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实录体史学研究:唐实录的第一个高峰

中国实录体史学研究:唐实录的第一个高峰

【摘要】: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高宗《实录》前后共修4次。第二次是修纂《高宗后修实录》30卷。由于《皇帝实录》是未完之史,故由刘知几和吴兢等续修成《高宗后修实录》30卷。第三次是武则天组织史官修纂百卷本《高宗实录》。第四次是韦述修纂《高宗实录》30卷。

第二节 实录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唐实录》

自萧梁后,实录修撰陷于停顿。降至唐代,实录体史学得以骤然复兴。复兴的背景,是以大唐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的鼎盛,正是这种政治背景,使偏安王朝萧梁所发明的实录体,获得了时代性的转换,成为与皇权专制和中央集权制相适应的史学形式和史书体裁,换言之,实录体成了以皇权强化为特征的中央集权制的代言工具。从此,实录体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在以后历代史坛上都留下了显赫的身影。

唐代先后有高祖、太宗、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哀宗21朝皇帝,皆修有《实录》,其中从武宗迄哀宗的晚唐六朝实录是由北宋补修的。

一、唐前期实录

唐高祖与太宗的《实录》同时始修于贞观十七年秋七月。当时,太宗李世民欲观国史(实即《起居注》),但监修国史房玄龄等人婉拒之,不过仍删《起居注》成《高祖实录》和《今上实录》,以满足太宗读史之需。据《资治通鉴》卷一九七载:

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上不从。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9)

房玄龄等为了满足唐太宗观史的需要,特将国史(实际上是《起居注》)删改成同样是编年体的实录,计《高祖实录》20卷、《今上实录》20卷。

《高祖实录》与《今上实录》的修成时间,为贞观十七年无疑,此在宋陈均《九朝编年备要》的《凡例》中也有反映:“贞观十七年,房玄龄等上高祖、今上《实录》。”具体说来,修成时间应当在贞观十七年七月癸巳(十六)日。两朝实录进呈后,由褚遂良朗读,结果太宗感动得潸然泪下,“悲不自止”。同时“赐皇太子及诸王各一部,京官三品已上欲写者亦听”。(10)与明代将实录秘而不宣相比,唐代赐观和许抄实录的行为,反映出大唐的博大气象

《今上实录》只写到贞观十四年为止,因此,高宗于永徽五年敕令长孙无忌、敬播、顾胤在其基础上续修成《太宗实录》,从贞观十五年迄二十三年太宗葬于昭陵止。最后由许敬宗改定。(11)据赵希弁称:“永徽五年,无忌与史臣十五年后尽昭陵事,合四十卷。”既已称其为“续”,则非另起炉灶;既称“合四十卷”,则非一次修成,而是合并而成。

高宗《实录》前后共修4次。第一次是修纂《皇帝实录》30卷,顾名思义,是高宗在世时当朝所修之实录,与太宗时所修《今上实录》其意相同。《皇帝实录》30卷,署名为“许敬宗撰”。其实最初由令狐德棻撰,从继位起,止于高宗乾封(666~668年)年间。像前面高祖、太宗两朝实录一样,此书可能由许敬宗改定,故署其名。(12)第二次是修纂《高宗后修实录》30卷。由于《皇帝实录》是未完之史,故由刘知几和吴兢等续修成《高宗后修实录》30卷。(13)由于是“续成”前面所修之高宗《实录》,故称为“后修”实录。此次修纂止于永淳二年,尽于高宗离世,故应当是武则天以后所修。笔者据《旧唐书·刘子玄传》所载刘知几的史学经历,推测本录当修撰于武则天长安间至中宗神龙元年之前,即公元701~705年之间。第三次是武则天组织史官修纂百卷本《高宗实录》。由于利用政府所藏丰富的《起居注》、档案文册编纂而成,故篇幅巨大。据《旧唐书》卷四六《经籍志上》载:“《高宗实录》一百卷,大圣天后撰。”第四次是韦述修纂《高宗实录》30卷。(14)韦述生活的时代较刘知几、吴兢为晚,故韦述修纂《高宗实录》不会在此之前,只可能在从开元十八年始居史职二十年间修撰,大约是他在修纂《国史》的过程中积累资料,对《高宗实录》改修而成。

武则天《实录》有《圣母神皇实录》、《武后实录》、《则天实录》、《则天皇后实录》等不同版本或名称。

武则天《实录》前后修纂过三次,第一次是武则天当政时,由宗秦客修撰《圣母神皇实录》18卷,(15)相当于修撰“今上”实录。第二次是中宗李旦复位后,于神龙元年至二年诏令武三思、魏元忠等修纂《则天实录》。(16)也有不少记载称此次修纂时间在神龙二年。《旧唐书》卷九二《魏元忠传》载:“累封齐国公、监修国史。神龙二年,元忠与武三思、祝钦明、徐彦伯、柳冲(当为“同”——笔者)、韦承庆、崔融、岑羲、徐坚等撰《则天皇后实录》二十卷,编次《文集》一百二十卷,奏之。”笔者以为,此次修纂始于中宗即位后的神龙元年,神龙二年是修成进呈的时间。第三次是玄宗开元四年,由刘知几和吴兢就神龙间所修之实录进行“刊修”(17)。据刘知几《史通》自叙称:“及今上即位,又敕撰《则天大圣皇后实录》。”所谓“今上”,即玄宗李隆基,这次修纂当在开元四年。

由于武则天以女主而修实录,在神龙至开元年间其子孙当政的时代未引起大的风波,但在中晚唐时,则受到儒臣的质疑。德宗建中初,左拾遗、史馆修撰沈既济便是其中的代表。到宋代理学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时,更有人从正统观的立场出发,挑战武则天实录的合法性。宋孙甫在《唐史论断》卷上中特撰《不称武后年名》篇,指出:“武后僭窃位号,唐史臣修实录、撰国史者,皆为立纪,系后事于帝王之年,列伪国于有唐之史。名体大乱,史法大失矣。”(18)

《中宗实录》修成于唐玄宗开元四年十一月十四日,修史官刘子玄、吴兢撰为20卷,“成,以闻”(19)。此次修纂的监修是岑羲,“羲监修《中宗实录》”,“帝见之赏叹,赐物三百段,良马一匹”(20)。《文献通考》卷一九四《经籍考》则谓:“《唐中宗实录》二十卷。晁氏曰:‘唐吴兢撰。起神龙元年复位,尽景龙四年,凡六年。’”

睿宗李旦的实录在其生前便开始修撰了。李旦退位做太上皇时,玄宗为乃父修纂了《太上皇实录》,李旦死后,玄宗又在此基础上,续成《睿宗实录》。作者均是刘知几和吴兢。“知几与吴兢先修《太上皇实录》,起初诞,止传位,凡四年。”(21)在《太上皇实录》的基础上,二人又撰《睿宗实录》,此次是“续修益,止山陵”(22),即接着前录往下写,一直修到李旦去世。开元四年十一月十四日,《睿宗实录》修毕进呈。(23)

虽然作者都是刘知几和吴兢等人,但前后风格颇不相同。据见过此二种实录的北宋司马光称:“始刘子玄先撰《太上皇实录》,尽传位。后又撰《睿宗实录》,终桥陵。文字颇不同。”(24)

二、唐中期实录

玄宗《实录》有《今上实录》、《开元实录》与《玄宗实录》三种版本。

《今上实录》有20卷,显然是唐玄宗在位时,由当时的宰相张说与唐颍等所撰,“次玄宗开元初事”(25)。《今上实录》虽署名张说,其实张只是监修,实际修纂者是唐颍和韦述。据王应麟引《集贤注记》称:“唐颖[颍]进所撰《稽典》一百卷,燕公(张说)奏留史馆修史,撰《今上实录》13卷。韦述知史馆,敕令述写燕公所撰《今上实录》20卷,藏集贤史库。”(26)张说因看中了唐颍所撰的《稽典》,认为其有史才,奏留史馆修《今上实录》。唐颍只撰《今上实录》十三卷,韦述奉敕“写”(实际上是增写)唐颍所撰的《今上实录》,成二十卷,藏于集贤史库中。

《开元实录》有47卷,“失撰人名(27)。此47卷本,原藏兴庆宫史馆,在安史之乱中化为灰烬,“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28)。这说明,《开元实录》与《今上实录》一样,也是在玄宗在位时所修的当朝实录。而真正在玄宗去位后修纂的实录,则是百卷本的《玄宗实录》。

《玄宗实录》也称《明皇实录》,有100卷,“题元载撰,盖左拾遗令狐峘所为,而载以宰相监修也。史称事多漏略,拙于取弃,不称良史”(29)。该书“起即位,尽上元三年,凡五十年。安史之乱,玄宗《起居注》亡,大历中史官令狐峘裒掇诏策,备一朝之遗阙。开元天宝间君臣事多漏略”(30)。该录是玄宗诸实录中史料最丰富的一部。起于睿宗先天元年,止于肃宗上元三年。本来玄宗于上元二年就去世了,上元三年主要记载的是他落葬泰陵的情况。尽管元载所修百卷本《玄宗实录》史料丰富,但记载的时间上限却并不早,未从其初诞始录,仅是纂录在位迄下葬的经历,而前面两部实录也都被认为记载的是开元初历史,也就是说,据目前的材料来看,玄宗诸实录都未从其初生开始叙述。

该录始修时间无明确记载,但据推测,应当始于肃宗即位后。据令狐峘传记得知,他于安史之乱后隐居南山豹林谷的别墅,礼部侍郎杨绾“修国史”时,“乃引峘入史馆,自华原尉拜右拾遗,累迁起居舍人,皆兼史职。修《玄宗实录》一百卷”(31)。杨绾当礼部侍郎修国史的时候,是肃宗即位后。(32)《玄宗实录》修毕时间则是代宗大历三年。(33)

《肃宗实录》共30卷,是由元载监修。(34)据《郡斋读书志后志》卷一载:“《唐肃宗实录》三十卷。右唐元载等撰,起即位,尽后元年,凡六年。”这与南宋《中兴书目》著录一致。据王应麟引:“《肃宗实录》三十卷,元载监修。《中兴书目》卷同,元载撰,起至德元年,尽后元年,凡六年。”(35)这里有关《肃宗实录》记载起始的时间不确,不应当是起于至德元年即位,至少应当是从开元年间册立肃宗为太子时起。(36)

《代宗实录》共40卷,是由令狐峘所撰。元和二年七月,“太仆寺丞令狐丕进亡父、故史官峘所撰《代宗实录》四十卷,诏付史馆”(37)。该录本是令狐峘奉诏所修,但未成而贬官,遂在家完成,死后由其子令狐丕进呈。(38)

德宗的《实录》始修于其生前的建中年间,故名为《建中实录》,由史馆修撰沈既济所修,仅记载了德宗自大历十四年继位至建中二年十月间的历史(779~781年)。《崇文总目》卷三称:“《建中实录》十卷。唐史馆修撰沈既济撰,起大历十四年德宗即位,尽建中二年十月。既济罢史官之日,自作五例,所以异于常者:‘举终必见始,善恶必评,月必举朔,史官虽卑出入必书,太子曰薨。自谓辞虽不足,而书法无隐云。’”沈既济所修《建中实录》是个未成稿,因其罢官而中止。步沈既济后尘而修纂德宗之实录的是蒋img1等人,他们所修的便是《德宗实录》。

《德宗实录》50卷,较前者增加了40卷,是德宗朝完整的历史记录。始于德宗继位,止于贞元二十一年。元和二年宪宗诏蒋img2等修撰,由宰相裴’监修。元和五年进呈,共修了三年时间。据赵希弁《郡斋读书志后志》卷一载:“《唐德宗实录》五十卷。右唐裴’等撰。起即位,尽贞元二十一年,凡二十五年。元和二年诏蒋img3、樊绅、林宝、韦处厚、独孤郁同修,五年’上之。”与《代宗实录》相比,《德宗实录》修纂人员留存的名姓较多。

《建中实录》与《德宗实录》在建中二年以前所载时间范围是相同的,然而两种实录的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即《德宗实录》并非照录前者,而是互有详略。如德宗建中元年二月,遣黜陟使十一人洪经纶等使河北一事,“《建中实录》黜陟使十一人而无名。《德宗实录》有十人名而无河北道及经纶名”(39)

《顺宗实录》最初由史馆修撰韦处厚所修,只有三卷,属未成稿。后由宰相李吉甫监修,将之交由继任史官韩愈等续修,时间在宪宗元和八年十一月。至元和十年夏,韩愈等修成五卷进呈。

韦处厚修纂《顺宗实录》三卷一事,《旧唐书》卷一六〇《韩愈传》称修于韩愈所撰《顺宗实录》之后,其实正好相反。据韩愈所上《进顺宗皇帝实录表状》称,韦处厚修纂时间在前,而韩愈是在前者基础上修纂而成的。他指出:“去八年十一月,臣在史职,监修李吉甫授臣以前史官韦处厚所撰先帝《实录》三卷,云未周悉,令臣与修撰左拾遗沈传师、直馆京兆府咸阳县尉宇文籍等,共加采访,并寻检诏敕,修成《顺宗皇帝实录》五卷,削去常事,著其系于政者,比之旧录,十益六七,忠良奸佞,莫不备书,苟关于时,无所不录。吉甫慎重其事,欲更研讨,比及身殁,尚未加功。臣于吉甫宅取得旧本,自冬及夏,刊正方毕。”(40)韩表应上于元和十年夏天,也就是说,《顺宗实录》成于元和十年夏季。

韩愈修纂《顺宗实录》是比较认真的。在史料搜集上,不仅从韦处厚旧录中采纳史料,而且还与沈传师、宇文籍等,“共加采访,并寻检诏敕”,还与宰相李吉甫“研讨”。部分实录上奏后,因宪宗的要求,又复“添改”,对于“奉天功烈,更加寻访,已据所闻,载于首卷”。

虽然各目录书均称《顺宗实录》为五卷,但却有不同的版本,各本内容详略不一,“《顺宗实录》有七本,皆五卷,五本略而二本详”(41)。究其原因,是因为宦官嫌其言禁中事颇切直,令路随等刊正,帝下诏“擿贞元、永贞间数事为失实,余不复改”(42)。正因为有所刊正,所以导致各本详略有异。(43)“自韩愈为《顺宗实录》,议者哄然不息,卒蹿定无完篇”(44)

《宪宗实录》修纂过程复杂曲折,前后长达26年之久,历经四分之一世纪。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一共纂修了三次,成新旧两种版本,皆为40卷。

第一次从穆宗长庆二年时始修,但由于史官外放及政局变动,未及成稿。是年闰十月己亥,翰林学士路随和中书舍人韦处厚“兼充史馆修撰《宪宗实录》,仍分日入史馆,修《实录》未毕之前,且许不入内署,仍放朝参”(45)。至长庆三年,史馆新增沈传师、郑澣、宇文籍等人,并由宰相杜元颖监修。(46)但不久,史官沈传师便因改官,面临无法修史的局面,于是杜元颖奏请令沈传师将他所修的那部分实录带出史馆,在其外地任所继续修纂。(47)是年冬,监修杜元颖也出镇蜀州。因为史馆人员变动及穆、敬、文宗三帝急剧而频繁地更替,影响了史馆的修史进度和局面,故此次修纂并未完工。

第二次修纂始于文宗大和(一作太和)元年,至四年(830年)三月丁酉修毕进呈。帝位更迭引起的政局动荡至文宗继位后,渐趋稳定,朝廷乃于大和初组织苏景裔、陈夷行、李汉、蒋系等人复开馆修纂《宪宗实录》,前史官韦处厚和路随此时已升为宰相而先后出任史馆监修。(48)又据《旧唐书》载,蒋系于太和二年“与同职沈传师、郑澣、陈夷行、李汉等受诏撰《宪宗实录》,四年书成”(49)。这次修纂至文宗大和四年三月丁酉完工,由路随进“所撰《宪宗实录》四十卷”(50)。以上两次纂修完成了旧本《宪宗实录》四十卷。

第三次修纂是在武宗会昌元年四月,因为权臣李德裕对《宪宗实录》旧本不满,而促使武宗下令重修新本《宪宗实录》。这次修纂,至会昌三年(843年)十月完工,由监修李绅和史官郑亚等进呈。共修了两年零六个月时间。其修纂过程是,会昌元年四月辛丑,“敕《宪宗实录》旧本未备,宜令史官重修进内。其旧本不得注破,候新撰成同进”,原因是当时“李德裕先请不迁宪宗庙,为议者沮之,复恐或书其不善之事,故复请改撰《实录》”。十二月,宰相李德裕便以中书门下的名义奏请修纂《实录》应注意遵循的准则。至三年十月,新本《宪宗实录》终于完工,“宰相监修国史李绅、兵部郎中史馆修撰判馆事郑亚进重修《宪宗实录》四十卷”(51)

三、唐后期实录修纂

唐后期实录包括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哀帝九朝《实录》。

《穆宗实录》20卷,始修时间无明确记载,但据《旧唐书·王彦威传》和《旧唐书·文宗纪》推测,该录很可能始修于大和六年。是年秋七月甲午,“以谏议大夫王彦威、户部郎中杨汉公、祠部员外郎苏涤、右补阙裴休并充史馆修撰”(52)。大和七年,《穆宗实录》修毕,由监修路随进呈。(53)

《敬宗实录》估计始修于武宗会昌四年以后,因为武宗会昌元年四月至会昌三年十月,史馆正遵循宰相李德裕的建议修新本《宪宗实录》,三年十月完工,此后才有可能修纂下一部实录。《敬宗实录》修毕的时间为会昌五年。据王应麟转引《中兴书目》称:“李让夷等撰,起长庆四年,尽宝历二年,凡三年。会昌五年上,郑亚等修撰。”(54)这次修纂,李让夷是监修,陈商、郑亚二人才是真正的修撰者。

《文宗实录》40卷,修成于宣宗大中八年三月,(55)由魏(监修,卢耽、蒋偕、王)、卢告、牛丛等撰。其内容起始于文宗即位,止于开成五年,共十四年的时间。《唐会要》卷六三《国史》载:“大中……八年三月,宰臣监修国史魏(修成《文宗实录》四十卷,上之。史官给事中卢耽、太常少卿蒋偕、司勋员外郎王)、右补阙卢吉[告],颁赐银器锦彩有差。”

《武宗实录》始修时间,据后晋监修国史赵莹的奏书称:“咸通中宰臣韦保衡与蒋伸、皇甫焕(一作燠)撰武宗、宣宗两朝《实录》。”(56)由是知该录始修于唐懿宗咸通(860~873年)年间,具体时间据估计在咸通十年(869年)前后,由宰相韦保衡监修,成30卷。据《旧唐书·韦保衡传》知,韦保衡是咸通十年因尚懿宗女同昌公主后,地位迅速上升,以中书舍人、兵部侍郎平章事而成为宰相,在此期间监修武、宣两朝实录的。《武宗实录》成书后不久,赶上时局动荡,基本上未能保存下来。

至后晋天福六年,《武宗实录》残卷被朝廷搜求出来。当时朝廷准备修《唐史》,其年四月,监修国史赵莹奏:“今据史馆所阙《唐书》、《实录》,请下敕命购求。”于是,起居郎贾纬奏曰:“伏以唐高祖至代宗已有纪传,德宗亦存《实录》,武宗至济阴废帝,凡六代,惟有《武宗实录》一卷,余皆缺略。”它最后修成还是在宋仁宗时。

《宣宗实录》初于唐懿宗咸通十年前后与《武宗实录》一同纂修,由宰臣韦保衡与蒋伸、皇甫焕等“撰定”,但因“遇国朝多事,或值銮舆播越”而“未见流传”(57)。所以至唐昭宗大顺年间,朝廷再次将《宣宗实录》与《懿宗实录》和《僖宗实录》的修纂一起提到议事日程。昭宗大顺元年(890年),宰相、监修国史杜让能以三朝实录未修,建议朝廷予以修纂,次年,即大顺二年,昭宗敕令吏部侍郎柳玭、右补阙裴廷裕、左拾遗孙泰、驾部员外郎李胤、太常博士郑光庭等15人参与修纂。(58)但此次修纂《宣宗实录》除了仅成《东观奏记》外,仍无预期收获。至昭宗光化(898~900年)年间,“宰臣裴贽撰僖宗、懿宗两朝《实录》”(59),但亦未见流传。它后来还是与武、懿、僖、昭、哀诸朝《实录》一起,由北宋仁宗时宋敏求所完成。

晚唐武、宣、懿、僖、昭、哀六朝《实录》的修撰过程是这样的。明宗长兴三年十一月,后唐政府急催史馆尽快编修宣、懿、僖、昭四朝《实录》,但后唐史馆也面临着以前的难题——史料不足,只好建议到各地特别是南方搜求史料:“(宣宗)大中以来迄于(昭宗)天祐四朝《实录》尚未纂修”,“伏念江表列藩,湖南奥壤至于闽越”,“富有群书”,“伏乞特降诏旨,委各于本道采访宣宗、懿宗、僖宗、昭宗以上四朝野史,及逐朝日历、除目、银台事宜、内外制词、百司沿革、簿籍,不限卷数,据有者抄录进上”(60)。至天福六年后晋政府准备修《唐史》(后称《旧唐书》)时,宰相、监修国史赵莹奏“请下敕购求”唐朝实录。(61)但未及修撰。至北宋太宗兴国初年,史馆官员赵邻几“常欲追补唐武宗以来《实录》”,“孜孜访求遗事”,但疾革未成。只撰有“会昌以来《日历》二十六卷”(62),这《日历》与《东观奏记》和《唐补年录》一样,都只是修撰晚唐《实录》的副产品。

直到北宋建国85年后,《宣宗实录》、《懿宗实录》、《昭宗实录》以及其前的《武宗实录》和其后的《哀帝实录》才最终被修纂成书。完成这一盛举的是著名史学家宋敏求(1019~1079年)。武、宣、懿、僖、昭、哀诸朝实录,并非官修史书,而是宋敏求私下撰著的。晚唐六朝《实录》成书时间大概在仁宗庆历五年九月癸巳以前,因这天王尧臣等奏上宋氏“所缉唐武宗以来至哀帝事为《续唐录》一百卷”后,朝廷才“复校书郎宋敏求为馆阁校勘”(63)的。

盖棺方能定论。唐代历史随着朱温的篡断而仓促地画上了句号。至北宋宋敏求那里,补修完成的晚唐诸朝《实录》,为唐朝棺盖钉上了最后一枚钉子。

【注释】

(1)汪受宽:《实录史体起源于〈敦煌实录〉说》,《史学史研究》1996年第3期。

(2)孙永如:《关于唐代实录的几个问题》,《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1年第2期。

(3)岳纯之:《唐代实录散论》,《历史教学》2001年第4期。

(4)王应麟:《玉海》卷四八,《艺文·实录》。

(5)钱茂伟:《实录体起源、发展与特点》,《史学史研究》2004年第2期。

(6)钱茂伟在《实录体起源、发展与特点》(《史学史研究》2004年第2期)中指出:“史官谢昊撰成《梁皇帝实录》5卷,记梁元帝事迹。此书具体成书年代不详,陈光崇猜测成于陈朝初年。我则认为是元帝在世时编纂的。主要理由是,此书不用庙号‘元帝’,而用当朝人普通称呼‘皇帝’。”

(7)钱茂伟:《实录体起源、发展与特点》,《史学史研究》2004年第2期。

(8)赵士炜:《实录考》,《辅仁学志》第五卷。

(9)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唐纪一三》。

(10)王溥:《唐会要》卷六三,《国史》。

(11)赵希弁:《郡斋读书志后志》卷一。

(12)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五八,《艺文志》。

(13)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五八,《艺文志》。

(14)《旧唐书》卷一〇二,《韦述传》。

(15)《旧唐书》卷四六,《经籍志上》。

(16)《旧唐书》卷九四,《徐彦伯传》。

(17)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二。

(18)此文后又收入《历代名贤确论》卷七三中。

(19)《唐会要》卷六三,《国史》。

(20)《新唐书》卷一〇二,《岑文本传》。

(21)赵希弁:《郡斋读书志后志》卷一。

(22)赵希弁:《郡斋读书志后志》卷一。

(23)王溥:《唐会要》卷六三,《国史》。

(24)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卷一二,《唐纪四》。

(25)《新唐书》卷五八,《艺文志二》。

(26)见王应麟:《玉海》卷四八,《艺文·实录》。

(27)《新唐书》卷五八,《艺文志二》。

(28)《旧唐书》卷一四九,《于休烈传》。

(29)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四。

(30)赵希弁:《郡斋读书志后志》卷一。

(31)《旧唐书》卷一四九,《令狐峘传》。

(32)《旧唐书》卷一一九,《杨绾传》。

(33)《唐会要》卷六三,《国史》。

(34)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五八,《艺文志》。

(35)王应麟:《玉海》卷四八,《艺文·实录》。

(36)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卷一三,《唐纪五》。

(37)王溥:《唐会要》卷六三,《国史》。

(38)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九四,《经籍考二一·起居注》。

(39)王祎:《大事记续编》卷六〇。

(40)韩愈:《韩愈集》,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400~401页。

(41)王应麟:《玉海》卷四八,《艺文·实录》。

(42)王应麟:《玉海》卷四八,《艺文·实录》。

(43)卞孝萱通过比较《旧唐书·顺宗纪》、《顺宗实录》、《册府元龟》引文,将《顺宗实录》的略本(今通行本》与详本(已佚)的部分段落相对照,证明《旧唐书·顺宗纪》来源于详本《顺宗实录》,同时指出无论详本还是略本,均为韩愈所作。见《论〈顺宗实录〉的作者》,《历史文献研究》总第19辑。

(44)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一三二,《刘吴韦蒋柳沈传赞》。

(45)《唐会要》卷六三,《国史》。

(46)王应麟:《玉海》卷四八,《艺文·实录》。

(47)《唐会要》卷六三,《在外修史》。

(48)《旧唐书》卷一五九,《路随传》。

(49)《旧唐书》卷一四九,《蒋img4附传》。

(50)《旧唐书》卷一七下,《文宗纪下》。

(51)《旧唐书》卷一八上,《武宗纪》。

(52)《旧唐书》卷一七,《文宗纪》。

(53)《旧唐书》卷一五九,《路随传》。

(54)王应麟:《玉海》卷四八《艺文·实录》。

(55)岳纯之根据《全唐文》所载,魏(任监修国史的时间在大中九年七月至大中十一年二月,因此认为《文宗实录》的修成时间可能在这一时期内,而非大中八年三月。见其《唐代官方史学研究》第163页。

(56)《五代会要》卷一八,《前代史》。

(57)《五代会要》卷一八,《前代史》。

(58)《唐会要》卷六三,《国史》。

(59)王溥:《五代会要》卷一八,《前代史》。

(60)《五代会要》卷一八,《史馆杂录》。

(61)《旧五代史》卷七九,《晋书第五·高祖纪五》。

(62)王称:《东都事略》卷一一五《文艺传》;《续通志》卷五五七,《文苑传》。

(6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七,仁宗庆历五年九月癸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