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孙奕丹出任《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练

孙奕丹出任《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练

【摘要】:笔者选择的篇目是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诗宋词选读》中的第三板块“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中的一篇。(板书)梦游天姥吟留别2.解题品读诗歌,要从题目开始。我想请一个同学来给我们读读这个题目,《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个题目该怎么读呢?我们回到题目《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个题目里面出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天姥山和梦。

名师档案

孙奕丹,女,1981年生。江苏省无锡市锡东高级中学语文教师,锡东高级中学教师发展主任,无锡市语文学科教学能手,无锡市锡山区第三届中学语文中心组成员。多次执教省市级公开课并获奖,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多篇文章在全国核心期刊、省市级期刊发表,参与编写《有效教学与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丛书。长年致力于“读写评三位一体”的作文教学研究和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研究。喜欢书籍,喜欢电影,也喜欢爵士和摇滚,追求充满个性的幸福课堂,被学生评价为“一个温柔的豪放派”。希望在帮助学生获得“大学门票”的同时,在他们的心里悄悄埋下一颗文学的种子。坚信“教育”这个词体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宽容,是从容,是优雅,是大度,是如坐春风,这是教育的大境界,愿为之不懈努力。

背景描述

这是2016年11月参加江苏省高中语文评优课比赛的一节课,获得江苏省评优课一等奖。评优课要求在必修3、4、5册教材或选修教材中选择,教学对象为高一的学生。笔者选择的篇目是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笔者感觉上课挑战很大,主要原因有四:一是高一学生的诗歌学习才刚刚起步,还没有接受过《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对李白也不是十分了解;二是这首诗是一篇长篇歌行,注释很多,要读懂里面的字词有困难;三是这是一堂省评优课,在学校的大成报告厅上课,听课的老师来自全省各个学校,达到近500人,这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压力巨大;四是笔者花了两周时间备课,对文本是一种深阅读,而学生的阅读才刚刚起步,师生之间的阅读经验和体会存在着一道巨大的鸿沟。

教学设想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一般是在高二苏教版《语文》必修5结束以后开设的选修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诗宋词选读》中的第三板块“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中的一篇。教师一般会从板块内容和教材的教学建议出发,抓住“想象”和“夸张”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而这节课,笔者选择了高一学段的学生授课,一起来解读李白的这一名篇,很难出新,但又不想回到之前的教法,所以笔者想从内容入手,以诵读为手段,通过对字词的品鉴和画面的想象来引导学生领略李白诗歌中的三座高峰:天姥山、浪漫主义和傲岸人格。通过诵读去仰望横贯苍穹的天姥山,通过品读想象去感受李白瑰丽雄奇的梦境,进而走进李白博大自由的灵魂深处:狂傲不羁,倜傥不群,既有对生命的激情与张扬,又有对世俗的看破与俯视。从内容的鉴赏到形式的品鉴,最后自然地进入到思想情感的探究。在教学策略上回归最朴素的诗歌教学的方法,用读来创设情境、感知文本,用对字词和意象的联想和想象来还原诗歌的意境,让学生入文、入情,想见李白的形象,理解天姥山、梦和人格之间的统一关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学生能比较流畅合理地诵读诗歌,并在此基础上读准字音和句读。

通过讨论、质疑、诵读的方式品读重点诗句,在此基础上学生能逐步领略诗歌中的三座高峰:天姥山、浪漫主义和傲岸人格。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品读,揣摩感受李白“大胆的夸张”和“瑰丽的想象”,读出“天姥山”的高大峻伟,通过“梦”感受李白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难点】

质疑、探讨,师生共同探究梦游的形式与主旨的关系。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预习】

1.对照注音和注释,读通诗歌,初步理解文句的含义。

2.补充阅读余光中的《寻李白》,走近李白。

寻李白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余光中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

留给杜二去细细的苦吟

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

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

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也寻不到你

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

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

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

——而今,果然你失了踪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

肝硬化怎杀得死你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从开元到天宝,从洛阳咸阳

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

再放夜郎毋乃太难堪

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

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

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

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

失踪,是天才唯一的下场

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

猿啼不住,杜二也苦劝你不住

一回头囚窗下竟已白头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

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

仍炉火未纯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故乡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而无论出门向东哭,向西哭

长安却早已陷落

这二十四万里的归程

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

诡绿的闪光愈转愈快

接你回传说里去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导入

同学们,选择上诗歌,是因为我喜欢古典诗词。昨天,我在一个热爱诗词的上班族的博文中,看到了这样一句话:“每一首诗词里都有一个有情有景的世界,一首好的诗词可以打开你的想象力,就如同心灵忽然间生出来一双翅膀,世界一下子就大了。”我觉得这句话很好地阐述了诗歌对于一个普通读者的意义。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读李白的这一篇长篇歌行,我希望你们也能喜欢。

(板书)梦游天姥吟留别

2.解题

品读诗歌,要从题目开始。我想请一个同学来给我们读读这个题目,《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个题目该怎么读呢?

梦游天姥(内容)吟(一种诗体)留别(写作动机)(游子吟

3.诵读

(1)请同学们对照注释自由诵读这首诗。

(2)全班齐读。

二、《梦游》诗篇中的第一座高峰——天姥山

读诗,要多读多诵。读准诗歌的字音、句读是读诗的第一步。读诗,我们还要抓住诗歌中的形象,静下心来去细细揣摩、联想和想象,去发现一个有情有景的世界。

我们回到题目《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个题目里面出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天姥山和梦。

那天姥山在李白的笔下是一座怎样的山呢?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连天”“向天横”“拔”“掩”,通过与五岳、赤城山对比,写出天姥山高峻雄伟。“四万八千丈”的天台,“欲倒东南倾”:一丈=3.33米,四万八千丈=160000米,珠穆朗玛峰=8844.43米,天台=18座珠穆朗玛峰,如此高,对此欲倒东南倾。通过大胆的夸张和对比,极言天姥山之横断苍穹。

写天姥,为何要写瀛洲?神话传说中的仙山,用神话传说让天姥山披上了一层神奇色彩。

大胆的夸张、四处比照写尽天姥之高,又轻轻一笔神话传说,给天姥披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信”和“或”又使这样的一座高山充满了巨大的诱惑性,诗人因此“因之梦吴越”,开启了他的梦游之旅。

三、体会《梦游》诗篇中的第二座高峰——浪漫主义

1.你们爱做梦吗?你们的梦境一般有怎样的特点?

飘忽、朦胧、奇特的……

2.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李白在梦中的心情。找出来,读一读,想象一下梦中的画面,抓住字词,说说你这样概括的原因。

①“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一夜飞度镜湖月”,为什么不说“一月夜飞度镜湖”?

镜湖:平静如镜。

飞:此处李白应穿白衣,写出了出尘脱俗之感,心情急切。

月亮:又大又圆又亮,亲切、友善,充分人格化了。读出亲切感。

梦境:整个梦境空灵、清幽、安谧美好,宛如仙境。

李白:飘然快意。

②“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桃都山的高树上天鸡昂首高唱,司晨之声响彻环宇。巉岩嶙峋,山花烂漫,使诗人目不暇接,耽于游乐,不觉时光飞逝,一个“忽”字,写出了时间之短,沉迷之后的恍然大悟。

梦境:壮美奇绝。

李白:陶醉忘返。

③“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它们的声音使山岩、泉水、深林、峰峦都被震得发抖。此时,天气骤变,云欲雨,水生烟。突然,电闪雷鸣,山岩倾塌,轰隆一声巨响,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了。

兮:起源《离骚》,浪漫主义的源头。兮读音。

读出长短句的节奏感。六字舒缓,四字局促。

梦境:离奇险怪。

李白:惊恐震惊。

④“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日月齐辉照耀金银筑成的宫阙,仙人们穿着霓虹做的衣服,乘着风做的马,一起来了。异彩缤纷,灿烂辉煌。如此还不够,威武的老虎在抚琴,凤凰之类的鸾鸟在驾车,神仙列队,万物都充满着个性和灵性,有声有色,气象万千,惊心眩目,光耀夺人!

梦境:异彩缤纷,光耀夺人,充满着个性与灵性,华美壮阔、其乐融融。

李白:快乐自由,飘飘欲仙。

3.梳理:飞度镜湖 空灵清幽——飘然快意 (夜)

    著屐登山 壮美奇绝——陶醉忘返 (晨)

    夜间山景 离奇险怪——惊恐震惊 (夜)

    神仙洞府 华美辉煌——飘飘欲仙 (日月齐辉)

4.李白梦的高潮在哪儿?梦的转折在哪儿?你们觉得李白的梦像什么?

整个梦境有如一支波澜壮阔又华丽异常的交响乐,有平静、明快、低沉、激越、昂扬……

又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有清新的绿色,也有明艳夺目的彩色,有压抑的灰黑,也有亮眼的明黄。

请一位学生来读一读梦境的文字。

5.李白的梦是如此瑰丽神奇,华丽动人,让人心向往之。可是我们回头来看看,李白入梦前说的那一句“我欲因之梦吴越”。李白真是做了一个梦吗?

欲:想要。不是梦,而是作者的想象,梦游,是作者的心之所游、神之所游、情之所游,是诗人通过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创造出一个超越现实的境界。

方苞在《望溪文集》中写天姥山“一小丘耳,无可观者”。既不高大,也不好玩。所以,梦游是作者的心之所游、神之所游、情之所游,是诗人通过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创造出的一个超越现实的境界。这种瑰丽的想象和极大的夸张,包括神话传说和“兮”字的运用,使得李白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继屈原之后的又一座浪漫主义高峰。

四、《梦游》诗篇中的第三座高峰——傲岸人格

1.李白为什么要用梦的形式写这样一座高大峻伟、横贯苍穹的天姥山,描绘这样一个惊心动魄、光耀夺人的梦境来留别东鲁诸公呢?请结合下文和背景注释谈谈你的理解。

弗洛伊德说:梦,是人最强烈欲望的表达。

现实:平庸、灰暗、逼仄、束缚、坎坷、痛苦。

现实的天地实在太狭小了,在形式上,对天姥的向往映衬着对现实的愤恶。他在失望中希望,在失落中追求,在困厄中超越。既然天空是晦暗的,他就在心灵中遨游。他站得那么高,足以俯视一切世俗,所以他从云端仙境重重地跌落在现实的枕席之上。他轻轻一笔,要放逐白鹿,到现实去寻找名山大川去了。

2.诗的结尾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能否去除?

余光中说:没有意,诗就盲。没有思想的诗歌就相当于什么也看不见的黑暗。此句横空出世,折射了李白傲岸的品格,照亮了全诗,使前面离奇的幻想熠熠闪光。作者借对天姥山的向往,抒发其不事权贵、寄情山水的情怀,来告诉东鲁诸公。浪漫的内核,是有一颗自由独立的灵魂。

五、他用文字在《梦游》这篇歌行中竖起了三座高峰:一座是天姥山,一座是浪漫主义,一座是傲岸的人格。请把这三座高峰从矮到高排一个顺序

排序:天姥山、浪漫主义、傲岸人格。

理由:天姥山和浪漫主义都只是内容和形式,傲岸的人格才是内核。

李白正是用自己傲岸的人格竖起一座天姥山,竖起自己的理想,用自己的梦编织出浪漫主义的高峰,最后才成为唐诗中的高峰!

课堂实录

一、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选择上诗歌,是因为我比较喜欢古典诗词。昨天我在一个热爱诗词的上班族的博文中,看到了这样一句话:“每一首诗词里都有一个有情有景的世界,一首好的诗词可以打开你的想象力,就如同心灵忽然间生出来一双翅膀,世界一下子就大了。”我觉得这句话很好地阐述了诗歌对于一个普通读者的意义。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读李白的这一篇长篇歌行,我希望你们也能喜欢。

(板书)梦游天姥吟留别

师:品读诗歌,要从题目开始。我们看一下这个题目,“梦游天姥”是这首诗歌的内容,“吟”是一种诗体,“留别”是这首诗的写作动机。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个题目。

生:梦游//天姥//吟留别

师:以前我们学过《游子吟》,“游子”与“吟”之间需要断开吗?

生:不需要。

师:那请你重新来读一读这个题目。

生:梦游天姥吟//留别

师:很好,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个题目。

生(齐读):梦游天姥吟//留别

师:诗歌从读题开始,请同学们对照下面的拼音和注释大声地自由诵读这首诗。

(生自由朗读,老师巡视)

师:我看到同学们都有一个非常好的预习习惯,把字音在书上标好了。那么,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歌诵读一遍。梦游天姥吟留别,预备——起。

生(齐读)

师:我们请这位同学来评价一下我们班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我们班读得很有气势,其次也很正确,感觉非常自豪。(生笑)

师:老师也觉得大家读得很有气势,但是语速上呢?

生:语速上稍微快了一点。

二、《梦游》诗篇中的第一座高峰——天姥山

师:说得很好,请坐。读诗,要多读多诵。读准诗歌的字音、句读是读诗的第一步。读诗呢,我们还要抓住诗歌中的形象,静下心来去细细揣摩、联想和想象,用你的想象力去发现一个有情有景的世界。我们回到题目《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个题目里面出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天姥山和梦。那天姥山在李白的笔下是一座怎样的山呢?

生:“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天姥山非常有气势!

师:好,那请你来试着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生:“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诚。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很有气势)

师:我听出来你把“横”“拔”“掩”“四万八千丈”读得很重,为什么要重读这些词呢?

生:“横”是“横贯,遮断苍穹”的意思。“拔”是“超过”,说天姥山比五岳还要高。“四万八千丈”应该是夸张,说天台山高四万八千丈,但是面对天姥山却只能欲倒东南倾。

师:你算过四万八千丈大概有多高吗?大概是16万米,珠穆朗玛峰最高是8844.43米。所以,李白笔下的这座天台山有18座珠穆朗玛峰那么高,而这样的一座山却拜倒在天姥山的脚下。这种手法叫什么?

生:夸张、对比。

师:这是一种运用大数字的、极度的夸张。又和“天”“五岳”“赤城”“天台山”作比照,衬托出天姥山之高。这样的山现实中有吗?

生(齐声):没有。

师:所以,这是李白的想象。李白用自己的想象、夸张、动词和对比给我们树立起了一座高峰——天姥山。我们一起再把这四个句子读一读。注意把重音读到位,读出天姥山的高来。

生(齐读):“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有气势,有提高)

师:读得非常好。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李白写天姥山,没有直接写,而是从瀛洲写起的,为什么呢?

生:瀛洲是神话传说中的仙山,神话传说让天姥山披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

师:嗯!轻轻一笔神话传说,给天姥山披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老师在这里重点鉴赏了两个字。一个是“信”,一个是“或”,有谁能来品读一下?

生:“信”是“确实”的意思,“或”是“有时”的意思,这两个字写出瀛洲确实难以找到,而天姥山有时候可以看到,使得天姥山充满了巨大的诱惑性。

师:说得非常好,所以诗人因此“因之梦吴越”,开启了他的梦游之旅。诗人仅用了两个字就交代了梦游的缘由。

三、《梦游》诗篇中的第二座高峰——浪漫主义

师:同学们,你们爱做梦吗?你们的梦境一般有怎样的特点?

生(齐声):爱。

师:你们的梦一般有什么特点?

生:很美好、很梦幻。

师:真是幸福的孩子。梦是梦幻的,所以常常是片段的、朦胧飘忽的,我们谁也不知道会梦些什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李白的梦,看看他的梦是怎样的?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李白在梦中的心情。

(学生阅读讨论)

生:心情很轻快。

师:请你读一读相关的语句。

生:“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师:你从哪些字词句当中感受到心情的轻快的?

生:句子比较短,读起来很押韵。半壁一句,诗人登山到一半,看到太阳从海上升起来,这个时候天空中传来了陶都山上天鸡的昂首高唱,回荡在天姥山之中。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通过句式、押韵和想象梦中的画面,感受到了李白梦境的奇特和诗人心情的轻快。还有谁要来说说呢?

生:李白在梦境中有害怕。

师:你能读一读相关的语句吗?

生:“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它们的声音使山岩、泉水、深林、峰峦都被震地发抖。“栗”和“惊”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害怕之情。

师:说得很好。

生:我从李白的梦中读出了愉悦。

师:你来读一读相关的诗句。

生:“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天空浩瀚无边看不见底,日月齐辉照耀着金银做的神仙的宫阙。心情非常愉悦。

师:说得很好,请你连着读一读下面的四个诗句,好吗?

生:“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读得比较快)

师:你觉得加了后面这四个句子,李白的心情用“愉悦”来概括是否准确?

生:好像不够。应该是陶醉、享受,很自由的感觉。

师:为什么?

生:仙人们穿着霓虹做的衣服,乘着风做的马,一起来了。威武的老虎在弹琴,凤凰之类的鸾鸟在驾车,神仙们很多排着列。场面很壮观。

师:嗯,老虎弹琴,鸾鸟拉车,太可爱了。李白在哪里?

生:应该也在其中,可能还在喝着酒。(生笑)

师:大家同意吗?

生:(纷纷说)同意。

师:那你觉得刚才你读出这种陶醉的感觉来了吗?

生:没有。

师:想再读一读吗?

生(重读,比之前好多了)

师:有进步了,但是里面有一个字没有读到位。里面有一个语气词“兮”,这个字出自屈原的《楚辞》,相当于“啊——”读的时候要拖长音调,并且语调要下压。(示范朗读)请一位同学再读这六个句子。

生:“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有味道)

师:我们一起来齐声读一遍。“青冥浩荡不见底”预备——起。

生(齐读)

师:还有同学有其他的发现和见解吗?

生:“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诗人在天姥山游玩,千岩、怪石、野花很美,他迷恋,不知不觉天就黑了,说明他很陶醉。

生:李白在梦中受到了惊吓。“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电闪雷鸣,山岩倾塌,轰隆一声巨响,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了。这个场景太突然了,电闪雷鸣、山崩地裂的感觉,太震撼了。

师:你刚才说这个场景太突然了,为什么突然?

生:因为前面的景象是“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天很阴沉,快要下雨,水面上罩着一层迷蒙的白雾,是有点压抑的,比较安静的。

师:好,你觉得这六个句子描绘的梦境是由安静变为震撼的,能不能把这种突然的转变读出来?

生:“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后面的短句没有读出气势)

师:前两句的宁静压抑有了,后面四个短句的气势还没有出来。谁愿意来帮她读一读。

生:“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语速加快了,很有气势。生鼓掌)

师:我在读的时候啊,特别关注了梦境开头的一个句子“一夜飞度镜湖月”,你们觉得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心情?

生(齐声):飞!

师:“飞”体现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生:急切、轻快。

师:很好,这个句子的正确语序是怎样的?

生:一月夜飞度镜湖。

师:有什么区别吗?

生:这个月亮是倒影在镜湖中的。

师: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又大又圆又亮的。

师:月亮在李白的诗歌中一直是被充分人格化了的。我们从小学过他的“举头望明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是李白的朋友、知己。所以,读的时候要亲切一些。你把这四句连起来读一读。

生:“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师:我们发现李白梦中的心情是不断变化的。我把这种变化梳理了一下:(PPT展示)

飞度镜湖 空灵清幽——飘然快意 (夜)

著屐登山 壮美奇绝——陶醉忘返 (晨)

夜间山景 离奇险怪——惊恐震惊 (夜)

神仙洞府 华美辉煌——飘飘欲仙 (日月齐辉)

时间在变,地点在变,梦境在变,心情在变。你们觉得梦的转折和高潮应该在哪儿?

生:转折在夜间的山景几句,高潮在神仙洞府几句。

师:好,那么请同学们齐声来把李白的梦境读出来,把这种情感的变化用声音表现出来。

生:(齐读,抑扬、节奏、轻重都很到位)

师:李白的梦是如此瑰丽神奇,华丽动人,让人心向往之。可是我们回头来看看,李白入梦前说的那一句“我欲因之梦吴越”,李白真是做了一个梦吗?

生:(七嘴八舌)不是。

生:“欲”是“想要”的意思。可见这个梦境不是真的梦。

师:不是梦,那是什么?

生:是作者的想象。

师:很好,请坐。方苞在《望溪文集》中写天姥山“一小丘耳,无可观者”。既不高大,也不好玩。所以,梦游是作者的心之所游、神之所游、情之所游,是诗人通过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创造出的一个超越现实的境界。这种瑰丽的想象和极大的夸张,包括神话传说和“兮”字的运用,使得李白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继屈原之后的又一座浪漫主义高峰。

四、《梦游》诗篇中的第三座高峰——傲岸人格

李白为什么要用梦的形式写这样一座高大峻伟、横贯苍穹的天姥山,描绘这样一个惊心动魄、光耀夺人的梦境来留别东鲁诸公呢?请结合下文和背景注释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思考。

生:我从最后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看出,李白在官场中遭到小人排挤,失意苦闷,他内心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但是现实却实现不了。所以,他把他的追求和理想全部寄托在自己的梦境中。

师:说得很好。其实最后一句话有三个字特别重要,使我不得“开心颜”,为什么不说“开心”或者“开颜”,要说“开心颜”?

生:“心”是内在,“颜”是外在。也就是说“摧眉折腰”使得李白里里外外都不开心。现实是灰暗的、狭小的、束缚的、逼仄的,所以李白只能在梦中追求。

师:弗洛伊德说:梦,是人最强烈欲望的表达。李白站得那么高,足以俯视一切世俗,所以他从云端仙境重重地跌落在现实的枕席之上。现实的天地实在太狭小了,在形式上也只有瑰丽的想象和自由的梦境,才能装下李白那宏大豪放的心怀,装下他那滚滚滔滔的激情。既然天空是晦暗的,他就在心灵中遨游,在失望中希望,在失落中追求,在梦中超越。他轻轻一笔,要放逐白鹿,到现实去寻找名山大川去了。

师:诗的结尾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横空出世,是全文的诗眼。

余光中说:没有意,诗就盲。(展示PPT)没有思想的诗歌就相当于什么也看不见的黑暗。此句折射了李白傲岸的品格,照亮了全诗,使前面离奇的幻想熠熠闪光。作者借对天姥山的向往,抒发其不事权贵、寄情山水的情怀,来告诉东鲁诸公。原来浪漫的内核,是有一颗自由独立的灵魂。

总结:在李白的这首诗中出现了三座高峰:一座是天姥山,一座是浪漫主义,一座是傲岸的人格。李白用自己傲岸的人格竖起一座天姥山、竖起自己的理想,用自己的梦编织出浪漫主义的高峰,最后成为唐诗中的高峰!

(展示PPT)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教后反思

李白的诗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小诗;另一类是境界壮阔、想落天外的长篇歌行。长篇歌行往往有着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充分显示了李白的豪放飘逸和横溢才华。笔者读《梦游天姥吟留别》,读着李白笔下的天姥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连”“横”“拔”“掩”四个动词写出了天姥山遮断天空、超过五岳、压倒赤城山的雄伟气势,但这种比照夸张别人也用,算不得惊奇。最让笔者惊叹的却是“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一句。有人说:这不就是夸张吗,有什么好多讲的?笔者却觉得这才是妙笔。一丈约为3.33米,四万八千丈约为160000米。珠穆朗玛峰最高约为8844.43米,所以天台山大约有18座珠穆朗玛峰那么高!这种想象超出了常人想象的一般境界,而李白还要加一句,这么高的山面对天姥山矮得快要往东南方倒下去了。这么高的山,在天姥山面前只是一个小土堆而已!天姥山有多高?李白没有直说,就看你敢不敢想了!你能想象的世界有多大,天姥山就有多高!这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庄子的《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北海的鲲有几千里大,化成鹏鸟,一个背就有几千里大,张开翅膀呢?起码得有几个中国那么大了,一拍翅膀,击水三千里,一飞冲天九万里,从北冥飞到南冥。鹏鸟到底有多大?九万里有多高?北冥和南冥到底有多远?庄子脑海中的世界有多大?看你敢不敢想了。我们能想多高、多宽、多远?是不敢想,想不到,还是从来没有想过?想象有时候加入现实的对比和验算,我们才能明白李白、庄子这种夸张的浪漫的伟大之处。正是因为他们的精神王国的天地是如此之浩瀚无边,他们才能站在极高处俯视世俗,睥睨苍生!

如果说天姥山丈量了他想象的高度与广阔,那么绮丽跌宕的梦游之旅则体现出李白想象非凡的浪漫主义:瑰丽雄奇、气象万千,展现着自由的生命状态,充满着一种宏大博远的宇宙意识。他在梦境中超然出世,人生追求得到另一种诠释,是诗歌的主体。但诗歌的美首先是落在语言文字上的。读,是理解诗词最朴素、最有效的方式。刻意的解析往往是教师的一厢情愿,一意孤行。笔者希望的状态是在读中沿着文字,体验诗词的情境,走进李白的思想情感内核。笔者读的时候,内心有如一支波澜壮阔又华丽异常的交响乐,有平静、明快、低沉、激越、昂扬……但是很显然,课堂上学生对诗词的情境缺少想象和体验,想象的闸门没有真正打开,所以读得也不是很理想,课堂有种“生拉硬扯”的艰涩。笔者该如何引导呢?思来想去,觉得还是要放手让学生读,在读中咂摸意象,在字词的点拨中找到李白的情绪密码,以期以心动心,以情动情。例如,“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二句,请学生诵读,通过点拨让学生想象镜湖中的那轮明月之美,湖月“照”我、“送”我,体现出月亮的静美有情、善解人意,要读的亲切、愉悦、轻快一些。确实,把诗词讲得透一点不太难,但是要把诗读得入味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在《梦游》一诗中,始终有“我”的出场。“我欲因之梦吴越,……湖月照我影,送我至郯溪”“且放白鹿清崖间,须行即起访名山”,诗中的“我”或喜或悲、或惊或愁,总是在诗中凸显出来。“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读其诗也亦如此。诗的尾声又有一奇峰突兀而起,犹若天外飞来之笔,一声啸歌,喷薄而出,发自心灵深处,势如破竹裂帛:“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中的天姥山,梦中的仙境,正是诗人心中与丑恶现实相对立的理想图景。梦的“神奇”“光明”“阔大”“自由”,正好让我们联想到现实的“平庸”“灰暗”“狭小”和“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束缚”,李白不愿意!有人说散文中的李白也会求官奉承,就因此否定他诗中的人格。他是人,他是矛盾的,也正是如此,使得他在诗歌中体现出的人格独立的英风豪气弥足珍贵。这才是他的天性,不然就是委屈,也只有在梦里,在长篇的歌行里,那个一派天真的李白,才能毫无掩饰地呈露出来!这才是一个真李白,一个大写的李白,诗仙李白!

笔者认为自己的课堂还是太过封闭,缺少课堂中真正的平等对话。问答是一种预设,教师备课琢磨了半天想出来一种解读,然后挖一个坑引学生们往下跳。你是有经验的猎手,教学手段是你的诱饵,学生只是你的猎物,课堂就完全没有了生成。好的提问应该是话题式的、探究式的,允许有不同的想法,可以挑起争论,兴起波澜,激发思考。关于梦境的解读我想过各种提问、话题,但总是不满意,很难打开他们的思考想象之门,期待下一堂《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能有所突破。

最后还想说,诗歌教学的方法,思来想去只有诵读。读出天姥山之高,读出镜湖中静美的明月一轮,读出梦之跌宕瑰丽,读出诗歌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风格,读出诗人长啸一声的呐喊。在诵读中师生共同创设一个情感体验的境界,一起品鉴诗歌意象、文字、手法的亮处,走向诗人情感和思想的深处,让课堂处于情感的张力之中。我想我以后还是得这样教!

专家评说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点评

褚建明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教育研究室,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一、厘定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作者用极度夸张浪漫的笔法描写了自己“梦游天姥”的奇幻经历,释放出强烈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是一首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

在语文课上如何选择教学目标和内容,用什么样的方式来阐释作品,需要下功夫去琢磨和研究。优秀的语文教师会在研读的基础上尽量避免教学内容的随意和杂乱,创造性地研制适宜、适度的教学内容提供给学生以广阔的理解空间。

孙老师在执教这篇经典之作的时候,明确表示“我想从内容入手,以诵读为手段,通过对字词的品鉴和画面的想象来引导学生领略李白诗歌中的三座高峰:天姥山、浪漫主义和傲岸人格”。这样的教学设想将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既解决了“教教材”的问题,又解决了“用教材教”的问题。“教教材”指向语文课程标准层面上规定的语文素养目标,带领学生最大限度地去理解和汲取教材的内容和精神;“用教材教”则是从语文教材内容层面上体现出“教什么”的具体教学内容,是和学生一起深入教材内容做出的分析和领悟。

语文课标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为了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孙老师并没有随便地选取教材的某一个点或某一个碎片去组织教学,而是对教学内容予以整体的重组和设计。整堂课以登攀三座高峰为路线,首先通过诵读去仰望横贯苍穹的天姥山,其次借助品读去感受瑰丽雄奇的梦境,再次结合背景走进博大自由的灵魂深处。一方面将教学内容扎根于字里行间,一方面将教学过程蕴藏在目标之中。正因为这样的内容处理,才让学生在这堂课的最后很自然地领会了三座高峰的形象和内涵。

二、品鉴诗歌语言,领略审美意境

巴班斯基说过,“是教学的目的和内容‘选择’方法,而不是其相反”。很多语文教师在“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上会根据不同要求有所偏重,但是孙老师的做法是很明确地选择了以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观照教学方法,这样既符合语文选文的内容和文体特点,又有利于和学生一起展开教学对话,教学内容更集中,教学实践更有效。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形象性强、感染力大的优秀文学作品。在出神入化的语言描述之中,如何启发想象,唤起联想,让学生在头脑里进行形象的再创造,需要语文教师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才能实现理想的教学。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指出,汉语“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孙老师就是抓住了这“三美”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去品味语文的特殊的美质,去享受从“入乎其内”到“出乎其外”的审美感受。孙老师提出“天姥山在李白的笔下是一座怎样的山”的问题之后,在朗读之中紧紧扣住了“横”“拔”“掩”“四万八千丈”等词眼,于极度的夸张和无限的想象之中通过比照衬托来理解李白心目之中的天姥山之高,使得天姥山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如何从语感的根本上去预设一种意向的活动,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与文章的作者和情境进行对话,需要语文教师以语言为核心,帮助学生去解读语言、感悟语言和运用语言。孙老师往往在学生出现思维矛盾和迷茫的时候给予及时和适当的点拨,唤起学生积累的语文知识和生活经验。她说:“我在读的时候啊,特别关注了梦境开头的一个句子‘一夜飞度镜湖月’,你们觉得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心情?”学生齐声回答一个“飞”字。于是,老师就这个“飞”字来组织细节教学,她连续追问学生“飞”字“体现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这个句子的正确语序是怎样的”“月亮又是什么样子的”,恰到好处地让学生联想和连接“月亮在李白的诗歌中一直是被充分人格化了的”的意象世界,回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些曾经美好的诗句,体会“月是李白的朋友、知己”的诗歌意境。

在围绕“我欲因之梦吴越”的教学时,孙教师及时介绍了方苞在《望溪文集》中写天姥山“一小丘耳,无可观者”,促使学生展开了“旧我”和“新我”之间的对话,进一步认识到梦游是作者的心之所游、神之所游、情之所游、信息之中既有境中之物,又有境中之情;既有境中之人,又有境中之意。诗人通过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创造出一个超越现实的境界;而读者通过品鉴诗歌的语言,深刻感悟到诗歌的山水图景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的艺术意境。

三、激活文本资源,收获双重价值

语文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孙老师的教学智慧表现在注重文本整体意义与价值的取向,在文本内容的生成建构上促进学生的自我理解。在教学过程的推进中,孙老师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联系在一起,在充分考虑文本原生价值的基础上定位合理的教学价值,既让学生读懂诗歌作品,又让学生发展语言智慧。语文教学的过程,成为了语文教学内容不断生成和完成的过程,真正体现了文本的教化价值,实现了文本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的双丰收。

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和经验,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验作品中的人物和情境,孙老师在教学问题上下功夫,问得巧妙,问出矛盾,环环相扣,激发思维。在分析解读李白“梦中的愉悦”的教学环节里,更表现出她灵活机智的教学方法,先后用了“你从哪些字词句当中感受到心情的轻快的”“你觉得加了后面这四个句子,李白的心情用‘愉悦’来概括是否准确”“还有同学有其他的发现和见解吗”等启发问题来诱导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细密处欣赏语言的艺术,和作者一起神游于梦境之中。

在领略了《梦游天姥吟留别》之天姥山、浪漫主义两大高峰之后,孙老师问学生们:“李白为什么要用梦的形式写这样一座高大峻伟、横贯苍穹的天姥山,描绘这样一个惊心动魄、光耀夺人的梦境来留别东鲁诸公?”并要求学生结合下文和背景注释谈谈自己的理解。这个问题的设计充分考虑到教材内容与教学价值的相互关系,既是作品本身的主旨所在,又是教学价值的潜在内涵。当学生明白了李白把他的追求和理想全部寄托在自己的梦境中的道理之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引述了弗洛伊德所说的“梦,是人最强烈欲望的表达”,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告诉学生,李白“站得那么高,足以俯视一切世俗,所以他从云端仙境,重重地跌落在现实的枕席之上。现实的天地实在太狭小了,在形式上,也只有瑰丽的想象和自由的梦境,才能装下李白那宏大豪放的心怀,装下他那滚滚滔滔的激情”“原来浪漫的内核,是有一颗自由独立的灵魂”。当教师在课堂上以PPT图示的形式出现三座高峰的时候,整堂课的教学目标与思路一目了然,教学价值也就在不经意间自然生成。

纵观孙老师的整堂教学,值得肯定的是能正确处理好“教教材”“用教材教”“怎么教”等基本的教学问题,能围绕教学问题层层深入地展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生”“本”之间的教学对话。然而在有些设想和实施方面还有所欠缺:一是老师意图通过诵读的形式来达到品鉴的目的,中间虽也有一些诵读的指导,但是没有把握好本堂课所要教学的内容和诵读之间的关系,也没有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在诵读中去品味,以致诵读效果明显不足;二是涉及到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的时候,教师还是缺乏足够的耐心去诱导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尤其是到教学的最后环节基本上是包办代替。

语文教学是一种语言、心理、文化的复杂的心智活动,只有通过阅读主体和阅读对象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才能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自我建构”。所以,我们期待孙老师以及“孙老师们”继续努力,在经典作品的教学中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精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