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各处宋军来援,于延州西面三川口设伏,宋军步骑近万人战死,主将环庆路马步军副总管刘平等被执。宋确实是再无余力在西北进行大规模战争,但西夏也已尽其全力,它比宋更经不起人员的损耗,杀伤敌方大量兵员之后,己方也伤损颇多,且并未取得重要地区或城市,在战略上未获得明显的新优势。......
2023-08-29
第三节 辽夏金元实录
辽、夏、金、元四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均修有列帝实录,这既是对中原修史制度的继承,又是自身汉化的反映。它们既遵循一帝一录的修纂制度,又常将许多皇帝合并纂修,并前所未有地为追尊的皇帝修撰实录,进而影响到明世宗对《献皇帝实录》的编纂。四个王朝中,辽、夏实录相对简略,而金、元实录比较系统。
一、辽、夏《实录》
有关辽朝的《实录》共为两部:《统和实录》和《皇朝实录》。
《统和实录》二十卷,是辽圣宗八年由北府宰相室昉等撰成并进呈。统和是圣宗的第一个年号(983~1012年),室昉于统和八年上所撰《统和实录》,那么所记当是统和元年至七年间的史事。是当时人记当朝事。据《辽史》卷七九《室昉传》载:“乾亨初,监修国史,统和元年,告老不许……八年,复请致政。诏入朝免拜,赐几杖。……表进所撰《实录》二十卷,手诏褒之,加政事令,赐帛六百匹。”(157)但另有记载说室昉上《统和实录》的时间不是八年而是九年。据《辽史》卷一三《圣宗纪四》载:“(统和)九年春正月……乙酉,枢密使、监修国史室昉等进《实录》,赐物有差。”室昉是《统和实录》的监修,纂修者多不可考,现在能够知道的只有翰林学士承旨邢抱朴。据《辽史》卷八〇本传载:“统和四年,山西州县被兵,命抱朴镇抚之,民始安。加户部尚书迁翰林学士承旨,与室昉同修《实录》,决南京滞狱,还,优诏褒美。”
《皇朝实录》七十卷,应该始修于辽兴宗时期,后经道宗、天祚帝两朝续修而成。兴宗时命耶律谷欲(又作古云、古裕)等修《诸帝实录》。据《辽史》卷一〇四《文学下》本传载:“耶律谷欲,字纠坚,六院部人。父阿古只,官至节度使。谷欲冲淡,有礼法,工文章。统和中为本部太保,开泰中稍迁塌母城节度使,鞫霸州疑狱称旨,授启圣军节度使。太平中复为本部太保,谢病归。俄擢南院大王,叹风俗日颓,请老不许。兴宗命为诗友,数问治要,多所匡建。奉诏与林牙耶律庶成、萧韩家奴编《辽国上世事迹》及《诸帝实录》,未成而卒,年九十。”《诸帝实录》即后来所称的《皇朝实录》。
初修《皇朝实录》(时名为《诸帝实录》)时,除了耶律谷欲外,作者还有耶律庶成和萧韩家奴。据《辽史》卷八九《耶律庶成传》载:“偕林牙萧韩家奴等撰《实录》及《礼书》。”然而,兴宗时修纂《诸帝实录》未竟其功。可能与耶律谷欲去世有关,诸传数称“未成而卒”。此时虽未成书,但为其后道宗、天祚朝续修《皇朝实录》打下了基础。
道宗时期开始续修《诸帝实录》,当时所修为太祖、太宗、世宗、穆宗、景宗、圣宗、兴宗等七帝《实录》。始修之年不可考,但其所修七帝部分的完工并进呈时间,则是道宗大安元年(1085年)。据《辽史》卷二四《道宗纪四》载:“(大安元年)十一月……辛亥,史臣进太祖以下七帝《实录》。”然而,此七帝实录只是未完稿,到道宗晚年时,便令耶律俨等续成其事。
由耶律俨主持续修《皇朝实录》的时间,诸书记载有所不同,有辽道宗寿隆(昌)六年(1101年)、天祚帝乾统三年(1103年)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见于《辽史》卷九八《耶律俨传》:“寿隆初,授枢密直学士。……拜参知政事。六年……修《皇朝实录》七十卷。帝大渐,俨与北院枢密使阿思同受顾命。乾统三年,徙封秦国。六年,封漆水郡王。”第二种说法见于《辽史》卷二七《天祚皇帝纪一》:“(乾统三年)十一月……乙巳……召监修国史耶律俨纂太祖诸帝《实录》。”两种记载时间有异,其实,耶律俨续修辽诸帝《实录》最初是由道宗于寿隆六年动议的,《辽史》本传记载已明。及至道宗去世,新皇天祚帝继位后,又于乾统三年十一月再次召耶律俨纂修。《辽史·耶律俨传》所谓“修《皇朝实录》七十卷”及《辽史·天祚帝纪一》所云“召监修国史耶律俨纂太祖诸帝《实录》”,都是指正在修纂规划为七十卷的《皇朝实录》,不是完成的时间。修毕的时间应当更晚,当在乾统六年以后。据元末明初陈.所撰《通鉴续编》卷一一载:“徽宗皇帝崇宁……二年(癸未。辽乾统三年)……十一月……辽主召监修国史耶律俨纂诸帝《实录》。”这里未明修成何时,其下又自注:“辽主召知枢密院事、漆水郡王耶律俨,纂太祖以下诸帝《实录》。俨撰成七十卷。俨本姓李,父仲禧为南院枢密使,赐以国姓。俨以进士莅政廉能,国人莫不誉之。”则将“俨撰成七十卷”与“召监修国史耶律俨纂诸帝实录”分开叙述,纂成时间,可能在他封为漆水郡王以后,即乾统六年以后,这从陈.自注中将“纂太祖以下诸帝《实录》”的作者耶律俨前面又加上“漆水郡王”的封号上可以体味出来。这七十卷的辽朝实录,被称为《皇朝实录》,它是最为完善的《辽实录》。
西夏兴起于公元10~11世纪,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西夏受到宋朝制度的影响,也曾推行实录修纂制度。西夏主仁宗赵仁孝天盛十二年(即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时,下诏修纂《夏实录》。据《宋史》卷四八六《外国二·夏国下》载:“仁孝,崇宗长子也。绍兴九年六月,崇宗殂,即位,时年十六。……三十一年,立翰林学士院,以焦景颜、王佥等为学士,俾修《实录》。……淳熙十三年二月,谍报故辽国达实林牙假道于夏以伐金,密诏利西都统制吴挺与制置使留正议之。十三年四月,复诏挺结夏国。当时论议可否,及夏人从违,史皆失书。”然而,关于《夏实录》的文献记载太少,而其本身又不传于世,故鲜知其实者。上述引文透露,宋与夏国商议伐金一事,“史皆失书”,表明不仅宋朝史书无载,西夏《实录》等文献更是失书。
二、《金实录》
与辽、夏等少数民族政权所修相比,金朝所修《实录》多达10部,是相当完善和系统的,反映了金朝统治者汉化程度之深及对实录修纂重视程度之高。
金第一部实录是《始祖以下十帝实录》,(158)亦名《祖宗实录》。由尚书左丞完颜勖主持纂修。太宗天会六年(1128年),“诏求访祖宗遗事,以备国史,命勖与耶律迪延掌之。勖等采摭遗言旧事,自始祖以下十帝综为三卷,详略咸得其实”。至熙宗皇统元年(1141年),“《祖宗实录》成,进入,帝焚香立受之”(159)。另《金史·完颜勖传》载“所撰《祖宗实录》成,凡三卷,进入”。虽然篇幅甚短,但所修时间却长达13年,说明金朝初期文治不足。大定十七年,世宗曾向当时的平章政事唐括安礼抱怨过《祖宗实录》过于简略:“前代史书详备,今《祖宗实录》太简略。”(160)
《祖宗实录》包括始祖函普在内的十帝实录,故其第一部分应当是《始祖实录》,宣宗贞祐四年二月朝廷因为议论金朝德运问题,张行信曾提到过《始祖实录》:“按《始祖实录》止称自高丽而来,未闻出于高辛。”(161)可见,《始祖实录》关涉金朝的起源,应当是《祖宗实录》的卷首部分。
十帝《实录》以下,便是完颜阿骨打的《太祖实录》,由太师完颜宗弼(即乌珠、兀术)所进呈,具体时间为皇统八年(1148年)八月戊戌,据《金史》卷四《熙宗纪》载,是日,“宗弼进《太祖实录》,上焚香立受之”。宗弼时为“金太师、监修国史”,故由其进。(162)但另有记载称《太祖实录》由左丞相完颜勖监修并进呈。《金史》本传载:“进拜左丞相兼侍中,监修如故。(皇统)八年,奏上《太祖实录》二十卷。”
世宗继位后,开始了大规模的修史工程,三部实录都是在此时修纂而成的。
《太宗实录》是世宗时宰相纥石烈良弼(一作赫舍哩良弼)监修并进呈。大定七年八月癸丑,“尚书右丞相、监修国史纥石烈良弼进《太宗实录》,上立受之。”(163)并因纂修之功,“赐良弼金带、重彩二十端,同修国史张景仁、曹望之、刘冲渊以下赐有差”(164)。萧望之修纂出力较多,但赏赐较少,未能体现按劳分配,于是“望之叹赏薄,谓人曰:‘栽花接木乃加爵命,勤劳者不迁官。’”世宗闻其牢骚,“出望之德州防御使”(165)。直到大定十五年,《太宗实录》还处在修改之中。当时,世宗令史馆修撰温迪罕缔达前往北京,向彀英征求修改意见,“多更定焉”(166)。
《熙宗实录》修于大定九年之后,“上谓思敬曰:‘朕欲修《熙宗实录》,卿尝为侍从,必能记其事迹。’”(167)说明当时刚刚动议,尚未开工,但具体始修时间则不得而知。大定二十年,完颜守道任左丞相、监修国史时,“修《熙宗实录》成”。帝因谓守道曰:“卿祖谷神行事有未当者,尚不为隐,见卿直笔也。”(168)
《海陵实录》(也称《海陵庶人实录》)是世宗大定年间修纂的。大定八年,世宗因海陵时的记注不明,史料缺乏,有修纂《海陵实录》的打算,“海陵以近习掌记注,记注不明,当时行事《实录》不载,众人共知之者,求访书之”(169)。此后,世宗任命郑子聃“兼修国史”,“以史事专责之”,并说:“修《海陵实录》,知其详无如子聃者。”(170)子聃卒于大定二十年,因此可以推断,该录当修于大定八至二十年之间。
《世宗实录》修于章宗时期,至明昌四年(1193年)八月辛亥,“国史院进《世宗实录》,上服袍带,御仁政殿,降座立受之”(171)。但是,这次进呈并非完稿,估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至章宗泰和三年(1203年)十月庚申才最终完工。是日,“尚书左丞完颜匡等进《世宗实录》”(172)。《金史·完颜匡传》也可以证明直到章宗泰和三年还在进呈《世宗实录》:“(泰和)三年入奏边事,居五日,还军。寻入守尚书左丞,兼修国史,进《世宗实录》。”两次进呈间隔十年。(173)
《章宗实录》始修于宣宗兴定元年(1217年)三月,当时“史馆修《章宗实录》,尚书省奏:“‘旧制凡修史,宰相执政皆预焉。然女直、汉人各一员。崇庆中,既以参知政事梁1兼之,复命翰林承旨张行简同事。盖行简家学相传,多所考据。今修《章宗实录》,左丞汝砺已充兼修,宜令参知政事行信同修如行简例。’制可。”(174)尚书省的建议被采纳,但不是让张行信而是让张行简承担《章宗实录》的修纂任务。十月甲寅,“命高汝砺、张行简同修《章宗实录》”(175)。此次纂修至兴定四年(1220年)九月辛卯初步完工。是日,“进《章宗实录》”(176)。五年正月,尚书省在一份奏书中提到“《章宗实录》已进呈”(177)。然而,这次进呈也非定稿,直到哀宗朝,王若虚还因“修章、宣二朝《实录》成”而升职。(178)《宣宗实录》是金哀宗正大五年进呈的,从而证明直到此时,《章宗实录》才最终修成。
《卫绍王事迹》实际上相当于《卫绍王实录》。卫绍王即帝位四年后被弑身亡,宣宗被拥立为帝。兴定五年正月曾一度采纳尚书省建议,为卫绍王修《实录》。当时尚书省奏曰:“《章宗实录》已进呈,《卫王事迹》亦宜依《海陵庶人实录》纂集成书,以示后世。”为了收集卫绍王的史料,曾派人到郑州采访知情人贾益谦,当时朝廷内外对卫绍王一片声讨,但益谦仍能据实陈述。(179)然而,《事迹》也未能撰成,“卫绍王无《实录》,不知其故”(180)。元修《金史》时,对卫绍王的史实仍难以搜罗。
《宣宗实录》成书于金哀宗正大五年(1228年)十一月辛巳,这天,“进《宣宗实录》”(181)。王若虚“正大初,章宗、宣宗《实录》成,迁平凉府判官”(182)。这里言正大初,与正大五年大致合拍。
金哀宗和末帝像所有的亡国之君一样,都没有当朝人所修的《实录》,因此,《宣宗实录》是金朝最后的一部实录。
此外,世宗曾将其父追尊为皇帝,并下令为之修纂《睿宗实录》。大定十一年十月丙寅,“尚书左丞相纥石烈良弼进《睿宗实录》”(183)。但这并非最后的定本,直到大定十五年以后该录才最后进呈。据《金史·彀英传》载,彀英于大定十五年致仕后,“久之,史臣上太宗、睿宗《实录》”,世宗认为“当时旧人亲见者,惟彀英在”,“诏修撰温迪罕缔达往北京就问之,多所更定焉”。《金睿宗实录》与明朝世宗年间所修《明睿宗实录》一样,都是未做过一天皇帝的人被其子追封为帝,然后修纂成录。
三、《元实录》
元朝实录最先纂修的是包括太祖、太宗、定宗、睿宗、宪宗在内的五朝实录,当时被称为《祖宗实录》或《太祖累朝实录》。《祖宗实录》初修于世祖忽必烈中统至至元年间。中统年间,左丞相耶律铸和翰林直学士王利用曾“同修《实录》”(184),另据苏天爵《论修功臣列传疏》指出:“我国家至元间,初撰《祖宗实录》”。至元二十三年十二月戊午,翰林承旨撒里蛮言:“国史院纂修《太祖累朝实录》,请以畏吾字2绎,俟奏读然后纂定。”从之。(185)至元二十五年二月庚申,“司徒撒里蛮等进读《祖宗实录》”,世祖对该录提了些意见:“太宗事则然,睿宗少有可易者,定宗固日不暇给,宪宗汝独不能忆之耶?犹当询诸知者。”(186)。根据世祖意见,《太祖累朝实录》分开作了修改,至元二十七年十一月壬戌,“大司徒撒里蛮、翰林学士承旨兀鲁带进《太宗实录》”(187)。至成宗元贞二年,《累朝实录》曾被翻译成畏兀儿语后进呈,成宗也提过修改意见。据《元史》卷一九《成宗纪二》:“(元贞二年十一月)己巳,兀都带等进所译《太宗》、《宪宗》、《世祖实录》,帝曰:‘忽都鲁迷失非昭睿顺圣太后所生,何为亦曰公主?顺圣太后崩时,裕宗已还自军中,所计月日先后差错。又别马里思丹砲手亦思马因、泉府司,皆小事,何足书耶?’”《太祖累朝实录》直到成宗大德七年十月庚戌才全部修完进呈。据《元史》卷二一《成宗纪四》载:是日,“翰林国史院进太祖、太宗、定宗、睿宗、宪宗五朝《实录》。”
《世祖实录》由忽必烈孙成宗即位后,于至元三十一年六月甲辰诏修的,当时“诏翰林国史院修《世祖实录》,以完泽监修国史”(188)。虽然以完泽为监修,但实际负责人是董文用。“修先帝《实录》,诏除文用知制诰,兼修国史。文用于祖宗世系、功德、近戚、将相家世勋绩,皆记忆贯穿。史馆有所考究质问,文用应之无遗失焉”(189)。元贞元年(1295年)六月甲寅,“翰林承旨董文用等进《世祖实录》”(190)。仅用了一年时间。修成后,领衔署名者成了姚燧,原来,“元贞元年,以翰林学士召修《世祖实录》。初置检阅官,究核故事,燧与侍读高道凝总裁之”。此次所修《世祖实录》共有270卷之多,每卷装成一册,共为270册。其实,这里面还包括《世祖圣训》6卷,这从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卷二《正史类》中可以得到印证:“《世祖实录》二百一十卷、《事目》五十四卷、《圣训》六卷。”
《成宗实录》始修于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三月己卯,是日,“命翰林国史院纂修顺宗、成宗《实录》”(191)。畅师文时为翰林侍读学士、同修国史,“至大元年,修《成宗实录》”(192)。故《千顷堂书目》卷四《国史类》径称“《元成宗实录》,畅师文修”。当时与修者还有程钜夫(193)、邓文原(194)、元明善(195)和贡奎(196)。《成宗实录》终武宗之世未能成书,直到仁宗继位后,才于皇庆元年(1312年)十月戊子由当时的翰林学士承旨玉连赤不花等“进《顺宗》、《成宗》、《武宗实录》”(197)。钱大昕指出:“《成宗实录》五十六卷,《事目》十卷,《制诰录》七卷。皇庆元年,翰林学士程钜夫、修撰邓文原、待制元明善进。”(198)从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三月己卯始修,到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十月戊子修毕进呈,《成宗实录》共费时4年多。
《武宗实录》是仁宗登位的当年诏修的。至大四年(1311年)五月丙子,“命翰林国史院纂修先帝《实录》及累朝皇后、功臣列传,俾百司悉上事迹。”(199)参纂人员有程钜夫、元明善、杨载等人。程钜夫以翰林学士承旨身份主修《武宗实录》。元明善则以翰林直学士身份参与修纂,并因此升任翰林侍讲学士。杨载四十岁前一直家居不仕,后户部贾国英屡荐于朝,才以布衣召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与修《武宗实录》。1年零5个月后,该录便修纂完毕。仁宗庆皇元年(1312年)十月戊子,由翰林学士承旨玉连赤不花等进呈。据程钜夫撰写的表文知,《武宗实录》五十卷、《事目》七卷、《制诏录》三卷。(200)由于《武宗实录》修纂过于简略,文宗至顺年间,诏令重修。苏天爵参与了修撰。《续通志》卷四九三《苏天爵传》称其“泰定元年擢应奉翰林文字。至顺元年,预修《武宗实录》”。此次重修结果包括卷帙情况已不可考。
《仁宗实录》是英宗继位当年,即延祐七年(1320年)十一月甲申诏修的。是日,“敕翰林国史院纂修《仁宗实录》”。至治元年三月甲申,又“敕纂修《仁宗实录》、《后妃功臣传》”(201)。参与修纂的史官有元明善(202)、曹元用(203)等人。三年(1323年)二月丙寅,仁录修毕。进呈前,监修拜住前往国史院听读检查,并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将进《仁宗实录》,先一日,诣翰林国史院听读。首卷书大德十一年事,不书左丞相哈剌哈孙定策功,惟书越王秃剌勇决从容。谓史官曰:‘无左丞相,虽百越王何益?录鹰犬之劳,而略发踪指示之人,可乎?’立命书之。其他笔削未尽善者,一一正之,人皆服其识见。”(204)经过赶修后,正式进呈皇帝。丙寅,“翰林国史院进《仁宗实录》”(205)。宣读的《进实录表》是由袁桷撰写的,表中称“《仁宗皇帝实录》六十卷,《事目》一十七卷,《制诰录》一十三卷,总计九十卷”(206)。此次纂修,从延祐七年(1320年)十一月甲申始,至治三年(1323年)十月丙寅成,共历4年有余。
泰定元年(1324年)十二月丙寅,“命翰林国史院修纂英宗、显宗《实录》”(207)。修纂《英宗实录》不能不牵扯到推翻英宗的谋逆之人,因此有大臣建言应对弑逆之人明示其罪,宣付史馆。二年九月丁丑,礼部员外郎元永贞言:“特克实弑逆,皆由特们德尔始祸。请明其罪,仍录付史馆,以为人臣之戒。”(208)但究竟泰定帝怎么处置,史未记载。修纂的主要人员吴澄萌生去意,十月癸未提出辞职,“会修《英宗实录》,命总其事。居数月,实录成,未上,即移疾不出”(209)。泰定三年,英录还处在修纂之中,当时曹元用“拜翰林侍讲学士兼经筵官,预修仁宗、英宗两朝《实录》”(210)。文宗即位后,还在下令修纂《英宗实录》。天历二年十一月乙卯,翰林国史院臣言:“纂修《英宗实录》,请具倒剌沙款伏(疑当作“状”——笔者)付史馆。”从之。(211)至顺元年(1330年)五月丁卯,“翰林国史院修《英宗实录》成”(212)。进呈时,宣读的是由谢端撰写的《进实录表》,表称“《英宗皇帝实录》四十卷,《事目》八卷,《制诰录》二卷,总计五十卷”(213)。此次修纂《英宗实录》,除了吴澄、谢端、曹元用和马祖常外,还有廉和斯哈雅(一作廉惠山海牙)。《续通志》卷四九九本传称“召入史馆,预修英宗、显宗《实录》”。
《泰定帝实录》直至顺帝元统元年(1333年)才有修纂的记载。王结于元统元年“召拜翰林学士、资善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与张起岩、欧阳玄修泰定、天历两朝《实录》”(214)。与修者还有翰林国史院编修成遵,“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将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明年,预修泰定、明宗、文宗三朝《实录》”(215)。
《明宗实录》也是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年)诏令翰林国史院修纂的。同修的还有泰定、文宗、宁宗诸朝实录,号称“四朝实录”;有时则将泰定略去,称“三朝实录”。据《元史》卷一八二《欧阳玄传》载:“元统元年,改佥太常礼仪院事,拜翰林直学士,编修四朝《实录》。”张起岩“迁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修三朝实录”(216)。谢端“预修文宗、明宗、宁宗三朝《实录》及《累朝功臣列传》,时称其有史才”(217)。元统二年,成遵加入了修纂队伍,较欧阳玄等人晚了一年。
《文宗实录》是元统元年顺帝继位后修纂的。欧阳玄“元统元年……编修四朝《实录》”(218)。钱大昕在《补元史艺文志》卷二《正史类》中著录《文宗实录》时,径将欧阳玄(原功)放在第一位,其下依次是谢端、侍讲学士张起岩、翰林学士王结、待诏苏天爵、编修成遵。《续通志》卷四九〇王结传称其“元统元年,召拜翰林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与张起岩、欧阳玄修泰定、天历两朝《实录》”。这里记载元统元年预修两朝实录的人员中,未见成遵和苏天爵的名字是符合实际的,因为他们两人是次年才加入修纂队伍的。元统二年,成遵和苏天爵成为修纂官员。据《元史》卷一八三《苏天爵传》载:“元统元年,复拜监察御史……明年,预修《文宗实录》。”既谓明年,则表明是元统二年。
《宁宗实录》是顺帝元统元年诏修的。宁宗在位只有一月,终年仅有七岁,故关于《宁宗实录》的修纂情况,现在所知甚少。清钱大昕在《补元史艺文志》卷二《正史类》中著录道:“《宁宗实录》。张起岩、欧阳原功、谢端。”由于顺帝时是四朝实录同时修纂,因此这些作者也多是上述泰定、文宗、明宗诸朝实录的修纂人员。
上述四朝实录何时完工,史无明载。但笔者以为“三朝”或“四朝《实录》”可能就是后来被称为“累朝《实录》”的那些《实录》。若所论不虚的话,那么直到至元元年(1335年),这些《实录》仍在修纂中。据《元史》卷三八《顺帝纪一》载:至元元年四月“己卯,诏翰林国史院纂修累朝《实录》及《后妃、功臣列传》。”《元史》谢端本传载其预修文、明、宁三朝《实录》“及《累朝功臣列传》”,由此推测,《累朝功臣列传》既是至元元年所修《后妃功臣传》的功臣部分,那么,至元元年所修的“累朝《实录》”,应当就是谢端所修的文、明、宁三朝《实录》。可见,三朝实录迟至至元元年尚未修完。随着元顺帝在中原的统治被朱元璋推翻,《元实录》的修纂便悄然落幕。
另外,元代还有三位被追尊为皇帝的人修有实录,分别是成宗之父真金的《裕宗实录》、武宗之父答剌麻八剌的《顺宗实录》以及泰定帝之父的《显宗实录》。由于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皇帝实录,故兹从略。
【注释】
(1)郑樵:《通志》卷六五,《艺文略》第三《史·起居注》。
(2)薛居正:《旧五代史》卷一八,《梁书一八·敬翔传》。
(3)《宋史》卷二〇三《艺文志》作“张衮”、“郄象”。
(5)《续通志》卷三〇四,《张昭传》。
(6)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一一六,《周书第七·世宗纪三》。
(7)关于张昭上奏请修改原方案的事,还见载于《旧五代史》卷一一七《周书第八·世宗纪四》“显德四年春正月壬寅”,所载有脱误,不如《五代会要》详备,清人《五代史考异》曾作指正。
(8)《宋史》卷二六三,《张昭传》。
(9)王溥:《五代会要》卷一八,《修国史》。
(10)王溥:《五代会要》卷一八,《修国史》。
(11)《旧五代史》卷四七,《唐书第二十三·末帝纪中》。
(12)《旧五代史》卷四八,《唐书第二十四·末帝纪下》。
(13)王溥:《五代会要》卷一八,《修国史》。
(14)《旧五代史》卷一一六,《周书第七·世宗纪三》。
(15)《旧五代史》卷一〇二,《汉书第四·隐帝纪中》。
(16)王溥:《五代会要》卷一八,《修国史》。
(17)《旧五代史》卷一一一,《周书第二·太祖纪二》。
(18)《旧五代史》卷一〇二,《汉书四·隐帝纪中》。
(19)《旧五代史》卷一一七,《周书第八·世宗纪四》。
(20)《五代会要》卷一八,《修国史》。
(21)《旧五代史》卷一二〇,《周书一一·恭帝纪》。
(22)《宋史》卷一,《太祖纪一》。
(2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记,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春正月己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原注云:“案:原本作李昉等修《江表事迹》,据《宋史》李昉修《太祖实录》,汤悦修《江表事迹》,今改正。”据《宋史》卷四《本纪第四·太宗一》曰:“(太平兴国三年正月)己酉,命修《太祖实录》。”另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卷九《宋纪九·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春正月己酉条也有相同的记载。
(24)《宋史》卷二六五,《李昉传》。
(25)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太平兴国五年九月甲辰。
(26)《宋史》卷二六四,《沈伦传》。
(27)王禹偁:《箧中记·叙》,见赵希弁《郡斋读书志后志》卷一。
(28)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五,太宗淳化五年四月癸未。
(29)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三,真宗咸平元年八月乙巳。
(30)淳化五年的重修并未完成,因此不能算是一次修纂。蔡崇榜《宋代修史制度研究》(第70页,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将此次未成之工算作一次,故称《太祖实录》为“四修”,可商榷。
(31)《宋史》卷六,《真宗纪一》。
(32)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二上。
(33)《宋史》卷三〇九,《王延德传》。
(34)《宋史》,《真宗纪一》。
(35)王应麟:《玉海》卷四八,《艺文·实录》。蔡崇榜据李焘言,认为此“一百四人”包括旧录中的九十一(或九十二)人,此次仅增十三或十二人的附传(见《宋代修史制度研究》第65页),可备一说。
(36)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四,真宗咸平二年六月丁巳。
(37)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六,真宗景德四年九月己卯。
(38)王应麟:《玉海》卷四八,《艺文·实录》。
(39)《宋史全文》卷二五上,《宋孝宗三》,乾道五年十二月甲辰。
(40)赵希弁:《郡斋读书志后志》卷一。
(41)《宋史》卷六,《真宗纪一》。
(4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三,真宗咸平元年八月乙巳。
(43)《宋史》卷二六六,《钱若水传》。
(4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三,真宗咸平元年八月乙巳。
(45)《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二,至道三年十二月甲午。
(46)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三,真宗咸平元年八月乙巳。
(47)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四。
(48)程俱:《麟台故事》卷二。
(49)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九。又《宋史全文》卷六,《宋真宗二》。
(50)《续通志》卷三二二,《夏竦传》。
(51)王称:《东都事略》卷五四。
(5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三,真宗大中祥符七年九月壬子。
(53)《宋史全文》卷七上,《宋仁宗一》。
(54)《宋史全文》卷九下,《宋仁宗六》。
(55)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卷七二,《英宗》。
(56)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〇四,英宗治平二年三月辛巳。
(57)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〇六,英宗治平二年八月乙卯。
(58)《宋史全文》卷一〇,《宋英宗》。
(59)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〇九,英宗治平四年三月。
(60)《玉海》卷四八《艺文·实录》注。
(61)《宋史》卷一四,《神宗纪一》。
(62)《宋史》卷一四,《神宗纪一》。
(63)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卷五。
(64)《宋史》卷一四,《神宗纪一》。
(65)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九四,《经籍考二一·史部·起居注》。
(66)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卷一二,《神宗圣政》。
(67)吴振清认为《宋神宗实录》修撰过5次,见吴振清:《北宋〈神宗实录〉五修始末》,《史学史研究》,1995年第2期。
(68)《宋史全文》卷一三上,《宋哲宗一》。
(69)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六六,哲宗元祐元年二月辛巳。
(70)《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六八,哲宗元祐元年闰二月丙申。
(7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八九,哲宗元祐元年十月壬辰。
(7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一四,哲宗元祐三年九月甲寅。
(7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二二,哲宗元祐四年二月癸丑。
(7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三六,撰哲宗元祐四年十二月癸亥。
(75)《宋史》卷一七,《哲宗纪一》。
(76)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五六,哲宗元祐六年三月癸。
(77)《宋史》卷一八,《哲宗纪二》。
(78)《续通志》卷三一,《宋纪七·哲宗》。
(79)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卷一〇,《哲宗》。
(80)《宋史》卷一八,《哲宗纪二》。
(81)《宋史全文》卷一三下,《宋哲宗三》。
(82)《宋史》卷一八,《哲宗纪二》。
(83)《宋史全文》卷一四,《宋徽宗》。
(84)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卷二六。
(85)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〇,建炎四年十有二月己卯。
(86)《资治通鉴后编》卷一一〇,《宋纪一一〇·高宗》。
(87)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六,绍兴四年五月癸酉。
(88)《宋史全文》卷一九中,《高宗八》。
(89)《宋史》卷二八,《高宗纪五》。
(90)《宋史全文》卷一九下,《高宗一〇》。
(91)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一一,绍兴七年五月己丑。
(92)熊克:《中兴小纪》卷二一,绍兴七年五月乙丑。
(93)《宋史》卷一九,《徽宗纪一》。
(94)赵汝愚编:《宋名臣奏议》卷六〇《百官门·史官》,陈瓘《上徽宗论〈哲宗实录〉不当止差蔡京兼修》。
(95)冯琦原、陈邦瞻增:《宋史纪事本末》卷一一,《建中初政》。
(96)杜大珪编:《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二七。
(97)《宋史》卷二〇,《徽宗纪二》。
(98)《宋史》卷二〇,《徽宗纪二》。
(99)《御批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一三。
(100)《江西通志》卷八〇,《人物一五·抚州府一》。
(101)熊克:《中兴小纪》卷二〇,绍兴六年九月己卯。
(102)王应麟:《玉海》卷四八,《艺文·实录》。
(103)王应麟:《玉海》卷四八,《艺文·实录》,该处并说:“书成,起绍圣元年,至元符三年,通前录为一书,成一百五十卷,先后进呈。”表明进呈时是合成一书的。
(104)熊克:《中兴小纪》卷二四。
(105)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四,《修纂上》。
(106)《宋史全文》卷二〇上,绍兴七年闰十月辛未。
(107)《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一六,绍兴七年闰十月辛未。
(108)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一,绍兴八年八月丁丑。
(109)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卷一一三,绍兴九年二月壬申。
(110)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三二,绍兴九年十月辛未。
(111)熊克:《中兴小纪》二七,绍兴九年十一月壬申,。
(112)《中兴小纪》卷二九,绍兴十一年六月癸巳。
(113)《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六,绍兴十七年四月丁酉。
(114)陈.:《通鉴续编》卷一七,《高宗皇帝》,绍兴二十四年七月。
(115)《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九,绍兴二十八年二月癸巳。
(116)熊克:《中兴小纪》卷三八,绍兴二十八年八月。
(117)《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〇,绍兴二十八年九月辛酉。
(118)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四,《修纂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2~33页。
(119)王应麟:《玉海》卷四八,《艺文·实录》。
(120)《宋史全文》卷二五上,《宋孝宗三》,乾道五年十二月甲辰。
(121)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四,《修纂上》。
(122)王应麟:《玉海》卷四八,《艺文·实录》。
(123)《宋史》卷三四,《孝宗纪二》。
(124)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二八,《炎兴下帙》。
(125)李攸:《宋朝事实》卷九,《官职》。
(126)《宋史》卷三三《本纪·孝宗一》。
(127)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四,《修纂上》。
(128)李心传:《建炎杂记甲集》卷四,《制作》。
(129)王应麟:《玉海》卷四八,《艺文·实录》。
(130)《续通典》卷二五,《职官·宰相并官属》。
(131)《宋史全文》卷二九上,《宋宁宗一》。
(132)陈骙、佚名撰,张富祥点校:《南宋馆阁录·续录》,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66~167页。
(133)高似孙:《史略》卷三,《实录》,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9~53页。
(134)《宋史全文》卷二九上,《宋宁宗一》。
(135)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四。
(136)《宋史全文》卷二九上,《宋宁宗一》。
(137)陈骙、佚名撰,张富祥点校:《南宋馆阁录·续录》,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67页。
(138)《宋史全文》卷二九下,《宋宁宗二》。
(139)《宋史全文》卷二九下,《宋宁宗二》;刘时举:《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卷一三,《宋宁宗二》。
(140)李心传:《建炎杂记乙集》卷一三,《杂事一·傅陆修史举代》。
(141)《资治通鉴后编》卷一三二,《宋纪·宁宗》,嘉泰三年四月乙卯。
(142)《宋史全文》卷三三,《理宗三》。
(143)《宋史全文》卷三六,《宋理宗六》。
(144)见《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七《国史》。
(145)刘时举:《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卷一二,《宋宁宗一》。
(146)《宋史全文》卷二九下,《宋宁宗二》。
(147)见《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七《国史》。
(148)《宋史全文》卷三三,《宋理宗三》。
(149)《宋史全文》卷三三,《理宗三》。
(150)《宋史》卷四三,《理宗纪三》。
(151)徐元杰:《楳埜集》卷四,《札子·代宰臣进宁宗实录表》。
(152)《宋史全文》卷三六,《理宗六》。
(153)《宋史》卷一〇二,《礼志五》。
(154)《宋史全文》卷三五,《宋理宗五》。
(155)《宋史》卷一〇二,《礼志五》。
(156)《宋史》卷四六,《度宗纪》。
(157)清修《续通志》卷四一八亦有室昉传,与此记载相同。
(158)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四,《国史类》。
(159)《续通志》卷一九六,《宗室传·金四》。
(160)《金史》卷八八,《唐括安礼传》。
(161)《金史》卷一〇七,《张行信传》。
(162)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卷一一六,《宋纪·高宗》。
(163)《金史》卷六,《世宗纪上》。
(164)《金史》卷八八,《纥石烈良弼传》。
(165)《金史》卷九二,《曹望之传》。
(166)《金史》卷七二,《彀英传》。
(167)《金史》卷七〇,《思敬传》。
(168)《金史》卷八八,《完颜守道传》。
(169)《金史》卷八九,《孟浩传》。
(170)《金史》卷一二五,《文艺传上》。
(171)《金史》卷一〇,《章宗纪二》。
(172)《金史》卷一一,《章宗纪三》。
(173)关于泰和三年十月庚申由完颜匡主持完成的《世宗实录》,据钱大昕和施国祁考证,认为应是《显宗实录》。显宗是世宗的太子,未继位而卒,其子章宗为之修《显宗实录》(见孙玉敏《史学园地的一朵奇葩——〈金实录〉简论》,《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姑存异以俟考。
(174)《金史·张行信传》。
(175)《金史》卷一五,《宣宗纪中》。
(176)《金史》卷一六,《宣宗纪下》。
(177)《金史》卷一〇六,《贾益谦传》。
(178)《续通志》卷五六六,《文苑传·金二》。
(179)《金史》卷一〇六,《贾益谦传》。
(180)《金史》卷一三四,《外国上·西夏传》。
(181)《金史》卷一七,《哀宗纪上》。
(182)《金史》卷一二六,《文艺传下》。
(183)《金史》卷六,《世宗纪上》。
(184)《元史》卷一七〇,《王利用传》。
(185)《元史》卷一四,《世祖纪一一》。
(186)《元史》卷一五,《世祖纪一二》。
(187)《元史》卷一六,《世祖纪一三》。
(188)《元史》卷一八,《成宗纪一》。
(189)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卷一五九,《世祖纪》。
(190)《元史》卷一八,《成宗纪一》。
(191)《元史》卷二二,《武宗纪一》。
(192)《元史》卷一七〇,《畅师文传》。
(193)《元史》卷一七二,《程钜夫传》。
(194)《元史》卷一七二,《邓文原传》。
(195)《元史》卷一八一,《元明善传》。
(196)《江南通志》卷一六七,《人物志·文苑三》。
(197)《元史》卷二四,《仁宗纪一》。
(198)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卷二,《正史类》。
(199)《元史》卷二四,《仁宗纪一》。
(200)苏天爵:《国朝文类》卷一六。
(201)《元史》卷二七,《英宗纪一》。
(202)《元史》卷一八一,《元明善传》。
(203)《续通志》卷四八五,《曹元用传》。
(204)《元史》卷一三六,《拜住传》。
(205)《元史》卷二八,《英宗纪二》。
(206)袁桷:《进实录表》,见苏天爵《国朝文类》卷一六。
(207)《元史》卷二九,《泰定帝纪》。
(208)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卷一六八,《元泰定帝纪》。
(209)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卷一六八,《元泰定帝纪》。
(210)《续通志》卷四八五,《曹元用传》。
(211)《元史》卷三三,《文宗纪二》。
(212)《元史》卷三四,《文宗纪三》。
(213)苏天爵:《国朝文类》卷一六。
(214)《元史》卷一七八,《王结传》。
(215)《元史》卷一八六,《成遵传》。
(216)《元史》卷一八二,《张起岩传》。
(217)《元史》卷一八二,《谢端传》。
(218)《元史》卷一八二,《欧阳玄传》。
有关中国实录体史学研究的文章
待各处宋军来援,于延州西面三川口设伏,宋军步骑近万人战死,主将环庆路马步军副总管刘平等被执。宋确实是再无余力在西北进行大规模战争,但西夏也已尽其全力,它比宋更经不起人员的损耗,杀伤敌方大量兵员之后,己方也伤损颇多,且并未取得重要地区或城市,在战略上未获得明显的新优势。......
2023-08-29
有些皇帝的实录多次纂修,像《神宗实录》多达5次,因此《宋实录》的修纂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太祖实录》前后修纂过三次。最终的成果就是《太宗实录》80卷的问世。治平元年二月戊辰,又“命韩琦提举修撰《仁宗实录》”。熙宁二年秋七月乙丑,“韩琦上《仁宗实录》”。《英宗实录》始修于神宗熙宁元年至二年,历时1年零7个月。......
2023-07-20
唐太宗李世民以“天可汗”的尊称威慑周边民族,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相对峙。该时期的中国文化,在跌宕起伏的大变动中经受了血与火的锻铸,拥有了包容万千的生命活力。游牧民族所产生的游牧文化与汉族农耕文化在撞击和交融过程中各自都发生了变化。蒙古族以游牧民族气质入主中原,统一中国,但终归被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汉文化所同化。发达、便利的交通,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2023-08-30
同时党项乘机割据夏、绥、银、宥等州,成为当时西北部的一个藩镇势力。李继迁死后,其子李德明继立,继续巩固与辽朝的关系。北宋大多数官员无法接受党项与北宋平起平坐,主张立刻出兵讨伐西夏,兴师问罪。于是宋仁宗于当年六月下诏削去元昊官爵,停止互市,募人擒杀元昊,宋夏关系恶化。李元昊认为夏与辽联姻通使多年,宋若出兵西夏,辽方必定不会坐视。......
2023-08-29
金军分四路南攻。世宗名完颜雍,初名乌禄,太祖之孙、完颜亮的堂兄弟,时任东京留守。于是他决定立即采取行动,借口商议东京防务,将完颜亮的亲信一网打尽。完颜雍利用完颜亮征发的不愿赴前线与宋作战的辽东士兵,以及客观上成为同盟的契丹等北方民族义军,成功发动了兵变。......
2024-04-22
实录院和国史院都是国家修撰正史的机构,实录是官修当代编年体史书,国史是官修纪传体史书,但参与修书的人员往往是相同的。元丰官制改革后,每修前朝国史、实录,则分设国史院、实录院,以宰相提举,以别曹帖职学士专门修史。绍兴九年,因为要修《徽宗实录》,下诏以实录院为名,又因为未修正史,所以诏罢史馆归实录院。绍兴二十八年,《徽宗实录》修成,又下诏修《三朝正史》,复置国史院。......
2023-08-19
宋夏时期,今固原、西吉及会宁东部大沟通安、王家集为汉族与少数民族分界处。大沟镇王集村全景图如此,通安寨应属宋镇戎军下重要军政合一机构,而距通安不到5公里且只有一山之隔的王集、厍弆等处的盘盘营、烽火墩亦是当时重要的屯兵及军民合一建筑。王家集顺河自东向西2公里处有一个小村叫小沟。这种传递迅速,集结快速,反应灵敏的高效快捷军事防御机制的堡寨、烽火,将北宋人的智慧体现得淋漓尽致。......
2023-11-19
宋与蒙古发生外交接触,始于宁宗嘉定十一年,亦即金宣宗伐宋的次一年。看屠寄的口气,似乎是始创夹攻之策的是宋,不是蒙古。在临安主持宋朝中央政府的郑清之,看法与史嵩之不同。倘若,事前和蒙古方面商量好,根据邹伸之带回来的窝阔台的诺言,可以不费武力而和平接收,自然是又当别论了。杨谊与一万三千名强弩手,走到洛阳之东的三十里,与蒙古兵遭遇,一战而败。......
2023-10-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