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丝路飞絮:昭通作家群研究成果

丝路飞絮:昭通作家群研究成果

【摘要】:我们并不认同这一点,我们关注地方文学和文化,无论是曲靖的还是昭通的文学,对构建有特色的学科来说,都是重要的地方资源,都具有积极的建设性意义。现在这种研究汇集成了《丝路飞絮——“昭通作家群”研究文集》,它与此前我所主编的《群峰上的文学——曲靖作家作品论》相呼应,展示了我们倡导并持续开展地方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收获。这意味着在这一研究理念引导下,我们的学术研究开始转化为人才培养新资源。

位于云南东北部的昭通,居于“南方丝绸之路”要冲,被云贵高原的群峰簇拥,锁钥南滇,咽喉西蜀。得天独厚的环境,为这方土地孕育了上承滇文化、下接南诏大理文化的朱提文化,为昭通大地续起了数千年的文脉,它促成了以地域命名的“昭通作家群”在云南文坛的精彩出场。

20世纪80年代以前,昭通的文学发展虽然较为缓慢,但却仍有淡墨、麦芒、廖天云、李厚昌、杨忠伦一批默默耕耘者,坚守在文学的园地里。也正是在他们的带动下,一批优秀的作品在20世纪80、90年代之交陆续亮相,曾令云、夏天敏、李骞、宋家宏、潘灵、黄玲、雷平阳、樊忠慰、夏吟、沈洋、刘广雄、陈衍强、杨昭、蒋仲文、麦芒、邹长铭、贾薇、吕翼、刘平勇、黄代本、孙世祥、胡性能、张绍九等一大批被赋予了昭通地域符号的小说家、诗人、散文家脱颖而出,在云南文坛赢得了注目。2004年夏天,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崛起的昭通作家群”文学艺术系列丛书,将昭通作家群在云南文学史上定格下来。

但很多人仍然乐于把“昭通作家群”作为一种现象,在舆论中心自我划定的圈子的习惯中顺带给它划定了一个边界,使之带上一种娱乐式的“炒作”痕迹,这是消费社会的通病。我们并不认同这一点,我们关注地方文学和文化,无论是曲靖的还是昭通的文学,对构建有特色的学科来说,都是重要的地方资源,都具有积极的建设性意义。这正是我们组织一批老师和学生开展昭通文学研究的初衷。现在这种研究汇集成了《丝路飞絮——“昭通作家群”研究文集》,它与此前我所主编的《群峰上的文学——曲靖作家作品论》相呼应,展示了我们倡导并持续开展地方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收获。

由于地处偏远,当代以来,云南文学在中国文坛上虽也有不俗的贡献,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学繁荣发展并一直走在全国的较前列,但在整体上,文学作品引起的回音却很微弱,这与缺少批评界的关注不无关系。就昭通文学而言,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昭通文学曾经充满了思想、激情和群体观念,从而在创作上获得了喜人的实绩,那么这种思想、激情和群体观念在今天还具有什么意义?在当下昭通文学创作阵营中,是否还保留着昭通作家群体曾经的共同精神和艺术理想?在趋同倾向日益明显的全球化时代,富有地域特色的滇东北高原文化是否已经转化为文化资本价值并继续滋育昭通作家的写作?……这些问题,几乎都与昭通文学发展密切相关。如果我们今天仍然对“昭通作家群”满怀信心与期待,那我们就绕不开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深深地吸引了我们的地方文学研究视野,近十年的时间里,不断有学生加入到昭通文学研究行列中,在作家作品的细读、作家创作史的整理、作家创作艺术的分析等方面都有一定收获。收入《丝路飞絮——“昭通作家群”研究文集》的这23篇论文,是从许多篇昭通文学研究中择优挑选出来的,它们经刘建国、荀利波等老师整理升华,按照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研究地方文化资源的思路,形成了研究特色,体现了学生专业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长期以来,在我负责曲靖师范学院的云南省“十二五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工作中,我一直将云南地方文化资源的发掘与研究作为一个重要学术方向进行建设,2009年我们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国家特色建设专业。这意味着在这一研究理念引导下,我们的学术研究开始转化为人才培养新资源。可以说,《丝路飞絮——“昭通作家群”研究文集》正是我们这种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的又一积极收获。虽然它还存在着难以避免的缺憾,但开头之后,必有新的探索、追求来进行校正和丰富。

我相信,只要保持自信,不论是我们对曲靖文学、昭通文学,乃至云南文学的研究,终将在乌蒙高原之上结出硕果。

张永刚

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