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大江东去②,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③。故垒西边,人道是④,三国周郎赤壁。苏轼以这三个字带出“周郎赤壁”,不但不会降低词的艺术效果,而且更见其几分坦诚和睿智。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是,三国周瑜攻破曹军的赤壁。第四至第九句写赤壁壮美之景。下片还兼怀古抒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忧伤。......
2023-07-09
名师档案
曹公奇,特级教师,陕西省宝鸡市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宝鸡市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陕西省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导师,陕西省首批中小学教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专家库首批专家,陕西省教育学会名师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学习》《教育艺术》《中学生阅读》等多家杂志“封面人物”或“名师专栏”人物。在全国公开发表教研教学文章300余篇,主编、参编教育教学书籍100余种,出版专著《本真语文》(长春出版社)、《语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上下册,万卷出版公司)、《超越梦想·语文考试与评价》(远方出版社)等,主持、参与了多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课题的研究。
主张语文教学回归语文的本真,提倡“本真语文”的教学理念,即坚持语文教学要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接受其中人文思想的熏陶和感染。在教学中,以语言文字为媒介,通过阅读、品析、鉴赏语言文字,实现对文本内容的领悟、情感的熏陶以及文化的传承。领悟文本内涵要通过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来达到,品味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为了更好地领悟文本内涵,要始终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和领悟作品内涵紧密融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任何简单地偏向一方的理念主张和教学行为都是偏颇的。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和接受文本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同时,学习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写作知识以及人生哲理,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
在教学方式上,不惟新,不惟最,不惟时髦,认为教学方法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一种教学方法,适合具体文本的教学内容,适合教师自己的教学特点,适合所教学生的学习习惯,这种教学方法就是最好的。反对模式化的教学形式,提倡灵活多样、贴合教情和学情的教学方式,追求朴实、自然、灵动、实效的课堂教学风格。
背景描述
我曾经教过十三年高中语文,但是调入市教研室后,主要是以听课为主。为了避免教研员只会听课、评课,不会上课的现象,我所在市教研室曾举行每学期教研员一周教学实践活动,就是到学校上一周时间的课,以增加教研员的教学实践机会,提高教研员教学水平。2009年9月,为了进一步磨练我的执教能力,也是应为省教育厅提供一节教学实录课的需要,我在陕西省宝鸡中学借班上了这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授课班级是高二文科班,是在宝鸡中学的录播教室上的,同时刻录了教学实录视频光盘。
上这节课的时候,我已经从事教研工作十多年。上课之前,我从这个班的语文老师处了解到,这个班学生基础不错,已经学过这篇课文。而与学生的接触,也是上课前的几分钟时间,简单了解了一下学生的学习状况。高中学生,总是有自己的想法,但不像初中学生那么喜欢与老师交流、表达自己的思想。但我想,宝鸡中学是宝鸡市最好的学校,文科班的学生也应该是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加之他们已经学过本课,所以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从较高的角度去考虑学情,力争使学生学得细些、深些。
教学设想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苏轼词二首》的第一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也是古词豪放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当时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两年有余。苏轼21岁中进士,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他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43岁时(元丰二年),他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风景优美,是文人清赏之地。苏轼自然也去游览黄州赤壁,虽然他对黄州赤壁是否为真正的赤壁之战的古战场存有疑虑,但是,面对黄州赤壁壮阔的美景,联想到赤壁之战时年轻的周瑜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又想到自己空有一腔建功立业的志向,他感触良多,毅然挥笔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千古绝唱。
这首词上阕写长江赤壁,重在写景,描绘了赤壁之地滚滚长江的壮美景色。前三句不仅写出了长江雄伟的气势,还把千古风流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豪杰的向往之情。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人物——“三国周郎”。接着用“穿”“拍”“卷”等几个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精妙独到地勾画了黄州赤壁雄奇壮丽的景象,也写出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从而为下阕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豪杰周瑜渲染了环境气氛。
下阕怀念英雄周瑜,重在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初嫁”,用于烘托周瑜年轻有为;描绘周瑜“羽扇纶巾”,意在表现周瑜意气奋发,文武双全,突出人物的风姿。再写周瑜的赫赫战功,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应笑我”“人生如梦”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下阕追忆英雄豪杰的非凡功业,怀古伤己,借古传颂英雄之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也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羡慕古代英杰、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思想感情。
苏轼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虽然书写失意,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类主题作品显然不同。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气象高远,境界开阔,风格旷达,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被誉为“古今绝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首词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如上半阕对赤壁的描写和赞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下半阕刻画周瑜形象,倾注了作者对历史上英雄豪杰的敬仰。最后借“一樽还酹江月”表达自己的感慨。还有烘托和映衬手法的应用,如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等。全词意境开阔,感情奔放,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
人教版《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是学习宋词。单元说明中指出: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及其豪放派词的代表作,也是流传千古的名作,所以,我的教学设想是,通过诵读和品味,让学生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和词的意境,特别是词人既有内心的忧愤,又有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情感,这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在此基础上,也要让学生学习这首词映衬烘托的表现手法及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从而体会豪放派词作的风格特点。
在具体设计中,我想从题目直接切入,“赤壁怀古”怀念什么人、什么事?这样直接进入下阕怀古的具体内容,也就是词的中心内容。探讨完怀古内容,然后再回过头来看看怀古前写的长江景色,理解为什么要写景,进而纵观全词,研究写景和怀古之间的关系,体会豪放派的风格特点。这些教学过程,都需要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味来完成,也就是品味语言,理解内涵,领悟情感,并进一步体会语言文字运用的妙处。这样设计的目的,还是想与平时的学习有点不同,让这么一点点小的变化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方式上,主要想通过学生反复诵读、师生对话、质疑探究等方法来实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重点词句,探讨词人所表达的情感和词作的意境。
2.学习本词映衬烘托的表现手法及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体会豪放派词作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品味词句,特别是关键词语,从中体味词人的情感和词作的意境。
【教学难点】
从品味词句的过程中体会词人壮志难酬的情怀。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南宋俞文豹在《吹剑录》中载:东坡在玉堂日(在玉堂署任职时),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屏显)
可见,柳永词和苏轼词的风格迥然相异。同学们已经学过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了婉约派婉丽柔美的风格。今天,我们再学习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受一下豪放派气象恢弘的特点。
二、品读体味
1.大声自由朗读全词三遍。
2.从这首词的题目“赤壁怀古”中,我们可以读出什么内容呢?
预设:在赤壁这个地方怀念古人、古事。
3.词人怀念哪位古人?怎样怀念的呢?
预设: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探讨(预设这些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发现提出):
(1)“初嫁”,为什么不是“出嫁”?
明确: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实际是周瑜与小乔结婚时24岁(建安三年),赤壁之战时周瑜34岁(建安十三年)。“小乔初嫁了”这句是用以美人配英雄的手法,更见周瑜的风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这样写在于说明周瑜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年纪很轻,从而衬托出周瑜年轻潇洒又才华横溢。
(2)周瑜“雄姿英发”,怎么又是“羽扇纶巾”的装束?
明确: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具有英雄气概。这样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人,才是“风流人物”。所以作者在开头不写做“英雄人物”。
联想: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里面有“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词中的“风流人物”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是指才能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
(3)“谈笑间”怎么会“樯橹灰飞烟灭”呢?
明确:这就是对比。前面十分轻松,跟玩似的,后面就出现了那么强烈的效果。描写周瑜风度翩翩,潇洒从容,镇定自若,指挥若定,赞扬其胆略及豪迈气概。少年得志、雄姿英发的周瑜呼之欲出。隐含着词人向往功名、心意难酬的心境。
4.词人怀念周瑜,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呢?
预设: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探讨(预设这些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发现提出):
(1)谁是“神游”者?
明确:多数人理解为苏轼,即课本上的理解。
也有一种理解为周瑜,即苏轼是假设如果周瑜的神灵还在旧战场上的话,知道苏轼在怀想他,那么苏轼就想,周瑜会笑他。
(2)为什么是“多情应笑我”?
明确:“多情人”是苏轼还是周瑜?如果理解成“应笑我多情”,那么,就是苏轼“多情”,笑自己多愁善感;如果理解为周瑜,那么,周瑜就是多情人(与“风流人物”照应),笑苏轼至今功业无成。
两种观点和上面“神游者”一样,还是理解为苏轼更合适一些。但无论是作者苏轼,还是周瑜,为什么会“笑我”呢?
背景:苏轼21岁中进士,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43岁时(元丰二年),他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乌台诗案),出狱后(元丰五年)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这首词为其代表作。(屏显)
由怀古转到伤已,苏轼常以功名自诩,渴望能做出一番事业来,然而面对英雄豪杰建功立业的地方,他联想到自己得罪当朝,被贬在外,年华已逝,早生华发,心情不由沉重起来,笑自己多情善感,但又老大无成啊!
这句饱含词人对自己身世的深沉感叹,也带有自我解嘲的味道。
(3)怎样理解“人生如梦”?
明确: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两种因素都有。
“人生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其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诗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荡漾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愤懑,沉郁而不消极,且低落中不减慷慨豪放之情。
5.这首词的中心是怀古,那么词的上阕也是写怀古吗?为什么?
预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探讨(预设这些问题,也可以由学生发现提出):
(1)“浪淘尽”什么意思?
明确:浪,比喻时光。用水比喻时光的句子,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与《三国演义》片头曲的比较:“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2)“风流人物”与“英雄人物”是否相同?(参看对周瑜的描写)
明确:起句即把赤壁怀古之情置于无限广阔的空间、时间中,长江浩荡,广阔无垠,滚滚江水奔流不止,然“逝者如斯夫”,千年万载与水东逝。千古风流人物亦尽被这滔滔江水冲逝不见。宇宙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形成鲜明的对比。
“风流人物”指像周瑜那样装束儒雅,风度翩翩,具有英雄气概,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人;“英雄人物”主要指的是勇敢坚强、不怕牺牲的人。二者是有区别的。
(3)词人所游的“赤壁”不是赤壁大战的遗迹,作者不知道吗?
明确:“人道是”表明只是别人说的,不是自己认为的。至于是不是真正的三国赤壁,在这里已经显得不重要了,作者只需要借助这么一个历史古迹,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已。事实是,三国赤壁位于湖北省东南部,原名蒲圻县,1998年6月更名为“赤壁市”。苏轼所游的是黄冈城外的赤鼻矶,即黄冈赤壁,并不是真正的三国古战场赤壁。这里,词人将“周郎”和“赤壁”并称,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性作用,表明了词人对他的景仰。所以,作者特意说“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表明词人心里也是明白的。赤壁因周郎而闻名。周郎显得特别年轻潇洒。现在人们也将黄冈赤壁叫做“东坡赤壁”。
在长江非凡的气象中,词人开始寻找英雄的足迹。这里已经把前三个小句子具体化了:“大江”具体化为“故垒”,“千古”具体化为“三国”,“风流人物”具体化为“周郎”。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小场景、近景了,如同镜头拉近了。
(4)赤壁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明确:“穿”“拍”“卷”三个动词,描写出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从不同的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的感觉,写山石用“穿”、写浪涛用“惊”“拍”都是比拟,用“雪”借喻波涛,“千堆”是数量上的夸张。几种物象作用于视觉、听觉,引发想象,呈现出一个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
“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多少豪杰”,如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因而转入下阕集中笔墨描绘周瑜。
描写赤壁景色,表现出冲破一切阻力不可阻挡的壮丽,让人隐约可见当年赤壁大战的激越雄壮。此描写有音响,有色彩,有态势,气象阔大,惊心动魄,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用慨叹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轻轻结住,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
6.明明不是赤壁大战的古战场,词人为什么还要这样写呢?
明确:其实是不是真正的赤壁大战古战场无所谓,词人主要是想借怀古来抒怀,抒发自己对昔日英雄豪杰的无限怀念、敬仰之情以及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
三、总结赏析
1.纵观全词,“写景”和“怀古”有什么关系呢?
明确:写景引出了江山如画,抒发豪迈之情,自然联系到曾经在这里建功立业的“风流人物”,从而“怀古”伤己,表达词人的情感。写景是游览所见,怀古是游览所思。写景是实景、是前提、是引子,怀古是虚景、是结果、是重点。
2.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
(1)映衬手法:是烘托的一种。
明确: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实景是赤壁的险要形势,是作者亲眼所见;虚景则是火烧曹营,是作者的想象,二者相互衬托,是谓虚实相济。
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
(2)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明确:词人将写景、咏史、议论、抒情紧紧融为一体,使全词气势奔放,一泻千里。
3.再读全词,结合开头俞文豹说的“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体味豪放派的风格气势。
四、延伸拓展(如课堂时间紧,可留作课后作业)
阅读《临江仙》一词,从思想情感上与本词作比较。
临江仙
杨 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比较】
两首词都是在上下几千年、绵亘数千里的宏大境界上展开,并在此基础上,引发出对历史的沉思。
所不同的是,《临江仙》在凭吊历史的基础上,流露出世事皆空的思想;《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在浩淼的时空框架中抒发人生的感叹,作品虽然缺乏激烈抗争的力量,却也反映了苏轼不甘沉沦的高傲性格。
附: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赤壁景色——即景抒怀——引发怀念
周瑜功业——怀古伤己——抒发感慨
课堂实录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南宋俞文豹在《吹剑录》中记载有这么一段话,大家读读这段话,看看说了什么事情。
东坡在玉堂日(在玉堂署任职时),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屏显)
生:苏东坡在玉堂署任职时,有一个幕士善于歌唱,东坡就问他:“我的词和柳七相比怎么样?”幕士回答说:“柳郎中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拿着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您的词,必须是关西大汉,弹着铜琵琶,拿着铁棹板,高声唱‘大江东去’。”东坡听后笑得直不起腰来。
师:东坡为什么前仰后合地大笑呢?
生:因为幕僚说出了他的词和柳永词的不同特点。
师:他们两人的词有怎样的不同特点?
生: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唱,说明他的词婉约;东坡的词必须是关西大汉高唱,说明他的词豪放。
师:是的,柳永词和苏轼词的风格迥然相异。同学们已经学过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了婉约派婉丽柔美的风格。今天,我们再学习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受一下豪放派气象恢弘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把这首词自由朗读三遍。(生读,师板书课题)
二、品读体味
师:这首词的题目是“赤壁怀古”,我们从这个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什么词?
生:这是一首怀古词。
生:这是一首在赤壁这个地方怀念古人的词。
师:词人怀念哪位古人?是怎样怀念的?
生:怀念三国时周瑜的丰功伟绩。
师:请读一下怀念周瑜的相关词句。
生:“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师:这几句是怎样写周瑜的?
生:写作者站在赤壁古战场上,怀念周瑜当年的雄姿英发,年纪轻轻就很轻松地取得了很大的战绩。
师:周瑜年纪轻轻,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周瑜当年,才是迎娶小乔、刚刚结婚的时候,说明周瑜当时很年轻。
师:“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初嫁”是什么意思?怎么不是“出嫁”呢?
生:“初嫁”就是刚刚出嫁的意思,“出嫁”就是嫁出去,没有刚刚的意思。
生:“初嫁”说明小乔刚刚嫁给周瑜,也说明周瑜当时很年轻。
师:请大家看看大屏幕,事实是怎样的。
周瑜与小乔结婚时是建安三年,周瑜24岁;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这时周瑜34岁。(屏显)
师:明明是小乔嫁给周瑜已经十年了,词人还说是“初嫁”。是苏轼记错了,还是为什么?
生:苏轼不可能记错,可能是觉得时间短吧。
师:十年了还短吗?苏轼这样写是不是还有其他用意?
生:苏轼没有记错,他故意这样写,是为了表现周瑜的年轻有为。
生:为了突出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从而衬托出周瑜年轻潇洒,才华横溢。
生:这样写,更见周瑜年轻有为,战绩辉煌,令人羡慕。
师:周瑜年轻有为,说他“雄姿英发”是可以理解的,那怎么又是“羽扇纶巾”的装束呢?这有点像谁啊?
生:头戴纶巾、手摇鹅毛扇的诸葛亮。
师: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
生:三国时著名的军事家,谋略过人。
生:聪明才智集于一身。
师:诸葛亮是军师,是文将,所以他“羽扇纶巾”。可周瑜是个武将啊,他怎么也像诸葛亮一样成了文将的装束呢?
生:周瑜既有文将的装束,又有武将的英雄气概,是个文武双全的人。
生:文武双全、刚柔相济,千古风流人物,更显出周瑜的出众。
师:周瑜是文将的装束,那么他的武将才能又表现在哪里?
生:“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谈笑之间,敌人就被全部消灭。
师:“樯橹”指的是什么?
生:指的是船桨。
生:指的是船上的桨和桅杆。
生:用船上的桅杆、桨来代指曹操的水军。这是借代的修辞手法。
师:你说的很对,这是借代的修辞手法。周瑜是“谈笑间”,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就“灰飞烟灭”了。这样写的用意又是什么呢?
生:前面轻松的“谈笑间”与后面曹军的“灰飞烟灭”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
生:描写周瑜风度翩翩,潇洒从容,镇定自若,指挥若定,赞扬他的胆略及豪迈气概。
生:周瑜少年得志,雄姿英发。
师:是的,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周瑜年纪很轻,就取得了这么大的丰功伟绩。那么,词人写周瑜雄姿英发,少年得志,就是为了赞扬周瑜吗?请大家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
生:“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师:谁在“神游”啊?
生:苏轼。
生:周瑜。
生:苏轼神游于赤壁古战场。
生:也可以是周瑜,周瑜的神灵游于赤壁古战场。
师: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老师觉得苏轼神游于古战场似乎更合理一些。苏轼在游览赤壁古战场,神思所游,自然联想到了曾在这里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杰周瑜。那么,“多情”的人又是谁呢,是苏轼还是周瑜?
生:周瑜,周瑜笑“我”多情善感,至今功业无成。
生:是苏轼,应笑“我”多愁善感,头发都早早地全白了。
师:按照前面对“神游”的理解,“多情”的人当然可以是作者苏轼,也可以是周瑜。如果我们理解的是苏轼的话,那这里就是苏轼自己的自我解嘲吧。那么,词人为什么会笑自己呢?我们看大屏幕:
苏轼21岁中进士,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43岁时(元丰二年),他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乌台诗案),出狱后(元丰五年)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这首词为其代表。(屏显)
师:我们了解了写作此词的背景后,对于词人怀古的心境又会怎样理解呢?
生:追忆年轻的周瑜,又想到自己头发花白,这是一种无奈的自嘲。
生:由怀念周瑜的功业联想到自己的怀才不遇,渴望自己能做出一番大事业来。
生:这句饱含着词人对自己身世的深沉感叹,也带有自我解嘲的味道。
生:面对英雄豪杰周瑜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建立伟业的地方,他联想到自己,得罪朝廷,被贬在外,年纪已大,功业无成,心情不由得沉重起来,就嘲笑自己多情善感,老大无成。
生:隐含着词人向往功名、心意难酬的心境。
生:好像情感很复杂,心情很矛盾。又渴望建功立业,又怀才不遇,又消极失意。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苏轼这时候的情感是很复杂的。所以他又说:“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生:这时候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寄情江月。
生:苏轼善于自我解脱,用“人生如梦”自解自慰,比较达观。
生:表达的是词人对自己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
生:作者仕途坎坷,壮志难酬,既是悲叹,又是愤慨。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生:在貌似自慰自解的句子中,回荡着一种渴望建功立业的英雄豪迈之情。
生:作者壮志难酬,无可奈何,有沉郁但却不消极,有低落也有豪放。
师:我们看,词人虽然说“人生如梦”,寄情江月,实际上是一种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悲叹和愤懑,但又流露出作者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体现了苏轼不甘沉沦的高傲性格。这才是旷达洒脱的苏轼啊!
师:现在,再回过头来看,题目是“赤壁怀古”,我们探讨了苏轼怀念周瑜、表达自己复杂情感的词句,也就是词的下阕,主要是怀古伤己。那么,这首词的上阕是写什么呢?大家先齐读一下。
生(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生:写赤壁的景色。
师:我们都知道大浪淘沙,这里怎么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呢?
生:《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子在河岸边说,消失的时间就像这河水一样一去不复返。这里指时光的流逝。
生:“浪”是比喻手法,比喻时光,时光都过去了。
生:大江滚滚东流去,随着时光的不断流逝,千百年来的“风流人物”也都不存在了。
师:是的,大浪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啊!与此相类似的词句大家还知道什么吗?
生: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与这首词开头基本一样。
师:这是谁的诗词?
生:杨慎的《临江仙》一词。
师:好的,我们课后可以把杨慎的《临江仙》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一比较,看它们有什么异同。
师:作者站在无限广阔的时空中,长江浩荡,滚滚东流,千古风流人物也尽被这滔滔江水冲逝不见。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叫“风流人物”,而不称“英雄人物”呢?二者是否相同?
生:应该是相同的,都是指杰出的人物。
生:不同。“英雄人物”只指在“武勇”一面的表现,没有“儒雅”的一面。“风流人物”应该是指文武双全的杰出人物,就像周瑜一样。
师: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词中有“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里的“风流人物”与苏词中的“风流人物”又是否一样呢?
生:毛泽东词里的“风流人物”好像与苏轼说的“风流人物”不太一样,我也说不准。
生:毛泽东词中的“风流人物”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是指才能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与课文中的“风流人物”含义稍有不同。
师:两个“风流人物”含义还有所不同。我们再看,苏轼在这里游览怀古的“赤壁”,到底是不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遗址呢?为什么又叫“三国周郎赤壁”?
生:这里不是真正的赤壁之战的古战场遗址。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课本注解上有。苏轼所游的是贬官地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
生:“人道是”,只是别人说的,表明并不是真正的三国赤壁。
生:“人道是”,是指别人说的,说明苏轼对这里是不是真正的古战场还存有疑虑。
师:我们看大屏幕。
三国赤壁位于湖北省东南部,原名蒲圻县,1998年6月更名为“赤壁市”。苏轼所游的是黄冈城外的赤鼻矶,即黄冈赤壁。(屏显)
师:苏轼所游是黄冈赤壁,但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是不是真正的三国赤壁,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议论。明明不敢肯定到底是不是三国赤壁大战的旧址,却还要说“三国周郎赤壁”,这是不是矛盾啊?
生:不矛盾。是不是真正的赤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将“周郎”和“赤壁”并称,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性作用,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景仰。
生:赤壁因周瑜而闻名。郎,儿郎,年龄小。把周瑜称作周郎,说明周瑜特别年轻,特别潇洒。
生:苏轼把赤壁称为“周郎赤壁”,突出了周郎在赤壁之战中的重要作用。因为苏轼写的这首词,现在人们也将黄冈赤壁叫做“东坡赤壁”,说明了这首词的影响力是很深远的。
师:你分析得很到位。在长江非凡的气象中,词人开始寻找英雄的足迹。这里已经把前三个小句子具体化了:“大江”具体化为“故垒”,“千古”具体化为“三国”,“风流人物”具体化为“周郎”。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小场景、近景了,如同镜头拉近了。作者还有特写镜头,细致地描绘赤壁壮丽的美景。
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细致地描写了赤壁壮丽的美景,给人以雄壮的感觉。
生:“穿”“拍”“卷”三个动词,运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了赤壁的壮丽景色。
师:这三个动词为什么用得好?“乱石指空、乱石升空”“惊涛冲岸、惊涛击岸”“翻起千堆雪、冲起千堆雪”等等,不也是一样的吗?
生:“穿”有穿透之感,说乱石好像穿破天空一样,形容山特别高大、特别陡峭。如果用“乱石升空”好像是缓缓地上升,“乱石指空”又好像是静静地指向天空,好像是静态的,就不像“穿”这样,有一种穿破天空的感觉,是动态的。
生:“拍”字,也显得有力,形容波涛的汹涌,如果用其他词,如“冲”“打”“击”等词语,同样显示不出波涛巨大的力量。
生:“卷”有翻滚之意,也是形容江水汹涌,如果用“翻”“冲”等词,也不能形容江涛的猛烈。
师:是的,这三个动词,描写陡峭的山崖、汹涌的骇浪、滚滚的江流,很有力度,非常传神,从不同的角度而又诉诸不同的感觉,几种不同的物象作用于视觉、听觉,引发读者的想象,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这么一个壮丽的画面,自然引出了一个美好的结论。
生:“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师:具体说说这句词的作用。
生:在赤壁这个壮丽如画的景色中,自然想起了三国时期许许多多的英雄豪杰,像周瑜、曹操、孙权、诸葛亮等等。
生:一时间出现了多少英雄豪杰啊,也就是说三国那时候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英雄豪杰。
生:这是一个过渡句。“江山如画”是对上面写景的总结;“一时多少豪杰”是自然过渡到下面集中写周瑜。
师:对,这是一个过渡句。苏轼描写的赤壁景色,表现出冲破一切阻力不可阻挡的壮丽,让人隐约可见当年赤壁大战的激越雄壮。这里的描写有音响,有色彩,有态势,气象阔大,惊心动魄,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然后用慨叹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轻轻结住,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过渡句用得恰到好处。这样,写景就和怀古连接起来了,在赤壁这壮美的景色里怀念古代英雄豪杰,抒发自己内心丰富的感情。
三、总结赏析
师:现在,我们从全词来看,上阕主要写的是赤壁景色,下阕主要是怀念周瑜,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生:题目是“赤壁怀古”,就是到赤壁这里游览,怀想古人。
生:可以说,写景是基础、是引子,是后面写周瑜、抒发自己情感的前提。
生:怀念周瑜是重点,是写景引发出来的。
生:景物是游览赤壁时首先看到的,由赤壁的壮丽景色,如画的江山,自然想到了曾经在这里建功立业的“风流人物”周瑜,由周瑜的功业又想到了自己的无成,怀古伤己,从而表达诗人丰富的感情。
师:你总结得很全面。这些内容,从表达方式来看,有写景,有怀古,有议论,也有抒情,作者将这几个方面有机融为一体,也就是把描写、叙述、议论、抒情等融为一体,从而使得全词激情奔放,一泻千里。另外,我们再看看,在写作手法方面,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
生:虚实结合。
师:怎么讲?
生:赤壁景色是实际的,是实景;古代战场,也就是火烧曹营是词人想象的场景,所以是虚的。作者将这二者结合起来,就是虚实结合。
师:这种虚实结合的方法,实际上也是写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或者是一种表达技巧,它有着很好的表达效果。谁能具体说说?
生:对比,对照。
生:烘托。
生:映衬。
生:衬托。
师:对比和对照是什么意思?
生:对比和对照,就是把两个差别较大的事物放在一起比照,使它们的特点更突出。
师:是的,这里不是对比和对照。烘托呢?
生:烘托是渲染气氛。
生:烘托是指从侧面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师:是的,烘托和衬托也不太一样。“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如刚学过的柳永《雨霖铃》,开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的是送别的环境,点出离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作者浓墨重彩,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极力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内心的离愁别恨。这就是烘托。
生:那么“映衬”“衬托”又是什么呢?与“烘托”有什么不同?
师:“映衬”也就是“衬托”,它与“烘托”不同,因为“映衬”是两种事物都写,是为了突出某一类事物,用另一类事物来作陪衬。当然也可以是两种事物相互映衬,相互衬托。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映衬”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反衬是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丑衬美。
师:现在回到我们课文中来,看看词作中是怎样运用映衬手法的。
生:词中的赤壁实景和古战场虚景,就是相互映衬,相互衬托。
生:实景和虚景,属于反衬吧。
师:课文中还有这种手法吗?
生:周瑜的年轻有为和作者的年老无功,也是一种相互映衬,属于反衬。
师:是的,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也是反衬手法。从修辞角度讲,映衬是一种修辞手法;从写作角度讲,映衬是一种表现方法。通过相互映衬,从而制造气氛,创造意境,深化主旨。
师:我们说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这首词又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那么,从这首词里能看出豪放派的哪些特点呢?
生:豪放大气。
师:豪放大气是一个整体的特点,我们可以思考得更具体一些,比如,苏词的题材、意境、感情、气势、语言等方面,看看这些方面有什么特点。
生:这首词的气势给人的感觉很宏伟,很雄放,给人一种豪放不羁的英雄气概。
生:感情充沛,慷慨激昂,奔放纵横。
师:也经常有一种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洋溢在词中。
生:语言铿锵有力,节奏感强。
生:题材范围广泛,内容丰富,视野非常开阔,不是仅仅停留在离愁别绪等儿女私情上。
师:是啊,苏轼及豪放派的词,一扫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绘景、咏物、写人等,都是放在更广阔的视野上去写,这样也丰富了词的意境,使词的意境雄浑、开阔,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词人博大精深的思想和感情。
师:苏轼胸怀远大志向,充满进取精神,富有激情,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面对人生的得与失,他旷达洒脱,心胸开阔,见解通达。所以,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原序》)(屏显)
师:苏东坡,他的人格魅力,他的才华气质,他的文学成就……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旷世奇才。他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竖起了一座高巍的丰碑!同学们对苏轼有兴趣的话,请大家课后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进一步全面地了解这位旷世奇才的人生和思想吧!
师:最后,让我们再次放声朗诵全词,在“大江东去”的壮歌中,进一步体味那种豪迈雄放的风格气势吧!(师生齐诵全词)
教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基本上能够按照预设完成了当初设置的两个教学目标。整节课重在品读词句的过程中,体悟词人的情感和词作的意境。所以,品读过程占据了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尽量引领学生细读文本,深入理解,从具体的用词炼字来体会词人的情感。笔者想,任何作品的情感的表达,都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传递的。我们阅读教学不从语言文字入手,不细细品读作品的遣词造句,怎么去理解领悟其中蕴含的丰富感情呢?我们不能把对内容情感的理解和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对立起来,这二者应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具体说就是:透过语言文字的品味学习理解作品的内涵,理解作品的内涵要通过品味学习语言文字来实现,二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再者,作品所涉及的相关语文知识,也是学生应该学习掌握的。比如,本词所涉及的映衬手法,虽然学生原来也接触过,但是,“映衬”与“烘托”,许多学生还是分不清,在课堂上就有必要把这些知识弄清。因而,花了相对多的时间来分辨二者的细微区别。而关于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因为相对简单,没有疑难,就一笔带过了。
原来笔者准备在上课结束时,把这首词与李慎的《临江仙》一词作比较,两首词的内容都是在上下几千年、绵亘数千里的宏大境界中展开的,并在此基础上,引发出对历史的沉思。但两首词的胸怀、气度、格调不同,《临江仙》流露出世事皆空的思想,《念奴娇·赤壁怀古》则抒发人生的感叹,反映了作者不甘沉沦的高傲性格。但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只是简单提及了一下,让学生在课后自己比较。最后,笔者把苏轼放在中华文化的长流中去看待,评价苏轼对中华文化的巨大贡献,也是把这首词的教学提高到文化的层面来认识,从而增加教学的文化含量,并且推荐学生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苏轼、对中华文化的认识。这是笔者当时的想法,设计教学时并没有这样考虑,上课时突然觉得对苏轼的评价不应仅仅停留在这一首词上,应该把他放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去认识。笔者借林语堂的评价,亦想全面评价一下苏轼,让学生了解一个完整的苏轼,基于这个目的,所以才给他们推荐了《苏东坡传》这一本书。
由于宝鸡中学是全市最好的学校,学生又是文科班的学生,已经学过这一课,笔者估计他们应该对词作有较深的理解感悟。但实际情况是,笔者对学情的了解估计还是不够细致准确,学生对词作的理解还停留于表层,而且已经习惯于听讲,平时教学对话较少,所以,开始教学时与学生讨论问题并不顺畅。学生既不敢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对问题的认识也不够到位。所以课堂会出现一些暂时冷场的现象,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高。这与教者本人对学情的了解不足有关,也许也与学生平常的教学方法不一致有关。所以,借班上课一定要对学情了解充分,既要了解学生对本课学习的状况,还要了解学生平常的学习习惯、对老师教学的期望等等,这样才能较有把握地上好这节课。
专家评说
从理想的设计到顺畅地实施取决于扎实的功底
——评曹公奇执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张玉新
(吉林省教育学院高中部语文教研员,吉林省首届中小学“双十佳”教师、首批学科带头人、首届科研型名师)
曹公奇老师本职是“教头”,并非亲自操练的“士兵”,偶尔试试身手也属于“玩票”,这对于大多数从事教研工作的人来说有难度。教研员更多情况是干说不练,“瘸子打围坐着喊”,敢于“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的并不多,有为难情绪可以理解。基于这样的认识,评价这节课就不能以一线教师中的新手教师标准,也不能以普通成熟教师的标准,而是要以专家型教师或学者型教师的标准去评价。因为他并不经常上课,一旦上课就必然带有“示范”的意味。就本节课看,从他自己的教学反思中知道,这是一节“复习课”,学生此前学过本课,因而由他执教自然就是在“示范”。以“示范”为标准,本课有以下三个亮点。
首先,是教学设计的目标明确。本轮课程改革即将落幕,新的一轮已经拉开序幕。可是,本轮课改给大家打下的烙印最深的是什么?三维目标,这个本来是课程目标,但在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领导的“高压”之下,三维目标已经被异化为课堂教学的目标。在全国大型的赛课中,在省市区县的各种评比中,都必须用三维目标来写教学目标。关于三维目标的问题,我曾经在某次大型评比中向主办方提出质疑,但是不了了之;在我省的一些市县搞调研工作时,同样指出上课教师对教学目标设置不当的问题,意见也不被当地教研员采纳。看一些著名教师的教学设计,同样存在课程目标取代教学目标的事实。客观因素很重要,教师个体也解决不了。但就主观因素而言,教师自身能不能捍卫起码的教学尊严,却主要取决于自身对专业的认知程度。在这样的背景下,看曹老师的教学目标是怎么设置的:
1.品味词句,探讨词人所表达的情感和词作的意境。
2.学习本词映衬、烘托的表现手法及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体会豪放派词作的风格特点。
从词句入手,这是语文课的入口,在此基础上才能理解作品的情感与意境,这个顺序合乎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对作品的艺术特点的品味自然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也是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对作品风格的鉴赏则是本课最具个性化的教学目标。综合来看,第一个教学目标是“普遍性”的,是每一节语文课都适用的;第二个目标是“特殊性”的,是本课所独有的,这就是执教者要精心钻研、探索、确定的,取决于执教者对文本的价值判断,这是十分见功力的。教师的教学层次与底蕴,往往从其设定的“个性化”教学目标中可以看出。因为曹公奇老师首先是一位研究者,这个目标的设定是他研究者视角的具体呈现。我们甚至可以不必看他的课堂教学,一看教学设计就能判定一节课的层次。当然也希望一些名师在各处“布道”时,认真研究教学目标。
当然,曹老师这两个教学目标的文字表述似可再简化,由现在的70字压缩到50字以内,因为目标文字表述的精炼过程,也是教学目标高度抽象的过程。
其次,是教学实施的过程流畅。将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对比就会发现,从设计到实施进行得非常顺畅,这意味着他的教学设想绝大部分都得到了实现,因此是一节很完善的课。一般说来,教学设计仅仅是教学的“图纸”“蓝本”,是静态的文案,设计得再好,在实施中会发现,有的是不能用的,可能是无视学生的知识需求;有的可能低估了学生,在实施中是有所突破的;有的则高估了学生,同样没办法实现。曹老师这节课的弥足珍贵之处恰恰是设计的基本上都得到了落实。
因为是一节“复习课”,对文本内容层次的问题不会形成理解的障碍,因此在引入新课的时候,教学设计从豪放与婉约的文坛掌故入手,在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加深了对本课所选苏词风格的理解;因为柳永的作品也是刚刚学过,恰好可以作为对比的基点,从而盘活了学生的“先用知识”,触动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得课堂的起点得以确定,所引的材料成为解读文本的必要因素,这是很值得一提的,因为经常看到一些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旁征博引”,显得很博学,可是除了炫耀自己,所引与文本没有必然联系,学生难以驾驭,不仅没有成为文本解读的要素,反而成了负担,因为这些“旁征博引”的材料,比现在要学习的文本难度还大,就如同我要叫你完成一个不难的动作,可是我却先要你学习一些比这个动作更难的来热身。
当然,预设中延伸拓展杨慎的《临江仙》没能落实,使得从思想情感上与苏词作比较未能实现,在一定意义上说算是一个小缺憾,但是曹老师有预案:如课堂时间紧,可留作课后作业,这就保证了课堂教学在结构上的圆合,与草书的两字之间的运笔一样,形断神连。
再次,是教学风格的朴实厚重。看教学实录就会发现,这是一节朴实无华但厚重有根底的家常的“示范课”,其示范性也在于朴实厚重的风格。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名气很大的教师,在各地不同课堂上同一节课,真是一个人的同课异构!问题在于,人家先设定了一套程序,不管是什么课,都按照自己的这个烂熟的套路“有序”展开,无视学情,一味炫技,充其量是处在关注教学技巧的“精彩”上,虽然这些名师可能岁数也不小了,却坚定地走技术至上主义,崇尚的是繁琐的哲学,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曹老师这节课的可贵之处,恰恰是平淡,是充分考虑学情,是围着学生转圈子,而不是把学生纳入自己事先设计好的圈套之中。
当然,曹老师自己也认识到了,他对学情还是有所高估,虽然是当地最好的学校的最好的学生,但面对有哲理难度的文本,对于缺少生活积累的学生而言,是难以走进其中的。就连教师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年轻教师、中年教师、退休年龄的教师,对这首词的理解同样存在巨大差异。这一点我和曹老师经常犯同样的错误,而矫正的方法是经常深入到学生当中,这恰恰是我们教研员到基层学校上课的一块短板。
作为同行,上述意见仅为同道之间的切磋与琢磨,不同意见可以继续讨论、辩论。
有关名师语文课.高中卷的文章
宋·苏轼大江东去②,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③。故垒西边,人道是④,三国周郎赤壁。苏轼以这三个字带出“周郎赤壁”,不但不会降低词的艺术效果,而且更见其几分坦诚和睿智。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是,三国周瑜攻破曹军的赤壁。第四至第九句写赤壁壮美之景。下片还兼怀古抒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忧伤。......
2023-07-09
一九三五年十月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注释〔昆仑〕山脉名称。其南支向东延伸后与岷山相接,因而红军长征时所经过的岷山,也可以看作昆仑山的一个支脉。这里是说终年积雪的昆仑山脉蜿蜒不绝,好像无数的白龙正在空中飞舞。......
2023-07-23
教学设想苏轼的《赤壁赋》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共同组成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可以说,无论在艺术水平上,还是在思想的丰富与高度上,《赤壁赋》都达到了难以超越的高度,因而在本单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23-07-21
名师档案曹勇军,男,山东人。南京市第十三中学语文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高级教师。荣获江苏省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背景描述2012年12月4日,我应广西壮族自治区教研室之邀,参加“八桂语文教育论坛”,借班执教观摩课《赤壁赋》。教学设想《赤壁赋》是传统名篇,既好教又不好教。最后用一个假设猜想的问题(猜一猜,苏子写《赤壁赋》最想表达的意思在哪一段?......
2023-07-21
为潜念付出的四大代价3位老妇坐在公园的长凳上。显然他把这一程序和临睡前的清洗程序搞混了,而他潜念地完成了自己更为熟悉的那个程序。可是,没有人听到水花溅起的声音,而只有重重的撞击声,因为游泳池里并没有水。当然,潜念造成的后果并不总像盲目切肉块这么小,或断送性命那么大,很多影响的严重性介于两者之间,这些影响包括狭隘的自我形象、无心的冷酷、控制力的丧失和未发挥的潜能。......
2024-01-20
藏传佛教将这种思维习惯称为“执著于分别之妄心”。我们用许多套不同的类别对各种现象进行感知和整理。而当我们墨守成规,教条而僵化地使用以前创造的类别时,如阴柔和阳刚、年老和年轻、成功和失败,“潜念”就控制了我们的头脑。一旦我们将较大的类别分割成若干较小的类别,这一过程就不会停止。而被“潜念”所困的人会认为某些动物一直在宫苑之中,基督教永远是善的,某些人永远不会受到惩罚,或者门永远是门。......
2024-01-20
曹晓宏诗词中的咏史怀古篇目占了较大比重,他游览河山,并非单纯地为了模山范水,更重要的是寻找一种精神的寄寓,感受灵魂对撞带来的乐趣。每到一处饱含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场所,脑海中呈现的便是前人对此地此景的描写,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奇特体验使他的咏史诗既有纵深感,又流露出鲜明的时代意识。咏史诗中的批判精神,凸显出强烈的人文色彩,其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反思,对我们今天重建现代文学史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23-12-02
假如现在是凌晨两点,你家的门铃突然响起。开门后你发现一个有钱人站在面前。此人显然有能力兑现自己的诺言。而且在这个时间,那里也不可能开门营业。你的视线突然扫过一块尺寸完全一致的木板,这是一块还没有制作完毕的门板。这时候你才意识到,自己完全可以在前一天晚上将自家的门板卸下来换取10000美元奖金。“门”这个概念遮住了你的双眼,让你对唾手可得的这块符合规格的木板视而不见。这是“潜念”的一大特征。......
2024-0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