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俄政权,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苏维埃国家这一蜕变的过程中,斯大林的作用至关重要。当他终于通过惨烈的党内斗争登上苏联最高领导人的宝座时,情不自禁地便将在苏联重建并扩展俄罗斯帝国大业当作自己的历史使命;同时,这也是他自己以少数民族出身却能登上并保持苏联最高领袖地位的生存之 道。......
2023-07-20
陈兼,现任美国纽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全球体系杰出讲座教授,康奈尔大学历史学暨中美关系史研究胡适讲座教授。并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美国华盛顿威尔逊中心全球研究学者(Global Fellow)。主要英文著作包括: China’s Road to the Korean War: The Making of Chinese-American Confrontation; Chinese Communist Foreign Policy and the Cold War in Asia; The China’s Challenge of 21st-Century; Mao’s China and the Cold War。现正完成专著Zhou Enlai: The Man and His Times (将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
当代中美关系:正在改写历史
—— 厘清历史恩怨的源头,迎接自身和内部的挑战
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找一种传神但不一定最准确的类比,中美关系是一种扩大版的“申花”和“上港”两支球队之间的关系,在同一空间中双方旗鼓相当又互不买账,于是情仇恩怨交织在一起。基于历史研究,我要表达关于中美关系的三点大看法。
第一,中美关系今天依然面对各种挑战,新情况层出不穷,但中美关系并没有出现危机。在可预见的将来,只要双方当中任何一方不犯大的错误,就不会、不应该出现大的危机。
第二,从历史上所谓崛起大国和守成大国之间的关系来看,进入21世纪的中美关系是人类历史未曾经历过的新型关系,既不同于“一战”之前的德国与协约国家之间的关系;也不同于“二战”之前的民主国家与侵略国家之间的关系;更不同于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
第三,今天中美两国面临最大的挑战,都不是来自对方,而是来自于自身和内部,都不可能通过与对方的对抗而获得解决。所以,我把源远流长的中美关系分成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首航中国到通过“排华法案”:市场遐想生恩怨
1784年,美国人来华后对中国市场充满了遐想,但后来中美之间的接触却同美国的想象并不相符,中美之间恩仇情怨由此产生。
美国认为自己的历史有着“美国特殊性”。当“五月花”号到达美洲时,人们是抱着一种理想、一种愿景,抛弃肮脏的旧世界来到新大陆,要开创新天地,所以有“山巅之城”的自我定位。他们的理想主义又同现实主义相结合,一步步创造了后来的美国。
在面对大洋彼岸另一个大陆上的中华文明时,美国人有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的感觉。美国的创国之父们对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发自内心的赞叹。第三任总统杰斐逊憧憬中国以农立国产生出的那种宏大的经济场景,富兰克林赞誉中国人的勤劳和人生哲学。1784年,当美国的“中国皇后”号带着一种欲望,首次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时,美国人被中国的繁荣所震惊。此行给他们带来了是丰厚的利润,也使得美国人产生了关于中国市场的遐想。对于美国人来说,与中国的那些恩怨情仇,源头就来自于现实和这种遐想之间的差异。而1784年,正是中国的盛世,清代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1650年清朝建立之初,中国人口因战乱从2亿骤降到了1亿多,但经历了康、雍、乾三朝,到乾隆末年达到了4亿人,一百五十年里面翻了两番,中国的城镇化速度在世界上不可比拟。
第一个条件是国内的和平,其次是从外部世界引进了新型农作物,主要是土豆、马铃薯、玉米等等,它们对水利灌溉要求很低,可在坡地发展,农业的范围扩大了,引发了所谓18世纪中国的农业革命。当然,一代人因为发展而付出的环境破坏、水土流失的代价,是需要几代人、几十代人来偿还的。同时这一百五十年间,中国出现了持续的贸易出超,铜、银大量进入中国,又为劳动力市场的扩大提供了实体货币供应量持续增长的重要条件。
美国人对中国市场的遐想并没有很快变为现实,但他们又舍不得放弃中国,因为美国在当时也还是一个处于成长中的国家。从鸦片战争开始,美国人获得了大量的机会。美国是西方对华不平等条约体系的一部分,也是在19世纪下半叶在中国付出代价最小,得到利益最大的西方大国。1844年的中美《望厦条约》在不平等条约当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包括了构成不平等条约体系的两个重点:第一个是治外法权,第二个是最惠国待遇。
但同时美国又是西方大国中唯一一个在中国没有势力范围的国家。1869年,曾任驻华公使的蒲安臣,居然作为清政府的外交代表与美国政府签订了《蒲安臣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首个对等条约,涉及了后来成为中美之间大事件的华工问题。
华工问题,折射出了中美之间的情仇恩怨。它的产生,表面上看是中国到美国的移民问题。1848年,加州发现金矿后,华工是美国西部大开发的生力军,但渐渐美国人对华工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对于美国来讲,种族主义永远是一个问题。在美国人眼里,华工本身也有问题。第一、不信教,第二、不融入美国社会,第三、华工压低劳务市场价格,造成不公平竞争。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禁止中国劳工入境,后来又一再延长。
此时,美国蒸蒸日上,19世纪最后三十年,美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距“中国皇后”号来华已有一百多年,物换星移,美国将如何对待正处在衰落之中,似乎要被列强瓜分的中国呢?
第二阶段 从门户开放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两次大战中国站对了队伍
“二战”中,中国坚持抗日成了美国战略的一步棋,中国也成了后殖民主义时代国际规则的内在行动者。美国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具体反映在当时美国国务卿海约翰的两个外交照会中:第一个照会于1899年9月向“在华利益相关”的各大国提出,中国市场要向各大国平等开放,任何大国不可在中国获得排他性的、独享市场的权利;第二个照会是在1900年7月,中国义和团“拳民”围攻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引起了包括美国的八国联军的干涉。海约翰提出,列强应当保持中国的行政和领土主权的完整。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是美国走向世界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事件。之前美国基本上执行的是孤立政策,但是在门户开放之后,美国迈出了通向太平洋地区和整个世界的重要一步。关于门户开放政策,学术界有很多批判,其中有一点是认为,美国当时已经是世界上第一经济强国,如果所有市场都向各国平等开放,具有最大实力的美国自然而然就能占据上风,这是精明的经济帝国主义模式。但这个政策客观上对中国是否有利?是否起到了阻止中国进一步被列强瓜分的作用?再从中国的角度来看,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虽然针对中国局势提出,但照会送给了各有关国家,唯独没有送给中国政府,根本不把中国放在眼里。
五年后,中国出现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抵制外货的运动,对象正是美国。如果把这次运动与中国正在兴起的民族主义联系在一起看的话,中国人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同中国人对于自己是“中央之国”的集体记忆联系在一起的。为什么美国人引起了中国人那么多的怨恨,关键在于美国人太轻视中国人了,门户开放是一例,华工问题是另外一例,你如果仇视我,还把我当做一个对手;你如果轻视我,把我看成什么都不是,那我中央之国何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美国人是善于学习的,抵制美货运动之后3年的1908年,美国决定退还庚子赔款当中美国份额的一部分,帮助中国兴学、资助中国学生留学美国。之后,中美两国都进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两国都是“一战”的战胜国。在“一战”过程中,美国威尔逊总统提出了“十四条”,它在很大程度上为后殖民主义时代、后帝国主义时代的国际关系和国际体系奠定了规范层面的基础。“十四条”强调的是“弱国有外交”、民族自决、自由通商贸易、国际联盟。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之欢欣鼓舞,所以才有陈独秀把威尔逊称为天下第一好人。但是,“十四条”的意识其实太超前了。英国人、法国人反对它,日本人跑出来搅局,苏俄根本不参与。
后来,在讨论所谓山东问题时,威尔逊在最后时刻向日本人让步了。于是触发了众所周知的五四运动,它开创了中国的革命时代。20世纪是中国经历巨大革命的时代,国民党领导的革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先后兴起,在1920年代一度合流形成国共统一战线。这使得美国人极为困惑。美国不是一个对革命富有同情心的国家,对革命国家从来就抱怀疑和排斥的态度。美国对中国的态度,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才发生改变。
罗斯福总统执政时,不仅要应付经济大危机,还要关注希特勒在欧洲的扩张,而日本在中国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不断侵略扩张,“七七事变”之后全面侵华,罗斯福总统已经感觉到了日本对美国的威胁,他需要摆脱国会通过的中立法的约束。1937年10月5日,在“七七事变”三个月之后,他在芝加哥做了一次防疫演说,其中提到,在今天的国际社会当中,如果看到侵略的毒焰蔓延开来,我们也要采取防疫措施。这是对美国人民的试探,结果第二天的报纸上一片反对之声。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何以对付日本的扩张?中国的抗战,就成为美国极为重要的战略上的一步棋,给予美国极大的备战空间与时间。
美国参战之后,1943年废除了《排华法案》,罗斯福总统又提出了让中国成为四大国之一。这不是美国对中国的恩赐,是美国对中国在战略全图当中的战略地位和价值的肯定。美国人在战时对中国人的看法也在改变,中国人落后的看法,被一种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赞赏所取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时代和殖民主义时代最后一场严重的战争。就在美国参战之前,罗斯福总统和丘吉尔首相签订了《大西洋宪章》,它基本上重复了威尔逊的“十四条”。当这个文件被自诩为大英帝国最后卫道士的丘吉尔签署时,就把帝国主义时代和殖民主义时代整个一套观念—— 认为用武力和扩张侵略可以实现对领土和主权的攫取,并将之合法化的那一整套观念—— 都甩到历史的垃圾箱里去了。中国是构成后殖民主义、后帝国主义时代的一整套国际规范和规则的原始签署者,因而无可厚非地成为后帝国主义时代、后殖民主义时代国际规则和规范的内在的行为和行动者。
20世纪给中国留下了很多重要遗产,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当中都站对了队伍,站在历史潮流一边,这是中国人需要无比珍惜的。
第三阶段 从中国内战到中美缓和:全面对抗又避免直接冲突
朝鲜战争改变了中美关系,美国开始把“革命中国”当做有资格向它提出挑战的国家。炮击金门、国民党反攻大陆、越南战争中,双方都避免了直接冲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明确地向西方帝国主义主导的现存国际秩序提出挑战。当毛泽东宣布“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之时,他从来不把1949年政权转换当做中国革命的结束,他追求的是把中国转变成一个具有普遍正义、平等、繁荣的社会和土地,中国要以这样的面貌出现于世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朝鲜战争是冷战时期的第一次热战,战前,朝苏领导人曾认为,美国不会直接出兵在朝鲜进行干预。而美国决策者对中国的误判则更为巨大,认为中国这个弱国不会出兵。麦克阿瑟将军是朝鲜战场上联合国军和美军的总司令,当各种情报汇到他那里,中国军队已在鸭绿江边集结,他轻描淡写说一句,他们来了又如何?我的优势火力把他们杀得片甲不留。这就是美国人的傲慢。然而正是在朝鲜战场上,中国自近代以来历史上第一次,基本上以一己之力—— 尽管也得到了苏联大量的武器援助—— 对抗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毛泽东由此告诉中国人和整个世界,中国人真的站起来了。
朝鲜战争改变了中苏关系。朝鲜战争后,中苏同盟达到了历史的高点,某种意义上说,当时出现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大转移,这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一下子把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程度提高了几个层次。但中国没有完全照搬斯大林模式,这中间也为后来的中苏分裂埋下了伏笔。
朝鲜战争也改变了中美关系。美国人发现中国人是需要认真对付的,美国文件中一再把共产党中国称作比苏联更危险的敌人。此后二十年的中美关系,基本上是全面对抗,但与此同时,双方又避免直接的冲突。像1958年炮击金门时,毛泽东要解放军只打蒋舰,不打美舰,护航的美舰在解放军开炮后立即退出射程外。又如1962年,蒋介石叫嚣要反攻大陆,王炳南大使与美国大使谈判时追问美方态度,美方回应,我们同蒋签订的是共同防御条约,不是进攻条约,所以蒋若要进攻,我们就阻止他。越南战争期间,中国一再向美国传话,中国不会挑起同美国的战争,但也不怕打仗,最后通过英国代办把信息传给美国人。整个越南战争期间,中国的地面部队从没有进入南越。美国的地面部队没有进入北越,美国的空军轰炸北越也没有超过北纬20度线,战争就这样被控制住了。
第四阶段 从中美关系缓和到冷战结束:心照不宣
1970年代,突然传来消息,中国人要同美国人打乒乓球,突然之间有一个叫做基辛格的博士悄悄地跑到北京来。再接下来尼克松总统也来了,毛主席接见了他,中美关系开始缓和。几乎在一夜之间,两个曾经有着巨大仇恨和怨恨的国家,把他们之间的感情、互相之间的曾经有过的那些恩惠,都捡拾了起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改变历史的现象,叫做中美关系解冻。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除了人们通常所讲的“战略考虑”外,与此同时,中国开始执行“四三计划”。1971年底起,就计划要用43亿美元从西方国家进口成套设备和技术,而要做这件事就要通过美国。这个计划执行完毕是在70年代中后期,总数量达到了57亿美元。与苏联从阶级斗争角度来划分“三个世界”不同,毛泽东是以发展程度为标准来划分“三个世界”。1975年,经过毛泽东同意,周恩来在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重新提出了分两步走,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这一切都同中美缓和的深层次原因有关。冷战最后二十年间,中美关系达到了虽然不是盟国,但却超过盟国的程度,用基辛格的话说,“中美两国是心照不宣的同盟”。这对邓小平改革开放进程的起步和发展有重大意义。
第五阶段 新世纪的中美关系:在一个个新挑战中前行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结束,中美关系进入了新阶段,出现了种种风波。1990年,当时有很多关于改革开放的负面言论,各种悲观论调也很多。1991年,我在美国遇到资深中国通鲍大可先生,他说:“陈兼,中国这艘船太大了,只要不沉,就有希望。”在后冷战时期,中国和美国之间关系的总趋势是,中国逐渐进入由美国主导的现存国际体系和体制。例如中国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处理,进入世贸组织。再接下来“9·11”事件,中美两国的敌人是一个要毁灭人类文明的力量。在这个过程当中双方有过局部危机,比如1995年至1996年的台海危机、1999年的大使馆被炸、2001年撞机事件,都是大风波,但是一步步都走过来了,反而加强了双方的理解。今天,中美之间不断遇到新问题,但这个基本面和最大的格局没有改变。
最后,我想说的是,中美两国面临最大的挑战都来自自身,而非对方。
今天,美国民主碰到了巨大的内在挑战。一是美国金融资本主义的力量,已经成为一种没有制衡的绝对权力,用知识、技术设起了一个旁人无法进入的禁区,美国赖以成为立国之本的中产阶级消退了。同时美国政治意识形态两极化,产生了只能说“不”,不能说“是”的情况,被福山称为“否决体制”。
而中国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中,最严峻的是出现了道德沦丧的现象。同时要警惕“权力使人腐败,绝对权力绝对使人腐败”。这一点对美国是如此,对中国也是如此。
中国和美国是两个大国,两国都有着极其崇高的道德期盼和追求:中国,中央之国;美国,山巅之城。中国和美国应该担负起这种其他国家没有也不可能被赋予的历史责任。
问与答
打胜仗所付代价将使所获利益归零
问:美国依然占据技术优势,比如人工智能,类脑研究,以及网络控制,是否会产生新的类似核战争威慑?
陈兼:技术优势和军事优势的争夺是两回事。第一,在人类历史中,国与国发展关系当中,不均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总会有国家在技术上或者超前,或者落后。这在美国同它所有盟国的关系当中,都是司空见惯的;第二,今天中美之间发生的所有问题,在美国与同盟国关系当中,无一没有出现过。关键在于人类的观念,必须要看到什么是最大的利益。无论你通过这个大规模冲突得到了什么利益,你所付出的代价都可能使得那个利益变得没有意义。
讲好中国故事:假设你要追求它
问:如何讲好自己的故事,特别在推进“一带一路”过程当中。
陈兼:这个题目太大。大家都经过谈情说爱的阶段,怎么尽可能向你的另一方、你的追求对象讲述你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和这是一样的道理:要讲真实的话,要真诚地讲。另外,“讲故事”要身体力行,到了国外,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国的代表。
对华政策是美国两党最大的共识之一问:在对华政策上,美国两党究竟有何异同?
陈兼:要把实际的对华政策和竞选语言区别开来。美国对华政策是美国政治当中最具有两党共识的政策之一。美国的政客、总统,食言最多的恰恰是其关于对华政策的一些承诺。里根总统竞选时说,上台就要恢复同台湾地区的关系;小布什总统竞选时,正是克林顿总统访华提出了对台湾地区的“三不”政策后,他因此也讲了一大串强硬的话,2001年当选不久就出现了撞机事件,但半年之后,小布什总统参加了上海举办的APEC会议。美国对华政策当中有一些基本面,由于中美之间通过历史上无数事件的应对,早已知晓对方不大可能发生大变化。如果希拉里成为首位女总统,也改变不了中美关系发展的大局。
有关历史与我们的未来的文章
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俄政权,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苏维埃国家这一蜕变的过程中,斯大林的作用至关重要。当他终于通过惨烈的党内斗争登上苏联最高领导人的宝座时,情不自禁地便将在苏联重建并扩展俄罗斯帝国大业当作自己的历史使命;同时,这也是他自己以少数民族出身却能登上并保持苏联最高领袖地位的生存之 道。......
2023-07-20
它“预言”过去简直像记录历史一样正确,而对未来也讲得不留余地,连“可能”一类不太肯定的词语也不用。总之,他们不愿意接受“世界末日”的预言,却关注着自己的明天,并且希望知道:未来究竟会发生什么?......
2023-11-30
周而复始,终点即是起点,这是围绕三八线而进行的朝鲜战争的始末。越过三八线问题的提出和争论关于美国的战争行为是否限制在三八线以南的问题,最早在1950年6月28日,即战争爆发的第四天就已经提出来了,显然这与美国参与朝鲜战争的整个战略意图有关。越过三八线的问题在朝鲜战局大体稳定下来的时候再次提出。这次谈话的时间是7月12日上午9时,也是军方第一次明确表示要主动越过三八线的战略意图。......
2023-07-20
创客少年,筑梦未来。2018年12月15日,“秦皇岛市第一届青少年电子信息智能创新大赛决赛和青少年科技教育论坛”在秦皇岛市第一中学举行,宋红莲老师组织五年级李智源等3名学生组建优秀战队获得团队三等奖。2018年12月22至23日,第六届“全国青少年电子信息智能创新大赛”决赛在北京市海淀区举行,李智源同学荣获“趣味软件赛”国家级总决赛一等奖。......
2023-10-26
长久以来,人类都在梦想着能预见未来。有人深信超感官知觉使他们可以预言灾难:爆炸、地震以及各种致命的事故。他们声称自己可以产生不可思议的预感,并在不幸发生之前发出提醒。它贯穿于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但即使是曾强烈体会过某种预感的人,本身也并不都知道它来自何处,是怎样发生的。除了预知未来,超意识的另一个伟大作用就是创造未来。是的,当你能够预知世界,你就有机会创造世界,这一切取决于你能否启动你的超意识!......
2024-01-16
两名外国文教专家被河北省外国专家局授予“燕赵友谊奖”。2014年新中国成立65周年之际,学校的5名外教代表河北省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外国专家招待会。学校对国际学生教学严谨,管理严格,学生们学有所成,屡获佳绩。两所孔子学院累计招收学员近万人,这在全国专科院校是绝无仅有的。......
2023-10-26
钱币作为法定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作用。通过这些人民币实物,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经济情况、风俗人情,是研究社会历史发展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2023-07-25
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传媒产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品种的产品种类和系列。根据2013年3月为止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和推算,2012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为7 600.5亿元,比上年增长13.4%。截至2014年底,中国网络视听产业规模约378.4亿元,同比增长48.8%,全国共有604家机构开办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5]有线电视依然是中国家庭最主要的视频收视方式。......
2023-11-26
相关推荐