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雷平阳诗歌:生态回归意识的探究

雷平阳诗歌:生态回归意识的探究

【摘要】:雷平阳是云南著名的诗人,统观他的诗歌,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诗歌表现出明显的生态回归意识,他的诗作也大都体现出“生态批评”的思想。在雷平阳的诗中,充分而深刻地反映了在现代物质社会中的三种生态问题,即自然生态的人为的破坏、社会生态的失衡以及个人精神生态的不断异化。人类的生存现状令人担忧。[3]雷平阳诗中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了“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这一概念。

王建丽

王诺曾指出:“工业和科技文明对自然的征服和破坏,在20世纪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1]的确,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随之提高,但为此,人类却付出了无比惨痛的代价。我们的大自然曾经是美丽的,人与自然是和谐友好的存在,但是所有的美丽已经成为了过往和回忆,如今的自然却全然是另外一番模样,生态危机直接威胁着我们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人类总是要在尝到苦果后才会反省,但愿“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如今人们终于开始重视生态。雷平阳是云南著名的诗人,统观他的诗歌,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诗歌表现出明显的生态回归意识,他的诗作也大都体现出“生态批评”的思想。他将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与文学相结合,以此站在自然生态的角度来思考和反思我们人类现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他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而今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往往是以自然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面对自然环境的失衡,我们无可奈何,然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生存的竞争而异化,这让我们更加无奈社会生态失衡。同时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失衡又必然会导致人类精神层面上的异化。因此,生态文学批评不仅要求我们关注遭到破坏的外在的自然生态,更要关注人类失衡的内在的精神生态。在雷平阳的诗中,充分而深刻地反映了在现代物质社会中的三种生态问题,即自然生态的人为的破坏、社会生态的失衡以及个人精神生态的不断异化。

一、工业化对于生态的影响

生态批评学者认为,生态危机问题往往源于人类为了满足自身无限的物质欲望而加紧对自然的掠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因此扭曲,正是由于人类变本加厉地奴役自然,才促成了人类社会的工业化发展。这又直接使社会变得高度物质化,而社会的高度物质化,最终也就会使得人与人的关系被异化,从而又对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破坏环境公平。

阅读雷平阳的诗作我们会发现,他的作品里对于工业化的态度往往是谨慎的,虽然在他的诗作中没有直接批判工业化给生态带来的危害和后果,但他的很多作品中要么是写大自然的和谐与静谧,从而反衬出如今的病态的社会生态,要么是直接通过某事物表现出自然生态的美丽与和谐已不复存在。人类的生存现状令人担忧。

(一)眷恋诗意的家园

雷平阳对于大自然中的一切表现出的都是尊重、吟咏与赞美,他的诗歌呈现给我们的是对于自然的尊重敬畏,以及对于孕育万物的自然的呼唤与守持。雷平阳的这类诗作的代表如:《在日照》《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三条支流》《乌蒙山脉》《从一座小寺看漾濞古城》等。它们均表达了对一切生命的敬畏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眷恋,诗歌中人与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关系是一种和谐、平等的存在。

首先他的有些作品中写出的是我们生活的自然的美丽和谐,散发出年轻的鲜活的生命的气息。如雷平阳诗歌《在日照》就赞颂了大海之美、大海的博大以及大海给人的享受与畅想。

我住在大海上

每天 我都和大海一起

穿着一件又宽又大的蓝衣裳

怀揣一座座波涛加工厂

漫步在 蔚蓝色天空的广场

从来没有 如此奢华过

洗一次脸 我用了一片汪洋

在雷平阳看来,人的生命和自然界中的所有生命一样,不应该有什么特殊的待遇,人所享有的一切权利,自然界中的万物一样应该享有。人和自然界是和谐统一的,我们必须平等地对待一切自然万物,人类离不开大自然,也无法离开大自然,人类和自然应和谐友好地存在。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人类开始掠夺自然。这样的行为事实证明是行不通的,自然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超过了那个限度,自然一旦承受不了的话它便会利用它自己的方式惩罚人类。到那时,后果不堪设想。这是诗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与热爱,也是诗人对诗意家园的眷恋。他本人曾在重庆举办的第十七届全国书市上接受采访时说过这样的话:“当你知道了每一棵树,每一棵小草都有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你就会发现每一个世界都有自己小小的角落,这些小小的角落就是你要去认真对待的。”[2]

诗人自始至终都清楚地明白着一个道理:只有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这个世界才充满生机与活力。这也正如生态整体主义者所坚信的那样:“人与自然万物生死与共,因此尊重所有的生命也就是尊重了人类的生命,保护了整个生态系统也就是保护了人类和他们在自然界里的兄弟姐妹。”“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永远也不能脱离自然,唯有确保了整个自然的持续存在,才能确保人类安全、健康、长久的生存。”[3]

雷平阳诗中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了“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这一概念。他的作品如《蜘蛛和蚂蚁》《我爱苍山》《河流》《欢乐的蚂蚁》饱含着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与挚爱,这一类作品中都涉及一些自然界中真实的、有据可查的景物,也涉及了自然界中的一些非人的小生灵,他写出了自然界中的生物和谐、诗意的存在状态。

诗人雷平阳在《创作手记:我为何写作此诗》一文说:“当我闲下来,我就会离开昆明,像一个刑满释放的自由主义狂人,以奔跑的速度,扑向云南的山山水水。”“除了云南,我真的了无牵挂。所以,那一年的秋天,我又去了澜沧江。……我总爱往江上跑。澜沧江之行,让我得以打开了滇南和滇西的山河画卷,它像一条上帝架设的通往世界之心的伟大走廊。走在上面,每一座壁立的山,都会被你疑为地球的城墙,每一条支流,你都会以为它就是地球的护城河,可世界却远远没有到尽头,当你找到任何一个祭司和任何一只蝴蝶,他们都会为你指点辽阔世界的另一个出口。”[4]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对于我们生活的大自然始终有着一种独特的深情与热爱,正是这丝浓情建立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同时也是作品本身所要传达的真正的含义。

(二)批判诗意的家园不再

生态批评主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即人类要热爱自然并且认同自身是自然的一部分。美国著名生态批评家布伊尔在分析文学作品中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时,提出了“放弃的美学”理论。所谓放弃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自我,只是暗示悬置自我,其目的是让人感觉到,环境至少应该与我们自身一样值得关注,只有这样主体才可以在多种相互作用的存在之中体验自身,这种主体性的放弃就是一种生态意识的体现。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发展的时代,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人类无限制、无节制地对自然肆意妄为,不可否认的是经济确实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也确实提高了,人类创造出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可是人类怎么能够脱离开自然?人类怎么就是自然界的中心?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物种灭绝、资源枯竭、大气污染、土地侵蚀和沙漠化等问题终于给人类敲了警钟,如果再像现在这样下去人类将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要知道人类永远也征服不了自然。

雷平阳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曾呼吁人们回归诗意的家园:“我家中养花的那些泥土,买自花鸟市场,有身价,坐过公共汽车,被人为地加入了许多化学物质,它让我感到不真实,是假的。由此,我没有理由不守望着我的乡土,以肉体,也以魂魄,而且,我一直以为,我是在呼唤更多的人的故乡的记忆,我也愿意让大家与我一同分享土地的体温。”在诗人看来,人类以自己的需求来随意的改变任何植物的生长环境,这也是对自然规律违背的体现,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都有它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人类不应去人为地改变任何。

人类从自然界中开发出自然资源来发展经济,这原本无可非议,但是凡事都应该适可而止,否则将事倍功半,在索取资源时,人类应该遵循尊重自然规律,应该在自然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去利用自然。如雷平阳在他的诗作《有几条河流在赛跑》中这样写道:

……我心慈悲 我从中看见了累死于天空的鸟

它们细小的双翅和骨架 堆满了坎坷不平的河床

因为我的体内永远也囤积不起足够的

可以稀释悲恸的能量:这些河流

它们更像是几支精神病患者组成的队伍在梦境中演练癫狂

我们为之恐惧的景象 当然还没有绝迹……

在这儿 我们看到了惊心的一幕

我们为之恐惧的景象 当然还没有绝迹

自然生态的美丽与和谐如今已不复存在,我们心中的那片无限向往的诗意的家园正在遭受破坏,正日趋恶化,正陷入更严峻的危机。

而他对于大自然描绘的另一个角度则是呈现被破坏被践踏了的大自然。如《白色大坝》中:

我不是你要的那一种,头重脚轻

语无伦次;一个美国佬曾经这样

写蛇:“它们射进了土地。”

我沿着澜沧江往北走,可我始终

找不到射的感觉,这条柔软的大江

它头重脚轻,语无伦次

在经过漫湾的那一天,我看见白色的大坝

它几乎高过了四周所有的山峰

但在它的脚下,那些没有撤走的

水电工人,他们守着生锈的钢模

疲倦地往江水中投掷着石头

在澜沧江未被开发利用之前,这里曾是一幅令人迷醉的、心旷神怡的画卷,它能让作者感受到自然的神奇秀美。但是如今人类把自己看做自然的中心,为了让江水能造福于人类,无情的人类把手掌无情地伸向了澜沧江,美丽的澜沧江也因此发生了改变,没有了曾经的神秘与和谐,高大的白色大坝正在将它的美打碎,江水也不可能再保留它原来的风貌,因为有人力正在改变着它:“水电工人,他们守着生锈的钢模,疲倦地往江水中投掷着石头”。

这类作品的代表作还有《在会泽迤车看风景》《上河,上河》《一头羊的孤单》《曲靖,一年后》《草原》等,这些诗中表现了人对环境的破坏和掠夺,雷平阳通过这些诗来启发人们思考人与自然生态的存在状态,思考如何挽回渐渐地失去特有的生机与灵性的自然,表达了诗人对人类摧毁自然的现代工业化的质疑和批判。

(三)期待回归诗意的家园

雷平阳是多么的渴望人与自然能和谐的发展,对于现如今生态的破坏是多么的厌恶与失望,对于终有一天能回归自然是多么的渴求,雷平阳拥有着一颗感恩的心,他不仅感谢自己的亲人、故土,他还感谢大自然中的一切。他认为在大自然中,不光人类有灵魂,所有的一切都一样,生活在大自然中的我们不能够只顾自己而忽视、欺骗、冒犯、羞辱其他一切,大地是孕育人类及其万千事物的根源,真正有良知的人不会不懂得感恩。感恩是一种生活,它会引领着人类走向自己该走的路,最终它会使人类真正怀有一颗感恩之心生活在山水间。

诗歌在中国一直以来都有很高的地位,雷平阳诗歌以写物见长,那是否只是仅仅因为他喜爱它们?其实不然,他的写物不是简单的写物,更是借物写情,诗人拥有着一颗宽广博大的心,他能真正用心体察身边的一切,他尊重并爱护一切细小的事物,这是雷平阳的财富——心灵与他物相通。什么样的诗歌创作道路才是正确的呢?当代诗歌之所以无法和历史上鼎盛时期相提并论,是因为当前的诗歌创作走入了死胡同,诗歌创作无法脚踏实地。在快节奏、利益化的今天,诗歌创作似乎也已功利化了,曾经的盛世已经不在。雷平阳被称作是“有根的诗人”,他立足于现实,立足于诗歌创作真实,踏踏实实地写作,这是他的诗歌得到高度评价的原因之一。

雷平阳的作品总能引发关于人类的思考。人类有时是贪婪的、是无远见的,一点点的小利益就会引诱到人类,有时人类甚至为此不惜大面积破坏自然。如今大自然已不再像以前那样具有生机,人类的无情掠夺、蹂躏、改造、征服,不仅违背了自然规律,还造成很多不可挽回的后果,人站到了自然之外,人类与自然已经不再是和谐与稳定的存在。如果我们不能适应自然规律,化解生态危机,冷静地思考我们的行为,那么我们的未来将不可想象。

二、“回归”之路困难重重

诗人雷平阳在他的诗作中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他对诗意家园、诗意人性的深情与眷恋,但天不遂人愿,如今的人类因为欲望的无限膨胀,人们开始远离自然,不再关注自然,雷平阳对此很痛心,雷平阳在作品中表达的是希望人们能控制贪欲,在现代化进程中也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和注重人性的回归,因为诗人深知“守护自然、守护家园,就是守护我们自己的心灵”。然而,我们看到了诗人对于自己的坚守深感困惑与彷徨,人类栖息地的诗意到底何时能“回归”?这也是诗人在面对现实,冷静思考后的失落与忧虑!

三、努力寻求生态自然与生态自我

面对人类社会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灾难,生态批评力图揭示欲望的膨胀和对自然的疯狂掠夺终会导致人类的灾难,主张人类的发展之路应该走向回归。我国著名生态批评家鲁枢元对回归的解释是:“‘回归’实际上是端正人的生存态度,发掘人的生存智慧,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纠正人在天地间被错置的位置。”[5]还有的学者认为生态回归应该包括回归自然、回归简朴的生活方式、回归真诚的人性人心三个维度[6]由此分析,雷平阳的很多诗作中都具有生态回归的意义。

(一)回归生态自然

在经历了病态的面目全非的生态环境之后,雷平阳的诗作中对于自然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态度,这个转变具有回归自然的意义,这里的“自然”应理解为自然规律。

“只有遵循自然和回归自然,人类才能得到疗救和新生。”自然规律是不能人为的改变的,诗人雷平阳控诉了现代人无视自然规律,因为一己之私欲和欲望对自然肆意妄为,所以在他的诗作中总能感受到作者的期盼——人类与自然能够和谐、亲密地存在。这类作品如《西街的西面》《高速公路》《石头之歌》《河流之二》《听汤世杰先生讲》等。

“爱人者人恒爱之”,自然万物也是一样,只有我们对自然怀有一颗爱之心,自然才会眷顾人类。生态拥有宽广和博大的胸怀,坚守人类原初自然健康的生态状态,寻求日渐被人忽视的人类之根。雷平阳作为一个诗人,在他的诗歌中完成了诗意的生态的追求。

他在作品《听汤世杰先生讲》里就这样说道:

一条河水从中间流过 河水是中心

北边是河北 南边是河南

一座山峰在中间矗立 山峰是中心

东面是山东 西面是山西

一个湖泊在中间荡漾 湖泊是中心

南侧是湖南 北侧是湖北

云南在云的南端 海南在海之南

云是心 海是心

几千年前“孔子过泰山侧”孔子也配不上泰山

这颗伟大的心脏也只能跳动在泰山的侧面

泰山是中心 孔子是郊外……

他讲话的时候动了真情:以前,大地才是中心 村庄和城市

一直都是山河的郊外。

我当时就很冲动 很想站起身来

弯腰向他致敬 甘愿做他的郊外

汤世杰先生在讲话中忆及归化寺——“文革”期间庙寺都被毁了

一些虔诚的僧侣把佛像安放在残垣断壁之间:

信仰并没有因为废墟而改变。

诗人期冀人类回到大地,回归诗意的自然,也就是回到生命的本源,希望能找回没有因为废墟而改变的信仰。大地才是生命的本源。

如今诗人看到的永远是人类在大自然中不断因各种利益而攫取资源。社会是在发展、在进步的,而现代文明却总是被物质利益所左右,人与自然无法和谐地诗意地存在。诗人为此深感失望与痛心。人生活在自然之中,从降生之日起就具有了社会性,他深知人类有合理利用自然的权利,但是更应该明白对自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他的诗意唤醒人类对家园的关注与守护、对人性的反思与触动,让自然回归到纯净的最初。

(二)回归生态的生活方式

生态批评认为现代工业化文明进步虽然大大地提高了人类生活水平,却也使人陷入追求奢侈物质、闲适的生活却欲望难遂的痛苦。人的真正快乐其实就是享受简单、自然的生活,有足够的时间阅读、思考、享受孤独及亲近自然。

现代人类对物质的狂热追求、贪欲的无限膨胀已然成为司空见惯。然而诗人雷平阳对这些现象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在用他有限的力量弥补着人类的过错。在大多数现代人的眼里,生活的快乐即是对物质的无限的占有。然而很多人在拥有了足够的物质以后,仍然生活得不快乐,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没能再让自己的心灵静下来,没能让自己回归到简朴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需要太多额外物质的简单的生活,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

现实世界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快,恰恰是“快”在毁灭着人的肉体和灵魂!而这样的快的生活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慢速度”形成了一种矛盾交锋。所以要想生活得快乐,我们必须使生活方式回归生态,回归简朴,真正地让我们的生活“慢下来”。以内心的慢来对抗外界的快,让自己静下来。雷平阳的这一类诗歌代表作有《快与慢》《高速公路》《断章》等。

我想找一个地方,建一座房子

东边最好有山,南边最好有水

北边应该有可以耕种的几亩田

至于西边,必须有一条高速公路

我哪儿都不想去了

就想住在那儿,读几本书

诗经,论语,聊斋;种几棵菜

南瓜,白菜,豆荚;听几声鸟叫

斑鸠,麻雀,画眉……

如果真的闲下来,无所事事

就让我坐在屋檐下,在寂静的水声中

看路上飞速穿梭的车辆

替我复述我一生高速奔波的苦楚

——《高速公路》

“快和慢”到底界限在何处,什么时候应该快,什么时候应该慢?有时“快和慢”是否可以理解为“出世和入世”,今天的时代是“快节奏”的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更要“快慢结合”——快速度的生活与慢速度的心态结合起来生活。《高速公路》实际上暗示了一种现代生活,准确地说,是未来的一种生活方式:由个体来实现减慢生活的速度。也就是说,我们无法改变现代化汽车的飞轮,那么,我们就干脆把速度抛开,暂时忽视它的存在(尽管它必然存在),然后,我们放下匆忙奔波的心态速度,重新用心地去观察周围的人、树木、土地、天空、蔬菜、鸟等日常往往容易被忽视的现象,这样,我们会发现一切的东西都充满了新奇,它们自然地呈现出生命的丰富。生活的快乐也随之而来。

(三)回归真诚的人性本心

按照西方某哲学家一贯说法,人类的生活永远都不应脱离的一条人生轴线是:真理、爱情、和平、慷慨、有益、和谐。这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也是真诚的人性与人心的回归。

雷平阳诗歌的独擅的胜场就是他能将内在情感显赫的日常生活经验以恰当的形而上引申作扭结一体的游走,在那质朴中藏有真正的敏感,在“小叙述”中伴以强大的心智判断力。

城市化进程和工业文明让人类难以回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真实的内心,人类的活动又无时无刻不在把自己推向死亡的深渊。人对大自然生态链条的疯狂扭断已经足够使我们忧惧了,就在我们心智快要承受不住时,审判和自审还在继续:

这应该是杀狗的唯一方式

今天早上10点25分

在金鼎山农贸市场3单元

靠南的最后一个铺面前的空地上

一条狗依偎在主人的脚边,它抬着头

望着繁忙的交易区

偶尔,伸出长长的舌头,

舔一下主人的裤管,主人也用手抚摸着它的头

仿佛在为远行的孩子理顺衣领

可是,这温暖的场景并没有持续多久

主人将它的头揽进怀里

一张长长的刀叶就送进了

它的脖子。它叫着,脖子上

像系上了一条红领巾,迅速地

蹿到了店铺旁的柴堆里……

主人向它招了招手,它又爬了回来

继续依偎在主人的脚边,

身体有些抖。主人又摸了摸它的头

仿佛为受伤的孩子,清洗疤痕

但是,这也是一瞬而逝的温情

主人的刀,再一次戳进了它的脖子

力道和位置,与前次毫无分别

它叫着,脖子上像插上了

一杆红颜色的小旗子,力不从心地

蹿到了店铺旁边的柴堆里

主人向它招了招手,它又爬了回来

——如此重复了5次,它才死在爬向主人的路上

它的血迹让它体味到了消亡的魔力

11点20分,主人开始叫卖

因为等待,许多围观的人

还在谈论着它一次比一次减少的抖,和它那痉挛的脊背

说它像一个回家奔丧的游子

——《杀狗的过程》

每一次阅读这首诗,都会有一种说不出的不知是无奈或是痛心或是悲哀的感受,杀狗的过程仅仅只用了55分钟,从某些方面来说,甚至可以说人类还不如这只惨死的狗,这只狗是忠诚的,它对于主人选择的是“信任”,以至于它“死在爬向主人的路上”,而只要“主人向它招了招手,它又爬了回来”。此文内容的精彩之处在于,即使不从背叛与忠诚、冷血与信任、伙伴与谋杀等等方面解读,整个“杀狗的过程”也同样让人震撼、难忘。

此诗用这只被杀的狗来衬托人类的残忍麻木,同样也体现了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思想,这是人与其他生命不和谐的存在,违背了真诚的人性与人心,诗人雷平阳意在通过这类诗来呼吁人类回归真诚的人性本心。

【注释】

[1]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77.

[2]新华网重庆频道和时代信报联合推出的《对话名家》栏目对雷平阳的采访.专访雷平阳:糟蹋诗歌就是背叛祖先[EB/OL].http://www.cp.xinhuanet.com/2007/book/lpy.htm,2007-05-09.

[3]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45.

[4]雷平阳.我为何写作此诗[EB/OL].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5-08/06/content_956420.htm,2005-08-06.

[5]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26.

[6]曹然霞,夏石.生态批评视野中回归主题的建构[J].长沙大学学报,2009(1):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