课程类型本身没有具体检测办法,教师个体大多没有能力策划更多样化的课程。曲靖一中的学生非常出色,优秀教师较长时间的教学使其积淀厚实,可以在课堂盘活的“先拥知识”基本够用,这是“众心协力”“掘深井”的物质保障。这两节课最为精彩的就是学生的课堂生成,尤其是画面解读这个部分,针对“吾与点”这一事实,引导学生个性化解读曾皙的追求,并用文字把画面描绘出来。这个环节表面上看是所谓“读写结合”,其本质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积淀,个性化解读文本。表面上的读写结合很常见,往往止于“表面”,例如一位教师讲授《咬文嚼字》不到十分钟,让学生根据从课文中学得的方法,描绘辛弃疾一首词的画面。这种读写结合是割裂的,是对“学以致用”的简单化理解,而且读与写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试想,如果任玲老师一个人拼尽全力去讲解经典,如同甩开膀子只管自己掘井,众学生围观,课堂必将是独角戏,而教师的讲解再精彩,也不过是重复二手的陈述性知识而已,围观者必然沦为看客,不关己事。而教师适度示范,然后就让众人一起掘井,不断调试掘井的方法,用力又不费力,关注进度又注意安全,这才有了这口富于内涵的文化经典的“深井”。

再次,“掘深井”而不“坐井观天”。这似乎是个悖论。“掘深井”很容易满足于当下的成就感,适应了就成为井底之蛙。我们能看到一些名师,除了满足、自得于自己的带有招牌性的建树,就开始重复,只追求量的增多,因为走量,无暇顾及其质的提升,终于止步于有限内涵的自圆其说。从任玲与同行不多的辩论中可以推知,她并不以自己当下的阅读量为满足,也不会屈从于什么名家大腕儿见解,对人对己都具有批判性,也很较真,不是“坐井观天”的青蛙。从她的反思中可知,她认为这两节要调整思路:

第一,可根据学情灵活安排课时,2-4课时均可,“补充资料”可根据情况进行取舍删减;第二,需合理调适教师预设的掌控与学生参与的自由度;第三,需处理PPT呈现的刻板机械与原生态自由探讨之间的矛盾。

她认为课堂有遗憾:

因学生时间有限,教师过于想让课堂成为窗口,打开视野,因而暴露了嗜讲习气,无论如何这都影响了学生探究与生成的质量。

不“坐井观天”需要职业信念,善教乐教。她以课堂教学的完美效果为追求,以学生真实获得为追求,所以才会反思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当然,她所提出的改进意见及感受到的课堂遗憾,我深表理解与赞同。须知,这不是每一位名师都能做到的。

此外,我对教学设计与实施十分认可。先是比较充分的课前准备,这是保证学生在课堂有话可说的前提;再是提问、解疑始终围绕学生曾经学过的相关知识展开,并对今后将学到的有所勾连;两课之间又留了选择性的作业为新课开展做铺垫,为下一课探究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考的方向;补充资料也恰当辅助问题的探究,为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提供范围与内容。从具体字词入,从章法结构出,中间围绕对文化经典的多元化、个性化的动态生成式解读,使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其中,广开言路,体现出教者扩大的文化视野,学生也表现出适度的思维张力,令人信服。

我唯一的一个商榷就是播放《中国好歌曲》(刘相松《春天来了》)有多大必要。以如此优秀的学生群体,未必用另外一个二手创作来体会春天;还有一个担心是中外哲人对比的那个作业,虽然是选择性的,这需要有多大的积淀才能完成,当下恐怕许多语文教师也是难以完成的。当然,这表现出教者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视域下对外来文化的理解,也正是即将开启的新一轮课改的要求。

总之,在热炒与消费“国学”的当下,如何在课堂传承优秀文化,任玲做出了表率,这是难得的好课,达成了教师、学生与课文之间的立体的动态的平衡。

【注释】

[1]王安石《题张司业诗》原诗为:“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司业,古代掌儒学训导之政,总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凡七学。用于曹勇军先生亦大合无伤,故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