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录修纂中,史官人数转众,虽由一个家族世守史官已不可能,但在众多的修纂人员中,常常会出现相同家族的两三个成员相与修史,成为世家修史传统的继续和延伸。这个家族第一个参与实录修纂的是蒋,字德源,是唐宪宗元和年间参与《唐德宗实录》修纂的史官。......
2023-07-20
第二节 《宋实录》
《宋实录》包括北宋九朝皇帝的实录和南宋五朝皇帝的实录,共计14朝实录。有些皇帝的实录多次纂修,像《神宗实录》多达5次,因此《宋实录》的修纂过程是比较复杂的。下面分段介绍。
一、北宋前期实录
本书将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实录》称为北宋前期实录。
《太祖实录》前后修纂过三次。第一次是太宗赵光义继位后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下令修纂的,第二次是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诏修的,第三次是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重修。
初修本《太祖实录》从太平兴国三年正月始修,至太平兴国五年九月修毕,共耗时2年零9个月。据南宋史学家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记载:“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春正月……己酉,命翰林学士李昉等修《太祖实录》。”(23)当时参与修纂的学者,除李昉外,还有扈蒙、李穆、郭贽、宋白等人。(24)至太平兴国五年九月甲辰,“史馆上《太祖实录》五十卷”(25)。当时沈“伦为监修以献”(26)。
初修本《太祖实录》完成后,宋太宗仍觉得“漏略”太多,曾亲自进行修改,“上近取《实录》入禁中,亲笔削之”(27)。贵为天子而不惜亲自笔削,可见初修本透露出的秘密让他无法安睡。于是他打算召集史臣,重加修纂。太宗淳化五年(994年)夏四月癸未,“以吏部侍郎兼秘书监李至、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张洎、右谏议大夫史馆修撰张佖、范杲,同修国史。先是,上语宰相曰:‘太祖朝事,耳目相接,今《实录》中颇有漏略,可集史官重撰。’”(28)然而,“张洎重修《太祖实录》,其书未成,会洎死”(29)。这次重修只有张洎撰写了一卷。(30)完成这一愿望的,是太宗的继承人真宗赵恒。
重修《太祖实录》,始于咸平元年(998年)九月己巳。宋真宗继位伊始,便以沈伦等所撰初修本“事多漏略”为由,下诏命右仆射吕端、集贤学士钱若水重修《太祖实录》,(31)“端罢,(李)沆代”(32)。在重修《太祖实录》时,史官还常常以史事访问“好撰集近事”的王延德。(33)至咸平二年(999年)六月丁巳,重修本《太祖实录》书成,(34)仍为五十卷,另事目二卷。重修本“增其遗漏一百四人”(35),真宗对改修本比较满意,“览之称善”,谓“今兹可谓备矣!”(36)初修本不仅仅是漏略,估计还牵涉到皇室的一些隐私和秘密,故二修本修成后,真宗皇帝开始收缴初修本,决心不让其流传。(37)
二修本修纂过于仓促(三个季度)而产生不少疏漏。有人发现“太祖数事,恐《实录》中未载”(38)。宋真宗遂于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再次诏令改修《太祖实录》,由王旦监修,赵安仁、晁迥、陈彭年、夏竦、崔遵度同修,次年书成。李焘曾叙述了三次修纂《太祖实录》的过程:“臣窃见太平兴国三年,初修《太祖实录》命李昉等同修,而沈伦监修。五年成书。及咸平元年,真宗谓伦所修,事多漏略,乃诏钱若水等重加刊修,吕端及李沆监修。二年书成,视前录为稍详,而真宗犹谓未备。大中祥符九年,复诏赵安仁等同修,王旦监修。明年书成。”(39)从此,《太祖实录》“有三本传于世”(40)。
《太宗实录》只在真宗朝修过一次,始修于至道三年(997年)十一月乙巳。是年太宗赵光义崩,真宗赵恒于三月继位,八个月后便下令修纂乃父实录。最终的成果就是《太宗实录》80卷的问世。当时“诏工部侍郎钱若水修《太宗实录》”(41)。他这次修纂是专诏特修,地点在诸王赐食厅,不隶属于史局,“时若水判集贤,因用院印,史馆无所预”(42)。他“引柴成务、宗度、吴淑、杨亿同修”(43)。吕端是本次纂修的监修,但由于他“虽为监修,而未尝莅局”,因此钱若水“书成不署端名”(44)。动工次月,钱若水便发现史料缺乏,于是上奏要求移文前任和现任的宰相等重要官员,求访史实。(45)至咸平元年(998年)八月乙巳,修纂工作宣告结束,“钱若水等上《太宗实录》八十卷。上览书流涕”(46)。此次修撰的主要人员是杨亿,“书凡八十篇,而亿独草五十六卷”(47)。在“人难其速”后,杨亿辩解说“凡事有依据,可载简册者,方得纪录”(48),是比较慎重的。
《真宗实录》修于仁宗乾兴元年至天圣二年,历时1年零5个月,共修成150卷。乾兴元年十一月癸酉,“命李维、晏殊修《真宗实录》。寻复命孙奭、宋绶、陈尧佐同修。仍令内侍谕以一朝大典,当谨笔削之意”(49)。由于参加实录修纂有一定的特殊利益,因此工于心计、善于钻营的夏竦,便谋求与修真录,但遭到否决。(50)在《真宗实录》的修纂过程中,发现“起居注阙”,于是命程琳“追修”(51)。除起居注外,真录修纂还使用了宫中宣付史馆的密档奏章。(52)至天圣二年(1024年)三月癸卯,150卷的《真宗实录》终于修毕,由王钦若等进呈。(53)
《仁宗实录》始修于嘉祐八年(1063年)至熙宁二年(1069年)毕进呈,共耗时5年零8个月,成书200卷。英宗继位后,于嘉祐八年十二月庚辰,“命翰林学士王珪、贾黯、范+(一作镇)修《仁宗实录》”(54)。治平元年二月戊辰,又“命韩琦提举修撰《仁宗实录》”(55)。正在修纂紧锣密鼓地进行时,史官贾黯被任命为台宪官(谏官),很少到实录院从事修纂。王珪上奏请贾黯仍旧供职,但贾黯要求将《仁宗实录》的稿子拿到台宪衙门修纂,如果要商讨编撰体例,就每隔三五日过去商谈。但英宗只许他隔三五日到实录院去修纂一次,不让他将稿子拿到新任衙门中。(56)二年八月乙卯,朝廷又令“知制诰宋敏求、韩维同修撰《仁宗实录》”(57)。三年正月辛巳,朝廷又任命“翰林学士冯京修撰《仁宗实录》”(58)。治平四年三月,刚继位两个多月的神宗皇帝为加快修纂进度,“命天章阁待制陈荐同修撰《仁宗实录》”(59)。治平四年五月,新皇帝对《仁宗实录》颇感兴趣,特派使者前往实录院取来未经修改的草稿两篇在宫中阅读:“上遣使取净草二篇留观禁中,赐史臣手诏。”(60)至神宗熙宁二年七月乙丑日,修纂工作终于完成。熙宁二年秋七月乙丑,“韩琦上《仁宗实录》”(61)。
《英宗实录》始修于神宗熙宁元年至二年,历时1年零7个月。成书30卷。神宗继位后,于熙宁元年正月丁酉,“诏修《英宗实录》”(62)。诏修之日,任命曾公亮为提举官。(63)二年二月己亥,“命翰林学士吕公著修《英宗实录》”(64)。除吕公著外,韩维、孙觉、曾巩、钱藻、王安石、吴充也都先后被任命为英录的修纂官员。(65)到神宗熙宁二年七月己丑,30卷的《英宗实录》修纂完毕,“韩琦等上表进新修《英宗实录》三十卷、目三卷”(66)。其实,进《英宗实录》的不是韩琦,而是曾公亮。因为韩琦所上的只是《仁宗实录》,而曾公亮所上的才是《英宗实录》,由于二部实录是同一天进呈,故彭百川在记载此事时,漏了“《仁宗实录》一部三百卷,曾公亮等上”十余字,以至于让人误解韩琦所上的是《英宗实录》。据《宋史全文》卷一一《宋神宗一》载:“熙宁二年……秋七月……韩琦等新修《仁宗实录》一部二百卷,曾公亮等上《英宗实录》三十卷。”显然,韩琦与曾公亮分工十分明确,前者负责仁录,后者负责英录。
二、北宋后期实录
本书将神、哲、徽、钦四朝实录称为北宋后期实录。
《神宗实录》前后五次修纂,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第一次修纂在元祐年间,第二次是在绍圣间,是对元祐初修版本的否定;第三次是在建中靖国时;第四次是在南宋高宗绍兴四年,又对绍圣版本进行了否定;第五次是在绍兴七年,未成而罢。(67)
哲宗继位之初,由宣仁高太后执政,于元祐元年二月乙丑,“命宰臣蔡确提举修《神宗皇帝实录》。以邓温伯、陆佃并为修撰官,林希、曾肇并为检讨官”(68)。蔡确受命后,奏请在门下后省东边暂作实录院。(69)次月,朝廷便改任著名史学家、刚以修《资治通鉴》而延誉于世的司马光担任实录提举官,同时任命范祖禹作为实录修纂的检讨。(70)至是年十月,因司马光病逝,提举官又换成了右仆射吕公著。(71)元祐三年九月,哲宗皇帝对乃父实录的修纂进度产生了兴趣,“诏问《神宗实录》何日成书?”修撰官回答道:“若并功修撰,约来年冬可毕。”(72)但这一预期过于乐观。元祐四年二月,吕公著死,命吕大防为神录提举官。(73)到本年十二月,提举官吕大防向哲宗报告了修纂的进度和状况,指出《神宗实录》已经完成草稿,但还没有编摩点对,希望朝廷对修纂官员照例支给费用,等抄写成册后再住支。(74)至元祐六年三月癸亥,修纂工程告竣,“吕大防上《神宗实录》”(75),“于(太后)帘前披读未久,帘中恸哭,止读令进”(76)。
《神宗实录》的重修缘于哲宗亲政后新党对旧党初修本的否定。绍圣元年四月戊辰,新党人物、王安石女婿蔡卞提出重修神录的主张。(77)于是闰四月丙申,任命章惇为重修《神宗实录》提举官。(78)重修《神宗实录》是新党人物在修纂正史过程中引发的,当时曾布正在修《神宗正史》,宋代正史一般是在实录的基础上修纂,估计发现实录中对变法及其人物进行了贬谪,故开始提出重修主张。“上即位,命蔡卞、曾布、林希同修《正史》。于是,蔡卞首谓祖禹等所载多无据依,请重加参订。章惇因言其欺诞,遂有此责。”(79)至五月己酉,曾布提出“以王安石《日录》载之《神宗实录》”(80)。修至十二月,新党掌权者不满旧党初修本中对变法的诋毁,因此开始弹劾前实录修纂官员,将他们逐一贬斥出朝。(81)绍圣三年十一月丁未,重修工作终于完成,“章惇上《神宗实录》”(82)。
三修《神宗实录》是适应徽宗初立时向太后“消释朋党”、建中调和的需要。当时同时任命旧党韩忠彦及新党曾布为相。建中靖国元年三月戊寅,陈瓘以绍圣本专据王安石《日录》“追议刑赏,夺宗庙之美以归故臣”,提议“诏史臣别行删修”(83)。于是七月,“重修《神宗实录》”,并下诏道:“其令史官取索元祐、绍圣所修《实录》,应于文字讨论事迹参详去取,务不失实。”(84)
《神宗实录》的四修始于南宋高宗绍兴四年五月,是对绍圣本的否定。起因是隆祐太后在宴会上对宣仁太后遭绍圣实录“肆加诬谤”的控诉,高宗“闻之惕然”(85),绍兴三年,便决定改修《神宗实录》,为此还设立国史实录院。四年五月,任命范冲为直史馆,重修神录。又除常同为起居郎、中书舍人、史馆修撰。(86)同月癸酉,綦,礼提出了修纂《神宗实录》应注意辨别朱墨本并将朱本与墨本参照修定的建议。他说:“《神宗皇帝实录》自有旧来朱墨本,系元祐年所修,已是成书。其朱本系绍圣年因蔡卞起请重修,将旧书所载多所增损,务要附会,一时绍述议论,深诋元祐史官之非,其间语言不无过当失实,然亦有别行检会,引用照据,以证墨本未尽去处。并将二本参照修定,委是详备。欲乞从本馆先据朱墨本看详重修,如或尚有合行取会照对文字,逐旋申明取索施行。”高宗从之。(87)四年八月,高宗特地召见了范冲,面授机宜,要他对宣仁太后进行平反。五年二月,范冲奏上所撰《神宗实录考异》一书,“明示去取之意”(88)。五年九月乙酉,监修“赵鼎上重修《神宗实录》”(89)。赵鼎这次进呈的重修本《神宗实录》只有50卷,至六年正月癸未,200卷的《神宗实录》才全部进呈:“尚书左仆射兼监修国史赵鼎上重修《神宗实录》,通成二百卷”(90)。
《神宗实录》五修始于绍兴七年五月己丑,高宗受到新任宰相张浚的左右,认为四修本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命令史馆复加考订。“自赵鼎去位,有言《神宗实录》改旧史非是者,故浚奏及之”(91)。于是,“乃用著作郎永康何抡刊正讹谬”。六月甲午,“诏前所修详略失中,去取未当,不足垂世。令本省官签贴进入”。但赵浚的改修受到了原赵鼎手下史官的抵制,“正字兼史馆校勘李弥正、高闶见右仆射张浚,乞辞史职”。但这次改修显然未有结果。十月,赵鼎复相,他颇有怨气地责问摇摆不定的高宗,为何否定自己的改修本。高宗辩解说:“止是修讹错者,非有所改也。”赵鼎指出“所降御笔如此”,且著作郎张嵲在面对时“所得圣语亦复如此”。高宗表示都是小人诬罔。(92)因赵鼎的反对,五修神录终致流产。
《哲宗实录》初修于元符三年九月甲子,徽宗继位伊始便“诏修《哲宗实录》”(93)。任命蔡京以翰林学士承旨兼修《哲宗实录》。(94)建中靖国元年十月,召陆佃为礼部侍郎,“遂命修《哲宗实录》”(95)。晁补之“除哲宗实录院检讨官”(96)。徽宗亲政后,完全倒向绍圣路线。新党蔡京、蔡卞等掌握了《哲宗实录》修纂的控制权,《哲宗实录》延续了绍圣本《神宗实录》所持的基本立场。大观三年十一月己巳,徽宗保留被劾致仕的蔡京的《哲宗实录》提举一职,“蔡京进封楚国公,致仕,仍提举《哲宗实录》”(97)。四年夏四月癸未,“蔡京上《哲宗实录》”200卷(98)。蔡京修撰《哲宗实录》时,将哲宗亲政前和亲政后分为两个时期,分别撰写《哲宗前实录》和《哲宗后实录》两个部分,后合而为一。蔡京所上《哲宗实录》可能并非完本。因为直到政和二年四月,何执中还奏进过《哲宗实录》。据《宋宰辅编年录》卷一二载:“何执中……政和二年四月以《哲庙实录》奏书,除司空。”
《哲宗实录》重修于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五月,成书于绍兴八年(1138年)九月。共历时4年零4个月。随着北宋的灭亡,南宋君臣开始清算徽宗朝新党的罪行,包括蔡京提举的初修本《哲宗实录》。为了“拨乱反正”,高宗朝开始重修《哲宗实录》。
重修《哲宗实录》也是缘于隆祐太后对宣仁太后的抱打不平。绍兴四年五月四日,《哲宗实录》与《神宗实录》一起重修,“以范冲为宗正少卿,兼直史馆,重修神宗、哲宗《正史》、《实录》”(99)。同时任命常同为《哲宗实录》修撰。在诏修《哲宗实录》的同时,朝廷催促日历所作速准备修纂史料。重修本是以初修本《哲宗实录》为底稿的,然而旧本经过靖康之乱,亡佚了元祐八年的一些卷帙,史馆校勘邓名世采集他史补缀成册。(100)至六年九月,范冲提出应仿《神宗实录考异》之例,另撰一部类似的著作作为《哲宗实录》修纂的基础。(101)于是撰《哲宗辨诬录》一部。作为修撰的勾涛,提出修纂《哲宗实录》“依《英宗实录》例目通融,裁减卷帙”的建议。获得通过。(102)何抡也建议新修本不应该再分前后录,当合为一书,“请并绍圣、元符接续修纂”,从之。(103)到绍兴八年六月丁巳,“重修《哲宗实录》书成”。癸亥,监修国史赵鼎上之。(104)此次进呈的只是从元丰到元祐间的内容,八月甲午,史馆上续修《哲宗实录》。九月,“史馆上重修《哲宗皇帝实录》一百五十卷”(105)。这是最后一次进呈。
《徽宗实录》初修始于绍兴七年(1137年)闰十月,终于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十一月,历时约21年。它是在修纂《徽宗日历》的基础上进行的。绍兴七年闰十月辛未,高宗“诏史馆见修《徽宗皇帝日历》以《实录》为名”(106)。这是因为靖康之乱,朝廷南渡,档案不存,要想修纂比《实录》还要详细的《日历》,无法实现,只得将正在修纂的《日历》改为《实录》。当时秘书省著作郎何抡进言:“《日历》视《实录》,格目尤详。今记注不存,编次无日。”故有是命。(107)八年八月丁丑,“《徽宗皇帝实录》开院”。监修官赵鼎为徽宗寻找替罪羊,说“先帝以仁厚之德,涵养天下几三十年。其间法令有未尽善者,皆出于群臣贪功冒赏之私,而有司壅于上闻,非先帝本意”(108),为徽录纂修定下调子。九年二月壬申,正式“命修《徽宗实录》”,并以秦桧兼提举。(109)十月辛未,“秦桧荐(程)俱领史事”,但“俱以疾不至”(110)。而理宗淳祐间赵希弁在《郡斋读书志后志》声称《徽宗实录》“皇朝程俱撰”是没有根据的。十一月壬申,秦桧以神、哲《实录》重修已毕,奏“乞专修《徽宗实录》”(111)。至十一年六月,实录院才完成《徽宗实录》60卷,至次月上之。(112)但离最终成书还遥遥无期。十七年四月丁酉,实录院修撰钱周材“对众馆职有‘《徽宗实录》难修’之语”,被弹劾为“诋毁不恭”遭罢。(113)二十四年七月,秦桧的孙子秦埙为实录院修撰。(114)二十八年二月癸巳,“给事中兼实录院修撰贺允中等,请重修徽宗大观以前《实录》”,这是因为贺允中攻击三年前去世的秦桧“所修疏略”(115)。直到绍兴二十八年八月戊戌,《徽宗实录》才算最终完成,“书成。宰执请择日称贺”(116)。汤思退特地为已故的汪藻请功,因为汪藻所纂集的诏旨等史料,成为《徽宗实录》修纂的基础,甚至十分之七八都出自其中。(117)十一月,《徽宗实录》正式由实录院进呈:“实录院上《徽宗皇帝实录》一百五十卷”(118)。同时,史官又抄写成一“小本”呈入皇帝禁中,便于阅览:“又以小本进入禁中。”(119)
《徽宗实录》重修动议于孝宗乾道五年十二月甲辰,当时秘书监兼史院编修李焘上疏指出“《徽宗实录》疏舛特甚”,“乞用太祖、太宗故事,将《徽宗实录》重加刊修,更不别置司局,只委史院官取前所修《实录》,子细看详,是则存之,非则去之,阙则补之,误则改之”(120)。六年四月,“就国史院置实录院重修”(121)。淳熙三年六月甲午,修撰李焘又推荐吕祖谦参与《徽宗实录》的修纂,“焘荐吕祖谦为检讨,审订增削数百条,书遂成。”(122)四年三月己酉,重修《徽宗实录》正式完成,共200卷,由龚茂良等进呈。(123)该录从乾道六年四月动工至淳熙四年三月完成,历时8年。
绍兴三十一年,当钦宗噩耗传到宋廷时,便有“录《钦宗实录》”(124)的记载。真正动工修纂应当是在孝宗乾道二年,“诏置实录院,修《钦宗实录》,其修撰、检讨官以史院官兼领”(125)。靖康剧变和钦宗短祚,使该录纂修面临史料严重散佚和缺乏的局面,于是决定先编写《钦宗日历》作为底本,进呈高宗审阅,然后发往史馆修纂实录。二年十一月,“已修成《日历》,合发赴本院修纂”。十二月辛巳,“诏免进呈《钦宗日历》,送国史院修纂《实录》”(126),这意味着钦录正式动修。四年四月,“实录院上《钦宗皇帝实录》四十卷”(127)。这表明,钦录正式修纂完毕。其负责人当为洪迈:“《钦宗实录》,洪景卢(洪迈字——笔者)因龚实之(龚茂良字——笔者)所补《日历》而修”(128)。
三、南宋前期实录
高宗死后次年,即淳熙十五年三月十一日,“洪迈请开院修纂”(129),至五月丁巳,孝宗罢史院,重开实录院,设置史官,诏修《高宗实录》。(130)次年,孝宗禅位太子,由光宗赵惇继位,五年后,光宗退位,由宁宗赵扩继位。庆元元年正月丁亥朔,新帝下诏修纂《高宗实录》。(131)有人对史院在修纂《高宗实录》上面管理不力、修纂无期进行了严厉指责,称“《高宗实录》开院已及七年,功绪悠悠,汗青无日”,因此提出严立程限的建议:“切见故事,从来修书必立程限”,“今《高录》三十六年之事,除已修成外,所余二十余年,用乾兴程限为准,止合于一年半内了毕”。宁宗深表赞同,“权增置检讨官三员”,并“限一年了毕”(132)。高似孙的“先公”即父亲高文虎曾被分配编写《实录》十年史事的任务。(133)到庆元三年二月己酉,“右丞相京镗等上《神宗皇帝玉牒》、《高宗皇帝实录》”(134)。京镗所上只是部分《高宗实录》,即止于绍兴十六年的部分,共280卷。(135)四年三月乙丑,朝廷“趣修《高宗皇帝实录》”(136),六年四月,宁宗为了加快修纂进度,复“诏实录院修撰、同修撰以四员为额,检讨官以六员为额”(137)。直到宁宗嘉泰二年正月丁卯,“《高宗实录》成,陈自强等上。时史馆无专官,未知果谁笔也”(138)。《高宗实录》从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五月正式诏修,至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正月最终完成,共历13年零8个月。此后,理宗嘉熙二年三月曾任命李心传“专一修”高宗等四朝实录,但后来独不见高录重修完成的记录。
关于《孝宗实录》的始修年代,诸书(如《直斋书录解题》)均作“嘉泰二年冬”,笔者以为当是宁宗庆元元年七月二十日,证据是王应麟《玉海》卷四八《艺文·实录》的记载:“庆元元年七月二十日,诏修《孝宗实录》。”而且,在“嘉泰二年冬”以前,即嘉泰元年六月乙丑,便有“赐龚颐正出身,命修孝宗、光宗《实录》”的记载,也说明始修并非嘉泰二年。然而,“未几而敦颐(龚颐正原名)卒,乃外召傅、陆还朝”续修。嘉泰二年冬,“诏宝文阁学士傅伯寿、直华文阁陆游同修”《孝宗实录》。(139)傅、陆二人当时皆已年迈,不能倾力修史,便分别举荐李伯珍和李璧修纂实录。(140)三年四月乙卯(十七日),《孝宗实录》宣告修成,“陈自强等上《徽宗玉牒》、孝宗、光宗《实录》”(141)。
理宗时,包括《孝宗实录》在内的四朝实录再一次引起朝廷重修的兴趣。嘉熙二年(1238年)三月己未,“以著作郎兼权工部郎官李心传为秘书少监、史馆修撰,专一修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国史》、《实录》”(142)。这次修纂历时甚久,直到景定二年(1261年)三月戊寅才宣告修完,由贾似道进上。(143)但直至嘉定十五年,魏了翁还指出“实录院见遵诏旨,改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增入列传,臣愚欲望睿旨并下本院,令史官将两朝《实录》重加点校,傥有阙失如上所陈者,即采访增入。其冗滥重复及吏文不经去处,悉与删削”(144)。可见孝录改纂还在进行。但这次重修的《孝宗实录》未见目录书籍著录。王应麟只提到《嘉泰孝宗实录》,根本未提嘉熙至景定所修《孝宗实录》。可能该录早已散佚,或根本未成。
《光宗实录》始修于宁宗嘉泰元年二月癸巳,(145)《宋史·宁宗纪二》载是日“修《光宗实录》”。但实际上,此后《光宗实录》一直是与孝录一起修纂的。嘉泰元年六、七月间,政府任命龚颐正修纂《光宗实录》并孝宗的实录,不久卒。嘉泰二年冬,傅伯寿和陆游被召回朝中继续修纂《光宗实录》。据李心传《建炎杂记甲集》卷四《制作》称:“孝宗、光宗《实录》:嘉泰二年,诏宝文阁学士傅伯寿、直文华阁陆游同修。盖专以委之。”但二人力不能任,便各荐李伯珍和李璧接修。嘉泰三年四月乙卯,“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陈自强等上《徽宗皇帝玉牒》、孝宗皇帝、光宗皇帝《实录》”(146)。《宋史》卷二〇三《艺文志二》在著录“《光宗实录》一百卷”时指出“并傅伯寿、陆游等修”。与孝录一样,《光宗实录》在理宗时也由李心传重修了一次。景定二年由贾似道进呈。嘉定十五年,魏了翁曾说当时实录院正遵诏旨改修孝、光二录,“增入列传”,他进一步提出“令史官将两朝《实录》重加点校,傥有阙失如上所陈者,即采访增入”(147)。据此,知嘉熙时所修《光宗实录》,像《孝宗实录》一样,主要是增入列传。
四、南宋后期实录
《宁宗实录》修纂于理宗嘉熙二年(1238年)三月己未,是高宗、孝宗、光宗三朝实录重修时,一起修纂的。前三朝实录在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已经全部完成,但不知何故,35年后又有记载诏令修纂,这一次是将《宁宗实录》合在一起进行的。据《宋史全文》卷三三《理宗三》载:“(戊戌嘉熙二年三月)己未,以著作郎兼权工部郎官李心传为秘书少监、史馆修撰,专一修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国史》、《实录》。”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二月丁亥,“诏权礼部尚书高定子修《四朝国史》、《宁宗实录》”。由于史逸过多,事多纷歧,朝廷一方面诏求遗书,一方面令各部门史官会议史事,删润归一,统一史事的叙述。淳祐元年八月丁巳,“诏求遗书于天下。己巳,诏玉牒所、国史实录院长官会粹史稿,删润归一,秘书省长官点对”(148)。淳祐二年正月戊戌,《宁宗实录》部分修毕,由史嵩之进呈。(149)《宁宗实录》显然是边撰边上。至五年二月丁丑仍在进呈:“范钟等上《玉牒》、《日历》及孝宗、光宗《御集》、《经武要略》、《宁宗实录》”(150)。这次进呈,朝廷制定了十分详尽的仪式,可能比较典型,故载于《宋史·礼志》中:“淳祐五年二月十二日,进孝宗、光宗两朝御集、《宁宗实录》及《理宗玉牒日历》。”这次进呈,由徐元杰代撰《进宁宗实录表》。(151)尽管有十分详尽的进呈仪式和文采飞扬的《进实录表》,但这次所呈仍非最终结果。到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三月戊寅,《宁宗实录》又修成了部分内容,贾“似道等上孝宗皇帝、光宗皇帝、宁宗皇帝《实录》”(152)。直到景定四年(1263年)六月庚午,《宁宗实录》才算最后完成,仍由贾似道进呈。据《宋史全文》卷三六《理宗六》载:“癸亥景定四年……六月庚午,贾似道等上《徽宗皇帝长编》、《宁宗皇帝实录》、《日历》、《会要》、《经武要略》。”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安奉宁宗、理宗《实录》”,并“告天地、宗庙、社稷、攒陵”(153)。元修《宋史·艺文志》著录曰“《宁宗实录》四百九十九册”。
《理宗实录》是南宋政府修纂的最后一部实录,且是未完稿。据元苏天爵《滋溪文稿》卷二五《杂著·三史质疑》指出“理、度两朝事最不完。《理宗日历》尚二三百册,《实录》纂修未成,国亡仅存数十册而已”。据《宋史》卷二〇三《艺文志二》称“《理宗实录》初稿一百九十册”,看来,《理宗实录》初稿为190册,但宋亡后仅存数十册,无论是190册,还是数十册,都是未完稿。像南宋其他几朝实录一样,《理宗实录》也是修成一部分进呈一部分的。
《理宗实录》最初是理宗在位时当朝人所修。宝祐五年(1257年)闰四月己丑,“(程)元凤等上《中兴四朝志传》、今上皇帝《玉牒》、《日历》、《会要》、《实录》、《经武要略》”(154)。“今上皇帝”的《实录》则是指《理宗实录》,说明当时已经修成了部分内容,在理宗宝祐五年时进呈。景定五年,度宗赵0即位后,继续修纂《理宗实录》。当时的修纂人员黄震,在其所撰《黄氏日抄》卷七四《申明五》中,于咸淳四年五月一日写了一篇《第五任史馆检阅缴申慈湖寿张行实状》的奏疏,表明自己打算在负责修撰的附传部分,将慈湖先生杨简与寿张先生张虙等先贤名儒,附入其中。咸淳四年八月,朝廷正式收藏了部分《理宗实录》,并祭告天地。(155)同年十二月癸巳,“史馆状《理宗实录》接续起修”(156)。这表明,尽管前已安奉部分成稿,但并未停止《理宗实录》的修纂。
有关中国实录体史学研究的文章
在实录修纂中,史官人数转众,虽由一个家族世守史官已不可能,但在众多的修纂人员中,常常会出现相同家族的两三个成员相与修史,成为世家修史传统的继续和延伸。这个家族第一个参与实录修纂的是蒋,字德源,是唐宪宗元和年间参与《唐德宗实录》修纂的史官。......
2023-07-20
《实录》因之出现严重的曲笔现象。在实录修撰史上,唐代牛李党争、宋代元祐党争和明代东林与阉党之争对实录曲笔影响较深。党争对实录的修纂影响很大,在某种程度上,实录成为党争的政治工具。......
2023-07-20
第一节实录修纂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一、少数民族政权修纂汉式实录的信息模板少数民族政权对实录的修纂,成为其汉化的标志性事件之一。从这一更改可知,汉族文臣实际上是在以所存储之华夏实录体制信息,指导和修正少数民族政权的实录修撰。......
2023-07-20
第一节实录修纂的史料储备制度与史料的来源一、实录史料的储备及供应制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这一源头活水的提供机制便是史料储备及供应制度。中国自唐代以来便形成了《实录》修纂的史料储备制度,即注重保存诏敕、奏疏、公文等档案文件,作为修纂《实录》的基本史料。......
2023-07-20
实录就像一个心脏和泵站,将史料的血液加压后输向布满全身的动脉、静脉和血管末梢。《国史》依赖于《宋实录》的先行修纂。充分反映了宋代先修《实录》后修《国史》的工作流程和史料流向。但实录的史料,则为国史馆馆臣所吸收和应用。......
2023-07-20
第一节历代实录的修纂机构中国古代实录基本上都是官修史书,是由政府设置机构、组织修撰人员、提供纂修场所编纂而成的。实录修纂机构的名称、组织形式和纂修地点,历来又不尽相同。对实录修纂机构的探讨,有助于加深对历代实录体史书的研究。史馆的实际负责人是判馆事,以修撰中官高的一人担当。......
2023-07-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