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他的《好大一对羊》这部作品,自发表之日起就不断获得殊荣,它是夏天敏同志敏锐的思想、丰富的生活体验、浓厚的艺术修养的集中体现。但是中国文学界普遍把“文化大革命”之后的一些文学创作看作是荒诞文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语言的荒诞性文学是语......
2023-07-20
张 英
《好大一对羊》是作家夏天敏的一部力作,自《当代》2001年第5期发表后,接连获得第二届“当代文学奖”和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并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在全国公映。“在众多的夏天敏作品中,沉重是他永不背离的主题,夏天敏曾经说过:‘命运注定,我只能如此,命运注定,我将永远背负沉重。沉重永远是我创作的一个主题。’他明知道这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话题,却难以让自己的创作远离‘沉重’。”[1]《好大一对羊》自然也不例外,它讲述的是一个扶贫出了问题的故事,扶贫是好的,一旦出了问题,结果形成了悲剧,一件好事成了坏事。小说中展现出来的悲剧画面就是沉重主题的一个表现。“读罢夏天敏的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心情颇为沉重,有一种窒息感,好像心脏供血不足,窒闷,压抑,难受。”[2]读了这篇小说,心中有说不出的慨叹。羊“好大”,不是羊自身体格大,而是其头上有光环,身份被抬高,所以称为“大”。在现实生活中,羊被尊为主人,往上到地区的刘副专员,向下至老农德山老汉,甚至还有地区的“方方面面”,整天围着这对羊转,这本来就是件荒唐事。然而没有人注意到,人们继续无视矛盾冲突的存在,继续着荒唐事,直到老汉唯一的女儿(聪明懂事)被沼泽吞没,故事停止了,读者的思绪停止了,甚至呼吸也停止了,接下来是心痛。这其中的原因何在,小说告诉了什么,让人想到了什么。
一、多重故事冲突
小说《好大一对羊》写的是一个古怪荒唐的当代“羊吃人”的故事。总观小说,故事中有多重的冲突,从大的三个方面来看,有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人与事物之间的冲突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冲突。也正是这些冲突,让人、事、物三体共同演绎了一个“沉重”的故事。
(一)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小说中讲述到主要人物有刘副专员、乡长、村长、德山老汉及其家人。在此,为了方便下面的论述,把他们大体划分成三类:刘副专员为一类,乡长和村长为一类,德山老汉一家为一类。他们之间的冲突在以下内容中表现出来。
1.刘副专员与德山老汉官与民之间形成冲突
刘副专员与德山老汉一家之间的对立,表现在帮扶与感恩的微妙关系中。帮扶开始于“德山老汉被人从山坡上喊回来”后,在他家门口,“个子高高的,身体胖胖的,额头很亮很亮”的刘副专员“伸出双手,就将他的手捉住了”。这是刘副专员第一次来老汉家家访,也是仅有的一次。在作品中是这样来介绍刘副专员的言行的:“你们就让群众吃这种野草,群众是猪”,“不要谈客观条件,这些我知道”,“他的眼圈有些红了”,“刘副专员执意要上楼去看”,“他开始搜口袋,将身上的四百多元全交给德山老汉”。在这里,刘副专员说的话很少,但是每句话让老汉感到的是温暖。刘福专员的苦心是通过乡长的言语来从侧面突出的,如“德山叔,领导没忘记我们呐,你还不感谢”,“这是刘副专员的一片心意,帮助你解决生活困难,帮助你脱贫呢”。这话很少,却很有力度,更让老汉感到领导的恩典。“结对子”事件后,德山受到乡亲们的恭维,“德山老汉觉得腰板的劲似乎比过去足了”,在村长家也成了上宾。
以上这些是老汉50多年来不曾想过的事情,他想不到自己也会有今天的“荣耀”。在地里,他会“定定地看着远方”,他想念刘副专员(老汉从来没有这样地思念过一个人)。他觉得“心里一直歉疚着”。所以他要感恩。知道刘专员喜欢吃炒面,老汉就决定送他最好的炒面,感谢他。就这样,刘副专员与德山老汉对立的关系——帮扶与感恩,最先以一袋炒面形成了。羊送来后,这种关系又转化为“养好羊”,面粉也给羊吃了。不过老汉感恩没有成功,连女儿也失去了。对于这样的结果有人认为“是作者的智慧之处”,“一个没有‘坏人’的悲剧才是作者真正的目的。这种悲剧更切合生活的实际。在这种形式的悲剧中,小说的思想的张力和情感的冲击力才具有更加振聋发聩的艺术穿透力”[3]。
2.刘副专员与乡长、村长上下级之间的冲突
刘副专员与乡长、村长都是父母官,在他们之间潜藏着一种无形的力量,那就是官本位思想,也就是上级和下级的关系。“造成德山老汉家的不幸,从表面上看,是刘副专员送来的外国高级种羊惹的祸,实际是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的孽。”[4]琼州学院中文系教授邢孔辉也认为是官本位文化和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造成了小说故事的悲剧。官本位文化主要体现为对官的崇拜、惧怕和以官为中心的舆论导向。《好大一对羊》改编为电影后,其导演刘浩先生说“老百姓怕官,小官怕大官,大官怕更大的官。如此循环往复,即使有一个良好的初衷,在这样一个官本位思想无孔不入、无处不在的现实社会中,这份初衷难免不被异化,甚至极端化,结果往往是好心办坏事”[5]。这是对官本位文化的精彩描述。
刘副专员的扶贫思路是“山区要脱贫,要走畜牧路”。在这个“脱贫致富的正确方向”的指引下,在家访了德山一家后,刘副专员送来了一对羊,交给德山,让他养羊发展致富。从表面来看是顺理成章,找不到冲突。没有看到关键的地方,刘副专员来家访时,可以肯定他的真挚感情,却不敢苟同他的方式:带来了一群记者,阵容不小,形式主义大大作怪。在家访过程中,没有具体调查一下山上和地里是什么情况,甚至是这里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文化境况等等。他这样浅尝辄止地调查以后,就实践了他的致富思路,让德山养羊。在这点上,谁都看得出这是个值得怀疑的事情,然而熟谙官僚主义和官本位文化的乡长村长没有说出,他们拥护这一政策——在刘副专员面前,“粗壮得像头牛似的乡长温柔成小媳妇”,他对德山下达任务,让兽医下不了台;为了交差,村长想尽办法不惜代价把羊打扮漂亮接受采访。记者还把刘副专员扶贫的一举一动用长篇通讯《副专员爱洒山乡,脱贫羊健壮成长》报道了出来。经过这些舆论的宣传,更强调了官员的重要性、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大大强化了官本位的思想意识。也正是这样的思想,让养羊这个不可能的事件成为了可能。同时也成为悲剧发生的先决条件,推动着悲剧向深处发展。
3.老汉自身现实与希望的冲突
老汉在故事中是个值得同情的人物。贫穷是他的现状,脱贫是他的希望。当羊不吃东西时,老汉“真正的来了气”,诅咒羊,小女儿说用马来驮着羊去吃草,他第一次用力打了女儿;当看到羊吃东西了,老汉的“心情一点也不愉快”。“像这样养羊,脱啥子贫哟”,羊吃与不吃都让一家人担心,这就是相撞与希望之间产生了冲突。从这话中,报恩成功。我们读出的是他对养羊致富的怀疑,尽管他不愿意这样想——“咋能这样想呢?你是把人家刘副专员的好心当作驴肝肺了”。他不愿意想是因为他希望养羊成功,内心怀疑是因为他看到了现实,清楚自身的实力。在自身实力与希望之间他如何选择,与他的思想有关系。
刘副专员与他结成扶贫对子,让他很感动,他要报答(尽自己的力量),把羊养好。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心啊!可就是这样的心,让他的贫困更进一层。有评论者说“导致德山老汉家的悲剧来自于他自身的价值取向”。他要报恩,这就是他的一个价值取向。“德山老汉饲羊的虔诚,是一种知恩必报的美德和权力崇拜的奴性的奇妙混合。”[6]报恩是美德,更是一种奴性!面对刘副专员的扶贫羊,他无意识中的等级观念、意识领域中的感恩心理一齐发挥了作用。自己吃的是“羊贴根叶”,却要用炒面、黄豆和鸡蛋来喂羊。他在自我与羊之间自觉划定了一个等级差距。所以,他连做梦都想变成一只外国公羊,吃到炒面、黄豆和鸡蛋等平时想都不敢想的美食。在报恩心理的促使下他还是选择养好羊。所以“在养羊的过程中,老汉逐渐意识到养羊已成为不堪忍受的重负,他已经开始骂这两只该死的外国羊了,但他还是要想方设法奉养它们。在这里老汉的无意识状态已经和意识发生了冲突,然而支配德山老汉行动的仍然是他的无意识。他的意识尽管在咒骂,但还得让位给无意识”[7]。就是这样,“无意识”牵着老汉不考虑自身的情况,相信希望是有的,羊会被养好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然而,正是这样的心理,带他走进悲剧深处。
(二)人与事物之间的冲突表现在人成为羊的仆人
“《好大一对羊》讲了一个‘羊吃人’的故事,中国的德山老汉被‘脱贫羊’逼到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境地,几乎把灵魂都卖给了所谓的‘政治任务’”。按照常理来说,养羊是为了致富,人支配羊。可是在这里却颠倒了过来,人为羊服务,成为了羊的仆人:它们住的比人好;吃的是人舍不得吃的;人冷着,羊烤火;人走着,羊骑马,人的行动都是为了羊,因为这是政治任务。对羊比对自己的爹娘、老伴和女儿还要好,老汉被羊搞得精神错乱、心理变态了。羊成为老汉亲情的对立物,成了他的主人,他的上帝。原本就贫穷如洗的家,养那么高级的羊,即使加上刘副专员给的四百多元,怎么够啊。
(三)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冲突,表现在养羊环境和养羊条件之间的冲突
养羊需要有一定自然条件和文化条件及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对于羊来说足够了,不再考虑。在养羊事件中,自然条件和文化条件不合格,于是冲突出现了。自然条件和文化条件都可以从故事的自然环境和人的文化生活环境来判断。
“黑凹村的草地经过多年的开垦,早就风化得像戈壁滩”,“沙化的土连一星半点的水也存不住,草还咋长呢”,在德山的地里,荞子、洋芋“也难得有好的收成”。“天旱、冷凉、又多霜,这高原大山的顶部,种啥啥不长”。这是对德山老汉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的描述。即使有点草,也要到几十里路外去找,就算到了那里,要想吃到,也得有好的武力,因为羊总是比草多。这是羊的不幸。这就是养羊面对着的自然环境,存在着极大的不足。
德山老汉的生活环境惨不忍睹。低矮的茅屋,“土舂的墙裂了许多的口子”。家里吃的是“猪食”,睡的是“烂棉絮”。生存受到了威胁,文化就不用说了。当兽医说羊需要的条件时,连村长都听不懂,不用说其他人了。小刘老师说的恒温,老汉从来没听说过。养羊不仅是体力活,还是技术活啊。然而这里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即使用了替代品,起到的作用也不大,最后浪费了。没有充足的自然和文化条件,这样养羊真的很难。这一冲突注定养羊的失败。
二、从语言中透视悲剧根源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通过语言来描摹人情世态、塑造人物形象。人物的语言反映了他们特定的身份、地位、年龄、经历、教养、气质和心理状态。在这篇小说中使用的具有特色的语言,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文化素养。作家夏天敏从小就生活在山区,熟悉山区人们的生活习态和语言,并在特殊岁月里练就了独特审视世界的视力和深厚而扎实的语言功力。他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善于使用方言、土语,这些在《好大一对羊》中很有体现。其一,小说中的语言符合其身份和地位;其二,语言的叙事和描写有着自己的特质。这些富有特色的语言蕴含着荒诞,荒诞演绎了悲剧;语言体现人物思想,思想左右人的行为。
(一)语言体现出的思想
专员的语言:
“你们就让群众吃这种野草,群众是猪”,“不要谈客观条件,这些我知道”。
在扶贫中,刘副专员是最大的官了,他说的话都是“官话”(官场上的用语),既可以显示出自己的官威来,也很好地树立了自己的父母官形象——我还是关心人民的。说的话很有涵养,很有韵味,很显身份和地位。然而,人民的疾苦不是一次家访就了解到方方面面的,作为父母官,他不顾环境和其他条件的缺陷,要发展“养羊”来致富,这样的武断不得不让人想到形式主义这个严重的问题。
乡长的语言:
“德山叔,领导没忘记我们呐,你还不感谢”,“周顺柱,咯是你叫德山大叔去要钱”,“要要你自己去要,德山大叔去要钱你帮他喂羊子”。
在刘副专员面前,乡长是恭敬的,说的话恰到好处;在村长面前,由于立场变了,说话整一副上级训斥下级的样子。而此时的德山是专员眼前的“红人”,乡长称呼其为“叔”,却直接叫出村长的名字。乡长“见好就上”,因为养羊不仅是德山的政治任务,也是乡长的表现机会。在目标的支使下他也随大流。
村长的语言:
“你以为我不敢去,你时常往刘副专员家里跑,谁不知道你的小九九”,“大叔你养羊,我闻腥,这鸡巴村长没啥干头。但这事千万马虎不得,千万千万出不得差错”。
乡长用权势可以压住村长,但是在背后,村长却不服乡长,说他有“小九九”。不过,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都怕刘副专员,都想在他面前表现自己,还是村长爽快点,对德山说“你养羊,我闻腥”。他们是地方官,更接近农民的生活,农民的状况他们清楚,然而,为了各自心中的“小九九”,他们拥护养羊。虽然村长在物质上给老汉一点帮助,但是杯水车薪,起不了多少作用,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老汉的根本问题。在官本位思想下,他们拒绝看到实际问题。
老汉的语言:
“一年到头都饿着,说球不清差多少”,“不,不,我不要钱!我不要钱”,“我,我啥时候拿架子啦?牛养……马下……才拿架子”。
老汉的语言几乎是在“口吃”的情况下说出来的,即使说得很顺畅的一句话,也是在乡长的鼓励下才说的,只是一出来就显示了老汉的淳朴和善良。当想到刘副专员是拿钱买自己女儿的时候,他的话语中有两个“不”、两个“我不要钱”,木讷的只知道这样说,都想不出其他的词来。善良、淳朴的老汉,加上木讷和盲目,就是个典型的农村老农形象。这样看来,坚持养羊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二)语言体现出的文化差别
在叙事和描写的过程中,语言采用两种姿态——读书人和纯农民来表现。代表是兽医、小刘老师和老汉。
“这羊是美奥利羊,以美国奥霜羊为父本,以法国达利羊为母本繁殖而成,羊毛细度为六十六至七十七支,体侧净毛率百分之九十九,净毛量十五公斤,体侧部毛丝自然长度三十厘米左右……”
兽医的这些言语用乡长的话来说就是“文绉绉的”,在老汉的理解就是“这不是养羊是养爹了”。老汉可以听懂,也是兽医挨骂后说通俗了。语言中读书人的“文”到纯农民理解后的“俗”,一雅一俗交融运用,贴切自然,毫不造作。这样的语言还出现在小刘老师和德山的对话中。小刘老师说外国养羊用恒温设备,老汉不知道恒温是什么。她解释了,老汉还是不懂,她直接说用火烤,老汉这下明白了,但让老汉倒吸一口冷气。这是谈话中出现了沟。然而在这样的地方如此的对话是常见的,很自然。这其中的意义显现出的是人们的知识水平有限啊。养羊需要体力,更需要知识!
(三)语言体现荒诞,荒诞演绎悲剧
人物语言各有特色,形成不同的形象:办事武断的刘福专员,媚上压下、自私的乡长村长,善良而盲目的老汉,加上有“书味”的兽医和小刘老师,他们为着一对羊走到一起做件了不起的事情——养羊致富。
“你晓得我们能坐马,不是因为我们是外国羊,而是因为我们是刘副专员送的外国羊。老汉不把我们喂好,对得起刘副专员吗?村长、乡长不把我们喂好,交得掉差吗?你没听见刘副专员对记者讲我们是样板羊、脱贫羊吗?”这是一只羊所说的话语,它们是清醒的。故事中,养羊开始后,好多的冲突就一直存在着,有显眼的,有隐蔽的,但都是没有被人们发现,甚至是没有注意到的。这时候,作者安排了一对羊,通过亲身经历却站在旁观者位子上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其中的一只羊一语中的“我们是刘副专员的样板羊、脱贫羊”,让读者松了一口气,等反应过来,却不知道应该笑还是应该哭。因为羊做了主人还是那么清醒,而人呢?这俨然一个荒唐世界。
一对羊看着人们为了自己的“小九九”而忙碌着,演绎着自己的生命。它们看出了这是件荒诞的事:人们都在围着羊转,在他们看来,他们所做的事都是值得的,应该这样做!“荒诞出现在悲喜剧被人们理直气壮地当作正剧的时候,出现于喜剧人物和悲剧人物的生存状态在认识上被主体确认为理所当然而在现实中变为一种常态的时候”[8]。作者把人的视野和羊的视野重叠在一起,以表现农村生活中的荒诞现象,产生一种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感。荒诞演绎了悲剧,这悲剧不仅是老汉一家的悲剧,更是这个世界的悲剧。悲剧让人不忍,可是荒诞产生的悲剧更让人无言。
三、悲剧意蕴
意蕴是文学的一种内在表现,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比如说作品中渗透的情感,比如说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风骨,表现了人生的某种精义,或者某种主旨。《好大一对羊》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悲剧。贫穷让人同情,扶贫让人欢心,可是扶贫出了问题,让人伤心。在扶贫的过程中,冲突一个接着一个出现,荒唐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发生,这一切被忽视,让悲剧跟着时间移动,到最后发生让人震撼的事情——老汉的女儿因为割草而被沼泽吞没!到此,一切的话语无法说出心中的伤感。这正是作家对悲剧事件的深深控诉。除了伤感以外,我们还有更值得做的事情,就是这悲剧揭示出了什么样的内涵。
(一)在权力交织的世界里,生命呈现的是卑微
“小说之所以感人,就在于夏天敏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和悲悯之情去切身地感受在这个权力交织的世界里,一颗心灵是如何地惶恐,兴奋,痛苦,颤栗,直至破碎,而这一切都源于他生命的卑微。”[9]在权力交织的世界,德山老汉“奉命”养羊,掏心掏肺地精心养羊,其中的滋味有谁知道。是刘副专员,是乡长,还是村长,或是那些给予关注的“方方面面”?都不是。一对羊看在眼里,它们同情老汉,因为他们也同样是受害者。只是不同的是,相比之下,它们的生命更有意义——脱贫。而老汉呢,他的生命意义何在?它只是卑微的存在!刘福专员来家访,场面宏大,感人至深。那时,隆重而庄严的场面与德山老汉木讷不协调的举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为什么?原因就是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场面的老汉也从来没有受到如此的关注,这样的尊与卑的对比,正好显示出了德山的生命呈现的是卑微!当我们看到老汉为了报恩所做的一切事情后,我们没有权利去嘲笑和指责他的麻木与愚钝,也没有权利去嘲笑他的善良和敬畏,我们有的是除了悲悯和同情,别无其他,因为这样的行动体现的是生命的卑微!这种荒唐的养羊事件造成最后的灾难,只是让德山这个善良而卑微的农民来承担,生命的卑微得到更好的体现!孩子的死亡是对悲剧事件深深的控诉!
(二)对待客观事件不切实际
扶贫对于高原山区的特困户德山老汉来说是“雪中送炭”,是在“拯救”,刘副专员拉着老汉的手说“你的贫困就是我的贫困,你不脱贫,我的心不安”,于是送来了两只羊,刘副专员的愿望让老汉看到希望。但那对贴有标签的羊不是老汉的救星,相反的,它们让老汉从火坑跳到了深渊——悲剧的深渊,把拯救变成了更大的灾难。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不顾客观条件的限制的妄动和盲动。何为客观?客观就是高寒山区的自然环境中,草,这种生命力很强的植物很稀少,农民种的农作物得不到很好的生长;客观就是山区的人们的文化程度达不到蓄养“高贵”的外国种羊的文化条件,人们的经济条件承受不了喂养羊的物质条件;客观就是扶贫工作成了宣传政绩的工具,成了一项“政治任务”!这些客观和这种“缘木求鱼”的做法无疑是让拯救走向了愿望的反面,形成了灾难。事物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需要的是客观的对待,用心的对待。扶贫讲究的是方式,是实效,扶贫要扶根,治穷要治本,一旦本末倒置了,灾难就发生了。扶贫本是件好事,但如果方式不当,好事也未必有好结果。
(三)文化贫困才是贫困的根源
行事武断的刘副专员,官本位思想的乡长和村长,麻木而善良的老汉,以及后来要搞“文化扶贫”的“地区方方面面”,他们看到了贫困,于是养羊。但是养羊带来的烦忧,他们视而不见。他们看不到这烦忧背后的文化也是贫困的。这是作品留给读者的思考,经济贫困是实际存在的,而操纵着经济贫困的无形的手则是文化上的贫瘠。当兽医具体介绍羊的时候,大家听得“头大”,可能只有兽医自己明白自己在说些什么;当小刘老师说外国养羊需要恒温时,老汉搞不明白恒温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当一对羊不吃东西的时候,老汉给羊吃“鸡蛋拌炒面”,待到羊吃坏了肚子时,老汉不知道要怎么做;为了让羊可以有生育,老汉请来了郎中,给羊吃“催情药”,这些滑稽可笑的事情足以体现出了高寒山区人们的文化之贫困。
小说在揭示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给当地的德山一家带来了灾难的同时,还揭示出当时农村那种愚昧盲从的思想意识,它是造成农村农民悲剧的深层根由,即文化贫困才是贫困的根源。小说的悲剧告诉我们对贫困地区的扶贫,不仅仅是在经济上作扶贫,更为重要的是文化和思想意识上的扶贫。扶贫如果只是关注贫困者的外在的经济贫困,而忽视贫困地区特定的文化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那么,扶贫失败是不可置疑的,扶贫中出现悲剧事件也是必然的。
(四)荒诞性的思考
生活中存在着荒诞,是因为生活中总有无法解决的问题;小说中出现荒诞,那是作者借荒诞来折射某种现象。《好大一对羊》所写的荒诞就是这样,它折射出来的是辛酸,是欲哭无泪,读后的心情是沉重的。小说安排一对羊亲身经历荒诞事,让它们以人的身份人的视野看待荒诞,再借助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把现实用魔幻表现出来,但是没有损害现实的真实性。作者这样做是为了让人们对社会现实进行思考。荒诞性是混沌的出现,表现在客观方面是社会生活中出现了混沌,表现在主观方面是人的观念或意识出现的混沌。小说所描述的生活中的混沌(客观方面)则表现在人“以羊为中心”,大家都围着它们转;主观方面又表现在人的自以为是、愚昧、无知和盲目。人的思想决定着行动,主观上的错误反映在客观上,客观事物表现出滑稽荒唐,但是这样的荒唐放在悲剧中上演,则增强了悲剧色彩。悲剧色彩越浓,越可以唤起人们的同情,引起人的思考:使荒诞发生的那些问题在什么地方?是什么让它们发生?进一步让人想到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是否也存在着荒诞。另外,荒诞带来喜剧,演员是人,观众是一对羊。在喜剧的外衣下面,潜藏着作家的深入追求——农民生活状况和生命价值取向,这便是作者的一个严肃的批评内核。
通过以上分析,找到了故事中的重重冲突:领导的热心扶贫与老汉盲目报恩的冲突、官场上的官本位思想带来的冲突、养羊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和人与羊之间的冲突,这些冲突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联系,成为网状,把故事中的人网在里面。然而这些冲突的出现是有着其原因的,从人物的语言来分析可以看到,那些腐朽的思想和落后的文化以及荒凉的环境让人异变了,他们看不到自己的愚昧和荒诞,看不到身边的那张网。他们只是在本来就荒诞的现实中做着同样荒诞的事情,更荒诞的是让一对羊看着他们在表演。从这对羊口中说出了荒诞现实中唯一的真理,然而“聪明”的人们继续荒诞,给自己的悲剧再增加些色彩。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和批判啊!不过,这不是幻象,而是真实存在的。它让人看到人生命的卑微;让人知道事物是客观存在的;提醒人们文化贫困才是贫困的根源;更让人反思:悲剧是人们不忍心看到的,可是偏偏悲剧出现了,这个世界怎么了,她生病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我们有责任给她治病,不让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注释】
[1]张颂华.苦的咀嚼——谈夏天敏小说[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2):60.
[2]刘之杰.现实生活与理想人生的激烈冲突——解读夏天敏的《好大一对羊》[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11):10.
[3]管怀国.悲剧何以成为可能——夏天敏《好大一对羊》探秘[J].名作欣赏,2006(5):6.
[4]李锐.是经济贫困还是文化贫困?——评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20.
[5]刘浩.《好大一对羊》创作谈[J].电影艺术,2005(3):73.
[6]朱美禄.拯救与灾难——读夏天敏小说《好大一对羊》[J].名作欣赏,2006(5):69.
[7]刘廉昌.从使命意识到生命意识——昭通作家创作思想的演变与发展[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19.
[8]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95.
[9]李素梅.多重对照之下生命卑微的呈现——读夏天敏的《好大一对羊》[J].名作欣赏2006(5):5.
有关丝路飞絮:“昭通作家群”研究文集的文章
特别是他的《好大一对羊》这部作品,自发表之日起就不断获得殊荣,它是夏天敏同志敏锐的思想、丰富的生活体验、浓厚的艺术修养的集中体现。但是中国文学界普遍把“文化大革命”之后的一些文学创作看作是荒诞文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语言的荒诞性文学是语......
2023-07-20
人们对《好大一对羊》的解读是广泛而多层次的,但当我们重新审视这部作品就会发觉,除了悲悯情怀外,这部作品中还充斥着浓烈而感伤的忧患意识。(二)《好大一对羊》中的“农民本位”文化在云南东北昭通的高寒山区里生活着一群坚韧的人们!其中所体现的农民本位文化亦是促成悲剧的罪魁祸首!......
2023-07-20
柏厚立夏天敏是昭通作家群中的重要作家,作为一个出生在底层家庭的人民作家,他一直关注着贫苦人民的生存现状和思想困惑,他的小说中描写的大多是贫苦农村和底层市民的苦难生活,其中许多作品涉及死亡,而死亡也把作品的苦难推向了极致,引人深思。......
2023-07-20
朱仙月夏天敏的短篇小说创作,定格在云南乌蒙高原上最荒凉冷僻的地方,以悲悯的情怀,高尚的人文精神信仰,直面土地的荒芜和底层人的悲凉生活,让深邃的现实主义精神光芒照耀着他深爱的乌蒙山区,让自己成为乌蒙山区的一位深沉的探索者和思考者。[5]夏天敏作品中的女性多为农村妇女。......
2023-07-20
于是,夏天敏将强烈的济世情怀跃然纸上,而这种“情绪”又源于作者对中国农民的深深的爱。儒家思想是博大的仁爱思想,是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思想。(三)夏天敏《极地边城》中济世观的具体体现夏天敏是个深具忧患意识的作家,即使在写带有神秘色彩的边城生活时,他也没有把那个被重重叠叠的大山围住的边城生活写得那么富有传奇浪漫色彩。[3]在《极地边城》中,夏天敏表现出了极大的济世情怀,他对农民苦难......
2023-07-20
夏天敏小说中的故事,几乎都发生在滇东北的乌蒙山区,始终关注生活在底层的劳苦大众,他是底层生活的目击者和参与者,他的笔触始终关注着人民生活的足音。《好大一对羊》的创作再现了乌蒙山脚下劳苦大众的生活现状,表现理想与现实人生的激烈冲突。夏天敏对农民苦难的思考纳入了自然环境和文化性格因素。......
2023-07-20
羊骨粥材料:羊棒骨2根,粳米100克,姜、盐、陈皮各适量。迷迭香煎羊骨材料:羊小排300克,土豆1个,洋葱半个,迷迭香、料酒、黑胡椒粉、盐各适量。做法:1.羊小排斩断,用清水冲洗干净。......
2023-08-15
1)星情总论又名羊刃、“夭寿煞”,属阳金、阳火,为北斗助星。擎羊星不入其余诸宫。5)与擎羊有关的格局“马头带箭格”:参见5、天同之4)“与天同有关的格局”。“羊陀迭并格”:命宫居午宫,身宫居辰宫,丙年或戊年生人,擎羊入命宫,流年为丙年或戊年时,流羊(擎羊)、流陀(陀罗)入命,身宫成羊陀迭并。6)擎羊入十二宫分论擎羊入命宫① 性格、外貌、运气分析擎羊入命者,其人鸭蛋脸,尖下巴,眼睛小很单。......
2023-10-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