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秦汉监察制度史研究:监察官员的政治角色

秦汉监察制度史研究:监察官员的政治角色

【摘要】:第一节监察官员的政治角色一、秦汉以文吏治天下一般而言,在秦汉中央和地方官僚机构中服务的人员统称做官吏,相比后世官与吏有比较明确的区分,在秦汉时,官与吏的区分则显得相当模糊。其次,吏的角色是相对于不同的对象来说的。

第一节 监察官员的政治角色

一、秦汉以文吏治天下

一般而言,在秦汉中央和地方官僚机构中服务的人员统称做官吏,相比后世官与吏有比较明确的区分,在秦汉时,官与吏的区分则显得相当模糊。秦朝注重刀笔吏,在焚书坑儒之后,要求郡县民众“以吏为师”,学习秦朝的律法,这里的吏包括郡县各官吏。汉朝以官为吏,如班固的《汉书》与范晔的《后汉书》中都专设《酷吏传》与《循吏传》,考检其中政治人物,大多有担任从地方至中央重要职官的经历。如《汉书·酷吏传》记载郅都任职情况:

郅都,河东大阳人也,以郎事文帝。景帝时为中郎将……济南瞷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拜为济南守。……都迁为中尉,丞相条侯至贵居也,而都揖丞相。……列侯宗室见侧目而视,号曰“苍鹰”。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为书谢上,因自杀。窦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归家,景帝乃使使即拜都为雁门太守,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1)

郅都在朝廷之中两次担任重要职务,其中一次担任了九卿官之一的中尉,在地方上也两任太守,有着重要的职权与官品地位,然而,这样的为官经历,可以用“吏”来指称。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有关于太守别称的论述:“《晁错传》称郡守为主郡吏,《严助传》助为会稽太守,帝赐书谓之郡吏。”(2)在皇帝的眼中,郡太守是为自己服务的吏员。

当然,秦汉官与吏仍有一些重要的区别,首先,吏的角色是相对于官的角色来说的。前已论述官位秩序与职位秩序的不同,知道禄秩、班位在官位中具有重要位置,是做官的标准。而职权轻重则在职位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为吏的标准。因此,汉朝重要职官,可称官,亦可称吏,“官”所代表的是职官的政治身份,“吏”所代表的是职官处理政务过程中的职权地位。又如阎步克先生所指出的,汉朝官吏的禄秩从属于职位,“有其职方有其秩,居其职即从其秩”(3)。吏的职位重于官的禄秩,整个国家政治统治就在吏的统治之中。

其次,吏的角色是相对于不同的对象来说的。公卿百官对皇帝负责,在处理政务时,公卿百官都是皇帝之吏。而三公置府,其中府员对三公负责,他们是三公之吏,在郡府之中,郡的官吏对太守负责,他们是太守之吏,县廷亦如此,县的官吏对县令长负责,他们也就是县令长之吏。如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县令、长)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4)令史、丞史、尉史,秩百石以下,是为少吏,而县丞、县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这样,单就县级机构而言,除去县令、长称为官外,其他办事人员皆称为吏。

最后,为吏不一定做官,此据《汉书·黄霸传》记载:“霸少学律令,喜为吏,武帝末以待诏入钱赏官,补侍郎谒者。”(5)黄霸先为吏,通过向国家纳钱的方式才被赏以官职,补任了侍郎谒者,这里所说的吏是官的准备阶段,成为了吏还需要得到朝廷的任命才能正式成为官,这里表现了官与吏的区别。总之,为官者因其职任而称为吏,但吏不一定都是官。

秦汉官吏中一些比较重要的职务,是由先秦时的“史”职发展而来。秦汉许多职务仍保留着“史”的名称:“秦汉官制中称‘史,者,较高级的如御史、刺史、长史、内史、治粟内史,较低级的如曹史、令史、卒史、佐史、尉史、候史、士史、仓史,等等。以令史为例,中央有尚书令史、御史令史、郡县的诸曹掾下有令史,都尉、侯官之下也有令史,进之尚有县令史、候官令史、司马令史、千人令史、城令史、城仓令史、库令史、厩令史、别田令史、门令史等等。汉武帝时丞相府之362名官吏中,史、少史、属史多达262人。称‘史,之官遍及各个官署,说明秦汉帝国是‘以文吏治天下,的。”(6)

吏与史可以互通,前引阎步克先生对秦汉称“史”之官的考察,正是这些“史”官,造就了“以文吏治天下”的局面。又如卫宏《汉官旧仪》称:“更令吏曰令史,丞吏曰丞史,尉吏为尉史。”(7)这则引文记载了有关县级行政单位官吏设置情况,县令、长、丞、尉各有属吏,他们最初都统称为吏,如令吏、丞吏与尉吏,后改称为史,有令史、丞史、尉史。

由吏改史,固然说明了吏与史之间有相通之处,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吏与史之间出现了更多的分化。在这些史职之下,散布着其他一些吏,这些吏往往与卒、徒连称、并举,是汉朝特殊的服役者。“他们身份的卑贱程度,远在当时的贫苦农民之下,以致当时的史籍往往把他们与当时的奴隶连称,谓之‘吏僮,;也为‘佃客,连称,谓之‘吏客,”(8)。改吏为史,所改是那些在各级政务机构中处理事务的职吏,史承担起原来职吏的一块,而承担杂役的散吏逐渐成为国家劳役征发对象,这样吏、史之间有了重要的区分。

另外,就像吏与官的区别一样,为史者因此职事可称为吏,但为吏者却不一定能被看做为史。为吏说明了它具有职事的方面,只要能为秦汉国家利益服务的可称为吏,而为史,则需要太史或郡守的任命,他们是国家的官员。在“对监察诸史官的考选与课第”这一部分,我们将重点论述史与吏在政治角色上的区别。

官与吏,史与吏在政治角色上的区分,并没有改变秦汉国家“以文吏治天下”的实质,秦汉官员同时具有官与吏两种角色,有些官员表现出来官的角色重些,有些官员表现出来吏的角色重些,我们下面要论述的秦汉监察官员,以“秩卑而权重”为特色,为“吏”更甚于做“官”,其职权地位重于官品地位,是秦汉官僚政治体系中比较特殊的政治力量。下文将对监察官员的政治角色作一番探讨。

二、监察官“吏”的角色

西周有御史一职,是太史寮“五史”之一,在“史”职中地位比较低下。春秋战国,御史成为君主身边记事之官,是君主的亲从。秦统一后,御史有了属于自己的机构御史大夫寺(御史府),有了自己的长官御史大夫,但御史的身份并没有改变,仍然是皇帝的亲从,有为皇帝处理日常事务的责任,尽管秦汉御史府是国家重要的政务机构,但它也有皇帝私府的一面,是皇帝的御用机构。因此,御史府诸职官又可以视为皇帝御用之吏。

汉朝以官为吏,官与吏区分并不明晰,前述中央监察制度史内容时,已经将汉朝政治地位的确定,划分成两个主要的衡量标准,其一为官位秩序,其二是职位秩序。职位秩序体现官员“吏”的身份与角色,汉朝主要监察机构———御史府,其府内官吏沿袭秦朝的特为,扮演着皇帝御吏的身份与角色,这些官吏既在御史府内开展政治活动,更是皇帝的侍从官,皇帝亲信他们,虽然在行政系统内官位秩序地位不高,但皇权所赋予的职权地位则显得非常突出。如御史大夫禄秩仅中二千石,远低于丞相、太尉的万石之秩,仅相当于九卿官的待遇,却能职掌副丞相,位列三公官,在皇帝发布诏令时,由御史大夫向下传达给丞相。又有御史中丞为千石之官,其禄秩地位与一般地方县令、长相平齐,却能监视着京师公卿百官的行为,而其下的各御史员秩仅六百石,与县丞、尉待遇相平,却常常能充任使者,代表皇帝下到地方处理重大政治事务,并有监督地方郡国二千石官镇压农民起义的职权。

汉朝的刺史,由丞相府东曹史演变而来,是丞相府低级官员,其禄秩仅六百石,汉武帝设立十三州部刺史时,却能监督地方郡守二千石官,以卑临尊。这样看似非常不合理,但其由最高行政机构所遣,奉皇帝“六条”诏书,作为皇帝使者的身份,加重了他监察地方官吏的职权地位,职权地位的重要,抵消了官品地位的不足。以卑临尊,秩卑权重,成为秦汉地方监察的一个主要特色。这与监察官员为吏甚于为官不无关系。顾炎武《日知录》卷九“部刺史条”高度赞扬了刺史之制:

(刺史)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大小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州牧之设,中材公循资自全,强者至专权裂土,然后知刺史六条,为百代不易之良法。(9)

其中“秩”、“官”说的是官位秩序升进的重要指标,而“命”、“权”则是职位秩序的重要内容,引文说刺史“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很好的诠释了刺史职位重于官位的特色。刺史如何能够很好的行使自己手中的职权呢?此据《陔余丛考》卷二六“监司官非刺史条”记载:

(刺史)盖取其官轻而权重。官轻则爱惜身家之志轻,权重则整饬吏治之威重。(10)

正是因为刺史在官位秩序中不能得到应有的政治地位,他需要努力营建职位秩序,利用手中权力来争取自己的政治地位。权力的隆重在于所“命之尊”,是皇权所赋予的,是皇帝的使者。

其他如司隶校尉原由绣衣御史发展而来,最初督大奸猾,直接听命于皇帝,后来具有监察三辅、三河、弘农七郡之权,东汉时,更成为十三州刺史之一,司隶校尉和刺史一样,是皇帝的使者,此据《后汉书·鲍永传》记载:

(司隶校尉)永行县到霸陵,路经更始墓,下拜哭,尽哀而去。西至扶风,椎牛上苟谏冢。帝(光武)闻之,意不平。问公卿曰:“奉使如此,何如?”《通鉴》注曰:“武帝置十三州刺史,皆部使者也,司隶今出所部,故言奉使。”(11)

监察官又如尚书机构,秦至西汉尚书职属少府,作为皇帝的秘书,在殿中活动,是皇帝的亲信。尚书的秩位依然不高,东汉是尚书机构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尚书台长官尚书令的秩品也只有千石,后来秩达二千石,其官位也大致与九卿官平齐。尽管如此,并不防碍其职权地位的不断提升,东汉初,成为与司隶校尉、御史台地位相齐的“三独坐”,并逐渐侵夺外朝宰相之权,尚书台也由皇帝秘书机构开始向中央决策机构的地位转变。

其他又如郡府的都邮,监属县,与郡太守关系密切,是太守的耳目之官,如廷掾是县廷的纲纪之官,与县令长关系近密。以上所列监察官员大都官位不高,职权隆重,与需要向之负责的君主或长官保持着非常亲密的关系,他们在不同的领域之中扮演着“吏”的角色,在监察系统中发挥了重要的功能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