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就像一个心脏和泵站,将史料的血液加压后输向布满全身的动脉、静脉和血管末梢。《国史》依赖于《宋实录》的先行修纂。充分反映了宋代先修《实录》后修《国史》的工作流程和史料流向。但实录的史料,则为国史馆馆臣所吸收和应用。......
2023-07-20
第一节 五代实录
五代、宋、辽、夏、金、元是中国古代实录体史学的持续发展时期。《五代实录》是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各朝实录的总称,共包括《后梁太祖实录》、《后梁末帝实录》、《后唐庄宗实录》、《后唐明宗实录》、《后唐愍帝实录》、《后唐废帝实录》、《后晋高祖实录》、《后晋出帝实录》、《后汉高祖实录》、《后汉隐帝实录》、《后周太祖实录》、《后周世宗实录》等12部实录。下面对这些实录的修纂情况逐一考述。
一、后梁实录
后梁实录是反映五代后梁王朝的列帝实录。后梁共经太祖朱温、末帝朱友贞两朝,历时16年(907~923年)。《后梁实录》包括《梁太祖实录》和《梁末帝实录》两部。
贞明年间,末帝下诏为其父修纂《太祖实录》。当时修纂者主要是郗象。据《通志》称:“《梁太祖实录》三十卷。梁郗象等撰。”(1)此外,还有李琪、张衮、冯锡嘉等人与参与了修撰。“初贞明中,史臣李琪、张衮、郄殷象(即郗象)、冯锡嘉奉诏修撰《太祖实录》三十卷,叙述非工,事多漏略”,后末帝“复诏(敬)翔补缉其阙。翔乃别纂成三十卷,目之曰《大梁编遗录》,与《实录》偕行”(2)。敬翔,字子振,为同州冯翊人。关于修纂《梁太祖实录》一事,《旧五代史》卷五八《李琪传》也有记载:“李琪,字台秀……贞明、龙德中,历兵礼吏侍郎,受命与冯锡嘉、张充、郗殷象(3)同撰《梁太祖实录》三十卷,迁御史中丞,累擢尚书左丞、中书门下平章事。”末帝在修纂乃父实录时,对史实有一番用心良苦的去取,据《五代史阙文》载:“梁祖在位止及六年,均帝朝诏史臣修《梁祖实录》,岐下系鞋之事,耻而不书。”(4)看来对其父有所讳饰。
《梁末帝实录》,后周世宗时张昭曾有修纂的打算,但未成而罢。显德元年,张昭迁兵部尚书,“撰……梁郢王、均帝(即梁末帝——笔者)、后唐闵帝、废帝、汉隐帝五朝《实录》。梁二主年祀寖远,事皆遗失,遂不克”(5)。由于梁二主史事散佚,故显德三年十二月癸亥,朝廷曾下诏求史:“史馆所少书籍,宜令本馆诸处求访补填。”(6)当然,求史的效果并未达到。关于张昭的这次修纂,宋王溥《五代会要》卷一八《修国史》记录得最为详细,当时为修《周太祖实录》,帝令顺便修纂梁、唐两朝末帝实录,并让张昭主修,同修官则由他组织,于是他奏请尹拙和刘温叟同修:“显德三年十二月,敕修《太祖实录》并梁均帝、唐清泰二主《实录》,宜差兵部尚书张昭修,其同修撰官委张昭定名奏请。至四年正月,兵部尚书张昭奏:‘奉敕编修《(周)太祖实录》及唐、梁二末主《实录》,今请国子祭酒尹拙、太子詹事刘温叟同编修。……又梁末主之上有郢王友珪篡弑居位,未有纪录,请依《宋书》刘劭例,书为元凶友珪。其末主请依古义,书曰《后梁实录》。’从之。”(7)然而这次修纂并未修成末帝实录。
到北宋初,范质继续从事《梁末帝实录》的修纂,并最终完成了这一工作。据北宋王尧臣《崇文总目》载:“初,梁末帝无《实录》,质自以闻见补成之。其缵次时序,最有条理。”《后梁末帝实录》显然是在修纂《五代通录》时顺便完成的。《玉海》卷四八《艺文·实录》载:“(宋太祖)建隆间,昭文馆大学士范质……以《五代实录》共三百六十卷为繁,遂总为一部,命曰《通录》。肇自梁开平,迄于周显德,凡五十三年。范质传述朱梁至周五代为《通录》六十五卷。乾德五年三月戊申,范昊上先臣所撰《五代通录》。”宋代陈振孙、晁公武均称《五代通录》是“皇朝”范质所修。表明《后梁末帝实录》的修纂时间是在北宋初年。
二、后唐实录
后唐实录是反映五代后唐王朝的列帝实录。后唐共经庄宗李存勖、明宗李嗣源、闵帝李从厚和末帝李从珂四朝,历时13年(923~936年)。《后唐实录》包括《后唐庄宗实录》、《后唐明宗实录》、《后唐愍帝实录》和《后唐废帝实录》4部。
明宗天成三年,朝廷因为《庄宗实录》未修,下令诸节度使及秘书监搜集史料。何瓒乃上书称张昭私撰《同光实录》12卷,并有一定的史料储备,于是明宗令张昭为史馆修撰,继续修纂《明宗实录》,终成30卷,较原稿多出18卷。(8)时张昭呈状称自己“尝读国书”,伏见“庄宗皇帝亲平大憝,奄有中原,倘阙编修,遂成湮坠”,因此“伏请与当馆修撰,参序条纲,撰太祖、庄宗《实录》”。于是史馆上奏,提出本馆修撰久废史职,应当恢复修史之责,“合令撰述”《庄宗实录》。明宗“敕宜依”。于是对史馆重新整顿,配备监修,于四年六月一日起,纂修懿祖、献祖、太祖、庄宗四朝《实录》。但史馆监修赵凤认为只有庄宗当过真正的皇帝,而以上三祖均未称帝,不能称为《实录》,“今欲自庄宗一朝名为《实录》,其太祖以上并自为《纪年》”。于是明宗“从之”(9)。至天成四年十一月癸未,《庄宗实录》三十卷正式修毕进呈,“监修宰臣赵凤、修撰张昭远、吕咸休各赐缯彩银器等”(10)。
《明宗实录》的始修时间为后唐末帝清泰二年六月壬申,时朝廷“命史官修撰《明宗实录》”(11)。修纂者仍然是著名史家张昭,《宋史》本传称他“预修《明宗实录》,成三十卷以献”。至清泰三年二月庚子,“监修国史姚*、史官张昭远(即张昭)、李祥、吴承范等修撰《明宗实录》三十卷,上之”(12)。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道:“《后唐明宗实录》三十卷,监修姚*、史官张昭远等撰,清泰三年上。”
《愍帝实录》修于后周世宗显德三年十二月,时柴荣敕修《后唐清泰帝实录》、《后周太祖实录》和《梁末帝实录》,本无修纂《后唐愍帝实录》的计划,但负责此次修纂工程的兵部尚书张昭于次年正月提出,后唐清泰帝前还有应顺帝,应将清泰帝称为后废帝,应顺帝称为前废帝,“其书并为《实录》”(13)。这样,才有《后唐前废帝实录》(即《后唐愍帝实录》)的修纂。参与修纂愍录的还有尹拙,据《宋史》本传称他“与张昭同修唐应顺、清泰及周祖《实录》”。《愍帝实录》成书3卷。
《废帝实录》也是后周世宗显德三年十二月癸亥修撰的。当时诏与《后周太祖实录》及《梁末帝实录》一起修纂。(14)但此次纂修是否完工,史无明载。不过司马光在其《资治通鉴考异》卷二八《后梁纪上》中,透露出《后唐废帝实录》在北宋初年修毕:“张昭于国初修《唐废帝实录》云:废帝讳从珂,明宗皇帝之元子也……按张昭仕明宗为史官,异代修《废帝录》……”既然北宋人称张昭于“国初”修《废帝实录》,就表明该录成于北宋初年。
三、后晋实录
《后晋实录》是反映五代后晋王朝的列帝实录。后晋共经高祖石敬瑭、出帝(少帝)石重贵两朝,历时9年(937~946年)。《后晋实录》包括《晋高祖实录》和《晋少帝实录》2部。二朝实录皆非本朝所修,而是后汉至后周时修纂的。
《高祖实录》始修于后汉乾祐二年十二月戊寅。当时“司徒门下侍郎、平章事窦贞固奏请修《晋朝实录》。诏史官贾纬、窦俨、王伸等修撰”(15)。这里的《晋朝实录》应当包括《高祖实录》和《少帝实录》两部,但显然没有修完。至“周广顺元年七月,史馆新修《晋高祖实录》三十卷,《少帝实录》二十卷上之”(16)。贾纬等同时上高祖与少帝二部实录,正好说明前云《晋朝实录》包括这两部实录。《高祖实录》自后汉隐帝乾祐二年(949年)十二月戊寅始修,至后周广顺元年(951年)七月壬申修毕,共历1年零8个月。
《晋少帝实录》也是始修于后汉乾祐二年十二月壬申,当时与高祖实录合称《晋朝实录》:“(乾祐二年十二月)戊寅,司徒门下侍郎、平章事窦贞固奏请修《晋朝实录》。”由于汉隐帝政权很快覆灭,故《少帝实录》至后周初广顺元年秋七月壬申始修毕,“史官贾纬等以所撰《晋高祖实录》三十卷、《少帝实录》二十卷上之”(17)。《少帝实录》的卷帙,《崇文总目》卷三《实录类》说是“三十卷”,但据《旧五代史》、《史略》、《文献通考》著录,皆为“二十卷”,是。《少帝实录》修了1年零8个月。考虑到它只有20卷,比同修的《晋高祖实录》少10卷,因此实际花费时间可能要少一些。
四、后汉实录
《后汉实录》是反映后汉皇朝的列帝实录。后汉共经高祖刘知远和隐帝刘承祐两朝,历时3年(947~950年)余。《后汉实录》包括《汉高祖实录》和《汉隐帝实录》两部。
《高祖实录》是由隐帝朝修纂的。始修于乾祐二年二月庚子,进呈于十月癸未,(18)仅修了八个月。这是因为刘知远即位时间太短的缘故。宋王溥《五代会要》卷一八《修国史》载:“汉乾祐二年二月,敕左谏议大夫史馆修撰贾纬、左拾遗直史馆王伸,宜令同修《高祖实录》。仍令宰臣苏逢吉监修。至其年十月修成《实录》二十卷,上之。”此次修纂工程由监修苏逢吉挂名,由贾纬负实际修纂责任。
《隐帝实录》是后周世宗显德四年(957年)正月时开始修纂的。此前朝廷诏修《后周太祖实录》,张昭认为周太祖郭威的很多事迹都出现在后汉隐帝朝内,故提请先修《后汉隐帝实录》,世宗同意了这个方案。(19)《五代会要》卷一八《修国史》载:“至四年正月,兵部尚书张昭奏:‘奉敕编修《太祖实录》及唐、梁二末主《实录》……伏缘汉隐帝君临太祖之前,其历试之绩并在汉隐帝朝内,请先修《隐帝实录》。’”《隐帝实录》成书15卷,《直斋书录解题》称:“《汉隐帝实录》十五卷。张昭等撰。”
《隐帝实录》由于修于后周,故对周太祖郭威的史事多所回护,对不利于郭威的事实予以过滤,未能做到据实直书。据北宋王禹偁撰《五代史阙文·汉史二篇》“刘铢”载:“汉隐帝朝,铢为开封尹。周祖自邺起兵,铢尽诛周祖之家子孙妇女十数人,极其惨毒。及隐帝遇害,周祖以汉太后令收铢下狱,使人责之。铢对曰:‘某为汉家戮叛族耳!不知其他。’周祖怒遂杀之。臣谨按:周世宗朝史官修《汉隐帝实录》,铢之忠言讳而不载。”
五、后周实录
《后周实录》是反映后周皇朝的列帝实录。后周共历太祖郭威、世宗柴荣和恭帝柴宗训三朝,历时9年(951~960年)。《后周实录》包括《后周太祖实录》和《后周世宗实录》两部。
《太祖实录》是周世宗柴荣继位后于显德三年十二月始修的。当时“敕修《太祖实录》”,以兵部尚书张昭编修,“其同修撰官委张昭定名奏请”。至四年正月,兵部尚书张昭奏:“奉敕编修《太祖实录》……今请国子祭酒尹拙、太子詹事刘温叟同编修……”五年六月,“修《太祖实录》三十卷,上之”(20)。这里表明,完成时间为显德五年六月。另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周太祖实录》三十卷。张昭等撰,显德五年上。”
《世宗实录》始修于恭帝显德六年。恭帝是年六月继位,“十二月壬申朔,史馆奏请差官修撰《世宗实录》”,于是“从之”(21)。但次年正月恭帝就被赵匡胤所推翻,未能完成修纂工作。至宋太祖建隆二年八月庚申,“《周世宗实录》成”(22)。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太祖纪》载:“建隆二年……八月……庚申,史馆上《周世宗实录》四十卷。赐监修国史王溥、修撰官扈蒙器币有差。”由是可知监修是王溥,修撰官是扈蒙等。
有关中国实录体史学研究的文章
实录就像一个心脏和泵站,将史料的血液加压后输向布满全身的动脉、静脉和血管末梢。《国史》依赖于《宋实录》的先行修纂。充分反映了宋代先修《实录》后修《国史》的工作流程和史料流向。但实录的史料,则为国史馆馆臣所吸收和应用。......
2023-07-20
在实录修纂中,史官人数转众,虽由一个家族世守史官已不可能,但在众多的修纂人员中,常常会出现相同家族的两三个成员相与修史,成为世家修史传统的继续和延伸。这个家族第一个参与实录修纂的是蒋,字德源,是唐宪宗元和年间参与《唐德宗实录》修纂的史官。......
2023-07-20
也就是说,实录体有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特有的史料价值。实录基本上属于编年体,但又于其中融入了传记,形成“编年附传”的特殊史体。北宋庆历间,王尧臣等在《崇文总目》中特立“实录类”,在史部的十三类中仅次于正史和编年而居于第三位。南宋陈振孙第一个勾画了实录体的基本特征——“编年附传”。......
2023-07-20
第一节历代实录的修纂机构中国古代实录基本上都是官修史书,是由政府设置机构、组织修撰人员、提供纂修场所编纂而成的。实录修纂机构的名称、组织形式和纂修地点,历来又不尽相同。对实录修纂机构的探讨,有助于加深对历代实录体史书的研究。史馆的实际负责人是判馆事,以修撰中官高的一人担当。......
2023-07-20
笔者认为它属于“编年附传”体。实录体的体裁,首先具有编年体形式特征,编年是实录体最基本的外在形式。实录体无疑是从编年体发展而来的。......
2023-07-20
这些史学形式和体裁,唐代史学理论家刘知几归纳为六家二体。第一是《尚书》家,属于古代的记言体,记言在大的范畴内仍属于叙事史学的一种形式。第二是《春秋》家,属于编年体。刘知几认为《春秋》家在春秋时代比较普遍,似乎各国均有。第四是《国语》家,属于国别史。......
2023-07-20
其曲笔虽有党争的原因,更多的是个人恩怨所引起,是修纂者或修纂主导者借实录修撰达到美化自己、丑化对手和树立己威、攻击政敌的目的。......
2023-07-20
第一节实录发展的峰巅——《明实录》《明实录》包括太祖、太宗、仁宗、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等13朝,共2760卷,1600余万字。《明实录》是中国“编年附传”式实录体发展的高峰,也是现存最大且最早的实录体系列史著。宣德元年五月,宣宗正式下诏同时修纂《太宗实录》及《仁宗实录》。实录成书后,照例将《实录》誊正,进呈给英宗皇帝。......
2023-07-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