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夏天敏小说《极地边城》揭示济世观

夏天敏小说《极地边城》揭示济世观

【摘要】:于是,夏天敏将强烈的济世情怀跃然纸上,而这种“情绪”又源于作者对中国农民的深深的爱。儒家思想是博大的仁爱思想,是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思想。(三)夏天敏《极地边城》中济世观的具体体现夏天敏是个深具忧患意识的作家,即使在写带有神秘色彩的边城生活时,他也没有把那个被重重叠叠的大山围住的边城生活写得那么富有传奇浪漫色彩。[3]在《极地边城》中,夏天敏表现出了极大的济世情怀,他对农民苦难

朱家丹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文坛涌现出昭通作家群,昭通文学现象成为云南文坛的一个新亮点,这部小说是夏天敏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以昭通解放前的一段社会历史为背景,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形象及内心世界剖析,深刻揭露了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显露出作者的情感世界。

夏天敏对农业农村,尤其是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些都直接来源于他生活的直感。农民生存的艰难、触目惊心的贫困以及由于贫困造成的精神的病态,让他寝食难安,他唯有用手中的笔写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的艰辛,这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的本能。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在这样写,在这样生活。夏天敏对这一层面生活的熟悉是许多作家所不具备的,在内心深处他对这一群人有悲悯之情,对他们的处境和伤痛感同身受,对他们的故事和细节了然于心。于是,夏天敏将强烈的济世情怀跃然纸上,而这种“情绪”又源于作者对中国农民的深深的爱。

一、济世观的体现

(一)济世观的含义

济世,即救世。儒家传统是人类社会四大文化传统之一,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集体智慧的积淀,是中华民族无数往圣先贤历史文化创造的成果和社会政治智慧的结晶。它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与别的文明形态相比,儒家传统更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和济世情怀。孟子在《孟子》中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就是说,当一个人身处逆境且不得志时,要更加注重自身的品德,要锐意进取,而当一个人在富贵之后,还能够心怀天下,关心他人的困苦,为他人造福,那么他就是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士。儒家思想是博大的仁爱思想,是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种“天下为公”的胸怀及以“平天下”为己任的气魄充分体现出儒家传统的博大性与包容心。[1]

(二)不同时期文人的济世情怀的体现

华夏传统文化是以济世为主流的,《论语》是封建社会修身立命和济世安民的儒家经典之一;孔子和儒家思想中的利世、普世、摄世、化世的价值;墨子提出“兼爱”的人道济世性以及佛教常常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普欲度脱一切众生”即普度众生来教化人。这些思想早已根深蒂固,留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济世情怀是公义心与社会责任感的外在表现,是具有进步思想和博爱心的人所具有的品质。

“正德厚生”是《尚书·大禹谟》记载的帝舜和大禹在讨论如何治理国家对白中的话。“正德”是谓“正身之德、正物之德”,这个德,应该说就是一个因子或者基因,只有将一个健康的因子或基因植入一个机体,那么才能使其成长为一个健全而富有活力的生命体。“厚生”则谓“厚民之生”,指要尊重、关爱、厚待社会民生及一切生命体,体现的是一种关爱民生、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

魏晋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战乱不断,政权分立,官僚体制腐败无法根治,加上经济也受到严重的影响,民不聊生,可以说当时的社会腐败、混乱不堪,官员们的生活也并不好过,他们只能想办法自保,根本谈不上什么政治生涯,然而一些具有济世情怀的人进入官场后,仍然心系天下,刚正不阿,出淤泥而不染。他们将济世情怀用文字表达出来,这一小小的举动却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力量,使他们在黑暗困苦中看到了一丝温暖和光亮。让他们感受到了人世间的真、善、美。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唐代时,呈现出一派空前繁荣的景象。唐代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世族垄断政权的局面,各阶层的才智之士都可以通过考试攀登高位,施展抱负。[2]

唐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家多半出生庶族,尽管他们的身份地位并不是很显赫,但其家庭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也算是书香之家,因此,他们从小就受到一些熏陶,再加上唐朝宽松的政治制度,使得他们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尽管他们在仕途上未必都一帆风顺,不一定能够得到大展宏图和自己的抱负的机会,但却不能磨灭他们的文化造诣。

庶族士人因出生卑微,身份低贱,生活贫困,再加上等级制度的约束,使得他们对社会的体察和感悟尤为深刻和独特,他们往往更加体贴下层人民,关心他们的生活疾苦以及精神世界,因而大都怀抱兼济苍生的使命。例如:李白早年就怀有济世之志“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后来又说:“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直到62岁去世的前一年,当他听说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的消息时,还请缨从军,半道因病而返。杜甫曾用这样两句话概括其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与李白一样,虽未实现自己的抱负与志向,但只要有机会总是不放弃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愿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突破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无论穷还是达,都不放弃兼济天下。

庶族士人的这种济世情怀以及在政治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刚正不阿的品质,可以追溯至汉代乃至先秦,孟子、屈原便是典范。正是这一代代的伟人,用他们的事迹言传身教,告诫和影响后代子孙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这种博爱,心怀天下,心系他人的精神,只有我爱人人,才能人人爱我。

(三)夏天敏《极地边城》中济世观的具体体现

夏天敏是个深具忧患意识的作家,即使在写带有神秘色彩的边城生活时,他也没有把那个被重重叠叠的大山围住的边城生活写得那么富有传奇浪漫色彩。山区人民的苦难生活,使夏天敏天生就有一种独特的使命意识和济世情怀。他当年曾到基层挂职,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多年后,当谈到那段经历时,夏天敏依然说:“一看到那些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乡亲,我就心疼,我觉得为他们办好一件事,其实比写好十篇小说还重要。”因此,他致力于描写人民淳朴的生活,他的作品看起来虽朴实无华,却给人一种真实的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刻意味,往往使得读者潸然泪下。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如果一部作品只是为了描写生活而描写生活,没有发自时代主导思想强大的、主观的激动,如果它不是痛苦的哀号或者欢乐的赞颂,如果它不是问题或者问题的回答,那么,对于我们的时代来说,它就是一部僵死的作品。”[3]

在《极地边城》中,夏天敏表现出了极大的济世情怀,他对农民苦难生活的描写触目惊心,具象化为一个个令人喘不过气来的丰赡的情节描写。小说定格于乌蒙高原上最荒凉最偏僻的地方,他的笔墨把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农民的赤贫生活勾勒得清清楚楚,触目惊心。但由于夏天敏过于重视描写苦难的情节和故事,也使得作品中的人物扁平化、不丰满。所以人们在被故事情节吸引的时候,往往忘了主人公。主人公往往被符号化、程式化。作品中有这样一段话:“被踩死的小女孩只有母亲一人,父亲出去当兵打仗,生死未卜,多年没有音信。小女孩被踩死后,她的母亲又气又急,将她抬回时竟一头栽倒在地,人事不知。街坊邻里将她救醒,她哭着又撞向柱子,从此昏昏沉沉睡在床上。邻里无奈,只得将这小女孩暂时放在这间废弃的房里,大家凑的凑木板,凑的凑被褥,用两只长木凳支了,搭成一张床,将小女孩置于其上,盖上被褥,再用棉纸盖上,就离去了。”

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母亲在失去孩子之后,她的心灵受到了极大地创伤,“心灵的疲惫和无可奈何可以照见存在的贫乏”[4],她最终失去了理智,想要随着小女孩一同离开这个残酷的、没有人性、没有爱的世界。同时还可以看出夏天敏的悲痛,这体现出夏天敏悲天悯人的济世观,在这里,作者着重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慈悲之心,同情之心,要帮助弱势群体。

二、夏天敏的济世观的形成原因

(一)夏天敏自身的经历和体验

夏天敏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工商业者家庭,由于当时经济落后,再加上生活贫困,他早早地就到工厂当了工人,后来又搞过宣传,教过书,后来长期在文化、新闻单位工作。艰辛的生活给他的心灵和身体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为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他在乡下供职期间,认真负责,秉着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每到一个地方,都积极帮助老百姓开展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没有随波逐流,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人生信仰,还因悼念周总理而被拘留。他就是在那样的一个岁月里练就了独特的审视世界的能力。他没有因为自己出身贫困而自卑,堕落,满足当下。相反,他非常热爱文学,热爱他的故土,热爱他身边的这些淳朴善良可爱的人们,他要用他的笔记录下这里的一切,并向人们展示出来。就这样,他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然而,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个文字都有它特殊的用意,这是十分考究的,写作对于他这样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来说是一项重大的挑战,纵有千言万语,却不知如何下笔。此时他才切身体会到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精神内涵。从此,他开始勤奋学习,白天努力工作,晚上便伏案写作,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及他的所思所想。他后来转到文化、新闻单位工作,为他以后的人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给他的写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多年来,他始终不渝的把他的笔触伸到农民生活中去,他把苦难农民的恶劣生存环境及生活现状描绘得淋漓尽致,把农民的卑微、麻木、愚昧,以及无望之后浑浑噩噩的灵魂刻画得清清楚楚,让人触目惊心。其中穿插的是夏天敏哀其不幸的悲悯心,而非怒其不争的愤怒情绪。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夏天敏写作的真正用意及他心怀农民的博爱之心。

真切的现实生活是夏天敏取之不尽的源泉,他对乡村的坚守,最终成就了他的文学。多年来,他不知疲倦地守候在这片土地上,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他的探索和抗争。他说:“我深深的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于生活在他笔下的人物,他有着一种诚恳,一种相信和理解。因而他的作品总让人感到揪心与刻骨,具有十分强烈的震撼力。

(二)时代背景的影响及夏天敏的感悟

夏天敏生活在一个动乱的年代,条件十分艰苦,还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巨大的生存压力,他并没有简单地去展示苦难,而是超越苦难,理解苦难,将它变为一种动力。他认为生活的主流是美的,对真理的追求,对美的追求,仍是生活的主题。正如别林斯基所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的和靠描述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5]

夏天敏时时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不管他的工作,还是他的写作。他把自身紧紧地和百姓的命运连在了一起,他常常是一边写,一边泪流满面。因而他的作品中,到处充满的是底层百姓的苦与甜,到处弥漫的是一种为天下人忧的深切苦痛。他说,作为一个作家,首先是一个人,其作品要有代表性,就是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作品中培育民族精神,弘扬时代风采;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要以党性来要求自己,自己的作品要对党、对人民负责,因而他要求自己的作品严谨而不保守,活跃而不草率,创新而不随便,追求真理而不随波逐流。[6]

他的许多作品都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大胆的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和统治集团的腐败,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表现出极大的济世情怀。其中《好大一对羊》是夏天敏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的代表,最能体现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夏天敏《极地边城》中济世观的独特意蕴

(一)达则兼济天下

1.白衣天使玛丽·朱丽叶的济世观

济世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畴,是我国传统的济世有为的思想意识。玛丽小姐的济世思想体现在她的人生理想之中。她几乎可以作为一位异邦宗教文化代表人物、一位可敬的殉道者来看待。玛丽小姐远涉重洋来边城传教,为了她的上帝,为了她博爱的事业,她选择了到中国最闭塞最蛮荒最落后的边地,来边城的教会医院服务。她的性格娴静而素雅,待人博爱而宽厚。她工作时认真负责,不因贫富而区别对待,不因亲疏而懈怠工作。在她看病时,不允许任何人打扰,就连她的好朋友,在边城赫赫有名,声望极高的云霓小姐来找她,她也不忙着会见,而是叫人把她带到休息室去休息,等她把事情都处理完了,才去见她。她崇高的医德及不畏权势的个性正是由人道主义中要求人人平等的精神所决定的。

在一场灾难性的瘟疫中,由于瘟疫的来势极为凶猛,医院无法容纳太多的病人。因此,院长下令只收边城上流社会,即有身份有地位有钱的病人,玛丽小姐对这个决定坚决抵制,她说上帝派我们来是普救众生的,上帝的爱是博大的爱,是不分上流下流富人穷人的,所以只要是病人我们都要医治,谁先来先治谁,治病面前人人平等。

面对瘟疫,她并不感到害怕,她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照顾病人身上,由于疲劳过度,身体免疫力下降,她终于倒下了,然而上帝并没有垂怜她,没有因为她的善良淳朴而对她多加照顾,她感染了可怕的瘟疫。更让人痛心疾首的是,医院的针剂快用完了,为抢救生命垂危的孕妇,她把重生的机会让给了别人,却献出了自己宝贵而年轻的生命。受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玛丽追求既要救世济物,又要保持独立的品格。她积极实现济世的理想是值得人们称道的。

2.贵族小姐云霓的济世观

云霓小姐是一个边地文化、中原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集于一身的典型人物,又是一个因多种文化相融、相矛盾而历经风雨坎坷的悲剧形象。她从乌蒙群山中古堡似的山寨走出,五尺道上的边地古城,又成了演绎其人生悲喜剧的大舞台。悬崖峭壁上的五尺道、千年的历史烟云,随商旅马铃的播响,中原文化与边地文化在这里联姻;西方传教士的进入、唱诗班与祈祷声,使西方文明在边城生根发芽……传统与吸纳、保守与包容、禁锢与开放、愚昧与进步,是矛盾的统一体,成为极地边城的特殊文化现象,也成为云霓小姐人生大舞台的文化背景。云霓小姐是从大山中走出来的,因此也具有大山中女子所具有的品质,即善良,淳朴,美丽,大方等,然而,她又是大家闺秀,且接受过近代教育,读过教会女子中学,喜欢西方文化。虽然她的家族很强盛,他的哥哥是赫赫有名的将军,在边城,就连政府官员蒋百驹也不敢对她无礼。然而,她并不仰仗家族势力而仗势欺人,她爱憎分明,对于那些小人或贪污腐败的官员,上流社会的名人等,她向来是与他们划清界限的;而对于那些善良朴素的老百姓,她很乐意接近他们,了解他们并帮助他们,她的情感遭受了很大的创伤,以至于她不敢再爱别人,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她的母亲和经营家产上,她置购大量的土地用来兴办农场、医院和学校,她的目的不光是为了盈利,更是想让那些贫穷的人能够看得起病,小孩能上得起学。此外,她还大量招收那些流离失所的人给她做工,为他们提供食宿,还分给他们工钱。这不仅为政府稳定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更为那些难民解决了生计,使他们能够继续生存而不至于饿死。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云霓小姐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条:“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富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后来,由于他哥哥的失势,有些人开始落井下石,“墙倒众人推”就连她的好心也遭到人们的怀疑,有人开始在背后诽谤、污蔑她,但她并没有被这些击垮,反而变得更加坚强。对于边城的老百姓,云霓不只是同情和可怜他们,更是把他们当成亲人来看待,所以才会不辞辛劳和被人举报诬陷也要坚持这项工程。她的博爱之心日月可鉴。

(二)穷则独善其身

1.报社记者济川先生的济世观

刘济川,一位普通的老百姓,为了躲避战事才来到边城,由于会读书识字,便把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写成文章,并发表出来,不料却因才华出众,文采斐然而被党部书记张鸣皋看重,张鸣皋把他带到《鸣镝日报》并让他做主笔,从此他的命运也随之改变。或许是他贫困的出生,加上亲身经历了战事给人民带来的毁灭性灾难,他更加同情和怜悯老百姓,为了让民众听到真实的声音,他一个人去进行实地调查,几次把自己处于危险中。面对恶势力的盘查,他毫不胆怯,勇敢地站出来报上自己的真实姓名。当面对人们的赞赏时,他竟显得有些木讷,不好意思,甚至连话也说不清楚。

他出身卑微,对社会的挤压有着深切的感受,他愤世嫉俗,敢作敢为,嫉恶如仇,却始终站在民众的这边,颇有点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风范。

他拥有一颗济世救人的心,这主要体现在他敢于在动乱的年代中为民众伸张正义,抒发民众的心声。面对官员蒋百驹的恩威并施,他毫不动摇,毫不畏惧。甚至在得知鸣皋书记被人丢砖头吓唬时,他丝毫不担心自己会受到牵连,表现出来的也只有愤怒。他不仅文章写得好,为人也很正派,有正义感,有良知而且还显得迂阔,执拗,不晓得圆通变化。张鸣皋正是利用他这一点来实现自己心中所想却又被身份所限制之事。一路走来,他经历了许多坎坷,却始终坚持正义,始终追随自己的心,而曾经不管是在物质上或精神上都对他帮助极大的鸣皋书记,也是济川极为敬佩的人,最终却被权利财势所迷失,济川先生无法忍受他的不坚定,两人不得不在半道上分手了。他伟大的济世情怀,衬托出他高尚的品质。

2.党部书记张鸣皋的济世观

张鸣皋,从小尝尽了生活的辛酸,父亲为了改变家庭现状,努力供他读书。学生时代的他,就经常到工厂、农村、广场、车站做慷慨激昂、正气凛然的演讲,到工厂去做苦力,到农村去帮人割麦子,去有钱人家做家教,把挣来的钱当做学费。他努力参加各种学生运动,还在省城读书时就成为学生中的领袖之一,并成为最早的为数不多的共产党员。后又变为国民党县党部书记,并因为精明、能干,才能出众而受到党部的赏识。其间,他也想做一些事,也企图改变社会现状,改变民众的生活。在公盐事件中,他极力反对贪污腐败行为,而获得成功时,他为了中饱私囊,竟自欺欺人,说自己挣钱不是为了过奢侈的生活,而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目标。后来渐渐走上了腐败之路。期间,他也有过心理斗争,他的出生让他非常憎恨各种各样的社会腐败,他读书时参加过学潮,使他向往光明、正义、清廉、务实。然而,残酷的生活经历让他害怕再重复这样的生活,他明白,只有手中有了实权,才能办得了实事。因此,他转变了自己的观念,开始变得骄奢淫荡。

四、夏天敏《极地边城》中的济世观对云南作家的启示

有作家说:“诗人必须在生活实践里汲取创作的源泉,把每个日子都活动在人世间的悲、喜、苦、乐、憎、爱、忧愁与愤怒里,将全部的情感都在生活里发酵、酝酿,才能从心的最深处流出无比芬芳与浓烈的美酒。”[7]夏天敏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云南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和时代里,塑造了夏天敏坚毅的性格和敏锐的洞察力,他关注生活的点点滴滴,尤其是苦难的乡村人民,并试图用他的笔以文学的方式把人民的艰辛与无奈记录下来,这其中也渗透了他的悲天悯人的济世思想。而云南的本土作家们虽然也看到了这种现象,在作品中也略有呈现,却没有夏天敏那样写得深刻,透彻,精辟,入情入理,结合地方色彩来写。正如赫姆林加兰所言:“艺术的地方色彩是文学生命的源泉,是文学一向独具的特点。地方色彩可以比做一个人无穷地、不断地涌现出来的魅力。”[8]所以,云南作家在创作时也要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结合地方色彩,才能更好地彰显出作品的独特性。

文学要发展,必须与时俱进,随时关注社会的动态,关注人民的动态,我们既要保留一些民族的、固有的东西,又要结合时代背景,适时地反映社会的变迁、思想的变迁,将云南的独特性放到社会中去与现实冲撞、融合,这样才会出文学精品。

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冯骥才曾经说过:“历史上所有好的作家都是站在弱者这一面的。”由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优秀的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因此,作家们要善于发挥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用自己手中的笔带动人们的思维,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在当今社会,虽然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我们身边仍有一些人,他们的身心还遭受着极大的煎熬,我们应该怀有一颗慈悲之心,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共建幸福美满的家园。在未来的发展中,云南作家必将以更大的气魄和智慧创作出无愧于云南、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夏天敏并不是赫赫有名的,但是,他不辜负时代,不辜负红土高原,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以对生活敏锐的洞察力、娴熟的艺术技巧和对社会问题进行的深邃思考,伴随着一系列浓厚的济世情怀,给人强烈震撼力的作品,再一次引发文坛对济世观的思考。其次,他身处祖国西南边疆落后地区这一特殊地理位置,对于济世情怀的思想观念的探索虽不及李白、杜甫,但却有独特而又深刻的书写价值。这种书写对于探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背景下的农民的命运,以及底层叙事的精神诉求方式都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夏天敏长篇小说《极地边城》中济世观的形成原因的分析,从他的书写价值来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夏天敏小说中济世情怀的事实。总的来看,研究夏天敏小说《极地边城》中的济世情怀,应全面而辩证的理解这种形成因素及价值。

【注释】

[1]周北辰.儒家民族主义论[EB/OL].http://www.baidu.com.2010-5-22.

[2]马积高.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305.

[3]满涛.译.别林斯基选集[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575.

[4]张永刚.诗意地居住[J].文学界,1990(3).

[5]庞兰.诗圣的济世情怀[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1(3).16.

[6]夏天敏.中文百科在线[EB/OL]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1-9-20.

[7]杨匡汉,刘春福.中国现代诗论上编[C].广州:花城出版社,1987:345.

[8]刘宝瑞.美国作家论文学[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